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舉_分節(jié)閱讀_328
李夢陽不由得問他:“依大人之意,我們能做什么?” 崔燮笑了起來,王守仁也露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神情。 崔燮道:“你們可以跟我一樣潛心格物,尋找能讓糧食豐產(chǎn)之法。鄉(xiāng)里的農(nóng)戶們雖然耕種多年,奈何不通理學,只知該怎樣種,不追究為何該如此,是其中哪個原故使這糧食長大豐產(chǎn)的,更不知如何改良。我輩讀書人通經(jīng)義、明天理,正可細究其背后本源,替他們探出一條明路……” 不不不,我們探不出來!我們對著豆苗就只能想到炒著吃! 三位才子的臉都綠了,苦苦抿著唇,不敢發(fā)出半點聲音,怕叫他誤以為自己答應了。 崔燮露骨地看了他們半天,見他們果然不肯走科研路線,便給他們指了另一條明路:“再不然,那賢弟們可愿意用自己手中生花妙筆,把我搜集來的育種、耕作、養(yǎng)殖的良方改寫成百姓們喜聞樂見的淺顯文章?” 這倒容易,這是他們的本色么…… 李夢陽率先站起來,拱手道:“請崔前輩指點?!?/br> 第273章 崔燮賺了三個才子幫忙寫科普畫本, 祝枝山最是欣慰,積極主動地到他們家開小會, 跟李、王、邊三人研究如何分工合作。 三位新作者一見著他就懵了。 他是《少年錦衣衛(wèi)》的作者,名字明晃晃地刊在那兩本書封皮上。前一本《擒李廣》雖已經(jīng)有些過氣了, 后一本《斗陳云》卻是新鮮上市的, 隨著新書鋪貨出去, 兩京上下仍至周邊臨省都傳著“祝枝山”的才名。 然而李夢陽等人也是真沒想到, 那套《少年錦衣衛(wèi)》竟崔燮主編,央了祝才子寫的。 他不是個理學精深,格豆子都能格出天理的經(jīng)學大家么?他不是個憂國憂民,滿心都是糧食賦稅、軍國大事的清流大臣么?他不是個關(guān)照后輩書生, 專給學子們印科考用文章的名師么? 他一個滿腹經(jīng)義時文、不曉得風流,連文會上都不作詩的人, 怎么想出印這套新錦衣衛(wèi)漫畫的主意? 這么小看人的話, 當著崔燮的面不好說。李夢陽背地里尋了祝枝山和王守仁,問他們崔燮怎么成了《錦衣衛(wèi)》主編的,又問王守仁這個知情人怎么不告訴他們。 早知道他不是個道學先生,那天晚上作文章時, 說什么也得攛掇他作一篇正經(jīng)見得功夫的好文章來, 留待慢慢欣賞??! 祝枝山笑道:“李主事也別怪王賢弟,這實在是你們自己看走了眼。你們豈不聞居安齋主人跟崔大人的關(guān)系?豈不見錦衣衛(wèi)畫本里的謝鎮(zhèn)撫正是崔大人的鄰居, 兩位國舅正是他弟子? 別人還不大清楚,李夢陽剛?cè)氤瘯r彈劾過張家優(yōu)寵過度,最清楚二張的身份。 不過張國丈在家里養(yǎng)生修仙, 國舅們熱愛打擊貪腐,跟他們清流不僅沒仇怨,還算是比較受文官們喜歡的優(yōu)質(zhì)外戚。當時他也就是彈劾一下周太后的親戚還沒封公爵,張國丈不該先封公爵,再就是皇上賜張家的皇莊太多,別的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他寫奏章時還想過,張家能成為他們大明三代以來外戚中的清流,跟可能崔岳孤的勸導教育有關(guān)…… 可也沒想到能有關(guān)到連《少年錦衣衛(wèi)》都是崔燮編的地步! 祝枝山毫不見外地教他:“你便看著那些人物也該猜得出,這套畫書就是他依自家親友辦的案子攢出來的。不過他那書的底稿都是分給當世才子們寫的,寫的人又夾了自己對國家的抱負,所以越寫越遠、越寫故事越豐實……” 將來你們寫時照樣夾上自己想寫的、想教百姓們聽的教誨,豈不也算申了咱們讀書人教化萬民之志? 有前輩手把手教導,李夢陽三人很快也學會了往腳本里夾帶私貨的技巧。幸而最后要過崔燮審核一關(guān),他看著不要緊的給通過,夾得太多的就刪了,最后加上自己寫的科普知識部分,教人印制成書。 寫這畫本的目的是科普,技術(shù)部分的畫面就極吃重。 無論是科普養(yǎng)豬技術(shù)的《錦衣衛(wèi)前傳之謝千戶巧斷奪豬案》;還是試圖解釋大豆雜交的《公孫勝點豆成仙》;亦或推廣管道輸水、滴灌節(jié)水技術(shù)的《唐長老智引天河水》;宣傳王禎農(nóng)書中建長生屋法的《諸葛亮一夜筑灰城》……故事部分寫得再精彩,也都是兩三句、三四句湊一幅畫。