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分節(jié)閱讀_102
書迷正在閱讀:渣男系統(tǒng)[快穿]、來啊互相傷害![重生]、總有皇帝在找我、公子孫默、重生之養(yǎng)歪了怎么破、今天也在拯救全人類[重生]、我要溫柔[快穿]、替婚、花式攻略對手[系統(tǒng)]、不可抗力
“兄長,小弟只能送你到這里了?!睂幫跽f道,“給朝廷的奏疏,待小弟回城后快馬送出。更多的也幫不到兄長,只能道一聲愧疚。” 掃過不遠處的雪堆,燕王突然笑了,一掃臉上的郁氣,語氣驟然一變,“既然如此,不若賢弟與為兄一同起兵靖難,清君側(cè),如何?” 什么? 聽到燕王的話,寧王有點傻。 在城內(nèi)的時候,燕王決口不提此事,怎么快走了,反而拉住自己要一同造反? 寧王心頭一跳,意識到情況有些不對,可已經(jīng)來不及了。燕王一聲令下,埋伏的燕軍猛然從藏身處躍出,將送行的寧王和護衛(wèi)團團圍住。 “王兄,這是為何?”寧王臉色發(fā)沉,“這里可不是你的北平!” 燕王沒說話,示意寧王朝身后看。原來,跟隨他出城的護衛(wèi)大多已束手就擒,零星幾個反抗的也被三拳兩腳揍撂倒,刀架在脖子上,鼻青臉腫,再無反抗的能力。 寧王被困住的同時,大寧城中的局勢也發(fā)生了變化。寧王府被投靠燕王的蒙古騎兵控制,王府護衛(wèi)也被抓的抓,殺的殺,王府官屬同樣未能幸免。 忠于寧王的指揮朱鑒戰(zhàn)死,寧王的妻妾和孩子都被“保護”起來。一身蒙古騎兵裝束的三保走到寧王妃和寧王長子朱盤烒跟前,恭敬行禮,“累得王妃和公子受驚,咱家這邊賠罪了?!?/br> 寧王妃沒有說話,朱盤烒滿臉怒意,大聲罵道:“你這閹豎!” 罵完仍不解氣,拔出隨身短刀便要手刃三保。 被蒙古騎兵用刀鞘攔住,朱盤烒更是怒發(fā)沖冠,“你們!” 寧王妃一把拉住兒子,她雖不像燕王妃出身將門,卻也同樣不是纖弱婦質(zhì)。王爺出城在外禍福難料,王府也被包圍,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馬聽事,”寧王妃的聲音很柔和,“我家王爺一切安好?” “回王妃,寧王殿下一切都好?!?/br> “那就好?!睂幫蹂圆环獾闹毂P烒,“不要胡鬧,等你父王回來。” 三保見王府局勢已定,寧王妃如此鎮(zhèn)定,態(tài)度變得更加恭謹。不想包圍王府的一名朵顏衛(wèi)渠長突然上前,用不太熟練的漢語說道:“王府斬首,捕捉的護衛(wèi),算羊!” 三保:“……” 渠長眉毛一豎,“不算?” “算,當然算?!比W旖浅榱艘幌?,“不過得等王爺回來一起算。” “好!” 蒙古壯漢點頭,從懷里掏出幾張紙和一截木炭,鄭重的記下了此戰(zhàn)能換來的牛羊數(shù)目,拉著三保按手印。 “這個,咱家做不得主……” “恩?” “沒事,咱家按?!?/br> 三保淚了,壯漢們滿意了。 寧王妃和朱盤烒看得目瞪口呆。 這些跟隨寧王多年的蒙古騎兵就是這樣被收買的? 王爺知道了會做何感想? 或許還是不讓王爺知道的好。 就這樣,燕王用牛羊和不會兌現(xiàn)的草場成功挖了寧王的墻角,再回到大寧城,主人和客人的角色已經(jīng)對調(diào)。見大局已定,寧王沒做無謂的反抗,自己一家子都被“保護”起來了,下令調(diào)集松亭關(guān)的軍隊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朱棣都敢造反,砍個把兄弟腦袋應(yīng)該也不是難事。 想通之后,寧王表示愿意團結(jié)在燕王的周圍,一起靖難,共同造反。 