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世界,贈我予你、80年代廠區(qū)生活、重回少女時代、被皇上剝削的那些年[穿書]、上膳書(修真)、含嬌、李教授的婚后生活、崔老道捉妖之夜闖董妃墳、一覺醒來我已婚了[星際]、清宮謀(出書版)
一想到建平帝, 哪怕皇貴妃想強撐著不讓兒媳擔憂,也不免露出幾分郁郁之色。鳳笙瞅見了,不免有些感嘆。 她也沒說旁的,而是說起了方才看見惠王來尋魏王說話的事。 皇貴妃聽了,美目中一片翻滾,就如那忽明忽暗的燭火,讓人看不透其心中所想,倒是表情嘲諷味十足,隱隱還有著忌憚。 “我早就說了,那位不是個簡單的,再難的境地,她都能演一出絕處逢生。這些年來,我看多了,看厭了,也看煩了,這宮里多少人好奇我為何打蛇不打死,也免得日后反受其害,其實不是我不想,不過沒機會罷了?!?/br> 鳳笙靜靜聽著皇貴妃的話,心中無限感慨。 “瞧瞧人家這一出浪子回頭金不換演得多好,當初她為了給大皇子娶親,鬧出多少笑話,估計整個京城的人都在笑話中宮一系沒落了,看似陛下為大皇子挑了孫氏,殊不知人家早有決斷,娶了孫氏不過正中下懷。大婚當日孫氏便傳出悍名,外人只當是笑話,讓陛下去看,卻不免又憐憫一二。 “畢竟這兒子是當初看重的,損了他的顏面,何嘗不是損陛下。孫氏有了惡名,管著大皇子也是理所當然,之后鬧出的幾場笑話,一還是博取陛下同情,二不過是為自己造勢,于是之后的浪子回頭便順理成章?!?/br> 難得皇貴妃愿意說這些,鳳笙也就靜靜地聽著。 “如今孫氏把府里管得井井有條,上下鐵桶一片,惠王也一改早先荒唐,如今越發(fā)的成器了。世人為何永遠記不得好人,因為好人實在太不起眼,相反是那些以前荒誕不羈,之后痛改前非的才容易讓人記住,因為世人篤信浪子回頭金不換。如今朝中可還有說惠王一句不是的?即使是有,也是被歸咎在身邊的人身上,覺得是受人蠱惑,替下面人背了黑鍋?!?/br> 這些道理鳳笙自然也懂,可不就如皇貴妃說的這樣。 “現(xiàn)如今名聲好了,也封王了,嫡子也有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他今日尋了鉞兒,可不是打什么好主意,不過是借著鉞兒彰顯兄弟情深罷了。”皇貴妃冷笑道。 * 事實上皇貴妃沒說錯,鳳笙當時就看出來了,之后回府的路上問了魏王,果然惠王是打著這個主意。 世人都知惠王與魏王兄弟情深,但那不過是前些年。自打皇貴妃出頭,魏王又娶了鳳笙,雙方幾番撕破臉皮,只是沒在人前鬧開罷了。 如今惠王觍著臉當做沒事,來尋了魏王演兄弟情深,關鍵魏王不能翻臉,那些事當年既被遮掩,建平帝也從不在人前發(fā)作,就是代表以后誰也不準提,魏王若是沉不住氣主動提了,更是趁了對方所愿,恐怕到時候會輪到陳皇后笑話這邊太不懂事。 所以魏王只能忍著,還得陪演。 到底太過憋屈,且鳳笙如今也看出來了,以前皇貴妃還坐的住,自打出了丹毒之事,她反倒急了。 為何會急,鳳笙和魏王心里都明白,卻不好訴之于口。 退一萬步來講,若建平帝哪天真有個萬一,又沒在之前明確立儲。不管是按照長幼齒序,還是按照嫡庶尊卑,也合該是便宜了惠王。而到了那時,皇貴妃下場恐怕不好,魏王和十六同樣如此。 