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長得丑不是我的錯、是真的要撩你[快穿]、被攻略系統(tǒng)[快穿]、抱養(yǎng)這條錦鯉、重生之嫡子心術(shù)、當然是選擇原諒[劍三]、寂寞城市,寂寞情、至尊狂少、一日為師、被迫結(jié)婚
曹瑋早有歸京養(yǎng)老之心,這次伐夏原想著因要接受范雍留下的爛攤子而注定艱苦,卻不料東線一直起到了強而有力的牽制作用,讓戰(zhàn)事的推進較他所想的要輕松太多。 習慣了要時刻提防明槍暗箭的孤軍作戰(zhàn),許久未能體會到這等酣暢淋漓的大勝滋味的曹瑋,破天荒地未日夜思念京中家人,而不自覺地全心投入進去。 直到夏國覆滅,國土皆被大宋、吐蕃二軍粗略鯨吞后,他才重燃思親之情。 得第三份催回詔書時,曹瑋總算是選擇了從善如流,更是藝高人膽大,輕騎簡從,由昔日的夏國興慶城出發(fā),驟馬一路南下。 二十個日夜過去后,終抵六月炎夏、金明池中荷花盛開的開封城。 巧就巧在,他與多年的冤家——遼國使團,恰是在同一天抵達的。 第四百零八章 四年未至,由李元昊親手新興的夏國便在宋蕃盟軍的強攻下覆滅,作為其盟友的契丹人,心里的滋味自然也不好受。 尤其是自詡眼光獨到、將這野心勃勃的李元昊招為女婿,還賠出去大筆‘嫁妝’做軍資的遼國主耶律隆緒,更是憋屈至極。 那便宜女婿的誓猶在耳,結(jié)果是半點好處沒撈著,倒是賠出去愈十萬兵士、悍將三員、金銀糧草不計其數(shù)! 在李元昊伏誅、夏軍徹底敗亡的消息傳來的那一刻,耶律隆緒急火攻心,竟是昏厥在了朝堂之上。 他本就身患疾病,經(jīng)這幾年里的慢火煎心,又眼睜睜地看著謀劃付諸東流、損失慘重,打擊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人雖是很快清醒了,卻因心中郁結(jié)深重,一直臥床不起,轉(zhuǎn)由其長子耶律宗真監(jiān)國。 相比起王公貴族里對這國主先是莽撞下注、后是‘裝病’逃避的埋怨,耶律隆緒最不情愿、也是不得不迫切去著手處理的,還是修復與大宋和吐蕃間的關(guān)系。 眼看著那聯(lián)軍剛大戰(zhàn)全勝,士氣如虹,倘若要一鼓作氣繼續(xù)北上,繼續(xù)合盟沖他們發(fā)起攻擊,那可如何是好? 尤其在耶律隆緒得知,素來對他們陽奉陰違的高麗人,也一改往日的小心隱蔽,光明正大地向大宋派遣使者,頻繁進貢,不再顧忌他們的著急尋求宋人庇護的姿態(tài)時,更知事態(tài)緊迫。 盡管他并不認為,以遼國較夏國要雄厚得多的底子,會讓宋蕃盟軍那般輕松得得逞。 但如若他們真豁出去,拼個你死我活,那是三敗俱傷,決計還是勢單力薄的遼人吃虧更多的。 思及這些,饒是慣了在對宋的談判中占盡優(yōu)勢的耶律隆緒,也不得不承認,憑遼一勢難抵宋蕃鋒芒。 哪怕不得不做出些許讓步,也需盡快修復與那兩勢的關(guān)系,再思挑撥之法,離間那對盟友的關(guān)系,才有機可乘。 此次帶領(lǐng)遼國使節(jié)團前來汴京,一為送禮緩和眼下劍拔弩張的氛圍,二是要代其父開啟和談的,則是耶律隆緒第六子,梁王耶律宗愿。 耶律宗愿還是初次來宋,對自身肩負的重任,自是心知肚明。 因而一路上面對較遼國要富饒美麗得多的人文景致,他也始終心事重重,無暇欣賞。 就在他心緒最為沉重時,汴京巍峨的城墻終現(xiàn)眼前。 與十幾年前、宋真宗尚在位時,遼使入京的諸多特權(quán)、氣勢凌人相比,舉國沉浸在大勝的喜悅的宋人,這次并未對這支顯眼的異國長車隊多加驚嘆,更不可能存有畏懼了。 大多數(shù)人,僅是隨意投去好奇的幾瞥后,便不感興趣地移開目光了。 