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節(jié)
翌日,沈家陽幾乎四點左右就起床了。 需要帶走的大米和玉米面昨晚他就已經從他媽那里拿了過來,所以起床后他將自己攢下來的大米和玉米面往里面添了有兩倍左右,就帶著這些糧食出門了。 走之前沈婉也醒了,在她男人走之前稍微囑咐了幾句。 雖說有點掛念,但也不是特別擔心。 畢竟她男人從小到大不知道走過多少遍去鎮(zhèn)上的路,當初上初中的時候可是每天早晚都要跑一趟,熟悉到閉著眼睛都找到路。 而鎮(zhèn)上也有他認識的同學朋友,再不濟還有公公在派出所上班的朋友王叔在,沒啥好擔心。 等她男人出門后,沈婉見時間也不是太早了,就抓緊時間又睡了個回籠覺,睡了不過一個小時左右,自己也就起床了。 因為她動作放的輕,睡得跟個小豬豬一樣的沈小雨完全沒察覺到她媽已經起床了,直到奶嘴都被塞到嘴里,她才被迫清醒,眼睛還沒睜開,嘴巴已經條件反射的吸了起來。 沈婉見狀不由松了口氣。 幸好孩子沒哭,養(yǎng)了孩子有一個月了,孩子還從來沒哭過,若是因為被她鬧醒哭了的話,那她就要心疼自責了。 如果可以的話,她也不想這么早吵醒孩子。 只是如果不把她吵醒,早點喂她點奶喝的話,等她出門后再回來至少得兩個多小時,她怕孩子到時候餓的叫喚,孩子現在胃口已經比剛出生那段時間大了不少,喂這一頓堅持到她回家做早飯應該沒問題。 沈小雨迷迷糊糊吃了一頓奶,吃完又迷迷糊糊的睡了過去。 等再睜開眼睛清醒的時候就聽到外面有人說話的聲音,她自己在房間里也聽不出是誰的聲音,畢竟有點模糊,聲音也有點陌生。 而事實上,來人已經跟家里老太太說上話了。 她的目的不為其它,就是來借糧的。 因為知道這種時候沒誰有多余的閑糧,所以來人說這番話的時候只有老太太和沈二嫂兩個人在場,沒辦法,這可是沈二嫂的親媽,她不可能放著親媽不管。 只是聽到親媽的請求后,她臉色卻微微一變。 又是借糧? 昨天沈三癩跑來借糧,今天她娘家媽也來借糧? 第36章 沈二嫂心情有些復雜,連帶著臉色看著也有些不太好看。 她并不是怪她媽,自家日子不太好過她是知道的,至少跟婆家比起來要差不少,她這個當女兒的沒什么本事,也幫襯不上娘家,想起這些心里有時候也會不得勁兒。 她在家雖說不是最受寵的孩子,但也不是被忽視的。 她媽就是那種盡量一碗水端平,但本能上還會偏心一下兒子的人。 她對此倒也沒什么不滿,反倒覺得她媽能做成那樣已經很不錯了,比起那些在家里當牛做馬還被忽視的女兒來講,她雖然比不上兄弟,但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 嫁人的時候她媽也幫她挑了一個自己覺得最好的。 事實證明她媽的確幫她挑得很好,以內她嫁人后一直過得很是不錯。 而自她出嫁到現在,她媽很少來她婆家這邊,一是路不算近,二是不想給自己添麻煩,娘家媽總是來婆家,有些當婆婆的是會不高興。 沈二嫂雖然知道自家婆婆不是那樣的人,但她還是為她媽的行為感到暖心。 至少她媽是在為她考慮。 而就是這樣的情況下,她媽竟然會突然跑過來說要借糧,這讓沈二嫂心情復雜的同時卻也很是擔心,不由緊張的看著她媽問道,“媽,是家里出了啥事嗎?” 除了這個,她實在想不出她媽為啥會突然來借糧。 這秋收都要開始了,等結束后家家戶戶多多少少都會分到點糧,按她媽的性格,應該會想盡辦法熬過這段時間,哪怕每天少吃點都行,絕對不會特意跑到她婆家來借糧。 