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的誕生[美娛]_分節(jié)閱讀_511
書迷正在閱讀:非正常召喚[全息]、[綜英美]今天可以退休了嗎、亡國美人(NP SM)、非妳莫屬、快穿之打臉計劃、快穿之炮灰反攻戰(zhàn)、一不小心就成了白月光、女配逆襲系統(tǒng)[快穿]、男神他帥裂蒼穹[快穿]、誰寵我就跟誰天下第一好(快穿)
這個決定有點不同尋常,不僅組委會連續(xù)做了兩次確認,連柏林電影節(jié)的主席迪特·考斯里克都親自打電話給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詢問《米爾克》真的不準備在北美點映或是參加圣丹斯電影節(jié)嗎,是不是要在柏林進行全球首次亮相?在得到肯定答復后,迪特·考斯里克立刻決定將《米爾克》作為本屆電影節(jié)的最大亮點來宣傳。 不怪柏林電影節(jié)組委會慎重,而是柏林電影節(jié)恰好是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個多月舉行,現在的好萊塢電影,尤其是名導新作、眾星云集的這種,真的很少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選擇將影片的第一次公映地點放在海外而非北美的。 各大電影節(jié)的首映方式一般分為三種,世界首映、國際首映和地區(qū)首映。顧名思義,世界首映指影片在全球范圍內的首次公開放映,國際首映指影片在制片國家以外地區(qū)的首次公映,地區(qū)首映多指洲際地區(qū)的公映,比如說北美首映、歐洲首映、亞洲首映等等。 從優(yōu)先級別上來說,世界首映自然是最高的,威尼斯電影節(jié)就明確要求參加主競賽單元的影片必須在電影節(jié)上進行世界首映。國際首映僅次于世界首映,戛納電影節(jié)和柏林電影節(jié)的要求沒有威尼斯電影節(jié)那么嚴苛,入圍影片有世界首映的也有國際首映的,但是如果參賽影片是世界首映,又足夠優(yōu)秀的話,評審團很有可能會給與一些優(yōu)待。 好萊塢電影一向喜歡去歐洲電影節(jié)上鍍金,近年來參加柏林電影節(jié)的影片并不少,也不乏斬獲金熊獎銀熊獎的佳作,像是《木蘭花》、《死囚之舞》、《毒品網絡》、《女魔頭》等等,不過這些電影有著共同的特點,他們全都在十二月底之前在北美的個別城市進行過小規(guī)模的公映,然后才去柏林舉行國際首映,最終目的也非常明確,就是為了在柏林電影節(jié)上斬獲些榮譽與口碑,為一個月后的奧斯卡頒獎典禮造勢。 也有一些成本更低、沖擊奧斯卡無望的獨立電影,會現在一月份參加圣丹斯電影節(jié),尋求北美各大制片公司與片商們的關注,然后再去歐洲尋找其他機會,例如今年同樣入圍了柏林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以一名十七歲高中生為主角,蒂爾達·斯文頓、基努·里維斯有參演的好萊塢電影《吮拇指的人》,就已經提前在圣丹斯電影節(jié)上獲得了評委會特別獎。 像《米爾克》這種由頂級導演拍攝、群星云集的好萊塢電影,又選擇在柏林電影節(jié)上進行全球首次亮相的,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過了。 在柏林電影節(jié)組委會和眾多德國媒體、影迷看來,這簡直是一種榮耀的象征,并且有種比過了戛納和威尼斯的自豪感。 因此,組委會也給與了足夠的重視,不僅在電影節(jié)的各種宣傳里都將《米爾克》擺在首位,開幕式上也將《米爾克》的剪輯片段放在主競賽單元電影展示里的第一個,而且影片的首映時間也是最好的——電影節(jié)開幕后一日的晚上八點,是電影首映的黃金時間,不僅方便邀請嘉賓出席,而且媒體與專業(yè)影評人們看完電影后,也有時間準備稿件在第二天一早刊發(fā),有利于口碑的最快發(fā)酵。 