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總裁傲嬌又粘人[娛樂圈]、莓果松餅、校草同桌掉馬后竟然是、都市之傳道宗師、拯救病弱冰山計(jì)劃、豪門長嫂攻略了反派大佬他全家、與你常在、我的老婆是女王、朕與將軍都穿了[古穿今]、網(wǎng)戀到渣男以后
“自是要全力拿下邯鄲,平息晉國內(nèi)亂,然后就是肅清朝野。范氏余孽,梁嬰父等人著實(shí)可恨,都要將其一并處理了才好!” 李然聞言,卻是微微一笑,并搖頭淡然道: “將軍想法固然是對的,但是眼下邯鄲卻也已經(jīng)不是重點(diǎn),將軍只需命一上將,將其圍住即可。邯鄲不能力敵,內(nèi)部必然生亂!到時候?qū)④娍勺諠O翁之利,屆時再予民休養(yǎng),則邯鄲既可安定!” “至于肅清朝野,將軍所言雖也不無道理,但眼下晉國朝野上下亦是人心思定,將軍又是趁著大勝之余,倒不如是借此機(jī)會抓大放小,匡正朝綱為要!” “天下卿臣,不尊天子已久矣!將軍何不以此為契機(jī),奉晉侯以朝天子?若能如此,則晉國大定,天下也將得以大定了!” 趙鞅恍然大悟。 “先生所言甚是,先生想得確是比鞅更為周全!” 李然又道: “待到將軍掌控住了全局之后,尊王攘夷,由此晉國便可復(fù)霸天下!而將軍,則亦可追平先祖之盛德!實(shí)是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趙鞅一聽得自己如今的功績,竟有可能與自己的祖父,也就是趙文子相提評論,他也是不禁欣喜異常,但轉(zhuǎn)念卻又有些忐忑: “先生所言甚是……只是……周室的單旗與劉氏,本就是范氏一黨,如今又與我趙氏交惡。若是我如今去得成周……不受天子召見,奈何?” 這時,只見李然是一個作揖,并是言道: “將軍勿憂,然現(xiàn)在便可先行回一趟成周,替將軍辦妥此事!” 趙鞅眉毛一挑: “哦?先生當(dāng)如何周全此事?” 李然則是笑道: “呵呵,這又有何難?晉國如今擊潰齊國,既為天下伯主!只要讓天子知曉將軍的禮敬周室之意,天子自是不會拒絕的!而單旗之流,只怕為明哲保身,也不敢再無事生非!此事將軍乃是秉持大義,又有何懼?!” 趙鞅聞言,不由是恍然大悟道: “原來如此!既如此,那一切便都仰仗先生了……” 李然則是一個擺手言道: “區(qū)區(qū)小事,不足掛齒。只是,待在下走了之后,還望將軍切記今日李然之言,但懲其惡首,切不可再清算旁人吶!另外,將軍亦可多聽聽尹鐸、陽虎等人的意見。遇事亦可多與眾人商議!” 趙鞅聽得李然所言,也是不由哈哈大笑道: “先生放心,先生之言,鞅是定無不允的!更何況,在下本就知識淺薄,若無旁人佐助,在下如何能夠有如此的功績?” “既如此,那還請先生先行回到成周替鞅周全此事!” 于是,李然躬身拜辭而去。 不久,李然便和褚蕩還有范蠡一起,先行回到了成周。 …… 而晉東這邊,邯鄲在被圍一段時間之后,果然正如李然所言。 城中的國人都知道如今他們已經(jīng)是孤立無援。而且邯鄲本就是趙氏的封邑,其內(nèi)部也數(shù)番嘩變。 雖然都被鎮(zhèn)壓了下去,但是中行寅卻也是漸漸明白他們已經(jīng)大勢已去。在這里硬扛著,遲早是要死無葬身之地的。 于是,一天夜里,他便和范吉射商量,既然邯鄲已經(jīng)不適合他們?nèi)萆?,而且邯鄲軍民也已有了投降之意,那么發(fā)生變故就是遲早的了。 范吉射不由惋惜道: “若棄邯鄲,那么就只能前往他國了。日后想要再重回晉國,只怕也是癡心妄想了!而且,只憑叔父與在下的能耐,恐怕也很難再受別國的重用!” 