燕王很高興,當即說道,“待到事成,你我兄弟共分天下!” 雖然只是一句口頭承諾,卻也讓寧王激動不已,立即全身心的投入到造反這一偉大事業(yè)中。 燕王畫下的餡餅太誘人,致使寧王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忘記了朱老四有多像他們的老爹。 朱元璋喜歡亂印鈔票,朱棣繼承了老爹的愛好并且發(fā)揚光大,除了印鈔票,還喜歡開空頭支票。 不過朱權(quán)也該感到安慰,他并不是朱棣唯一的受害者,除了同樣被忽悠的朵顏三衛(wèi),朱棣的親生兒子才被坑得最慘。 什么世子身體不好? 如果朱高煦更了解朱棣的話,肯定會抱著腦袋撞墻,他怎么就這么實在,果真是太傻太天真! 成功拿下大寧城,與寧王結(jié)成造反同盟,燕王率領(lǐng)朵顏三衛(wèi)直撲松亭關(guān)。 松亭關(guān)守將沒做太激烈的抵抗就打開了城門,寧王都在燕王手里,他還反抗什么?干脆加入造反隊伍算了。 拿下了松亭關(guān),燕王的手中的軍隊進一步壯大。 燕山后衛(wèi)的人數(shù)也由原來不足五千人猛增加到一萬兩千人,雖同資格最老的左衛(wèi),右衛(wèi)和前衛(wèi)仍有一定差距,但與邱福率領(lǐng)的燕山中衛(wèi)卻已是不相上下。 隨即,燕王領(lǐng)兵進入會州,在此重整軍隊,創(chuàng)立五軍,各軍任命主將一名,副將兩名。 張玉將中軍,沈瑄、鄭亨為左右副將。 朱能將左軍,朱榮、李浚為副。 李彬?qū)⒂臆姡炖?、孟善為副?/br> 徐忠將前軍,陳文、吳達為副。 房寬將后軍,和允中、毛整為副將。 燕王起初考慮令何壽為中軍副將,但何壽自北平奪門之戰(zhàn)便表現(xiàn)不佳,私下里更是動作頻頻,讓燕王心生警惕。 上位者最忌諱的就是手下串聯(lián),尤其是武將串聯(lián)。 背著老子拉幫結(jié)派,你小子想干什么?! 實際上,何壽真沒想干什么,若他真想反叛朱棣投靠朝廷,也不會做得這么明顯。 所謂的拉幫結(jié)派,不過是為在軍中爭取更大的話語權(quán)。作為跟隨在燕王身邊的老人,張玉朱能他比不上,沈瑄和鄭亨這些后來者卻實實在在的讓何壽心氣難平。 若在平時,何壽這種做法可以理解。但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燕王正舉旗造反,此舉就顯得大大不妥。 被燕王疑心,打上一個問號,注定何壽會離權(quán)利中心越來越遠。 結(jié)果,沈瑄鄭亨等人后來居上,五軍之中,何壽連個副將都沒撈上,只能在燕山前衛(wèi)指揮同知的位置上繼續(xù)接受考察。讓何壽更加無法接受的是,不需多長時間,武力值連他零頭都趕不上的孟十二郎,即將和他平起平坐! 何壽再不服氣,有燕王壓著,也不敢窩里反,只能對著南軍泄憤。 作戰(zhàn)更顯勇猛,屢次立下戰(zhàn)功,倒是逐漸扭轉(zhuǎn)了燕王對他的看法,總算在靖難后期擺脫了同知的頭銜,升了指揮。 也算是陰差陽錯,因禍得福? 擴充了軍隊,搬空了半個大寧城的燕軍,當真是鳥槍換炮,非昔日可比。 王旗之下,聚集起上萬的蒙古騎兵和大量慣于戰(zhàn)陣的邊軍,加上從寧王處搜刮來的火器,燕王底氣很足,大手一揮,下令回師北平。 李景隆敢?guī)Пコ睦细C,必須受點教訓! 在大寧城中立下大功的孟十二郎,途中經(jīng)常被燕王召到身邊說話。燕王同諸將商議作戰(zhàn)計劃時,他也有幸旁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