不止如此,《米爾克》首映當日,包括柏林電影節(jié)評委會主席羅蘭·艾默里奇,以及弗蘭卡·波坦特、茵格保加·達坤耐特、博偉達、尼諾·塞魯迪等在內的所有評委,都來參加了首映禮,還有其他入圍主競賽單元影片的導演或影星,也都有出席。比如說《孔雀》導演顧長衛(wèi),《吮拇指的人》主演基努·里維斯,還有因主演電影參與了電影節(jié)展映而來到柏林的凱特·布蘭切特與丹尼爾·戴·劉易斯。 紅毯上可謂熱鬧之極,群星璀璨的程度比之電影節(jié)開幕紅毯也不遑多讓,尤其是當威廉·布蘭德利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偕同出現的時候,閃光燈制造出來的亮光,瞬間將紅毯周圍映的如同白晝,現場突然爆發(fā)出來的歡呼和尖叫,讓不少人都感到輕微的耳鳴, 第二天《世界報》上的電影節(jié)專欄里刊登了這樣的描述,能從側面感受到紅毯上的星光:“所有稍具影響力的德國媒體都來了,連《汽車畫報》都派出了兩名記者,并且他們還見到了來自歐洲、亞洲、北美、南美甚至非洲的記者同行。采訪區(qū)里充斥著德語和各種口音的英語,美音、英音、澳音、蘇格蘭音,還有來自日本和印度的難聽懂的英語,簡直像在開一場聯合國大會。” 總之,《米爾克》是這一屆柏林電影節(jié)上,人氣最高、期待值也最高的電影,沒有任何一部影片能搶走它的風頭。 這時候影片的質量就非常重要了,如果首映結束后媒體和影評人們的反饋不好,那么一個不小心,就會和首映前的盛況形成非常尷尬鮮明的對比。 不過《米爾克》從放映開始,就讓人感嘆這一不愧為一部大師之作。 “斯皮爾伯格這次的風格很紀實啊?!北緦冒亓蛛娪肮?jié)評委會主席羅蘭·艾默里奇看著開幕鏡頭,在心里做了個評價。 影片最開始的幾十秒鐘,是截取的《石墻之后》等相關紀錄片里的一些片段,警察持械闖入酒吧,隨意的對里面的顧客進行逮捕,大多數人順從的抱頭等待警察給他們戴上手銬,也有少數人試圖反抗,遭到了更加暴力的鎮(zhèn)壓。無論是拍照錄像的記者還是圍觀者,都對此見怪不怪,這在六七十年代是極為正常的一件事。 在裝滿了男同性戀的警車開走之后,畫面一轉,威廉·布蘭德利飾演的哈維·米爾克和其他一些人在深夜里被從警局放了出來,他們邊揉著手腕邊聲討著警察的暴力。 這個仿佛時空對接,直接從紀錄片融入現實的鏡頭讓人拍案叫絕。 哈維·米爾克與斯科特·史密斯在紐約警局門口邂逅,他們都是因為參加了酒吧的同性戀組織聚會而被警察逮捕審問的,兩人一見如故,迅速墜入了愛河,一起同居、一起過生日。 米爾克向男友吐露了從前的深柜生活,因為和家人朋友同樣生活在紐約,所以米爾克一直活的小心翼翼,他敢參加反戰(zhàn)示威游行,但從不敢暴露自己的同志身份,前男友因此和他分手。斯科特提議說石墻事件后,紐約的同性戀們都去舊金山生活了,或許他該換個環(huán)境,米爾克下定決心不再壓抑自己,兩人于是跟隨著北美大批同志們的腳步,移居舊金山。 有人贊嘆導演的鏡頭語言,也有人注意的是其他方面?!继m德利這次的表演……很不一般啊。’兩名擁有亞洲背景的評委,博偉達與白靈對視了一眼,都明白對方也有相同的感覺。 銀幕上的哈維·米爾克,無論是他的手勢、走路的姿勢,還是他講話的方式與語氣,亦或是對他人外貌服飾下意識般在意打量的細節(jié),都讓一些人的GAY達瘋狂響動。 評委博偉達覺得,這種以假亂真的演技,比湯姆·漢克斯在《費城故事》里更加細膩,威廉·布蘭德利在研究角色時,絕對在哈維·米爾克本人留下的很多影像資料上花了大功夫。 而且,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并不讓人感到反感,相反還有幾分討人親近。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描述邊緣群體的電影,主角如果能給觀眾帶來第一印象的好感,那么電影首先就成功了一半。 就像《費城故事》的成功,絕對離不開湯姆·漢克斯的表演一樣,在那個貪艾色變(至今仍是)的年代,湯姆·漢克斯飾演的艾滋病同性戀患者卻并嚇人,沒讓觀眾感到太大的威脅性,不會一走進房間就讓人恐懼,演員的演繹絕對是至關重要的。