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書迷正在閱讀:(快穿)功德無量啊少女、奶奶帶你皮一下[快穿]、(快穿)小白花是這樣練成的、快穿之安排上了、聽說情敵他撲街了、殺死瑪麗蘇[綜英美]、你有本事造謠有本事假戲真做啊、快穿之撩完就跑~、亂世容華、股神傳奇
倒算得上鄰居。 她好笑地看著來參觀新府邸的秦術(shù),捧著茶杯遞在他面前,開口輕松,不像是君臣而更像是老友一般,皇上也不怕流言將您扯了進去。rdquo; 明亦的身份在他們面前成了公開的秘密,寶珠想起秦術(shù)第一次見了明亦之后,沒過多久就私下見過她。 他說他沒有子嗣,將視明亦如親子。 寶珠才知道他已經(jīng)查出了明亦的身份,作為前朝余脈,他能這樣明目張膽地寵信,大概明亦的母親真的是他愛極了的人吧。 秦術(shù)還不算老,如果他納妃娶妻,想要繼承他皇位的人姓秦并不算難。但十多年了,他從沒有過這個意愿,卻在認出明亦后果斷地選擇提拔他。 他是真的不將權(quán)勢當(dāng)做追求。 那又如何,諒他們也不敢說去朕面前。rdquo; 寶珠很羨慕他這樣堅守初心的人,不管當(dāng)了多少年至高無上的人,他還可以輕輕松松和你聊天,不帶猜忌甚至心態(tài)還十分年輕。 這本來就是他的。rdquo; 他只說了這一句,就端茶喝了一口不再繼續(xù)說下去。 下人被她遣走了,留一個忠心的丫鬟在廳前為他換茶。寶珠笑了笑,桓京看似平靜哀歌,實則各方已經(jīng)蠢蠢欲動?;噬隙ㄈ徊碌矫饕嗄昵耙讶ミ^做好布置,否則消息如何傳得這樣快呢hellip;hellip;rdquo; 秦使尚未進京,便有消息傳進了渝京。桓帝身邊的祿公公年逾五十,歷經(jīng)的密事多,膽子也大了不少,竟在桓帝進棺后站在御前呵斥桓帝六子桓庶人,揚言稱先帝已欽定繼承皇位者。 皇十子嗎? 但首先跪下來的是抱著十殿下的應(yīng)嬪,喏聲恭順。 這讓蠢蠢欲動的各朝官翻遍了前朝乃至三族以內(nèi)皇親的血脈,試圖找出什么蛛絲馬跡來證明這祿公公不過是胡說八道而已。 祿公公出入了前朝太傅的官邸,拒了丞相的探病,又拿出皇訓(xùn)壓下禮部為桓與挑選謚號的要求。 然后不小心rdquo;說漏了嘴,聲稱前朝皇后死前孕有一子。 寶珠抽離遨游的深思,看向秦術(shù)。他看上去并不在意,只是拂了拂衣襟,爍目有神直直看著她,只是有一事想托寶珠幫忙。rdquo; * 桓與不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在位十多年并不勤政勉勵,反而大興土木不留錢帛。最近幾年更加放肆,僅僅是別宮山莊比起前朝就多了八處。普民哀歌只是表象,關(guān)注祿公公口里的繼承者的人不僅僅是高官貴族,就是與朝堂搭不上邊的桓京里頭的平民,也是盼著新皇的昭告來的。 但消息總是拖著遲遲不出。這樣就待到了秦使的悠悠而來。外使來訪,由暫代朝政的丞相代為迎接。兩方之間的城門打開得沉沉緩緩,年久磨損的聲音悶重綿長,方才開了一半,丞相拱手抬頭往前一看。 表情便僵持了大半。 前朝被稱為前朝,只是私下默認的說法。畢竟皇上依舊姓桓,皇親血脈擺在那里不容置喙。前朝皇后在見過她的人的眼里至今記憶猶新,她被盛寵一時,家世顯赫,為后賢良淑德。 尤其她的相貌,家喻戶曉的美。 徐明亦騎馬立在并不算顯眼的左前方,只是氣質(zhì)和神色過于出眾,讓人粗略一掃,就不由自主停在他身上。 不僅僅是丞相,但凡見過前皇后的人,大概都神色各異,心亂如麻。 最先反應(yīng)來的是早先放出話來的祿公公。他神態(tài)過于自若了,雙袖拂了拂,就上前與徐明亦拜禮,口中大呼:見過明亦殿下,殿下千歲!rdquo; 明亦二字仿佛千金重擔(dān),壓在黑泱泱一片朝官身上。假如之前只能稱為巧合,那這兩個字,大概就是被捅破的最后一層窗戶紙了。 先帝曾公開宣告,言若先皇后有孕且為皇子,賜明亦二字,取于明鏡亦非臺rdquo;,盼其非池中之物而必成大器之意。 明亦下馬扶起祿公公,卻并未回應(yīng)他的稱呼,只是微微一笑看向面前的丞相,聽聞堂兄不幸薨逝,秦叔便讓我來悼念一番。白相安好,我曾在母親憶錄中看過您,真是百聞不如一見。rdquo; 白丞相雜亂無章的思緒里突然抓住了一個重點mdash;mdash;秦叔? 能派遣他來的,必然是秦皇秦術(shù),而秦術(shù)愛慕先皇后眾所周知,不可能見到徐明亦這樣的相貌而絲毫不懷疑。既然他能直呼秦叔,秦術(shù)必定已經(jīng)認下了他。依照他對秦術(shù)的了解,他不可能隨隨便便因為相似的相貌而自欺欺人。 那就毋庸置疑了hellip;hellip; 他后退了半步,嘴中磕磕絆絆,既遠道而來,不如先行休息一番再另行商議。rdquo; 徐明亦的布置是一呼百應(yīng)的。從他正式在承安門前露面且說出那一番話來時,就注定了從那一刻開始朝堂開始的風(fēng)起云涌。他布置的棋子紛紛跳出來證實他的身份,百姓間也傳出了明亦皇子這個任務(wù)。 最重要的是,他在桓與祭禮上拿出了那塊象征身份,刻有他名字來由由先帝親筆雕寫的玉佩以及本應(yīng)該被秦術(shù)竊得的明楚玉璽。 見璽如見人,再多的質(zhì)疑和反對通通被壓了下來。就連從秦而來,名為悼念的左丞相一眾也親口承認徐明亦的身份。 一切發(fā)生地再順利不過,不見絲毫血不拔一把刀,他從秦國新任翰林編修一躍成為桓國皇位繼承者明亦皇子,支持者毫無征兆突然齊齊擁護,朝堂大半已經(jīng)不再對其身份表示懷疑,而是轉(zhuǎn)而討論何時登基最為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