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總裁文里的女配后、下套(作者:紅刺北)、霸總竹馬想啪我(1v1甜h)、回到夫君少年時、重生15歲之哥哥放過我!、師姐只能幫你到這了、妖皇他又兇又嬌、黑凰后、我靠學習橫霸娛樂圈[古穿今]、婚后熱戀指南
大多數(shù)人減肥沒成功,總是能找到各種各樣的借口來安慰自己,當然了,他們不但能自我安慰,還能用同樣的話去安慰其他人…… 有了大量的真人真事做宣傳,大量想要減肥的人都奔著往云水村這邊聚攏。 可云水村就那么大的地方,可容納外來人口有限,尤其是住宿這方面。 因此,參與減肥訓練營的人依舊是睡大通鋪,至于住宿費用,每個月一百塊錢,權當是占用了村民屋舍的一種補償。 也不能老是用村民的房屋啊,你來這邊住,可還是會電燈,會用水的對吧。 至于能預訂到農(nóng)家樂那邊的客房,這就看這些人是否夠勤快,便宜一點的民宿就靠各自手氣了。 之前參加過比賽的人對于睡大通鋪已經(jīng)習慣了,他們有的人無所謂,睡在一個大房間里,每天也就睡睡覺,重要的東西也有農(nóng)家樂那邊保存柜,有各自的鎖可以鎖,不用擔心錢財和貴重東西丟失。 他們來這兒就是來減肥的,也許剛開始來,他們還有點當兒啷當?shù)男膽B(tài),但是經(jīng)歷了一個月,他們心態(tài)也逐漸改變了,人也歷練成熟了不少,這次更是把自身性格沉淀下來。 他們認真的了。 既然減肥,那就認認真真的,睡什么地方不重要,保暖舒適,能睡覺就行。 等減肥完畢,他們就離開了,反正也不是長久在這邊居住。 而有的喜歡私人空間多一點的,就是買一個小型帳篷,這樣就可以起到擁有個人獨立小空間的自由了。 減肥訓練營這邊在對外宣傳的時候,把這些都給編輯好,如實的匯報,著重表明條件艱苦,居住環(huán)境苛刻。 不過,即便是如此,還是一大波一大波的人士狂奔而來。 沒辦法啊,眼看著身上的肥rou越來越多,不減肥不行啊。 于是,云水村在歡送了熱鬧的五一小長假后,又迎來了歡欣鼓舞的減肥狂潮。 村里人鬧極了。 隨著村里大量的外來人口涌入,沈瀟云也想到了治安問題,雖然目前為止,云水村這邊還尚未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可有些事情是潛在的,必須做好防范措施。 在建立后山那些別墅的時候,顧先生不僅給村里按上了路燈,那些從村口一直延續(xù)到村子里每個角落的路燈上還掛上了監(jiān)控器。 可這些還是不夠,有時候發(fā)生突發(fā)事件,必須要人為干預。 沈瀟當然不能像顧先生那樣,安排正規(guī)的治安人員,但是普通人他還是能找到的,比如本村的村民啊。別看他們人瘦,矮,可人結實著呢,真的比起力氣來,尋常兩三個人都不是他們的對手。 換上保安服,佩戴相關的安全帽,棍子,經(jīng)常在人流量多的出入口站上兩三個,不管是威懾力,還是保護,都能起到一定性的作用。 同時隨著人多,沈瀟云打算在旅游的接待入口的地方,弄一個簡單的安檢,這樣一來,不但可以保證云水村這邊的安全,也能保證其他前來游玩游客們放心。 把這些都弄好以后,又是一個星期過去了。 云水村這邊油菜已經(jīng)收割了,該播種的花生豆子,芝麻,還有高粱等這些農(nóng)作物的種子和幼苗也相繼的摘下了。 最忙的時間段已經(jīng)過去了。 不過在鄉(xiāng)下,永遠是沒有空閑的時間。 比如說把打出來的新鮮的油菜籽曬干,篩選后,再拿到油坊里榨油,那些曬干的油菜桿子扎成小捆的柴火,煮飯燒菜的時候可以當柴火燒,這在鄉(xiāng)下最常用的柴火。 沈家里的油菜也收割了,一大波的游客們幫著干農(nóng)活,有的還會去幫忙喂養(yǎng)小豬小雞小鴨子還有池塘里面的魚苗苗,這些農(nóng)活有了人幫忙,家里人也輕松許多。 眼看著手頭的事情也忙的差不多了,農(nóng)家樂那邊往上升的階段快進,口碑和客流量暫時也不用他擔心。