中行寅亦是無奈道: “自古以來,出奔在外能夠再為本國見用,實(shí)是九牛一毛,更何況你我二人并無德行于晉國,只怕確是難如登天。” “但是,若要在別國受重用,倒也并不罕見。昔日似陽虎這般的三姓家奴,尚且都能夠?yàn)橼w氏所用,你我二人又如何不能?” “眼下情勢危急,不如先去往齊國。近聞齊侯將薨,田乞欲代攝國事久矣。其勢必要網(wǎng)羅天下同志之人!我們前去相投,他定無不允!再說了,總好過在這里擔(dān)驚受怕,最后白白丟了性命吧?!” 范吉射聞言,不由悲憤痛心道: “哎……想我先父在世之時,在晉國是何等的風(fēng)光。傳至我手,不過一代……眼下卻是不得不寄人籬下,吉射實(shí)是……愧對列祖列宗!” 中行寅也是一陣搖頭。 “我們步步皆是落入那李子明的圈套之中,此人著實(shí)可恨!賢侄,什么都別說了,保命要緊,還是趕緊收拾一番,與我一同前往齊國!” 范吉射縱是心中不忿,卻也是無可奈何。只能是聽從中行寅之言,趕緊收拾了行囊,連夜出奔去往了齊國。 而隨著中行寅、范吉射和趙稷的出奔,邯鄲在其百工的帶領(lǐng)下,也是爆發(fā)出又一場極具規(guī)模的嘩變。 最終,邯鄲舉城向趙氏投降。而趙鞅也是遵從了李然的意思,并沒有對其進(jìn)行肅清,而是命人是好生安撫邯鄲城中的國人與百姓。 邯鄲也終于是得以大定。 …… 卻說子路回到魯國復(fù)命,見到孔丘,孔丘也是頗為欣慰的說道: “子路,你這一番出征,實(shí)在功勞不小!晉國得以復(fù)霸,恐怕也已是大勢所趨了!” 子路答道: “一切都如尊師所言一般!趙氏雖然才智不及,但好在其虛懷若谷,凡事必與子明先生商議,更有容人之量,唯才是舉。趙氏若不得興起,實(shí)是有違天意了。” 孔丘則是捋須道: “趙氏自趙衰起,已奮六世。而且昔日趙文子亦是有大德于社稷,趙氏一族,雖為卿族,實(shí)則是有厚德的。如今又得子明先生相助,可謂是‘文質(zhì)彬彬,可為君子’啊!似這等的人中之龍,我等若不相助于他?難道還要去相助那中行氏不成?” 子路卻在這個時候眉頭微微一皺,問道: “敢問師尊,作為一個賢名的君主,首先的應(yīng)該是怎么做?” 孔丘有些奇怪的看了一眼子路。 “仲由也愚!自然是尊重賢人而輕賤不肖之人。這話,為師恐已說得不下三遍了吧?!” 子路撓了撓頭,回答道: “是啊!所以弟子是在想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中行氏也是禮賢下士的,要不然其身邊也不可能聚攏了似籍秦、高強(qiáng)等人。但是為何他們中行氏卻也反而滅亡了呢?這卻是何原因?” 孔丘這才知道子路問這句話的目的,微微一笑: “中行氏啊,他們僅僅是禮重賢人,卻不能夠?qū)ζ淙斡?,對其任用了也不能對其放下戒心。而且對于不肖之人,他本來亦是不正之身,又有何資格去輕賤不肖之人?仲由可以想想看,賢人若得知自己不被任用或者不被信任,是否會產(chǎn)生怨恨呢?而那些不肖之人,被其輕賤怠慢,又會不會更加仇恨中行氏呢?” “所以,這怨恨和仇恨并存在過,加上趙氏的德行為之相反,還有鄰國聚集軍隊(duì)的協(xié)助,中行氏想要不滅亡,又豈能做到?” 子路聞言,不由恍然大悟道: “原來如此!多謝師尊解惑。” 孔丘起身,并拍了拍子路的肩膀,又與他是語重心長的言道: “仲由啊!我們魯國眼下,也許可以依靠晉國而平安無事了。而為師也正想以此為契機(jī),以禮樂治天下。往后,為師也想要像子明先生那樣周游列國。之前是沒有機(jī)會,而現(xiàn)在為師或可一展宏圖了!” “所以,這以后需要你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br> 子路聞言,遲疑了一下,說道: “師尊,只是……現(xiàn)在的魯侯……” 孔丘看了一眼欲言又止的子路,也知其意思,卻不由是長嘆了一氣: “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吶!