而威廉·布蘭德利的哈維·米爾克也有同樣的效果,就像一個朋友、家人,或是親和力高的陌生人,不會讓人感覺反感或厭惡——除去確實表演出色,兩人都是最受歡迎的電影演員,都扮演了一個最終死去的、有著悲劇英雄主義色彩的同性戀,或許也有為影片加分。 電影繼續(xù),米爾克與男友斯科特來到舊金山,在卡斯特羅大街上開了家照相館,并且積極投身社區(qū)、幫助他人,很快為自己贏得了“卡斯特羅市長”的稱號。 不過,公開以同性戀身份生活的米爾克也遭遇了不少麻煩,房東非常歧視同性戀,動不動就漲房租、漲稅收,鄰居和自己握手后會立刻找手絹擦手,還不準他加入店主聯合會,斯科特還在一場警察抓人的沖突中受了傷……終于,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來了,一個光顧過米爾克店鋪的同性戀顧客被幾個反同青年襲擊殺害,生前他拼命吹響口哨求救卻沒等來救助,米爾克和朋友去市政廳理論,要求警方加大力度尋找兇手無果后,下定決心要參加競選,為的是讓同性戀群體“在市政廳有個能說得上話的自己人?!?/br> 米爾克之所以會走自己參選這條路,也是因為此時的美國社會,哪怕是對同性戀群體最包容的地區(qū),也沒有哪個同志敢公開競選,他們都是通過和其他政客合作,用贊助資金的方式來進行利益交換,而米爾克覺察出了LGBT群體在舊金山日益壯大的影響力,他認為同性戀群體勇敢出柜、互相扶持、爭取權利的時機已經到來了,并且愿意做第一個勇者。 接下來米爾克就招募了一支多元化的競選團隊——有男同性戀也有女同性戀,有黑人、亞洲人和猶太人,還有七十歲和十七歲的——開始了自己三次競選、三次落選,哪怕男友因受冷落要求分手,被寄恐嚇信、被反同者跟蹤也決不放棄的競選之路。 “知道為什么布蘭德利的演講這么有激情嗎?”來自美國《娛樂周刊》的記者,與他大洋彼岸的同行,意大利《共和報》的記者小聲說。 “不了解。但是布蘭德利真的很有說服力,如果我是選民,絕對會把票投給他?!?/br> “這可是獨家消息,聽好了,伙計?!睹谞柨恕吩谂f金山實景拍攝的時候,有一個叫出埃及記還是什么的反同組織,在隔了片場一條街的地方天天抗議,一開始這很影響劇組工作的進度,直到后來布蘭德利自己想了個天才的主意,他讓人在兩條街的中間搭起了布景,面朝這些人開始演講,就好像米爾克在三十年前做的那樣,效果出人意料的好極了,您能感覺到他演講時的情感宣泄,憤怒之火熊熊燃燒,極其的具有感染力……唯一的問題是,攝影師不小心將一些出埃及記成員的臉拍攝了進來,當然,為了避免麻煩,聽說他們在后期用電腦技術給這些人換臉了?!薄秺蕵分芸酚浾摺皣K”了一聲,突然住口了。 此時電影已經進入了一個小高潮,經歷過三次失敗后,米爾克終于競選成功了!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公開出柜競選成功的政府官員,是美國政壇和LGBT平權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成為舊金山市議員的米爾克很快開始履行自己的競選承諾,他和自己的團隊一起推翻了禁止同性戀者擔任教師等公眾工作的加州六號法案,推動了舊金山同性戀就業(yè)平等法案的通過。 在這個過程中,米爾克逐漸成為了成熟的政客,并且和他生命中另外一個重要的男人丹·懷特,經歷了從陌生、友好、分歧到反目的過程。 當丹·懷特懷揣手槍,翻窗進入市政廳,朝市長與米爾克的辦公室走去的時候,評委弗蘭卡·波坦特情不自禁地把呼吸都放慢很多,她沒有想到斯皮爾伯格會用長鏡頭來處理這一段劇情,而長鏡頭獨有的那種紀實感和史詩感,完全支配了她的情緒,讓她感覺自己好像正在旁觀一段真實的歷史。 這絕對是斯皮爾伯格拍過的最長的長鏡頭!另一位來自美國的評委蘇珊·柯達絕對肯定,而且也是最精彩的一個!既是制片人又是剪輯師的蘇珊非常清楚拍攝這樣一個鏡頭的難度,果然,斯皮爾伯格會選擇這樣一種題材、找尋這么一群演員,絕不是為了拍出一部平庸之作的!只憑借這個長鏡頭,無論斯皮爾伯格選擇哪年角逐奧斯卡,無論是“大年”還是“小年”,都絕對鎖死了一個最佳影片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