察覺出周邊目光的輕慢,耶律宗愿深深地攥緊了拳頭。 形式比人強,他需忍耐。 耶律宗愿深吸口氣,面上恢復常色。 就在他稍微整理了下身上絲毫未亂的冗重服飾,又再在心里過了一遍腹稿,就要踏出車廂,向正檢查他們過關(guān)文書的守將套話時—— 一陣陣震耳欲聾的聲浪在四周驟然而起,幾要掀翻了他們的車列! 耶律宗愿的漢話僅是粗淺,這驟起的吶喊聲直讓他悚然而驚,根本分辨不清到底在喊著什么。 他在最初的震撼后,便是茫然地看著一個個欣喜若狂的宋民不知瞧見了什么,紛紛丟下了手中物事,狂熱地朝他的方向跑來! 這是什么情況? 耶律宗愿下意識地后退了兩步,很快明白過來,真正引起這場喧嘩的不可能是自己,而是身后之人! 他緩緩地,緩緩地轉(zhuǎn)過頭去。 眼眸之中,就清晰地映入了一列身量挺拔,披宋軍戎裝,面容冷肅,騎高頭大馬,正微抬下頜,毫無感情地俯視著他的軍人。 為首者年歲稍長,體魄卻更為健實,氣勢亦是看似波瀾不驚,實則強大得叫人喘不過氣來。 那盔甲上覆了薄薄一層路中染的塵土,被曬得深棕、五官稱不上英俊的面龐上還有或深或淺的數(shù)道傷痕。 他平平靜靜地凝視著耶律宗愿,一言不發(fā),似是在評估著什么。 哪怕是從未真正上過戰(zhàn)場的耶律宗愿,在受其對視時,雙股忍不住打顫之余也能輕易感受出,這定然是疆場中親手戮敵無數(shù)的修羅才能凝練出的攝人氣勢。 這人一定,一定是—— 喉頭滾動著那一呼之欲出的名字,耶律宗愿呼吸急促,雙目圓睜,渾身的汗毛仿佛都炸了起來。 就在他快承受不住的前一刻,對方平靜地移開了視線,微側(cè)過神,向身側(cè)低聲不知說了什么,這列氣勢驚人的宋軍小隊便整齊劃一地高聲應了句,旋即微撥馬首,角度幾乎一模一樣。 他只看到在下一刻,這小隊便在那宋將高高舉起一面金色方牌的引領(lǐng)下,背脊挺直,雄赳赳地在宋人百姓構(gòu)就的人海中,繞開這支發(fā)怔的遼使隊伍,朝城中走去了。 直到他們的身影徹底消失在眼中,渾身僵硬的耶律宗愿才緩慢地放松了下來,深深地吐出了一口氣。 關(guān)于方才那人的傳聞,他雖曾從無數(shù)人口中聽說過:將門之后,自未及冠起便步入軍旅,一直輾轉(zhuǎn)邊關(guān),用兵出神入化,計謀百出,戰(zhàn)績輝煌。 在李繼遷最得志時,他于西線防御夏國;在其子李德明蟄伏后,又被調(diào)至北地,與他們對壘;宋遼和談后,又再到西線,一邊提防吐蕃,一邊防范夏國…… 但耳聽千遍,也不如親看一眼。 耶律宗愿怔然出神。 其風姿之盛,不愧是大宋最勇猛多謀,驍勇善戰(zhàn)的戰(zhàn)神,最忠誠無畏的壁壘——曹瑋。 心緒激蕩的耶律宗愿無從得知,威名赫赫的曹大將軍方才說的是:“契丹是無人了?怎連這等乳臭未干的小崽子都派出來?這沒眼色得,連擋半天路了都不知往邊上讓讓?” 不論如何,一路策馬狂奔的曹瑋來得比想象中的要快得多,大大地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而在遼國使節(jié)和最值得敬佩的大宋戰(zhàn)神間,趙禎毫不遲疑地選擇了后者,當即親自出宮相迎不說,夜宴招待的主角也立馬從契丹人換成了曹瑋。 至于被冷落的耶律宗愿等人,厚道地未揭穿小皇帝是借曹瑋由頭‘出宮放風’的陸辭則主動提出,由他前去接待。 他與曹瑋將軍早年便建下交情,年歲相隔甚遠的二人卻頗為惺惺相惜,之后也因狄青這層聯(lián)系,常有書信來往。 每當陸辭回京時,必然要備重禮去看望曹瑋家人,也捎帶去關(guān)于曹瑋的消息,同他們關(guān)系頗為密切。 這幾年分別為東西線主帥,遙遙配合,儼然更有默契了。 