這關乎著一家子的未來的安穩(wěn),皇貴妃急也是能理解的。 至此,鳳笙反倒有些猶豫——魏王還有沒有再繼續(xù)沉寂下去的必要。 這話她當時沒說,而是又看了兩日。也是巧了,魏王也看出其中厲害,不管表面裝得再好,私下里多少有些按捺不住,這些瞞得過外人,卻瞞不過鳳笙。 而且有這種想法的不止他一個,還有府里的幾個幕僚,尤其是茅單,這兩日幾番來尋魏王。 這茅單素來是個桀驁不馴的,也是本身有才,雖是鳳笙當初剛嫁過來,顯出本事鎮(zhèn)住了他,可一去五六年,正逢魏王最年輕鼎盛的時候,偏偏他凡事不沾,眼見別的皇子一個個不說混得風生水起,至少自有勢力,相反魏王就不起眼了,這幾年茅單沒少蠢蠢欲動,暗地里慫恿魏王東山再起,只是魏王素來不搭理他。 就因為這事,茅單又遷怒上鳳笙了,總覺得王爺是英雄難過美人關,只差沒把‘美人膝,英雄?!瘨煸谧爝吷?,卻又不敢當著鳳笙面說,那個憋屈別提了。 眼瞅著他來尋王爺共商大事,王爺不避著王妃些,還容著她大著肚子在旁邊吃茶看書,悠閑自在,反正鳳笙是被他哀怨的眼神瞅得雞皮疙瘩掉一地。 她放下茶盞,清了清嗓子,道:“其實茅先生所言甚是有理,此一時彼一時也。” 魏王看了過來,眼神趣味。 “那你是贊同了?” 鳳笙心中直翻白眼,什么叫她贊同了,如果他不贊同,茅單能來到她邊上大放厥詞,這人真是有了機會就給她下絆子。 “想必殿下心中早有主張吧?!边@是一個陳述句,鳳笙笑得假假的。 “但本王還是想聽你說說?!蔽和跣Φ煤挽?,一臉光明磊落的樣子。 鳳笙索性也不遮掩心里的想法了,道:“這么好的機會送上門,索性順勢而為吧。想來吳王趙王襄王他們憋屈得不行,不如我們借他們一把刀。” “什么刀?”茅單沒忍住問。 鳳笙看著他,微勾起紅唇:“誅心的刀。” * 因著建平帝格外反感,也大肆整頓過幾次,朝堂上近幾年也無人敢再提立儲之事。 可這事就像那和尚頭上的虱子,是明擺著的,早晚都得面對。且這件事也不會因為大家都掩耳盜鈴,就能當做不存在,反而因為長時間的壓抑,就如同那干透了的草垛子,不點則已,一點就是熊熊大火。 這幾年惠王的改變,大家都是明眼可見,朝中到底支持正統(tǒng)的大臣為多,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是大家都通曉的道理。比起惠王來,吳王等一眾皇子到底缺少名正言順,如今這個名正言順的能立起來了,圣上還有什么理由拒絕呢? 而且有許多人見建平帝一直不愿提立儲之事,轉頭又對惠王頗為優(yōu)待,只當圣上對廢太子還沒死心,也因此魏王一系的人幾乎沒費什么力氣,就辦成了想辦的事。 開頭不過是尋個沒有派系之分,在朝中又是耿直人設的言官,重提立儲之事,其中著重提及了惠王浪子回頭的事。有人下餌,自然有人上鉤,再找人敲敲邊鼓,那些日夜cao心江山社稷的老大臣們主動就跳了出來。 這些不過是朝堂上經(jīng)常會上演的老把戲,只要是混跡朝堂多年的官員,幾乎沒人不懂這一招,但招式不怕老,夠用就好,即使大家都心知肚明,還是會有人不停地上鉤。 有的是被人煽動,有的是明知山有虎,還有的不過是利益的驅(qū)使。 開始的勢頭并不大,可隨著時間的過去,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弄到最后反倒挑事的成了旁觀者。