所以她是真的擔心。 柳母拍了拍女兒的手,示意她不用擔心,眼神落在親家母身上,露出一絲苦笑來,“我知道妹子你家也難,如果可以的話我也不會厚著臉皮來這里借糧,實在是家里遇到了一點事……” 沈二嫂聽到這里就急了。 老太太`安撫的看了二兒媳婦一眼,“珍珍你別急,聽你媽說完。” 珍珍是沈二嫂的本名,姓柳,柳珍珍。 跟二兒媳婦說完,老太太這才又看向柳母,臉上帶著點點笑意,讓人看著就覺得心里舒服,“有啥事兒你慢慢說,我們商量著來?。 ?/br> 要說她三個兒媳婦,娘家都是好相處的人。 當初給兒子選媳婦的時候她自己是專門在這方面斟酌過的,只有親身體會過的人才知道有一家不靠譜或者難纏又不講理的親家有多讓人厭煩,老太太雖然沒親身體會過,但農村這種事看得太多了。 所以她在這方面就特別注意。 她自己是個講道理的人,就希望親家也一樣是個講道理的人。 事實證明她選得不錯。 三個兒媳婦的娘家都很不錯,除了三兒媳婦家因為同處一村一直有往來之外,另外兩個兒媳婦的娘家人都很少來這邊,就當做遠房親戚一樣處著也算不錯。 現在親家難得主動上門求助,老太太心里是愿意幫幫忙的。 當然前提是先了解清楚情況。 不然人家上門求助,她啥都不問就幫忙,也顯得她太上趕著了,以后別人遇到事兒就找她幫忙找成習慣了咋辦?! 這不是故意端著,而是原則問題。 好在柳母也是個明白人,一聽親家沒有第一時間拒絕,或者說一些賣慘的話來扯開話題,她心里就略微穩(wěn)了一些,至少這樣證明借糧一事有戲。 想到這里,柳母平復了一下心情,接著之前的話頭繼續(xù)道,“是我那不爭氣的小兒子,他也到了成家的年齡了,家里今年從年初開始就給他相看,到前段時間總算相看好了一家?!?/br> 本來兩家說好秋收之后再談給兩個孩子辦喜事的事。 那時候家里多多少少都發(fā)了糧,喜事也算是勉強辦得起來。 說到這里,柳母又不自覺的露出了苦笑來,“可我那親家公前段時間不小心從山坡上摔了下來,把腿給摔折了,讓村里的大夫給瞧了瞧,人家只能幫他簡單處理了一下,說是得去看醫(yī)生?!?/br> 看醫(yī)生就得花錢,人已經送到醫(yī)院了,就等著錢用藥了,親家家里也難,根本沒什么錢。 想來想去,還是想咬牙拿出點糧食來換錢,哪怕換的不多,好歹也是條出路,可這一年都快到頭了,家里根本就沒多少余糧,這就找上了她家,提出讓她家先提前把彩禮給了,不然的話,女兒可能就沒法嫁給她家小子了。 因為同村有一家人愿意掏錢要這個媳婦。 而且只要親家松口立馬就能拿錢出來。 “那家父母在我們村都是能干人,可他們那個兒子有些癡傻,親家母也不情愿將女兒嫁過去,所以就來我這里知會了一聲,讓我想想辦法,我知道親家母的為難,最后想來想去也只能找到妹子你這里來了?!?/br> “是楊傻子家?”一旁的沈二嫂眉頭微蹙。 楊傻子是村里人叫習慣的稱呼,甚至因為叫得多了,很多人都不記得楊傻子的本名,沈二嫂沒嫁人前也在村里生活了十幾年,她媽一說她就能想起來是誰。 她們村不像這邊的沈家村是大姓村,而是個雜姓村。 兩種不同的村子也算是各有優(yōu)劣。 大姓村的人更加團結,頗為排外,但是這樣的村子里真的是家家戶戶可能都有些七拐八彎的關系,關系復雜了,很多小事上的處理就很讓人頭疼。 