在無數(shù)人爭先恐后地要跟這位炙手可熱的大將軍套交情時,陸辭自然不必去湊這熱鬧。 而他這般知情識趣,將接待遼使的任務(wù)接去,不單是趙禎心里熨帖,朝臣們也頗為滿意。 想必,有了集賢相前去接待,風頭盡被曹瑋‘搶去’的遼使再不滿,明面上也發(fā)不出什么牢sao來了。 陸辭領(lǐng)了這一差使后,卻先回了趟自家相府,特意接上狄青。 卻說,隨著要前去成都路赴任的最后期限的接近,狄青的心情也越發(fā)低落起來。 他雖對公祖百般信服,但眼看著只剩三日了,還未有影子,不免有些焦慮。 他不好開口問,便鉚足了勁在夜里粘著纏著戀人,做好了這樣的好日子過一天少一天的準備。 在前去城門接遼使的路上,陸辭好似未看出他心里的焦慮,笑著考他:“青弟不妨猜猜看,這次契丹使者前來和談,能否成功?” 狄青稍微打起精神來,應道:“應是能成的?!?/br>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事休止后,不管是要如何與吐蕃分最終戰(zhàn)果,還是修養(yǎng)民息,都需要時日。 且不說吐蕃這一盟友本就稱不上多牢靠,單是實力同樣雄厚的遼國虎視眈眈,三勢繼續(xù)爭斗,只會各自遍體鱗傷。 哪怕真要打,也不會選在此刻。 陸辭莞爾一笑:“那你不妨再猜猜看,曹將軍此次回京后,還會否再被委派守關(guān)重任?” 狄青略一沉吟,回道:“官家宅心仁厚,而曹將軍年事漸高,雖還稱得上力強,然思念家人已久,若此次和談成了……” 陸辭笑著點頭:“天時地利人和,若無差錯,樞密使之位,曹將軍應是坐定了。” 狄青吃了一驚。 這絕非是因他認為曹瑋不配其位,恰恰相反都是,在他看來,掌管軍國機務(wù)、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令,內(nèi)外禁軍招募、閱試……等大事,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地位崇高的樞密使,當今唯有曹瑋足以勝任。 但眾所周知的是,自曹瑋之父曹彬之后,以文抑武風氣漸盛,鮮少有武臣能擔此位了,而多以文臣任之。 不過,曹瑋若真出任樞密使,以他出身、資歷和功績,朝臣們都說不出二話來。 但可想而知的是,后續(xù)矛盾,則將層出不窮——以曹瑋的爽直做派,不說大刀闊斧地改動,也定然要逐出一些尸位素餐者,大肆提拔此次伐夏之戰(zhàn)中建功立業(yè)的武官。 如此一來,文武斗爭激化,官家必然焦頭爛額。 以小皇帝那日漸敏銳的嗅覺,多半會預知此時,從而刻意回避這一封賞,選擇另作賞賜,以免除后續(xù)麻煩才對。 好似看穿他想法的陸辭笑了笑:“多擢用武人,已是必然趨勢,即使官家有意躲避麻煩,我也會大力勸說的。” 北邊的局勢是暫時平息了,南邊卻還暗波涌動呢。 陸辭對所有人眼中稱得上‘蠻荒之地’的廣南路,一直稱得上十分關(guān)注。 他所看重的,自然不只是那鮮甜美味的荔枝,也不只是暗藏野心的交趾國,而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大宋全國上下,如今蓄養(yǎng)兵士已有近七十萬,在一切太平時,他們便成了拖垮經(jīng)濟的‘冗兵’,長久以往,也將喪失剛鍛煉出來的強大戰(zhàn)斗力。 況且在這場大勝過后,不管是一貫懼戰(zhàn)避戰(zhàn)的朝廷,還是宋軍,或是平頭百姓,都充滿昂揚斗志。 若讓一切就此徐徐平息,未免太過可惜這余韻了。 