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等澆完水,朱云直起腰來,看著田間星星點點的綠葉,欣慰地說:“你們就等著吧,這是頭一茬。等插的苗子成活了,咱們再把紅薯藤剪下來,插第二茬。要不怎么說紅薯是頂好的東西呢?擱哪里都能長,還別說咱們這樣好土好水地伺候著。別的不敢保證,今年紅薯咱們一定能吃個夠!” 第46章 插秧 因為回來后一直都忙著蓋房, 陸志飛他們從城里帶回來的光伏發(fā)電設(shè)備始終擱在房間角落里,落了一層薄薄的灰。自從上山砍了一次柴后,幾個人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先抽時間把這套發(fā)電裝置安裝起來。 按照江銘起初的設(shè)想, 是要等房子蓋好后, 把發(fā)電板裝到屋頂上。但是一場冰雹打消了他的設(shè)想。發(fā)電板看起來那么脆弱, 別說雞蛋大的冰雹砸在上面, 就算普通的冰霜雨雪, 對它都是種摧殘。為了能讓這套發(fā)電裝置的使用壽命多幾年,他們必須要組裝成方便收納的樣子。 這對幾個從前的工科男并不是什么太難的事。盡管現(xiàn)在, 他們連看懂那張簡易的安裝說明書都花了不少力氣,但十多年的寒窗苦讀并非完全無用,關(guān)鍵時刻, 兩人腦海里自然而然地閃現(xiàn)出高中物理書里的一鱗半爪,零打碎敲拼湊起來,竟然讓他們只花了大半天時間,就串聯(lián)好了那些發(fā)電板,并把它們固定在兩塊大木板上。太陽好的時候, 可以把木板抬出去, 找個地方讓它好好曬著,陰天或夜里再把東西收進來。這樣雖然麻煩了一些, 安全系數(shù)卻比放在屋頂大了許多。 碰巧這幾天太陽都很燦爛。大伙兒把發(fā)電板抬到外頭,曬了沒兩天,蓄電池就充滿了電。陸志飛和江銘埋頭搗鼓了一陣子, 照著說明書裝了個逆變器,蓄電池就能用了。晚上他們接了線,裝上了一個一百瓦的燈泡。燈打開的那一刻,白色的光芒瞬間照亮了整間屋子。 他們的小屋從來沒有這么亮過,太明亮了,太刺眼了,所有人都瞇起了眼睛。末世的夜那么黑,黑得都快讓他們忘了,自己也曾在這樣明亮的燈光下生活過很多年。 當(dāng)然,他們安裝蓄電池,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照明,而是為了幫忙干活兒。有了電,很多工具就能使用了。吳大齊首先把自己找到的套工具拿出來,給里面的電鋸充起了電。第二天砍柴的時候,他手持這把電鋸,簡直不要太爽利。鏈條嗚嗚地轉(zhuǎn)著,只需要輕輕使點力,一根碗口粗的木頭就一分為二,跟切西瓜似的。 幾個男人都興奮壞了,輪流試了試電鋸,并熱烈地交流了使用技巧。隨后,他們興沖沖地扛著鋸子和斧頭再次上了山。這一次,他們只花了一個多小時,就把兩大車柴禾推下了山,工作效率提高得不止一點兩點。 有了電,他們蓋房的進度也比之前加快了。吳大齊這個修理高手,甚至用發(fā)動機和一根棍子、幾塊木板自制了一個灰漿攪拌器。這樣蓋房子用的泥漿就不用手動攪拌了。幾個人砌了一段時間的墻,熟練度也大大增加,連日勞作后,正房的墻體漸漸完工,終于到了上房梁的這一天。 幾間正房的屋梁,都是從別的房子里扒拉出來的老木頭,碗口粗的木梁十分夯實,兩三個男人合力才能抬起來。要想擱到高高的墻山頭,非得費一番大力氣不可。雖然這是他們第一次蓋房,都沒有經(jīng)驗,但架不住他們有文化?。∮辛税惭b發(fā)電板的成功經(jīng)驗,大伙兒都覺得這也不是什么難事。于是這天早上吃完飯后,幾個人在院子里蹲成一圈,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在泥地上寫寫畫畫,最后終于確定了一個上梁的辦法。 他們把兩根木頭靠墻豎成一個斜面,再把房梁橫擱在木頭上,順著斜面往上拉。吊上去一根屋梁后,有了一個支架,再吊其他的梁就容易了。只需要把繩子繞過房梁,用拖拉機的動力吊起來就行。前后只花了三天功夫,他們就把正房的屋梁和檁條都裝釘好了。 為了增加房屋對冰雪天氣的抵御能力,江銘在設(shè)計的時候,特意加大了屋頂傾斜的角度,這樣一來,冬天下雪的時候,屋頂坡度太大,就算有積雪,也很容易滑落下來,就不用天天爬到屋頂上去掃雪了。 等他們終于把幾間正房的屋瓦蓋完,天氣已經(jīng)很暖和了。接下來還有很多活兒,要粉刷整個墻面、要蓋廂房、起院墻,還要壘灶壘煙囪。但他們還是都停下來了,決定等一段時間再繼續(xù)。一來是因為江銘說過,墻面要晾干幾天,才能粉刷;二來,粉刷用的泥巴里要摻上麥秸或稻草,才能增強粘性,而他們要等到小麥或水稻成熟后,才會收集到新鮮的麥秸。 最重要的是,他們要開始插秧了。 早在好幾天前,朱云和盧志和就扛鍬去了溪邊,從溪里引水,把附近的好幾塊地都放滿了水浸泡著。更早的時候,當(dāng)他們剛脫下棉襖穿上單衣,朱云就跟盧志和開始育秧。他們從豬圈里起出來很多肥土,細(xì)細(xì)過了一遍篩,除去了里面的雜質(zhì)和沙石,然后摻上草木灰肥,加水漚了一個多星期,在門前的空田里用這些營養(yǎng)土做成了一廂廂的培養(yǎng)基。每廂有一米來寬。稻谷種是提前幾天在水里浸泡好了的,這時候均勻灑在營養(yǎng)土上,再在上面蒙一層塑料薄膜,讓水稻在里面發(fā)芽生根。 每天中午,盧九月和吳元都要揭開薄膜,給水稻透透氣,順帶著灑一灑水。在溫暖的陽光下,黃色的種子不負(fù)眾望,很快在肥沃的泥地里生長出白色的芽兒,沒幾天又成了綠色的秧苗?,F(xiàn)在苗兒已經(jīng)長到快一尺長,到了移栽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