這個魏王和鳳笙自然是不會拒絕的,就等著在一旁看戲。 而建平帝,本來沒把這事當成回事,可隨著復辟太子的呼聲越來越大,他也看出是有人暗中推波助瀾。 惠王自然是有最大嫌疑的,如果此事成功,他得到的好處最大??蓞峭酢②w王、襄王等人也洗不掉嫌疑,誰知他們是不是眼見惠王勢大,故意弄這一出想引起建平帝的忌憚。 建平帝照慣例用妄議皇家私務為名,將那重提立儲的言官,以及幾個最近上躥下跳格外惹眼的小官打了一頓廷杖,本以為會挫了對方銳氣,多少能消停些日子,誰知卻捅了簍子。 幾個在朝中頗有威望的老大臣接連出面,甚至內(nèi)閣之中也有兩位閣老出面了。這些都是建平帝頗為倚重的大臣,建平帝也心知到了他們這個位置,若說私心不可能沒有,但極少,他們是真心為江山社稷著想。 這些人要說迂腐也真迂腐,但卻是個頂個的忠心,恰恰是這樣的人最難辦,既有忠心又有資歷,真下狠手處置這些老大臣,日后史書該如何說他。 建平帝陷入兩難境地,說是焦頭爛額也不為過。 可他作了多年的皇帝,也是一代明君,自然不做沒成算的事。就在大家都坐等著觀看后事之際,他反倒在一個不起眼的日子宣了魏王。 * 如今一眾皇子們講究父慈子孝,最顯眼的標識就是大家進宮請安的次數(shù)頻繁了。 建平帝鼓勵,下面的兒子們也樂意彰顯孝道。 這里頭唯獨魏王不太積極,其實也不是不積極,只是他向來是個刻板的性子,進宮請安他也來,且來的十分有規(guī)律,十日一次,雷打不動。 這日,又輪到魏王進宮請安,他按照慣例來到乾清宮。 到的時候,正逢著被召來議事的大臣散去,所以幾乎沒有耽誤時間就被小太監(jiān)請了進去。 魏王這人話少,至少在外面是這樣,請安的話來回就那么幾句,說完他就打算離開了,卻被建平帝叫住。 “你那書院倒是做得有聲有色,我聽李文源說這次補進一批書吏才思敏捷,公務熟稔,辦事十分有效率?!?/br> 李文源是內(nèi)閣的閣臣,兼著吏部侍郎一職,而建平帝提及的事情,還與晉江書院的分館有關。 鳳笙因設女子分館有感,覺得紹興的師爺能成幫,能言傳身教,能父傳子承,能自成系統(tǒng),為何其他的不能呢,這個想法在這幾年里被魏王實現(xiàn)了。 魏王專門在男子館之外,又設兩館,專門用來培育書吏、師爺類的人才。 提起這個,就要說說大梁的官缺制度。 按照朝廷制度,官員是有定數(shù)的,在員滿卻有人侯缺的情況下,又稱補缺。其中又分入流與不入流,入流之官自然指的是有品級的官員,不入流的則是沒有品級,又稱流外之官。 看似不入流的官員十分不起眼,殊不知這類人的基數(shù)才是最大,例如每個州縣定編不過二三十名,實際上超編的卻有數(shù)倍不止。 就不提下面地方的衙門,京中六部、五寺、通政司、都察院等府部衙門,所需的吏員數(shù)量極大,又因位卑卻責任重大,所以各處招募書吏的要求極高。 一部分是選派,從那些科舉無望侯缺的舉人中選,這種人極少,因為多數(shù)能考中舉人的,都看不中小小的一個吏員,若是有錢又有人脈,選派一個流內(nèi)官也不是不能,何必去做個不入流。 還有一部分納銀充吏,也就是捐銀買缺,這種人是最多的。卻又因龍蛇混雜,濫竽充數(shù),以至于即使人選進來也不堪重用,費時費力,白吃俸祿。 