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這是鉞。鉞和斧頭非常像,周朝記載中的兵器,后來演變成封建王朝的儀仗器具,但那是在封建王朝興起之后才會用斧鉞來裝點禮儀。那天的牙簽變態(tài)不是用這個斬蛇嗎?這個時代對于鉞的使用,還遠不至“行禮”的文明吧? 方征一愣,仔細一想,意識到長老說的不是“行禮”,而是“刑禮”。 國有國法,違法則要受刑,刑禮指的就是受刑的規(guī)范。 雖然吃驚這個時代居然有“刑禮”,但刑法的確在《尚書》里就存在了?!渡袝防锏膬?nèi)容追溯到堯舜禹時代的上古著作三墳五典?!吧袝本褪恰吧瞎胖畷?。 原來這個時代也有“刑”的規(guī)范,方征還以為全都是弱rou強食混亂黑暗呢。但想必只有大國間才剛出現(xiàn)一點文明社會的雛形。 《尚書》語句艱澀古奧,方征大部分一知半解,為了給養(yǎng)父遞文獻也全部背了下來,沒想到在這里派上了用場。 《尚書》記載,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能興兵的自然不是升斗小民,而是國家層面上的處罰。方征記得父親說過,殷商末年紂王殘暴,武王率兵討伐,就是替上天行使王道,處罰紂王,用了“甲兵”這種大刑,和后世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野心家為了擴展地盤恣意吞并他人而興的兵戈有所不同,紂王是先“失道”才會被討伐的。紂王敗走,在鹿臺自盡,于是周武王用斧鉞割下了他的腦袋,也是行刑,這就是“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 方征立刻理解了,那個沒見到正臉的太監(jiān),用鉞去斬蛇,并不是單純意義的消滅有生力量。更是一種血腥的儀式,代表著國家政權(quán)層面上的討伐與—— 宣戰(zhàn)。 雖然不能和后世“文明禮儀之邦”的禮節(jié)相比,但是上古時代的祭祀儀式孕育著種子。也變相說明了,東方那個國家正逐漸走向文明,學會了使用專屬的武器來宣戰(zhàn)。 方征心中一凜,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東方那個國家不是一般地強大。而巴甸國對蛇的cao控亦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個弱小的有比國,卷入了它自身遠不能匹敵的兩股力量角逐前線,未來堪憂啊。 他禁不住抽了抽鼻子,為自己小命擔憂一把,然而立刻又恍然大悟,終于想起來,到底在哪里聽過有比國,他知道了這個部落的來歷。 第15章 巴象 方征是在抽鼻子的時候想到的,“有比國”沒有聽過,但“有鼻國”是聽說過的,還和上古時代頗有干系。 這個國家名字雖然起得搞笑,并非是強調(diào)國民有鼻子,而是同音,該地又被稱為有庳或有卑。國家名字出自《孟子》與《漢書》,是舜異母弟弟的封地。 舜的異母弟叫做象。在《史記》《孟子》等記載中,是一個嫉妒兄長的小人,舜的爹娘也很奇葩,一家人聯(lián)手起來變著法子想害死他然后謀奪財產(chǎn),一會兒把舜推到井里,一會兒把舜指使去修屋頂又拆走梯子并縱火,但是舜都奇跡般沒有死,而且不計前嫌原諒他們。他的仁孝讓堯更欣賞了,最后把帝位禪讓給了舜。 而在《漢書》記載中,雖然象獲得了封地,卻沒有配享太廟的權(quán)利,原因是“舜封象于有鼻,死不為置后,以為暴.亂之人不宜為太.祖?!币馑季褪钦f,舜雖然給了象封地,卻不給他立嗣的權(quán)力,供奉和國祀都是不能繼承的,因為覺得他并沒有資格配作開國太.祖。在象死后,這個封地應(yīng)該就廢除或被收回了。 這些只是最普通常見的記載,方征凝神回想著:關(guān)于巴國和象,父親曾經(jīng)從另一個角度提出過假設(shè)。 那時候方征還小,被父親帶到研究所里,他百無聊賴地在桌上玩拼圖,一邊聽著父親和周遭同仁的討論。 “……學科建設(shè)重新開始,仰韶、良渚、夏家店、三星堆都缺人,想確定一個研究方向,你們給點意見……” “三星堆吧?巴國文明的確——”一個叔叔聲音插進來。 “巴蛇吞象?!狈窖芯繂T低聲道。 “巴蛇是巴國的圖騰神獸,在《山海經(jīng)》中有‘巴蛇吞象’的神話,是一種夸大——現(xiàn)代的蛇已經(jīng)不可能吞下大象了,所以又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之說。”另一個伯伯說。 “‘象’究竟是什么?”方研究員參與發(fā)言。 “亞洲象?” “西藏的象雄王朝嗎?” 方研究員搖頭:“象是一個首領(lǐng)名?!?/br> “古巴國的領(lǐng)袖是誰?” “眾說紛紜,《山海經(jīng)》中叫做廩君。” “象是誰?” “舜的弟弟。” “同父異母的歹毒弟弟。” “把舜推到井里的弟弟,” “舜原諒了他,還給了他封地?!?/br> “舜是個孝悌的君主。” “這是《漢書》和《孟子》里記錄的。” “《竹書紀年》非之。其實舜并非仁君……” “《竹書紀年》疑為魏氏曲筆,慎提慎引。” “并非孤證,《韓非子》亦可證《竹書》……” “梟雄和野心家為了霸權(quán)理念抹黑賢君罷了?!?/br> 方研究員不得不把話題轉(zhuǎn)移回來:“巴蛇吞象?!?/br> 于是有其他研究員懂了,“巴蛇不僅指巨蟒,而且指巴國。圖騰中包括著巨蛇崇拜。” “象不僅指小象,也指舜的弟弟‘象’,史稱‘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