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長得丑不是我的錯、是真的要撩你[快穿]、被攻略系統(tǒng)[快穿]、抱養(yǎng)這條錦鯉、重生之嫡子心術(shù)、當然是選擇原諒[劍三]、寂寞城市,寂寞情、至尊狂少、一日為師、被迫結(jié)婚
“你當我是怕告書出錯?”柳七嗤了一聲,故作財迷道:“我畢竟是頭回摸著從二品官的黃麻誥命,自得多看幾眼,沾沾你的官運。” 他遷任館職時,當然也有過告身。 但跟陸辭這封由官家親口授命,甚至親自起草,又有翰林學士修飾,得宰執(zhí)大臣署名,再是冗長繁復一道程序走下來的不同,他那封可要簡單得多:由吏部注擬,尚書省具鈔上奏,以御畫奏鈔授官,也就完成了。 甚至連他的任命狀,都是與其他同樣從地方上通過館閣試、一道獲得升遷的同僚共用的。 陸辭嘴角微抽,看他那著迷模樣,無奈地搖了搖頭,不再多勸了。 反而是柳七讀著讀著,又琢磨出了什么新樂子,一邊抬眼偷看陸辭,一邊偷笑得合不攏嘴。 陸辭習慣他一些故意惹人注目的搞怪舉動,故意不去搭理他,只隨意取了本搭在架子上的雜書看。 還沒看多久,柳七果然自己就憋不住了,主動開口道:“一封告身上共十三個書讀,其中至少有十個是眼熟的,縱觀朝中,這點上能與你比肩的,怕也不多了?!?/br> 陸辭擰了擰眉,順著他的話接過這封任命書來,仔細看了一遍。 之前他才看了開頭,解了大意后,就急著進宮尋小皇帝要說法去了,并未放心神在底下的那一長串簽名上。 這會兒仔細讀了一通,才發(fā)現(xiàn)柳七還真未夸大其實。 第二個和第三個簽名的首相李迪和次相寇準,第四個簽名的權(quán)給事中晏殊,第五個簽名的中書舍人杜衍,第七個簽名的左司員外郎錢惟演,第八個簽名的、新由集賢校理升遷至權(quán)工部侍郎兼權(quán)吏部侍郎的王質(zhì),第九個簽名的副宰相王曾…… 十三個署名里,竟多達十位是同他或多或少有著交情,平日至少能相邀著去喝杯酒的。 柳七說著說著,又留意到這封告身的制作時間,距離官家親自起草的那日,竟是在同天完成的,更是忍不住咋舌。 “你這人緣好得,真是讓人沒話說。”他再看向陸辭時,已帶上十足的佩服了:“平日告身走完這一整趟,再快也得個兩三日,你這倒好,加趕加急,當天就給通過了!” 柳七將此歸功于陸辭的交友廣泛上,陸辭卻對此不置可否,心里另有猜測。 按他對心機漸長的小皇帝的了解,自己那些友人會湊巧趕在同一日輪值,又都恰好接手了他這份告身的可能性,并不大。 怕是心眼多的那個小鬼頭的有意安排,才會讓這流程走得無比順暢,從上到下找不到一個反對的來。 趙禎用心至此,饒是陸辭再不想接過御史大夫的這塊燙手山芋,此時也推拒不得了。 他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將告身收好,就要回到書房,準備動筆寫例行推辭的奏疏。 跟他還在秦州、屬于臨危受命的那次不同,這回不管是形式上的謙刺,還是事后的上表謝恩,是一個都逃不掉了。 陸辭認命地準備上表推辭的文章時,還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在秦州看門戶的滕宗諒也收到了被快馬加鞭送來的委任書。 把錦囊捧在手里,他還沒打開看,突然想到陸辭久久未歸一茬,心里就油然生出幾分不好的預(yù)感了。 ……不會吧? 朱說見他久久僵著,半天一動不動,不由開口詢問道:“滕兄?” 滕宗諒被他這一聲驚醒,手一抖,就將裝著告身的錦囊給打開了。 朱說順手接了過來,低聲念了一遍后,先是訝然,再便是展顏笑道:“恭喜滕兄。” 