村民們不但有各自賺錢的職業(yè),即便家里有很多農(nóng)活,又如今有沈瀟云發(fā)起的減肥訓練營,也不愁勞動力了。 沈瀟云手里有村里人每家每戶的名單,可以出動的勞動力,比如壯年的,跟沈爸爸沈mama這個年紀的,會負責一些送快遞,接送游客這些比工作,這些是靠按勞分配,工作賣力,跑的路多,自然收入也就高了。 還有一部分在農(nóng)家樂這邊工作的,比如食堂這邊,靠家里非常的近,每天沒事可以回家,有什么事打個招呼,讓人頂班換班都比較隨意,工作輕松,適合村里的婦女。不但食堂這塊,現(xiàn)在還有農(nóng)家樂衛(wèi)生,也有一撥人可以分配到,后面為了迎合更多游客的口舌之欲,食堂這邊又招了一些村里的人,年紀大的也沒問題,只要會做各種好吃的,比如炸好吃的蘿卜糕,純手工做的米糕,紅糖發(fā)糕,桂花糕,紅糖糍粑,烤飯團,烤年糕等等這些沒有什么高溫加工程序,保證食物的原汁原味的食物也非常的受游客的歡迎,因此沈瀟云也招了不少人,幫助村里更多的人有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 現(xiàn)在又增加了不少警衛(wèi),這回村里可以說村里類似壯年的能出動的都給出動了。 再加之每家每戶,多少有點能拿出手的小吃,比如這一家的煎的高粱粑粑可香可脆了,糍粑都是糯米或者是高粱蒸熟的,然后用人力搗鼓搗成細膩柔軟的面團狀,不但味道香醇,口感細膩,吃起來還拉絲特別長。 然后放在小火爐上小火慢慢的烤,隨著炭火烘烤,這些切成方塊的糍粑外表烤的焦黃起泡,那米香味和高粱的香氣繚繞,食物最本質的味道最為吸引人也最為致命了,游客們饞的不要不要了。 有人喜歡沾著砂糖吃,有的喜歡蘸辣椒醬,有的喜歡蘸番茄醬,還有的喜歡燒烤醬,或者干脆吃那種原味的,風味各有不同,但是吃在嘴里,那都是分外的香甜軟糯,每一口那都是細膩軟綿,一拉就跟放了好多的芝士一樣,可以拉好長好長。 關鍵是就算是吃到飽,吃到撐也不會覺得呢。 游客們之間吃喝那都是一呼百應,哪一家有好吃的,沒過多久,其他的游客就知道了。 不光這種烤年糕在某段時間里備受游客們的癡迷,就連烤飯團,這種簡單的食物,也是被追捧了好長一段時間。 同樣的也是小火烘烤,喜歡吃焦脆鍋巴的會刷一點點油,吃起來又香又軟,特別是趁著還燙手熱乎的時候,那味道簡直了。 又比如某一家的煎雞蛋餃特別好吃,軟軟嫩嫩的,有雞蛋的醇香,還有豬rou的rou香和厚實感,不同層次的感受,再淋上好吃的醬汁,最后吃的時候恨不得把盤子上的醬汁都舔得干干凈凈的。 又比如某一家的豆腐乳,酸豆角,泡椒蘿卜等等,光是這些小吃的,游客們沒事的話就去每家逛一逛,連續(xù)吃一個星期都不覺得膩。 有了農(nóng)家樂這邊的帶頭,還有沈瀟云的提點,云水村每家每戶,都會掛起一個牌匾,或者條幅,把自家好吃的寫出來,這樣顯眼又醒目,門檻的地方擺上一個簡單的貨柜,游客們一眼就能看到。 沈家這邊暫時沒有弄這些,原本沈mama也想賣點東西,沈mama雖然在家里沒有干什么家務,大部分在田地里忙活,可她會做各種餅子糕點,味道也非常的不錯,是可以拿的出手的。 眼看著大家都賺錢了,沈mama也有些眼熱,不過沈瀟云還是否定了沈mama的這個決定。 他家里現(xiàn)在住著兩位特殊人物,一位是顧先生,這人喜歡安靜,另外就是李佑安,又是個宅的能飯都不吃的狠人。而且他也是住在這里這邊,經(jīng)常會放一些文件資料在房間里,要是開了這種賣小吃的,每天出入的人多,人多事雜,難免會發(fā)生一些不好的事情。 他這邊還稍微好點,沒有什么機密事情,可李佑安那邊不同了,還在跟哥哥合作,有的事暫時還不能公布出去,而且他還希望家里安靜一些比較好。 農(nóng)家樂那邊賺的錢就足夠了。 沈瀟云把利弊跟家里人商量了一下后,沈mama就把賣各種小吃的心思放下了。再說了家里還散養(yǎng)了那么多的小動物,雖然暫時是有人幫忙喂養(yǎng),可這些東西自己還是要去看看,時時關注,也是需要人手和精力的,不能因為大家賺錢,什么事都給攬下了。 