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宋嘉煦不可置信的看著宋元欽,在看到他伸手怒指燕王時,那手臂里側(cè)露出了一朵暗紅色的彼岸花。 這和他們查到的線索都一一對上了。 太傅當(dāng)時接待過苗人首領(lǐng),估計是察覺到了什么,才招來殺身之禍。 想起恩師義無反顧喝下毒酒的模樣,宋嘉煦心中積攢的怒火已快要噴涌而出,他拼命掙扎著,麻繩磨破了手腕的皮,沁出鮮血也不覺得痛。 苗人膽大包天,企圖貍貓換太子,奪走宋家的江山,這就是他們一直以來的陰謀。 這兩人還在狗咬狗,宋元意卻率兵滿城尋找宋嘉煦。 心腹來報,說舒妃這幾日宮中支出突然增加,宋元意覺得不對,順藤摸瓜就知道了她賄賂匈奴人的事情,當(dāng)即就把她和匈奴使者扣押了。 那個匈奴使者被毒打了一頓,身上沒一塊好rou,什么都招了。 說前幾日宋元欽找他和燕王一起談話,謀求大業(yè)。 宋元意率兵踏進了二皇子府,在他不可忽視的威嚴(yán)之下,下人們告訴他,宋元欽去了太傅的舊宅。 或許是夫夫之間心有靈犀,宋元意有預(yù)感宋嘉煦就在那里,于是直奔舊宅而去。 外面打打殺殺的動靜很快驚動了里面的人。 燕王和宋元欽都準(zhǔn)備逃走,他們看了看地上的宋嘉煦,決定一不做二不休,把他的性命了結(jié)在這里。 燕王故意打翻了桌上的燈油,火光很快在木地板上蔓延,他陰狠的笑道:“宋翎最是疼愛這個養(yǎng)子,他死了,那人心里絕對不會好過,哈哈哈哈?!?/br> 宋嘉煦慢慢的爬,躲到了稍微安全一點的地方,但是火勢蔓延太快,呼吸越來越困難,過不了多久,他也將難逃一死。 翻窗而出的兩人沒跑多久就被擒住。 宋元意直接用劍鞘打掉了宋元欽的幾顆牙,并拎起他的領(lǐng)子質(zhì)問道:“宋嘉煦在哪里?” 含著一嘴血,宋元欽依然笑得無所謂:“他很快就要被燒成灰了?!?/br> 宋元意把他推倒在地,冷聲警告道:“他要是死了,我會把你身上的rou都片成一片一片的,拿來泡酒?!?/br> 看著身后火光沖天的屋子,宋元意不顧侍衛(wèi)的阻攔,披上用水打濕的披風(fēng)就沖進了火場。 “嘉煦!嘉煦!” 宋嘉煦聽到宋元意的聲音,知道是他在找他,趕緊伸腿踢了腳邊的一個瓷瓶,發(fā)出響聲,匯報自己的位置。 宋元意快速的跑上二樓,跨過沿途的火條,來到了宋嘉煦的身邊。 他幫著宋嘉煦松綁,抽出他嘴里的破布,把他擁在懷里。 “你嚇到我了,嘉煦……” 宋嘉煦看著男人被煙熏黑的臉龐,眼淚不受控制的流下:“子謙,對不起?!?/br> “先別說了,跟我出去,這里堅持不了太久了?!彼卧獍阉?,準(zhǔn)備離去。 屋內(nèi)的木頭都太老舊了,火舌掠過,很多木條都開始掉落下來。再這樣下去,他們都出不去了。 宋元意正彎腰準(zhǔn)備通過狹窄的樓梯時,突然有一根帶著火星的木條朝著他們掉下來,眼看著就要砸到宋嘉煦,他下意識的伸手去擋,手臂上傳來燒焦的味道,還有火辣辣的痛感。 宋嘉煦急得不行,懇求他把自己放下來。 宋元意忍痛笑了笑:“元意哥哥保護你,乖,我們馬上就可以出去?!?/br> 宋嘉煦吸入了太多的煙味,意識開始模糊。他在心里不斷的禱告,希望他們能平安出去,可終究還是沒堅持住,暈在了男人的懷中。 再醒來的時候,御醫(yī)正在幫他把脈,宋元意的右手被纏著繃帶,并綁了起來,吊在胸口。 即使這樣,他還是坐在宋嘉煦的床邊,用左手握著他的手。 看到宋嘉煦睜開眼,他欣喜道:“嘉煦,你醒了!” 御醫(yī)收回把脈的手指,小心囑咐道:“太子殿下,世子的情況已經(jīng)無礙了。只需要小心靜養(yǎng)即可,因此不宜太過cao勞,或是受到驚嚇?!?/br> 宋元意笑了笑:“太好了,以后你都好好養(yǎng)著,有什么事就指揮下人做吧?!?/br> 御醫(yī)勸說道:“太子殿下,您也不要太過激動,當(dāng)心手臂的傷。您手臂的燒傷比較嚴(yán)重,怕是難以好全了?!?/br> 宋嘉煦主動關(guān)心宋元意的病情,問道:“沒有辦法了嗎?” 御醫(yī)搖搖頭道:“傷得太深,那一塊rou都已經(jīng)燒壞了,以后用右手也不靈了。除非能找到海里百年老蚌的珍珠,研磨成粉,或許有生肌的功效。只是這個東西老臣一把年紀(jì)也沒見過,或許在江湖中,靠某些能人異士去尋到……” 宋元意溫柔安慰道:“沒事的,嘉煦,我這樣也很好。以后看著這道傷疤,你就會知道你夫君是多么在乎你了。” 宋嘉煦不吃他這一套,淡淡道:“你是本朝太子,你的身體康健是很重要的事,別當(dāng)做兒戲?!?/br> “好啦?!彼卧獾溃骸傲卦竭@小子不是在四處游歷嗎?讓他在江湖上注意打聽就好了?!?/br> 宋嘉煦微微嘆氣:“也只能這樣了?!?/br> 宋元意單手?jǐn)堖^宋嘉煦的腰身,在他額間落下一吻:“惡人都受到了懲罰,嘉煦,從今以后,我們不會再分開?!?/br> 宋嘉煦也抱住他。 雖然這個人讓他生氣過,傷心過,可每一次都緊緊的抓住了他。 得此一個人,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