第487頁
田單笑道:“趙國獻地,秦王須給予充足的時日,讓城邑中的趙人遷徙。趙王您正可利用這段時日籌措抗秦之策,總比眼前火燒眉毛的局面要寬松得多啊。” 趙丹一聽有理,道了聲:“善!”又把目光投向趙勝、趙豹兩人。 趙勝、趙豹齊道:“微臣無異議?!?/br> 趙丹便提筆蘸墨,寫下求和文書,并委任虞信為使臣、攜蘇代同赴咸陽。 部署完畢,趙丹寬眉深攏,哀嘆道:“寡人的數十萬精兵、寡人的摯友,盡皆喪生于秦賊之手,寡人非但不能報仇雪恨,還要向秦賊低頭乞憐,寡人實在庸懦之極,愧對先祖、愧對英烈!” 趙豹勉勵他道:“大王,我等今日求和僅是緩兵之計,若能化解此次危難,我等再勠力同心、集思廣益,興許又可創(chuàng)造挫秦的良機!” 趙丹抿緊了雙唇,噙滿淚水的眼睛里閃現(xiàn)銳利如劍的兇光,心下暗念:“括兄,寡人定會為你報仇!” * 虞信、蘇代領著使者隊來到咸陽,兩人沿途已商議好行動的步驟。 虞信和隨從們暫于城外的驛館內休整等待。蘇代揀選了一箱珠寶、兩名美女,先行進城拜望秦相張祿。 張祿在魏國任職時曾陪同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那次已結識蘇代,后來張祿投效秦國,為秦國主持聯(lián)齊事務,又與蘇代有些交往,兩人算得上相熟,因此蘇代來訪,張祿自然不拒,便和鄭安平一道出門迎接。 雙方見過禮,蘇代把珠寶美人贈給張祿,張祿客氣的道了謝。鄭安平眼珠溜溜轉,上下左右打量那兩名美女,心道:“還不賴,我一定要叫大哥分我一個!” 張祿將蘇代請入大廳,以美酒鮮果招待。等蘇代喝了兩杯酒、消了渴,張祿屏退廳中侍者,只留鄭安平在旁。 “蘇先生千里迢迢來至咸陽,又送給老夫厚禮,定然不是簡單的訪友。莫非是齊王和齊太后對秦齊盟約有什么指教,特命先生來向老夫傳達?”張祿挑著眉毛,笑呵呵的問蘇代。 蘇代臉上也掛滿笑容,道:“我們齊王與太后諸事如舊,惟愿秦齊盟約長久延續(xù)。實不相瞞,蘇某此趟來咸陽,乃是受了趙王之托。貴國伐趙,趙人孱弱不能相抗,趙國滅亡在即,趙王惶恐,欲向秦王求和,又恐秦王執(zhí)意不允,便托蘇某來當一回說客?!?/br> 鄭安平插嘴道:“哈哈,我們早就收到趙使入秦求和的消息了,原來蘇先生是跟著他們一塊兒來的??!蘇先生送來的那些珍寶美女,該不會也是趙人的吧?” 蘇代向鄭安平拱手一禮,道:“美女是趙王選的,珍寶一半是趙王的、一半是齊王的。還有兩卷奇絕的弈譜,乃是蘇某的私藏之物,今次特意帶來獻給應侯?!?/br> 張祿一聽“奇絕的弈譜”,心中大動,咧嘴笑道:“哎喲,蘇先生忒也慷慨,老夫多謝嘞!”但致謝過后,他的笑容又微變嚴肅,道:“蘇先生,你們齊國和趙國算不得友邦,趙國滅亡,于齊國無害,甚至齊國還能趁著秦趙相斗、發(fā)兵侵占趙國疆土,齊王何必幫助趙國求和呢?” 蘇代搖頭吁嗟一聲,道:“貴國國力強大、軍力鼎盛,諸侯誰能不懼?雖齊國與貴國乃是盟友,然而牙齒尚有齟齬,兩國也難免碰擦,我們齊人著實不敢與貴國毗鄰??!貴國的陶郡處于齊地,多年來已令周圍軍民惶惶,若齊國西境再與貴國接壤,我們齊人勢必日夜提心吊膽、難以安頓營生哉!” 張祿笑著點首:“此話在理。”他聽蘇代說得坦白,心里倒也受用,倘若蘇代拐彎抹角、旁敲側擊,他反而會厭惡。 蘇代問張祿:“趙王愿割讓六座城邑,換取秦王息兵,應侯以為秦王能否答允?” 張祿哈哈一笑,道:“蘇先生這問題問得有失智慧也!武安君即將滅趙,屆時秦王可坐擁趙國全境,豈會稀罕區(qū)區(qū)六座城邑?蘇先生竟連這層都想不到了?” 蘇代微笑著嘆息,道:“蘇某也想到了這層,因而覺著肩上擔子無比沉重,生怕辦事不力,既辜負了趙王,又辜負了齊王。蘇某今日來應侯府上叨擾,一則是與應侯敘舊,二則便是請應侯施以援手?!?/br> 張祿道:“作為友人,老夫幫幫蘇先生也無妨。但作為一國之相,老夫行事絕不敢違背大秦功業(yè)?!?/br> 蘇代笑道:“貴國得趙國六城,亦是一樁功業(yè),與滅趙相比,僅是鯨吞與蠶食的區(qū)別而已。況且應侯雖全心效忠朝廷,卻也要顧一顧自身的處境?!?/br> 張祿耳聞此言,臉色稍稍陰沉下來。 鄭安平緊張的大聲問道:“蘇先生何出此言?我大哥的處境怎么了?” 蘇代雙目注視張祿,道:“貴國的武安君白起,戰(zhàn)績卓絕,威震列國四海,素有‘戰(zhàn)神’之名,新近又建長平奇功,若再建滅趙大功,他自然就是貴國朝廷中最偉大的功臣,到那時候,應侯的處境會如何?” 鄭安平連忙道:“我大哥給秦王獻計獻策,功勞也是很大的!大秦戰(zhàn)事順利,離不開內政外交的支持,大王總不能只看戰(zhàn)功,而忘卻我大哥為朝廷付出的心力吧!就連我鄭安平,也兢兢業(yè)業(yè)的為大王辦了許多大事呢!” 蘇代依然注視著張祿,道:“應侯當然也是秦國的功臣,但相較起來,您與武安君誰的功勞更大,只怕人人都會稱頌武安君功勞大過天吧?” 張祿嘴角輕輕一撇,道:“老夫是有自知之明的,武安君生平軍功顯赫,任何一樁拿出來,皆令老夫望塵莫及。不過大家同朝仕宦、文武分工,均是為國效力,又何需計較功勞大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