雜姓村的人沒那么團結,但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而楊傻子的大伯是村里的會計,在大伯會計的幫襯下,楊傻子一家也過得很是不錯,還能攢下一點點家底,他家一共就兩個兒子,自然看得很是要緊。 以至于楊傻子都二十三四了還沒娶到媳婦。 不是真娶不到,而是楊傻子他媽很挑。 別人覺得她家兒子傻,她卻看自家兒子啥啥都好。 那些看她家條件好愿意將女兒嫁過來的她看不上,她看上的人家不一定樂意將女兒嫁給她家傻兒子,拖來拖去就拖到了現在。 這次柳小弟還未過門的媳婦家里突然遇到了這點意外,楊傻子她媽也剛好瞧著柳小弟定好的那個媳婦還不錯,就想著給自家兒子討回來。 反正她又沒做什么壞事,她出錢,杜家出人,合情合理的事兒。 杜是柳小弟未過門媳婦的姓氏。 柳母見女兒猜到到了也就點了點頭,“是他家沒錯。” 說實話,柳母一點都不希望未過門的兒媳婦被搶走,這個兒媳婦是她相中的,勤快又懂事,兩家相看好之后讓兩個孩子也相處過,雙方彼此都挺滿意,就等著時間到了就過門了。 現在遇到這樣的意外,誰也不想。 柳母也沒法為此責怪親家,畢竟親家公是家里的頂梁柱,這眼看著秋收已經開始了,如果不早點把他治好,越拖就越是嚴重,總不可能放著人不管,所以她能理解親家的著急。 可理解歸理解,該焦心還是會焦心啊! 要是今天她還是拿不出糧食或者錢來,那兒媳婦真就要被搶走了。 她沒臉直接開口借錢,農村人手里很難有錢,她就算能借到也不一定還得起,所以還是打著借了糧等秋收后立馬就還上的主意。 沈二嫂也總算明白來龍去脈了。 明白之后,她不由看向婆婆,略帶祈求的喚了一聲,“媽!” 昨天沈三癩來借糧是為了打秋風,她娘家媽借糧是為了正事,沈二嫂覺得這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可以的話,她當然希望婆婆能幫幫忙。 柳母也跟著保證道,“妹子,如果可以的話你幫我一把,等秋收分到糧后我立馬就還你,絕對不拖延,或者讓我立個字據也行?!?/br> 老太太略微沉吟了一瞬,她當然知道這個親家跟沈三癩完全不一樣,而且這事可以說是關系著二兒子妻弟的終生大事,二兒子娶媳婦的時候她還見過那個小子,當時還只是個小少年呢,沒想到現在也到了娶媳婦的年齡了。 她神色不禁柔和了幾分,正準備開口應承時候,門外屬于沈家陽的大嗓門傳了過來。 “我回來了,快給我倒一杯水喝喝?!?/br> 接著就是沈婉快速倒了水給她男人的響動,喝完水的沈家陽大大的喘了口氣,覺得自己總算是活過來了。 他背上還背著上次去鎮(zhèn)上的那只背簍,背簍上面同樣被雜草落葉蓋著,看不清里面裝了什么東西,他喝完水后就問媳婦,“媽呢?” “媽在房里?!?/br> “那我去找她!” “哎等等——”沈婉叫住了她男人,婆婆和二嫂還有二嫂的娘家媽在房里說事,人還沒出來,她男人這個時候進去不太好,她就打算先讓他等等再說。 沈家陽聞聲停了下來,有些疑惑,“怎么了?” 他停下來了,他媽也帶著二嫂和二嫂娘家媽從房里出來了,這下不用沈婉解釋沈家陽也知道媳婦為啥會叫住他了,他將背簍卸下來放到一邊,對柳母打了個招呼,“嬸兒,來看二嫂??!” 柳母笑呵呵的應了一聲,“對,你這是去干啥了,看你滿頭大汗的?!?/br> 沈家陽也笑了笑,回了一句,“去鎮(zhèn)上看了看我妹,她快要生了,我媽不太放心,就讓我去看了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