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頁
書迷正在閱讀:絕品小道醫(yī)、渣了男主小叔后我懷孕了[穿書]、反派又黑化了嗎(快穿)、太子的吃貨妃、快穿歸來當影后、億萬首席的嬌寵甜妻、我瓷真心甜、桃之夭夭、[一人之下]智障的我,沒腦子啊、陳情令之薛洋的暖糖
謝書堯雖然針對他給自家侄子打通關系拿下基金這件事情懟了他,但謝書堯的做法并沒有任何錯誤,他卻遷怒到了謝書堯身上。 他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沒有考慮到京大醫(yī)學部的整體利益。 孫主任放下手機,沉默地扒了幾口飯,臉上突然就老淚縱橫。 他一心想著的都是京大醫(yī)學部的未來啊! 京大醫(yī)學部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拿了諾貝爾醫(yī)學獎,這本來應該是一件值得將宣傳橫幅掛遍全校,通知公告放在京大官網C位上一周甚至是一月不換的大好事,結果卻因為他而與京大錯過了。 我們國家本土培養(yǎng)出來的諾貝爾學者! 這分量太厚重了,可惜卻與京大醫(yī)學部無緣。 他變成了京大醫(yī)學部的罪人。 他一心想著讓京大醫(yī)學部越來越好,最后卻親手將京大醫(yī)學部變成了大家的笑料談資。 按理來說,杜岳和包萌這種科研路上的菜鳥是沒有資格添加徐康院士微信的,但謝書堯不在,杜岳和包萌就是課題組的小導師,二人有幸蹭到了徐康院士朋友圈列表的一個位置。 徐康院士平時沒有時間刷朋友圈,是他手下的一個博士后打電話給他說的這個情況。 徐康院士本來都已經躺下準備午休了,接到這個電話之后,他就如同雞血灌頂一下,瞬間清醒了過來,立馬打開電腦。 等徐康院士打開網頁時,已經遲了。 像諾貝爾獎公布這種大事,華國很多正規(guī)媒體都盯著,某些粉絲量較大并且愛蹭各種大新聞熱度的自媒體也盯著諾貝爾將公布的消息,諾貝爾獎的網頁一刷新,各路小編就開始大展神通寫新聞了。 徐康院士才打開瀏覽器,就看到了瀏覽器官方強推的新聞——《熱烈慶祝我國醫(yī)藥學家謝書堯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 徐康院士原先還打算親自去諾貝爾獎的官網上核查一下的,看到這條新聞之后,哪里還有核查的必要? 他直接把這一則新聞轉發(fā)給了李勤校長,由李勤校長轉發(fā)給網宣部。 當天下午,金陵藥科大學校園里就掛滿了各種加急制作出來的橫幅,校門后還掛了一排紅彤彤的大燈籠。 金陵藥科大學張燈結彩,就如同過年一般。 謝書堯在哈佛大學的同事在得知謝書堯拿下諾貝爾醫(yī)學獎之后,紛紛要求謝書堯開一個party來慶祝,地點就選在哈佛大學旁邊的一處清吧里。 慶祝的香檳塔壘好,這群平時看著無比正經的科研人員都換上相當瘋狂的便裝,共同把酒慶賀。 哈佛大學生物醫(yī)學系的系主任問謝書堯,“書堯謝,現在的心情感覺怎么樣?是不是超級激動?” 謝書堯目光復雜地看了系主任一眼,道:“一般般吧,剛接到電話的時候,我確實有高興過一分鐘,很快就冷靜了下來,與獲獎時的喜悅相比,我覺得還是科研成果做出來時更讓我激動!” 系主任:“……”他端著香檳倔強地走開了。 第126章 第一百二十六站 國內原先還有很多人對謝書堯之前的做法心懷微詞,這會兒看到謝書堯拿了諾貝爾獎之后,那些人都徹底沒聲了。 說到底,這個圈子看人脈,更看重實力。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被人所倚重的人脈不堪一擊。 那些被謝書堯一封舉報信搞垮臺的學者看了謝書堯拿下諾貝爾獎的新聞之后,徹底噤聲了。 不是他們不想反抗,而是對手實在太強大,他們無能為力。 等慶功宴散掉后,哈佛大學生物醫(yī)學系的主任問謝書堯,“你打算在這邊待到什么時候?” “去斯德哥爾摩把那個醫(yī)學獎領走,我大概就直接回國了,我們那邊有一個項目要結題,我前不久才委托赫茲拉出版公司面向全球出版了一本書,就是為了那個項目結題做準備的?,F在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元旦之后就是結題報告會,我必須在國內?!?/br> 系主任又問,“那你之后還有再回到哈佛的打算嗎?” 謝書堯想了想,沒有把話說死,“看情況吧,如果生物醫(yī)學系歡迎我的話,我可能會常來看看,如果有學生愿意跟著我學計算藥學,并且那個學生不介意跨越太平洋去華國找我,我也可以在這邊招生。” “哈佛的科研氛圍我很喜歡,常聯系~” 生物醫(yī)學系的系主任眉頭蹙起,納悶道:“你們華國人還真是難以理解,那些水平不怎么樣的學者都削尖了腦袋想往國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里鉆,水平很好的學者卻都想著回國……書堯謝,你相信我,這不是你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的特質,而是我從很多華國學者身上總結出來的規(guī)律?!?/br> 謝書堯想了想,最終沒做評價。 這種差異,大概源于個人選擇吧。 諾貝爾醫(yī)學獎花落華國的消息使得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很多人都說看到了華國醫(yī)學界的未來,但當天晚上,一則消息就為華國醫(yī)學界潑了涼水。 準確地說,是給華國醫(yī)學界內的所有醫(yī)護人員潑了涼水。 京大醫(yī)學部附屬醫(yī)院急診科的霍廉主任不幸遇害,施暴人為京大醫(yī)學部附屬醫(yī)院內的患者家屬。 具體的情況謝書堯沒有親眼看到,但她根據一篇推文中的描述,從字里行間,完全可以想象到當時情況的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