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總裁傲嬌又粘人[娛樂圈]、莓果松餅、校草同桌掉馬后竟然是、都市之傳道宗師、拯救病弱冰山計劃、豪門長嫂攻略了反派大佬他全家、與你常在、我的老婆是女王、朕與將軍都穿了[古穿今]、網(wǎng)戀到渣男以后
李然聞言,不禁是點頭道: “原來如此!” “其實不僅如此,我們申氏一族還有一部分族人,更氏之為‘文’,只因我等又皆為文王之后,故而族人乃以先君之‘謚’為氏。故而,‘申’、‘范’、‘文’皆為我氏!” 李然聽罷,嘴上雖然沒說什么,心中卻有一種異樣的感覺。要真按照范蠡所言,那么日后的文種的‘文’是否也是由申氏改來的呢?若是的話,那么日后越王勾踐所依仗的政客雙星便就真成了同門了。 (范蠡和文種其實都是楚人,且祖籍地也相近,這個是沒錯的。但是,但究竟是不是同出一門,則無考,此處為杜撰。) 不過,這些話李然自是不會說出來的,只聽李然是頗為客氣的回應道: “少伯一路辛苦,且先行退下歇息,少時另有筵席招待?!?/br> 范蠡卻并無意退下,李然正感到奇怪,范蠡朝李然深鞠一躬: “方才范蠡在外等候的時候,聽到先生和諸位的談話。其實對于缺銅之事,范蠡倒是有一個辦法?!?/br> 李然聞言,不由的大喜,不禁問道: “哦?有何辦法?少伯快快說來!” 范蠡則是回道: “葉邑以南不遠處,當年有一姬姓之國,盛產(chǎn)銅石。如今其地雖已并入楚國,然其主尚存,倒是可以問問他們是否愿意施以援手!” “哦?楚國腹地竟還有這么一個國家?” 李然對此竟然不得而知,倒是不由覺得有些奇了。 “此國便是隨國,隨國乃是當年周天子分封鎮(zhèn)守南方的大邦,立國之初便是周人在江漢之地的重要據(jù)點。且彼時隨國境內(nèi),銅石皆裸露在外,故而,隨國在此建國,便是把控住了此地的銅石,并以此厲兵,曾竭力遏制荊楚的擴張……” 范蠡說到這里,李然倒是想起來這個國家。沒錯,當年隨國也曾是雄踞南方的一方諸侯,且其礦藏豐富。只是近百年來,卻是直接銷聲匿跡了。 世人皆以為這隨國早已為楚國所滅,卻不想,竟是茍活至今。 “這隨國當年坐擁銅石,曾憑借其軍力鼎盛,乃是楚國之勁敵。只因后來周邊小國都陸續(xù)被消滅殆盡,而周王室又勢微,隨國迫不得已,在其賢大夫季梁的撮合之下,便與楚國是立下誓言:‘永世盟好,互不侵犯’。也由此,隨國至今基本得以保全下來!” (題外話:此前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具考證就是后來楚昭王送給隨國國君的隨葬品。根據(jù)現(xiàn)階段考證,曾國和隨國,其實就是同一個國家。) “由于這隨國的國君乃是姬姓,而先生亦為周人,而且其所求者亦不與楚國交惡,故而先生若前往求助,許以事后重酬,那么只憑借先生在楚國的名望以及在鄭國祭氏的身份,隨國國君定肯出手相幫!” 李然聞言,不由得點頭贊和道: “少伯所言極是!若真如此,便可無憂矣!” 范蠡只是在外面聽到只言片語,便知曉他們的難處,并由此想出這樣一條“求援于隨國”的計策來。 非但如此,而且此計還顧忌到了隨國和楚國之間的關系,甚至是李然在楚國的名望等等這一系列的利害關系。 并據(jù)此直接判斷出,隨國是目前他們?nèi)缃窨梢誀幦〉降囊还闪α俊?/br> 這份心思縝密,讓李然也是極為佩服,難怪此人能在悠悠歷史中享有盛名。 范蠡這時又自告奮勇道: “先生,范蠡愿前往辦妥此事,只需先生修得公文一簡即可?!?/br> “此行干系重大,戌愿和這位小友一同前往,從旁協(xié)助一二!” 此時,葉戌也上前抱拳如是請道。 