眼看所有事情都暫時解決了,也穩(wěn)妥的上路了,不太需要沈瀟云cao心后,沈瀟云就開始積極投身到全村掃盲的事業(yè)中了。 這事他一直在籌備,也在做各種規(guī)劃,招聘了相關的人員,查詢了很多資料,也詢問了不少人,就是為了能在云水村順利的開辦成年學校。 第176章 開展全村大掃盲 一切都籌劃好了之后, 目前手頭也能拿出一些錢來,沈瀟云就開始緊鑼密鼓的開始行動了。 打算要辦的成年學校就建立在宗祠的附近, 這樣一來, 位置差不多就是在村子里最中心地帶,同時宗祠周圍比較空曠,地帶幽靜, 樹木蒙蔭,環(huán)境比較好,而且還非常安靜。 游客們也知道這里是云水村的宗祠,大部分人都不會來這里,把學校建立在這里就不用擔心游客們的打擾了。 位置挑選好, 又經(jīng)過了村里同意后,就開始施工建立了。 還是跟以往那樣, 依舊是石頭砌筑, 平房,跟云水村所有建筑一樣,村里人能出動的都出動,暫時放下手里的農(nóng)活和工作, 積極參與建立學校的活動當中。 因為這是關乎村里所有人利益,也受益于村里人, 算是大家公共的東西, 因此這次每家每戶參與其中,吃飯都是在自家吃。 能出力的都出力,能出桌椅門窗或者木材的都毫不吝嗇的往這邊搬運。 待一個星期后, 一棟類似四合院宅子就給建好了,教室也分很多,還有休息室,換衣間,衛(wèi)生間等等。 不管是比較老式的那種黑板粉筆書寫,還是現(xiàn)代化的投影模式,常見的課桌椅,還是電機房配置的電腦,陶冶情cao的繪畫教室,各種樂器的跟進沈瀟云都給一一的配套齊全。 還有相關的圖書室,擴大大家的閱讀量,也可以供給那些沒有時間每天去學校的村民借閱,幫助他們有更多時間學習。 學習本來就是一件非??菰锴覠o味的事情,小孩子上學開心,那是每天都有小伙伴一起玩耍,年紀大的人記憶力,精神方面肯定是跟不上小孩,其他的娛樂性的課程也要適當調節(jié)放松。 村里的成人學校就這樣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建好了,沈也把招聘到的老師,相關的書課本文具都給安排到位,保證村里每個人來到學校這邊都能分到書本筆。 當然了,避免浪費和不需要的開支,想要來上課,或者專門學習某一項課程的,比如繪畫,各種樂器的,提前報名就行。 學校教室這邊配套完成,相關的老師也報道就位,沈瀟云也去了地方教育局那邊做了申請,各種資料備齊全了,沈瀟云這個目前擁有諸多頭銜的主播如今又有了一個鄉(xiāng)村成年學校校長的稱呼了。 擁有眾多馬甲,且一點都不怕扒的紅人了。 開了一個簡單的開校典禮,全村人聚在一起,沈瀟云作為創(chuàng)辦人上臺演講,講的都是很常見的激勵人心,蓬勃發(fā)展的話題。村民們多單純,多樸實,哪有聽過這種這樣類似洗腦的熱血演講,一時間鼓掌歡呼,慶賀開校并且對學習展開了美好的幻想。 開完會,放了鞭炮,然后又喝了小茶,桌子上也給擺上了瓜子花生糖果和不怎么常見的水果零食,大家開開心心的就跟過年似的,聊的非常開心。 像這種全村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也就村里有酒席,或者過年會聚聚。當然那種酒席聚會還不像這次開辦學校來的熱鬧,一般吃酒席不會全部落座,像今天就是全部搬來長條凳子聚在大cao場里。 開開心心的,滿臉笑容,場面熱鬧且喜慶。 除了放鞭炮,沈瀟云還準備了其他裝飾渲染氣氛,比如紅艷艷的氣球,綢緞布扎的花帶,還特地買了幾個花籃往校門口一擺放,扯上一塊紅色背景布,一切看起來還有模有樣的。 本來沈瀟云也打算買幾個煙花放一放,可后面一想,煙花太貴了,看幾眼就沒了,這幾百塊錢買點瓜子水果飲料讓村里人吃的開開心心來的實在。 云水村這邊開辦成年學校,村民的子女對此也是有所知曉,村里人把這好消息告訴自家的子女,對于村民來說,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且極為有意義的大事情,得把這個好消息分享出去。 