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來喜匆匆去關(guān)上門,迅速躬身跑到晏榕身邊,滿臉擔(dān)心:“殿下,您再過幾日就要啟程前往江北,何必再主動去攝政王那兒,您明知道他對您——” 雖是太子正宮,但東宮的擺設(shè)遠(yuǎn)遠(yuǎn)比不得攝政王府。 沒有無數(shù)顆夜明珠,就連照明也是普通的燭火。 此刻那燭火中倒映出晏榕線條秀美的側(cè)臉。 他在桌前坐下,沉沉的目光寂靜的不知看向何處,面容在燭火的跳躍中似明似暗。 不知過了多久,來喜看到自家主子很輕的笑了一下。 那一笑仿佛笑出了點(diǎn)無法掩藏的血腥味,就連眼底也帶出了幾分濃烈的恨意。 來喜還從未見過他這般神情,不由聲音都低了許多:“太子殿下……” 晏榕閉了閉眼,將眼中的神色與血腥氣一并藏了妥當(dāng)。 他似乎在一瞬間撿回了以往的君子端方,緩緩道:“正因?yàn)檫^些日子要去江北,才要今晚去一趟攝政王府?!?/br> 來喜怔了怔。 晏榕站起身,目光溫柔的掃過桌上還泛著熱氣的一排湯碗,溫柔道:“皇叔這么希望孤龍陽雄壯,孤不如他所愿,怎么好呢?” 第22章 燕都的夜色降的早,不過辰時,天已經(jīng)徹底暗了下去。 此時距離宵禁時間尚早,街頭巷尾的人群還絡(luò)繹不絕,熱鬧非凡,攝政王府更是燈火通明,金石碧玉的鎏金瓦倒映著夜色,竟比月光還要璀璨幾分。 這鎏金瓦連宮中都未曾如此鋪張的使用,卻在攝政王府隨處可見,從不珍惜。 時至晚膳,但王府的主人顯然還未歸來,府內(nèi)更沒人打聽問攝政王去了何處,因此廚房只得時刻提起精神,托喀顏爾瞧瞧王爺何時才能回來。 喀顏爾在府內(nèi)身份特殊,大家都知道她是諸鶴特意從月奴帶回來的。 攝政王沒有明說她的身份,卻允她貼身侍候。雖然作為女子鮮少跟隨攝政王上朝,可每日清晨的束發(fā)凈臉都是由她負(fù)責(zé)。 喀顏爾不好推脫,只得應(yīng)了。 府內(nèi)的廚姐兒很是松了口氣,拉過她的手拍了兩下:“謝謝姑娘,jiejie那兒還有兩匹絹布,送你一匹裁花衣裳啊……不過你的個子比姐妹們高些,恐怕只能裁一件出來?!?/br> 喀顏爾:“……” 她嘴角抽了抽,收回手:“謝謝jiejie好意,meimei不喜歡這些。jiejie留著自己用吧?!?/br> 打發(fā)了廚姐兒,喀顏爾便往門口走去。 甫一出門,沒瞧見攝政王,倒是看到一匹沉香烏木的馬車剛剛停在攝政王府門前。 攝政王府內(nèi)的所有馬車都是按諸鶴的喜好制的,清一色的華麗豪奢金閃閃,從上到下怕是也找不出一輛這般低調(diào)的車架。 隨即,轎簾拉開,太子殿下從馬車上走了下來。 喀顏爾:“……” 晏榕已經(jīng)換掉了今日的朝服,只穿了件平日素常的太子服,淺金線的暗紋繡在蒼青色的底布上,顯得整個人越發(fā)儒雅清俊。 喀顏爾沉默一下,還是上前行了禮。 晏榕身邊既無侍衛(wèi)也無宮人,溫和道:“孤記得你,真巧。你在這里……皇叔還沒回來么?” 大歷太子殿下柔和恭儉,仁善有德,縱然喀顏爾遠(yuǎn)在月奴,也聽過不止一次外人對晏榕的評價。 只是她并非宮廷人士,就算在月奴也只聽命公主一人,實(shí)在不愿與他人多話,簡略道:“回太子,還未?!?/br> 晏榕道:“那可知皇叔去了何處?” 喀顏爾搖搖頭:“攝政王的行蹤,奴家不敢過問?!?/br> 晏榕也沒生氣,露出一個笑來,溫和道:“無妨,孤進(jìn)去等他便是,勞煩姑娘直接帶孤去皇叔的寢室?!?/br> 喀顏爾:“……” 主寢是最私人的地方,豈是說去就能去的。 可她總不能將太子殿下拒之門外,思忖片刻,只能帶著晏榕繞過奇花異草茂盛的花園,進(jìn)了攝政王主寢旁的書房。 攝政王平日不怎么愛看書,偌大的書房顯得空空蕩蕩,只有兩本書冊歪七扭八的攤在桌上,旁邊還扔了一支墨跡干了許久的羊毫。 晏榕隨手拿起書冊一看,頓時面色一沉。 這是一本風(fēng)流不堪的雜文小本,上面盡是些浪蕩男子調(diào)戲勾引閨閣少女行茍且之事的短小繪文,生動形象,連各種姿勢都一清二楚。 每個小故事之后還配了首相應(yīng)的打油詩,其中幾首詩被墨痕圈了起來。 晏榕翻了翻,最后一首被勾起來的詩——正與諸鶴前些日子寫給他的那首一模一樣! 原來那詩不僅僅是**中來的,寫的竟還是男女之事! 簡直是…… 荒唐! 身后的腳步聲響起,喀顏爾將茶盞放在旁邊的小幾上:“太子殿下,攝政王主寢奴家不便帶您過去,您在這里稍候,待王爺回府,奴家便告訴您?!?/br> 晏榕極快的收好情緒,將手中的雜書放回桌上,似是隨口道:“想不到皇叔也愛看這些?!?/br> 喀顏爾順著晏榕的動作看過去:“……” “前些日子孤收到了皇叔的一封信,內(nèi)容正是這書中摘錄。今日孤瞧了瞧,皇叔勾畫的內(nèi)容不止信上那些。” 晏榕唇角弧度很薄涼的笑了下,“難道皇叔還送了信給別人?” 群發(fā)情書皆是由德莊和諸鶴一手cao辦,喀顏爾不曾負(fù)責(zé),因此只知德莊寄了信,卻不知寄了幾封,寄給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