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書迷正在閱讀:天宮有個惡神仙、[綜]女配逆襲日記、女王,逼婚了、重生之叔侄關(guān)系、我當(dāng)正道那些年[快穿]、如日方升 完結(jié)+番外、一吻成諾[娛樂圈]、《好色小姨》、妲己教我談戀愛、朝思慕暖
眉妃抬起纖纖玉手,輕輕掩住櫻唇,打了個哈欠。 君芷不以為意,接著道:“仙師還說,若舍得皇子或皇女出家,為著補償皇家的子嗣血脈,會讓宮中最受寵的妃嬪,再替父皇誕下龍子?!?/br> 眉妃的手頓了一頓,鳳眼陡然瞪圓了,身子坐直了,問道:“你說什么?” 君芷便又重復(fù)了一遍。 眉妃怔住。 兩個小宮娥端著四樣點心上來了,君芷覷眼細看,一絲不錯,托盤上鵝黃的箋子寫得清清楚楚。一綠豆,一馬蹄,一桂花,一山藥。不自覺臉上就露出一個凄惻的笑來。 那邊的眉妃托著腮,思索了一會兒,見君芷還跪在地上,乍然醒悟過來:“九公主快快請起。”頓了一頓,命宮娥:“收下公主手上的香?!?/br> 君芷將那盒子交割清楚,朝倚翠抬了抬手,倚翠忙過來扶她。 “你這個夢,可信么?”眉妃還是將信將疑的表情,一雙丹鳳眼之中疑云滾滾。 君芷淡淡一笑:“寧可信其有,母妃您說是不是?!?/br> 死后君芷才發(fā)現(xiàn),其實父親是個十足的昏君。朝野固然有一班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大臣??伤類勐牭模€是眉妃的枕邊風(fēng)。 這眉妃一生受盡恩寵,諸事順?biāo)欤猴L(fēng)得意,唯獨一樣死不瞑目。她沒有子嗣。為此不曉得斬殺了多少醫(yī)官。又走了多少邪魔外道求子。眉妃纖細的腰部,始終不見任何動靜。 君芷這一番話,對癥下藥,搔到了癢處。 求準(zhǔn)了眉妃,也就是求準(zhǔn)了昏君。 她決定前往瀛洲山,此山中多修仙門派,清修得法的弟子,不少成了游方的散仙,從此超脫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若能如此,那這世間無論誰要驅(qū)使誰,誰又要滅掉誰,都不再是她的煩惱。 回宮后,倚翠跪在地上哭得死去活來,她不明白為何素來溫柔似水的殿下,突然就成了這樣的一副冷心冷面的樣子,竟要舍棄一切出家……飆著眼淚問,公主是不是不愿意出嫁,沒關(guān)系的,可以求皇上開恩,就在宮中修行也沒有關(guān)系…… 可能太過激動的緣故,這小丫頭竟然口不擇言到忘了忌諱。 君芷彎下腰摸摸她的頭頂,眼中竟然有了一絲久違的酸澀。 ——好翠翠,若有機會,我還會回來看你。 第3章 雙修? 茶樓酒樓因其人客流通的特點,素來是探聽消息的絕佳處所。 君芷原本是無心之舉,因走到半路口渴,隨身攜帶的飲水又喝光了,才走進道旁的這個小酒樓。 三千青絲用一根碧玉簪子束于頭頂,外邊罩著一頂烏紗斗笠,與身上煙青色的袍子相映成趣。好在此地行走之人,比她裝束更稀奇古怪者不知幾何,因而她倒是不甚打眼。此酒樓名“迎客松”,分上下兩層,想必是取名時犯了風(fēng)水,客人稀稀拉拉的,當(dāng)真很“松”散,與君芷在東楚微服時所見的繁華景象,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興許這就是方外的特色。一切都不疾不徐。不見熱鬧,但也不會太冷清。 以她所見,來一起食客,嬉笑言談吃喝過后,接著又會來一起。跟約好了的一般。 君芷點了一壺清茶,就著一碟赤豆點心,淺斟慢飲。一邊側(cè)耳細聽。 她身后那一桌幾位仁兄,嗓門又大,豪爽又闊朗。 “此番前來參加試煉的人數(shù)之多,據(jù)說是近十年之最?!?/br> “時氣不好,戰(zhàn)亂,再加上荒年,南邊一帶據(jù)說還發(fā)了時疫。有那家里孩子多,養(yǎng)不活的,送來修個仙道,豈不也是一番造化。” “可這三大派都不是輕易進的。尤其玄天一脈,百里挑一,能拜入門下的,每年不過寥寥數(shù)人。來的人這樣多,不知有多少要無功而返,傷心失望啊?!?/br> “來了還有一絲僥幸通過的機會,如若試都不來一試,又怎么心甘……” 從君芷決定出家到成行,只用了兩天。 因為她說得鄭重,是代父出家,對國運有影響,欽天監(jiān)奉皇命擇了吉日,掐指算出大吉的日子即是次日。倉促間就出發(fā)了。君芷既決定要賣個玄虛,便決定要賣到底。因?qū)ι险f道,須得悄悄走好,大張旗鼓,便不靈驗。因此護送的人只是禁軍的四名高手。 君芷深知雖然名為護送,四人肯定還身負密令,一則護送,二則監(jiān)視,看這個突然作妖的九公主,是真的出家修行,還是要做什么見不得人的事。 君芷與這幾個人騎著馬,走了七天七夜??翱暗搅隋薜亟?。要到瀛洲山,須得渡江。這江無名,煙霧繚繞,的確給人紫氣東來的祥瑞之感。擺渡的見了帶刀的幾個,卻都不肯渡。蓋因此地多仙家,最忌凡夫在此耀武揚威,逞兇斗狠,擾人清修。擺渡人豈肯為了外地偶然來的幾個乘客,壞了這個規(guī)矩? 因此有銀子也不好使。 君芷便命他們折返。 幾個人都沉吟。 君芷笑道:“將本宮送至這煙濤微茫之地,已是盡了你們的本分,回去復(fù)命即可。若是怕上頭有什么責(zé)難,本宮可手寫一書,交與你們帶回?!?/br> 說著便真的在艄公處借了一小支木炭,倚馬而立,于白絹上書明緣故,再將腰間的玉佩摘下來,就用那絹子裹了,遞與領(lǐng)頭的人。 乘一張羊皮筏子渡了江。 著陸之后,又靠腳力走了半個月,總算隱隱聽到瀛洲山的名頭。沿途遇到不少灰頭土臉,與她同一個方向趕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