而李然則是稍作沉吟,決定讓他二人是前往求助隨國,正好也看看這個小范蠡的能耐。且又派了二十人作為護衛(wèi),并且修簡一卷,交予范蠡。 “楚境目前并不安穩(wěn),你們這一路上兇險不小,切記要注意安全,危地不可久居,避開不必要的麻煩。雖然此行于與楚國無關,但如今楚國朝政混亂,也難保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 范蠡得了公文,便是抱拳應道: “先生放心,蠡早已在心中謀劃好路線,當可快馬趕到隨國。事不宜遲,蠡這便出發(fā)!” 散議之后,范蠡和葉戌便帶著那二十人出發(fā)了。而李然和孫武則將他們送至城門。 孫武望著他二人遠去,心中不由忐忑: “此人如此年輕,當真能堪此大任嗎?” 而李然聞言后,卻是淺淺一笑,頗為篤定的答道: “呵呵,長卿多慮啦!想當年,長卿兄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第四百一十七章 一樁好買賣 范蠡和葉戌帶著這二十人急行,但在入了楚境之后,則又是讓大家緩行,以免激起了塵土,引起周邊楚人的注意。 而葉戌畢竟是行伍出身,自知他們?nèi)缃竦奶幘?,所以心中對于此行的安全亦是頗為忐忑,于是不由多嘴問了一句道: “此行深入楚境,又無有公文在手,萬一碰上楚人巡守,只這寥寥二十人又如何夠用?” 而范蠡對此卻是毫不在乎,只淡然回了一句: “呵呵,僅靠這二十人,又如何能護得我們的周全?蠡之所以要帶上他們,不過是待歸途之時,可以捎帶著拉些銅石回去罷了!” “如今楚國方亂,無暇北顧。楚人更是人人自危,又哪里來的巡守四處招搖?故而我等只需小心從事,必可無咎啊?!?/br> 葉戌一聽,見這范蠡跟自己一般年紀,卻是如此膽大心細,不由亦是十分的佩服。 他們不急不躁的趕路,六天后,果然是安然入了隨國境內(nèi)。這時,范蠡立刻是派人急行前去隨國國都報信。 而這些隨人,當?shù)弥耸翘煜侣劽泥崌钊慌扇藖砹穗S國求助,自是不敢怠慢了,將他們一行是直接安置在了關口居住。 由于隨國和楚國已有百年不曾有過戰(zhàn)事,所以,這關口修建的也是頗為簡陋。 范蠡和葉戌在這里是駐了三日后,最后這才得了召見。 隨國現(xiàn)在執(zhí)掌君權的乃是曾侯輿,而前來接待他們的則是其太子鉞。 只見太子鉞是牽著一個四五歲的孩童,這孩童眼睛滴溜溜的轉(zhuǎn),甚是靈活,一看便是機敏的孩子。 太子鉞介紹道: “二位貴客遠道而來,鄙國不勝榮幸。此為犬子乙,只因我隨國已多年不見有客,故而今日特帶他出來見見場面,還望諸位莫怪!” 范蠡忙道: “豈敢豈敢,太子客氣了。公孫如此相貌不凡,想來日后定能名揚四海。” 太子鉞笑道: “呵呵,小國鄙陋,名揚天下自是不敢,只愿能平平安安即可啊?!?/br> 隨后,太子鉞便是帶著范蠡和葉戌一同面見曾侯輿。 一進得大殿,便看到這大殿之上,金碧輝煌,且竟是直接擺上了十組編鐘來!如此多的編鐘,這要放在任何地方,都可謂是規(guī)??涨暗摹?/br> 這一方面,足以證明隨國的銅石之豐饒。而另一方面,也可見隨國已是與中原周禮的典章制度確是相去甚遠了。 畢竟,若是放在其他的諸侯國,出于《周禮》的限制,想要多搞一套音域更廣的編鐘,估計都得被別人詬病許久。 見得有人上殿,曾侯當即命人敲響編鐘迎客。一時間,大殿之上四處都充斥著動聽曼妙的金石音聲。 范蠡和葉戌上前拜見曾侯輿,曾侯輿則甚是爽朗笑道: “二位請起,寡人雖居偏鄙,卻亦聽聞過李子明的大名,今日不得而見,甚是遺憾吶。” 隨國雖然這些年來十分安靜,在諸侯間幾乎都沒有什么來往,各種盟會也基本將其排除在外,但是李然在楚國的行為,身為鄰國的隨國自然是知曉的。 