張亢聽完后,頭個反應(yīng)也是一愣,而不是得到擢升的歡喜,緊接著火速看向滕宗諒。 不好的猜想得到應(yīng)驗,滕宗諒這會兒的臉色難看得像剛蘸了墨汁似的黝黑,哪兒有半分升官的喜悅? “給我看看?!?/br> 滕宗諒好半天才緩過來這口氣,哆哆嗦嗦地伸手接過告身,從頭到尾,反反復復地讀了四五次,手頓時抖得更厲害了。 ——這天殺的小饕餮,竟然坑我! 他萬般悲憤,心里無聲吶喊著。 當初騙他當了這個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看守秦州的臨時掌柜,害他期間還被李元昊那個厚顏無恥的混賬玩意兒當軟柿子捏,帶兵前來急襲、耀武揚威地帶走了那批假糧草。 他苦苦等著頂頭上司回來,好卸下這一身重擔,結(jié)果卻告訴他,這陸節(jié)度直接就回不來了不說,還順理成章地就將知州一職丟他身上了! 看他一副欲哭無淚的表情,朱說不解之余,還是好心地開口勸導一二:“滕兄不必過于憂慮,我等皆會盡心盡力,從旁協(xié)助的。況且不日后青弟也將來了,我等齊心協(xié)力……” 在朱說看來,相比起陸辭擔任知州時面對的嚴峻局勢,現(xiàn)在已好上太多了。 畢竟西北的黨項強敵,先是錯食野草導致腹瀉,又遭到唃廝啰和曹瑋里外夾擊,不得不敗退回老家去。 面對來襲的嚴冬和告罄的糧食,短期內(nèi)應(yīng)該是沒有再進犯宋土的精力了。 他與遼國主的親睦關(guān)系不復存在,而他向來是個能屈能伸的主,在意識到不得不低頭的情況下,他毫無硬撐之意,而是果斷向最好糊弄、也最富裕的大宋求和。 只是他所贈的‘誠意’,就透著十足十的惡心人的意思了——被他拿來作為進獻禮的不是其他,正是在吐蕃贊普唃廝啰堅壁清野的戰(zhàn)略下,故意舍棄的那數(shù)座吐蕃城池,以及年前被他親自俘獲的宋臣王欽若。 事情發(fā)展至此,李元昊不可能不清楚,手里這個叫王欽若的籌碼非但不能讓他有跟宋廷談判的分量,除了激怒那個脾氣軟乎乎的宋主,和一干文臣外,換取不來任何好處。 他能那般順利擄走對方,保不準也是那個陰險狡詐的陸辭當初蓄意為之。 既然現(xiàn)在有心同宋廷修好,再留這么個人在手上,就既費糧食,又顯麻煩了。 就如他手底下那拿下得輕松,卻猶如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吐蕃城池一樣,除了要浪費兵力去守、又提供不了任何收益外,也就剩個名頭好聽。 還不如全推到大宋那頭去,看宋廷如何應(yīng)對。 要是大宋貪婪,真要收下這份大禮,那有心收復失土的唃廝啰斷然忍不下這口氣,勢必要與宋人撕毀盟約,兵戈相向;若是大宋窩囊,送到嘴邊的肥rou都不敢吃,選擇將城池歸還于唃廝啰,心里也難免梗上一根刺,不上不下。 只要宋人與吐蕃人不復現(xiàn)在的親密交好,他便有喘息功夫,專心防備虎視眈眈的大遼。 經(jīng)朱說這么一提醒,滕宗諒又想起了昨天才讓人護送回京、比從前要圓潤了一大圈,連脖頸上的瘤子都被rou給淹了大半的王欽若,不由搖了搖頭。 ……人在敵營,也不知他是怎么吃這么胖的。 作者有話要說: 注釋: 1.告身 宋朝的官員任命書,叫作“告身”。根據(jù)授官形式的不同,宋朝告身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制授告身,通常由皇帝授命、翰林學士制詞,用于對執(zhí)政大臣的任命;一是敕授告身,由中書舍人草擬敕命、宰相機構(gòu)直接除授,一般用于對中級官員的任命;一是奏授告身,由吏部注擬、尚書省具鈔上奏,以御畫奏鈔授官,用于對中下層官員的程序性的轉(zhuǎn)官。 2.