倘若能趁著所有人還頭腦發(fā)熱時,讓新任樞密使的曹瑋與他達成共識,同意派遣兵士將南邊道路打通,再利用現(xiàn)今大宋這堪稱世界頂尖的造船和航海技術(shù)…… 那不管是提前把史上南宋的路子發(fā)揚光大,徹底貫通南邊商路,或是更大膽手狠一些,搶先一步,派兵去海外殖民,都大有可為。 天地如此廣闊,不到時機真正成熟前,實在不必去盯著兵強馬壯的遼國、或是松而不散的吐蕃這兩塊硬骨頭啃了,也能留有更多條后路。 作者有話要說: 注釋: 1.廣南路:宋室消滅南漢,統(tǒng)一嶺南后,設(shè)置廣南路,又分為廣南東路和西路,大概就是如今的廣東和廣西。廣南西路作為北宋邊境政區(qū),東南與交趾國相鄰,西南則有大理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存在。但因交通不便,氣候懸殊,各方面都比較落后,朝廷對廣南路的治理一直很是漫不經(jīng)心,將其視為蠻荒之地。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居住多的地方,更是放任自流為主(后來就有了儂智高的叛變)。(《狄青傳》) 2. 關(guān)于大宋造船的先進程度,早期章節(jié)已有注釋,感覺你們大概忘記了,我再注釋一次 宋人的造船技術(shù)也遙遙領(lǐng)先于世界。宋代船塢已經(jīng)掌握了非常成熟的水密艙、平衡舵與可眠桅技術(shù)。水密艙技術(shù)在航海中非常關(guān)鍵,它可以保證整個船不會因為其中幾個艙區(qū)進水而沉沒。宋代發(fā)明的平衡舵可以升降,以適應在深海的航行及在淺灣停泊,歐洲在十世紀才從阿拉伯人那里認識了船舵,到十八世紀才使用平衡舵。宋人制造出來的多桅船,桅桿裝有轉(zhuǎn)軸,可以自由放倒、豎起,這便是可眠桅技術(shù)。北宋嘉祐年間,曾有一艘蕃船由于桅桿被風吹折,隨風飄到蘇州昆山縣,知縣韓正彥叫了昆山的造船工人幫他們修船,“為之造轉(zhuǎn)軸,教其起倒之法”,蕃人大喜。 宋人用于遠洋貿(mào)易的大船,“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長數(shù)丈,一舟數(shù)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船艙之內(nèi)可以養(yǎng)豬;還有更大的巨船,“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機杼市井,或不遇便風,則數(shù)年而后達,非甚巨舟,不可至也”。 遠洋航海離不開指南針技術(shù),“風雨晦冥時,惟憑針盤而行,乃火長掌之,毫厘不敢差誤,蓋一舟人命所系也”。這里的“針盤”即羅盤,通過羅盤的指針,宋人可以將航向角精確到7.5度。羅盤產(chǎn)生之后,又有了航線記錄,叫作“羅經(jīng)針簿”,比如針簿上說“行丁未針”,意思便是按羅盤刻度“丁未”之間的方向航行,如據(jù)宋末元初周達觀記錄的一條航線:“自溫州開洋,行丁未針,歷閩廣海外諸州港口,過七洲洋,經(jīng)交趾洋”,即可從溫州港到達占城。記錄海上地理水文狀況的航海地圖這時候也出現(xiàn)了,宋人稱之為“海圖”,從劉克莊詩“莫憶宮門謝時服,海圖尚可補寒衣”的描述來看,在沿海港口,用布帛制成的海圖顯然是很常見之物,唾手可得。(《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 3. 關(guān)于大宋海外貿(mào)易(主要是南宋,因為南宋宋室南下了,更看重海外貿(mào)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