范蠡獻上李然手書的簡札,并是躬身言道: “君侯,子明先生此番派我二人前來貴國,特留得信札一卷,請君侯過目!只因子明先生日理萬機,不能親自前來拜訪,還望軍侯莫怪!” 曾侯輿的性格倒也豁達,直接是笑著回答道: “無礙無礙,他日若有機會,自當可以再見?!?/br> 宮正上前將簡書從范蠡手中拿下,然后遞給了曾侯輿。 曾侯輿展開看了起來,李然在信札內(nèi)簡單解釋了鄭國目前的局勢,而他們?nèi)缃袷占{了鄭國的流民,欲以清君側和整頓鄭國政務的名義討伐鄭國,只因缺少銅石制作兵器,所以希望曾侯能夠協(xié)助一二。 另外,李然也知隨國畢竟也是姬姓之邦,故而亦是將此事的立意直接給拔高到了“復興姬周”的高度來。并希望以此能夠博得曾侯的認同。 當然最后,李然還就此事闡明了確與楚國并無干連,所以隨國亦無須擔心楚國方面會借機發(fā)難,且許以事成之后定有重酬…… 曾侯輿知道了他們此行的目的,不由是愁眉著將簡書慢慢放下,并是沉默了許久這才開腔道: “按理說,此事寡人應是義不容辭的,但是這楚國畢竟與鄙國比鄰,如此多的銅石……若是不提前與之報備,恐怕也難以運到葉邑。而且此事雖然和楚國無關,但是如今的楚王究竟會如何想,那恐怕也很難說!這萬一……” “到那時,銅石非但是運不到葉邑,恐怕我們隨國也是危難將至啊。我隨國已不摻和天下事久矣……而若因此而惹怒了楚國,得不償失啊!” 范蠡聽罷,則繼續(xù)是躬身作揖回道: “啟稟君侯,如今楚王暗弱,雖是由熊比繼位,但天下皆知,如今這執(zhí)掌兵馬大權的乃是王子棄疾,王子棄疾此人素以賢良示人,必然不敢就此事問罪于隨國。故而,我等只要不拂其逆鱗,當可安然無恙!” “而且依我家先生大名,既許以日后重謝,那自是不會誑語的。更何況,鄭國乃是與隨國一脈相承,均為姬姓之邦,如今鄭國有難,隨國若能出手相幫,此舉亦是可得先祖之蔭庇之事啊!” 曾侯聽罷,正有些躊躇不決。這時,一旁的大工尹大夫季怡又開口道: “自先君和楚國簽訂盟約之來,我們隨國尚不曾和任何國家有如此親密的來往。此番相助鄭國,恐怕多少亦會引起楚國上下的猜忌!鄙國卑小,行事不得不萬分小心謹慎,又豈能以厚利而招致殺身之禍呢?!” 這季怡其實就是楚國簽訂盟約的季梁的后人。 而范蠡聞言,又在心中是盤算了許久,這才開口道: “君侯若還是有疑慮,那不如這樣如何?只當是蠡在此,代表我家先生與君侯做上一筆買賣,是范蠡以做生意的名義購下銅石,此乃私人之事,與鄭國無關,也與楚國無關?!?/br> “蠡如今便只是販賣銅石的生意人罷了,從隨國拉走銅石,路過葉邑之時,縱是子明先生若想購買,也得氏以等價之物交換才行!” 其實,范蠡這個想法還是相當冒險的。 因為若是成了私人買賣,那么這一路上的安全也就無從保證,隨國更不可能從旁派兵進行保護。 但是再仔細一想,如果是以國家的名義,隨國固然可以多派些兵馬協(xié)同運輸,但楚國這邊若是有心責問,那他們確實是也會吃不了兜著走! 所以,索性就棄了這層保護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季怡聞言,不由是瞇了一下眼睛: “只是……你們現(xiàn)在可有什么東西可以作保?總不能白白的拉走我們這么多銅石吧?” 范蠡聞言,知道有戲,便是立刻昂首道: “蠡素聞隨國巴鹽奇缺,只因楚國攻滅庸國之后,巴國之鹽便只能過楚而入隨。故而隨任所食之鹽,其價值遠甚楚人?!?/br> “而鄭國的鹽市則多買賣于齊人,齊人臨海,所煉之海鹽,雖成色不如巴鹽,但好在價格極為低廉。”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