任命流程 宋代人事任命程序 在《司馬伋告身》上的“侍中”與“中書令”簽名處,都填上“闕”字;作為副宰相的參知政事魏杞、簽書樞密院事兼權(quán)參知政事蔣芾二人,則代表相權(quán)在告身上簽字(第一、二個簽名),表明發(fā)布這次敕命的機構(gòu)是宰相(而不是皇室)。依照宋制,盡管所有的詔敕都以皇帝的名義頒發(fā),但必須經(jīng)宰相副署,由宰相機構(gòu)發(fā)布,才能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用宋人的話來說,“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非經(jīng)二府者,不得施行。 理論上皇帝可以繞過宰相,直接下詔給某人封官,即“御筆”“手詔”,但這類手詔往往會受到臣下抵制,甚至被宰相扣留下來,不予頒行。 《司馬伋告身》上的第三個簽名“權(quán)給事中陳巖肖”,是這次敕命的審核人。宋朝的給事中擁有封駁敕書的法定權(quán)力,如果陳巖肖認為朝廷對司馬伋的任命極不合適,他完全可以拒絕在敕書上簽字,封還敕書。 四個簽名“中書舍人王曮”,則是任命司馬伋的敕書宣行人。依宋朝體制,中書舍人如果不同意此次任命,也有權(quán)拒絕宣行;而如果中書舍人不宣行,敕書便不能取得法律效力。 任命司馬伋的敕書是南宋乾道二年(1166)八月二十八日起草的,在完成了審核、宣行的程序后,于“八月三十日午時”送達負責執(zhí)行的尚書省。第五個簽名“都事時宗傅”就是接收這份敕書的尚書省行政助理,然后他將敕書送到上司“左司員外郎史正志”處,史正志也留下了簽名,即告身上的第六個簽名。 為副宰相的魏杞與蔣芾此時又代表宰相機構(gòu),再次在敕書上書銜署名——第七與第八個簽名。 宰相機構(gòu)代表簽字后,這份對司馬伋的任命敕書又下發(fā)到吏部。由于當時吏部尚書與吏部侍郎均闕員,便由“禮部侍郎權(quán)吏部尚書周執(zhí)羔”與“權(quán)工部侍郎兼權(quán)吏部侍郎”(此處名字辨識不清)簽字(第九與第十個簽名)。 至此,任命司馬伋的敕書走完了全部的政治程序,正式生效,可以送“官告院”制作告身了?!?,且慢。如果這個時候還有人反對對司馬伋的任命,有沒有合法的途徑阻止司馬伋走馬上任?有。通過臺諫官追繳敕書。 宋朝的告身一般以綾錦書寫,盛以錦囊,由官告院制作?!端抉R伋告身》上面的最后幾個簽名:“主事楊安澤”“權(quán)員外郎李彥穎”“令史田允升”“書令史陳士美”,都是制作這份告身的官告院官吏。文末押印的“主管院”,其實就是官告院。 3.制作時間 《司馬伋告身》制作出來的時間為“乾道二年八月三十日”,距中書舍人起草任命狀之時,不過兩三天。可以看出來,盡管宋政府對一位官員的任命需要走非常繁復的程序,但工作效率看來并不算低,三天下來,便將全部程序走完了。當然,這一判斷只針對《司馬伋告身》這份樣本而言,并非全稱判斷。 4. 共用告身 《呂祖謙告身》是呂祖謙與黃洽共用的任命狀,當時兩人同在秘書省任職,同時獲得升遷。按南宋慣例,對中下層官員的任命,可以若干人共用一份告身。 5. 宣麻:(因為沒找到御史大夫也需宣麻,就給陸辭跳過了這一步驟) 按宋代禮制,凡重大的人事任免,如“每命親王、宰臣、使相、樞密使、西京留守、節(jié)度使”,由翰林學士起草制書,然后還有一套隆重的禮儀,叫作“宣麻”。宣麻即宣讀制書,“翰林規(guī)制,自妃后、皇太子、親王、公主、宰相、樞密、節(jié)度使并降制,用白麻紙書”,因此宋人常常以“白麻”指稱制書。由中書舍人起草的外制誥命,則通常用黃麻紙書寫,所以宋人也常以“黃麻”指代外制誥命。 