君上如今不聽良言,只知貪圖享樂。為師雖有志于強(qiáng)盛魯國,卻終究有諸多的不順?biāo)熘??!?/br> “為師卻也無有子明先生那般的慧眼,昔日只知君事,而不知天命。是以,為師也希望能夠周游一番,以達(dá)成自己心中的宏愿!” 第八百五十四章 吳王夫差 孔丘在魯國,也是遇到了一樁煩心事。 那便是魯侯宋對自己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孔丘在李然的幫助下,替魯國是解決了內(nèi)憂外患,是讓魯侯宋坐穩(wěn)了國君之位。 但也正因?yàn)槿绱?,在一切安穩(wěn)了之后,卻反而是讓魯侯宋愈發(fā)的驕奢yin逸起來。 孔丘眼看著國君的一步步墮落,他也是痛心疾首。他對國君亦是多次諫言,卻最終反而引得魯侯宋的猜忌。 當(dāng)然,因?yàn)榭浊鹪隰攪酥劣谡麄€天下都是名聲顯赫,魯侯宋表面上也依舊是對孔丘言聽計(jì)從的,只不過在其背后卻是埋下了怨恨的種子…… …… 再說孫武這邊,在他回到吳國之后,他面見了吳王夫差。 吳王夫差乃是吳王闔閭的兒子,吳王闔閭在和越國的戰(zhàn)爭中,意外受傷而薨逝,所以吳王夫差一直在尋機(jī)會滅越報(bào)仇。 此番孫武也是以奉命歷練新兵為由,才有了機(jī)會去晉國襄助趙氏。 吳王夫差見到孫武歸來,不由贊道: “孫將軍辛苦!來人,賜座!” 隨即從旁是有兩名容貌嬌美的侍女,是替孫武奉上了一副坐具。孫武卻也不敢入座,只將坐具是攬于膝下。 吳王夫差見狀,也是頗為滿意的微微點(diǎn)頭,并隨即又與孫武問道: “昔日,聽聞先王在將軍剛到之時,就曾問過將軍對于晉國局勢的見解。你當(dāng)時就分析說中行氏和范氏一定會率先覆滅。不過,據(jù)孤所知,將軍當(dāng)時說得此言,乃是中行氏和范氏正當(dāng)如日中天之日之時!將軍的這一番眼光,可謂犀利啊!” 原來,當(dāng)時孫武在伍員的介紹下來到吳國。當(dāng)時吳王闔閭便問起過他對于天下大勢的見解。 待提及到晉國,孫武也是將當(dāng)時在李然面前說的那些話,基本又轉(zhuǎn)述了一遍。 其大意便是因?yàn)橹行惺虾头妒弦驗(yàn)楫€地小,而稅收高,所以一定會率先覆滅。而荀氏次之,并且斷言趙氏能夠取得晉國,原因就是趙氏懂得韜光養(yǎng)晦,施以仁政,畝制大而稅收還很低,懂得予民休養(yǎng)生息。 而眼下所發(fā)生一切,也正如孫武當(dāng)年所說的那樣,吳王夫差從其父王口中得知了此事,那自是對孫武極為推崇的。 孫武則是謙遜道: “大王過譽(yù)了,末將當(dāng)時,亦不過是按照當(dāng)時的民意而做出的判斷。趙氏雖為卿臣,卻頗有王者之風(fēng)。且其善待百姓,自是會有所收獲!” 吳王夫差聽聞孫武夸贊別人有“王者之風(fēng)”,不由是臉色一沉,嗤笑一聲道: “將軍過謙了!此戰(zhàn)我吳國士卒也皆得了一番歷練,想來日后滅越當(dāng)可大用!今日長卿立此大功,孤日后定不會虧待了長卿。好了,長卿今日便且先退下吧!孤今日還有要事要辦。” 孫武聞言,低著頭起身,并是直接退了下去。但沒出得幾步,隨即,卻聽到身后竟頓是響起了笙簫樂聲來。 孫武不由是愣了一下,隨后又長嘆一氣。緊接著,但見伍員是怒氣沖沖的闖了進(jìn)去,并是高聲喊道: “夫差!難道你忘記了勾踐的殺父之仇了嗎?”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