同時他們也隱隱的有種想要自己常年在外的子女們回到云水村,在這邊只要肯干活,都有機會給安排上工作。 常年在外的子女大部分在外面成家立業(yè)了,或者有自己的事業(yè),他們習慣外面的繁華,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許多人很少再回來,因此在得知家里建立了成年學校也只是驚嘆。 同時心里也冒出了不以為然。 云水村多窮,多偏僻啊,他們怎么能不知道呢。 大深山里的窮山溝,出去一趟實在是太困難了,就算是建立成年學校估計也像是那種貧困山區(qū)的那種學校,到處是破舊灰塵臟兮兮的樣子,因此他們并不覺得云水村會發(fā)展的很好。 不過能夠辦學校,讓村里人學校,認識一些字,接收到相關的教育,和外面的世界接軌,擴開自己的眼界,這種事情村民的子女們還是非常的,這事好事。 因此在愉快的聊完天后,他們委婉的拒絕了父母的好意,沒有任何的意愿回村里發(fā)展。 在外面混了那么多年,他們好多人已經(jīng)習慣了同一個地方,不管是上班,還是居住的環(huán)境,周圍認識的朋友或者同事,這些都是他們不愿意割舍的。 對此,不少村民也是滿心的失落,子女不愿意,他們也不能強求。 只是他們心里偶爾也會冒出這樣的想法來,等村子里發(fā)展起來了,經(jīng)濟好起來了,生活富裕了,那孩子們是不是就有回來找工作的想法呢? 肯定會的吧。 雖然這些在外面闖蕩的年輕一輩們接到父母的電話,他們是拒絕了,不過在打完電話,會想到父母對村子里的各種夸贊,他們也有去網(wǎng)上查看,等在網(wǎng)絡上看到已經(jīng)是屬于熱門話題的云水村,他們都有點懷疑自己在網(wǎng)上看到的那個云水村是否是自己居住的小山村。 居然能這么美? 他們怎么就不知道自己的村子有那么多可以游覽的景點,還有各種網(wǎng)紅打卡小吃?。?!這不查看不知道,一查他們都嚇了一大跳。 那種破小的山村,居然還搞起了別墅,專門為那些高層人士服務,還有國際巨星,商業(yè)大佬,這些視頻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他們村那么窮,這些人住在那邊真的習慣嗎? 這應該不是他們出生的那個小山村吧,看到網(wǎng)上那些流傳的視頻,那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那如同仙境一樣的云層繚繞,還有各種吹破到天際的美食,這讓不少在外遠游的年輕看的十分懵逼。 不,不可能吧。 有的人每年過年還是會回去過年的,他們就算是在外面娶妻生子,每年還是會擠出時間來,回家看看老人,因此對云水村的情況再熟悉不過了。 當初云水村在國內兩個黃金頻道內插播各種廣告,許多在外打工的云水村年輕人也有看到,只是那個時候,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個云水村就是生他們養(yǎng)他們的云水村。 因為那拍攝出來的廣告實在太美了,畫面也是仙氣十足,各種航拍俯瞰的方式,或者畫面拉升,細節(jié)上的放大,剪切的非常唯美,這跟他們居住的那種窮山惡水,四處環(huán)山,出門就是山的云水村完全搭不上邊。 因此,他們當初看到那些廣告,也只是唏噓,同名不同命,也沒太把那些廣告放在心里上。對于他們這種低層次的普通人,每天都要為生活奔波,每天上完班就回家玩玩手機,看看電視,或者是休息,因此旅游這種費錢又耽誤工作的事對于他們來說,還不在他們的消費之內。 因為從未去關心,也從未去查詢,因為這些在外面打工的年輕人就算是聽到父母說村里發(fā)展的有多好,今天又在網(wǎng)上賣了多少東西,接待了多少游客,他們也只是笑著附和,并未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