只有科普部分是一句一圖,甚至一句幾幅圖,細到種坑挖到幾寸深、里面灑幾粒種也要畫得清清楚楚。 編出來的連環(huán)畫先教幾位才子看過,眾人心中油然生出一種“我回去就能種地/喂豬/建灰泥房”的自信,握緊了書問崔燮:“果然有這么簡單,只要按著書上畫的做,就能做到這些事?” 這都是他曾親眼看著人做過,記錄過無數(shù)數(shù)據(jù)的東西,怎么會行不通?他連養(yǎng)豬時灑多少石灰粉消毒,引水時怎么埋設帶滴灌孔的陶水管以減少水份滲漏、蒸發(fā),制灰泥磚時如何摻草莖、紙筋都畫得清清楚楚的,就是為了讓人看完畫本就能做出來。 崔燮含笑點了點頭:“你們?nèi)舨恍?,自可動手試一試。別的還略麻煩些,法制灰泥卻是四季都能做的,咱們這就取磚屑、白善泥、桐油……來試試?” 只崔家這宅子是皇上賜的,又叫謝瑛修得湛湛新,雪白的山墻,涂上灰泥倒可惜了。李夢陽租住的宅子里倒有一間舊屋,墻面有幾處剝落了,幾人便湊著買了書上寫的幾樣材料,自己搗紙筋、草莖,調(diào)和油灰,拿抹子試涂了一回。 墻面干后,當真光滑平整,拿火把離近了炙它也不著,一般使力敲打兩下也不掉,儼然是一堵好墻了。 果然有用!若叫那些木屋都糊一層這樣的灰泥,不知該怎么防火,怎么長久地供人居住呢! 幾位才子親手搞了回實驗,對自己寫的科普連環(huán)畫愈發(fā)有自信,寫起稿子也更積極。就連王九思這個在翰林院修會典的,一天忙得要命,還要趁著上班的工夫編幾頁《小周后布機傳情》。 不過崔主編看完《筑灰城》一卷后,倒把心思從農(nóng)作物上挪開,改研究水泥了。 實在是王禎的法制灰泥里面用到的東西跟水泥十分相似,勾起了他的念頭。農(nóng)村里至今還有用磨的陶、瓷、磚末摻和石灰做土法水泥的,倒推一下,這些燒陶瓷的生粘土和石灰……好像還有個什么,一起入爐鍛燒,不也應該就能燒出水泥來嗎? 只是不知道要燒到什么溫度,又怕燒出來的水泥質(zhì)量不好,筑墻之后倒下來砸人……難怪古代的房子頂上都是空著的,要是天花板用久了泥灰酥掉,整塊板子砸下來,真能要人命啊。 還是別急著上竹筋混凝土、水泥預制板之類高科技產(chǎn)品,這水泥燒出來也跟灰泥一樣,就涂墻吧。 崔燮便找到謝瑛,問他家里有沒有會燒磚的莊戶,讓他們試制個土法水泥。 王禎的“法制灰泥”跟水泥的原料看著還挺相似的,只是要要晾半年才能把灰泥做的磚晾成堅硬如石的磚頭;他的水泥就如法擱磚末和石灰,但不要桐油和糯米漿,叫匠人另尋那些干了之后易凝固的東西調(diào)和進去,想法做成速干的水泥。 真能擱對了材料和比例,澆上水應該兩三天就干,光看硬化速度就知道做得成功不成功了。 謝瑛想了想說:“這事用不著燒窯吧?也不必到鄉(xiāng)下,我叫他們騰個小院,就在家里試制就是了。咱們倆常盯著,他們做事不敢偷懶,弄出來的還快些。 崔燮立刻表示贊同。 也是,先弄出土法水泥,等要燒制正式水泥時再找窯工也來得及。 謝家那宅子里都是空院,謝瑛便隨意找了個坐在藏上就能看清里送情形的院子,叫人買來石灰、舊磚塊,碾子、石磨,又養(yǎng)了頭騾子拉磨碾磚,摻上石灰和各種有粘性的料調(diào)水泥。 老爺拍拍腦袋想出什么,下人就得豁出力氣去干。 虧得崔燮前幾年成功的經(jīng)驗夠多,謝家下人對他都有種無條件的信任。謝家上下為了他一句話忙得團團轉(zhuǎn),竟沒有嫌自家老爺被鄰居引誘壞了,竟弄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給人添麻煩的。反而覺著岳孤先生必是又得了什么仙方,他們家?guī)椭鰜?,也能沾一沾神仙的光?/br> 光聽水泥這名字,就比尋?;夷喔呱弦粚樱?/br> 謝家的下人都跟著湊起熱鬧,連廚子都要去那院子看看,指點江山。崔老爺索性搬到了花園中間那座藏里住著,一邊監(jiān)著謝家的工,一邊監(jiān)著自家作者的工。 過了七月,和哥就帶著夫人謝氏回京了,兩人仍在崔府老宅,與衡哥夫婦共居,兄弟們?nèi)允菚r不時地到崔家做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