宣麻的過程大致如右:翰林學士根據(jù)詞頭制詞完畢,進呈御畫,繕抄在白麻卷上,放入箱內(nèi),由內(nèi)侍送至宣麻的地點文德殿,交給閤門使。與此同時,御史臺也召集文武百武至文德殿“聽麻”。宣麻儀式開始,眾官“俟文德殿立班, 門使引制案置于庭,宣付中書、門下,宰相跪受,復位,以授通事舍人,赴宣制位唱名訖,奉詣宰相,宰相受之,付所司”。也就是說,在重大人事任免的宣麻儀典上,宰相要代表政府跪受制書,其他官員則“拜舞,然后退” 非重大人事任免的宣麻,宰相、樞密使均不用前往聽麻,只需輪值的參知政事(副宰相)一員押麻而已。聽麻完畢,百官也不行拜禮。 宣麻之后,如果臺諫官對于該次人事任命沒有什么異議,制書或誥命便可送中書出敕、門下審核,如果門下省的給事中沒有封駁,則進入制作告身的技術(shù)流程。白麻制書制成官告,即制授告身。黃麻誥命制成官告,即敕授告身。告身一般寄放于 門司,由獲得任命的當事人赴 門司領(lǐng)受,或者由通進銀臺司下發(fā)。 6. 上表推辭 以宋朝的慣例,獲得任命的官員在領(lǐng)受官告之前,通常都要先上表推辭,謙稱自己何德何能,當不起大任,“伏望圣慈察臣至誠至懇,所除誥敕,早賜追還”云云?;实蹌t下“辭免恩命不允詔”,說您擔當這個職務(wù)非常合適,“其何以辭!”謙辭數(shù)次不獲允,被任命者這才領(lǐng)受告身,上表謝恩。 第三百一十七章 對王欽若獲釋一事,陸辭暫且不知。 趕在新年到來前、這最為繁忙的年末來到汴京的,還有一批稀客——長途跋涉、來自高麗的使節(jié)。 因他們的來到,不僅宮中需為接待使節(jié)籌備,宮外的大小驛所忙碌起來,就連得知這一消息的普通百姓們,也對此頗為期待。 當然,對他們而言,最值得看中的并非是差不太離的長相,也不是完全聽不懂的古怪語言。 而更多是為了爭取這些不甚挑揀,對尋常事物也頗為稀罕,甚至愿為此出大價錢的肥羊了。 這趟前來的高麗使節(jié)們,也的確沒讓眼巴巴等著的他們失望:在等待宋廷派人接他們?nèi)雽m期間,僅在驛站稍加安頓,他們便紛紛出門,四處選購要帶回高麗去的物件了。 因高麗國主素來最重宋土的典籍著作,他們頭個去往的,便是位于集市中的大小書鋪。 表面上瞧著一切如常,實則早對他們的到來做了十足準備的店家們,熱情無比地招呼了他們,又笑瞇瞇地搓著手,推薦了一大堆在他們口中近年來在京中最為暢銷的書籍,全給兜售了出去。 當然,這些高麗使節(jié)對他的話也只是半信半疑,不過國主有令,他們又時間緊迫,唯有暫且聽取建議,將這大堆大堆的書搬回了驛館。 因兩國間路途遙遠,要想將這些書籍盡數(shù)帶回無疑是癡人說夢,他們在接下來的時日里,便是要竭盡可能地粗略翻閱一次,好將真正值得帶走的書歸類出來。 讀著讀著,幾人便不約而同地翻到了出自‘柳鴛鴛’之手的話本系列了。 “柳鴛鴛?” 使節(jié)中官位最高的金悌一愣,心里不由泛起了一陣好奇。 一看便是女子的名字,也知是多么出彩的書,才能被刊印多達二十多本。 他簡簡單單地一翻開,不料一讀便入了迷,竟是到了華燈初上的時分,才在部下的喚聲中猛然驚醒。 “這話本!” 他一言難盡地擰了擰眉,還有些不太情愿地放下書冊。 待意識到時辰之后,那點意猶未盡,登時就被震驚所取締了。 真要概括起來,明明只是說些兒女間的恩怨糾纏,卻因那優(yōu)美得不可思議的文筆,細膩而優(yōu)雅的詩詞,還有那鮮明生動的人物,而變得難以言喻的出彩。 竟令身懷正事的他都釋卷不得。 ……也難怪能印上這么多本,還于城中極為暢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