而晉江書院的分館恰恰解決了這點,擇了那些于科舉之上無望者,重點教其吏員的基礎才能,諸如草擬公文、擬制案卷備忘、填發(fā)捕票、填制賦稅冊籍等等。 這些活兒看似簡單,實則十分復雜,外行之人根本不懂,即使有人帶著入門,從熟悉各類文書公文,到明白各府部衙門辦事規(guī)矩,至少也得半年乃至一年之上,而從晉江分館出來的人則省去了這個步驟。 書院便以此作為噱頭,吸引人入館,待學成結業(yè)可直接薦至六部,建平帝所提及的就是晉江書院結業(yè)的第一批文書類的學生,魏王當初專門和建平帝提過此事,以先試用為名,不合適便驅(qū)逐,此事專門交給了吏部去辦,建平帝既如此夸獎,說明十分得用。 其實此事魏王早就知道,他還知道建平帝叫他根本不是想說這件事,果然魏王跟著話頭謙虛了幾句后,建平帝變臉了,臉上隱隱有怒氣和嗔怪,讓人一時之間摸不著頭腦。 “你就真打算一直混在那書院之中?” 第117章 龍案后, 建平帝身穿明黃色八團龍紋常服,頭戴翼善冠, 一雙利目炯炯有神,說不出的威嚴。 此時他皺著眉,眼中隱隱透著嗔怪和怒氣。 “兒臣也不是日日待在書院中,自有下面人張羅。”魏王依舊保持著恭敬的姿勢, 但劍眉卻不自覺皺起,他口氣有些猶豫, 似乎很詫異建平帝的反常。 “你真當朕是在同你說這?”建平帝冷哼一聲道。 “那不知父皇——” 建平帝沒有說話,只是冷眼看著他, 魏王也沒說話, 父子兩人靜靜對望,魏王平靜的臉龐卻漸漸有了波動, 他緩緩地垂下眼瞼, 臉上浮起一抹苦笑。 “兒臣曾當父皇面許諾過, 言出則必行,且兒臣也不是無所事事。師者, 所謂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兒臣雖不是師者,卻也是為朝廷培育棟梁,利國利民。” 這一番話周全得體, 讓人尋不出什么錯處, 甚至建平帝巴不得所有兒子都像魏王這樣, 他也能省不少心。可魏王入朝乃勢在必行之事, 立儲風波愈演愈烈,惠王勢大,最簡單的法子就是找個人出來壓制對方,徹底攪渾那一灘水。 最佳的人選就是魏王。 這個道理不光魏王明白,建平帝也明白,所以今日他才會故作姿態(tài)同魏王說起這些。果不其然之后他一番痛心疾首的訓斥,魏王自然羞愧難當聽之任之,就這么確定下了魏王入朝之事。 消息傳出后,嘩然了朝野內(nèi)外。 除了嘩然之外,各方暗中也甚是不平靜。 事情發(fā)生之始不過是一片亂象,很多人都是順勢在其中渾水摸魚,為了損人,也為了利己??山ㄆ降弁蝗缙鋪磉@一招,卻讓局勢再度陷入一片混沌之中。 于惠王而言,他自然清楚這一遭是危機,也是機遇,不管挑事者是誰,若是能成,對他的好處不言而喻,他即使心知這可能是陷阱,卻不得不明知故犯;于吳王之流,他們也疑惑暗中推波助瀾之人,可最近惠王的風頭太盛,能打壓對方自然是好的,這對他們來說已經(jīng)成了習慣,十分容易上手,于是火上澆油,愈演愈烈。 而于魏王來說,這一場本就是他故意布局,為的不過是讓建平帝主動開口準許他入朝,也算是一解當年他為了娶鳳笙,給自己布下的桎梏。 不管外面如何紛紛擾擾,魏王入朝終已成定局。 * 按慣例,一般皇子封王后入朝,都是從六部五寺二監(jiān)二院一府中,隨意擇一處任主事。 既是歷練,又可當做監(jiān)督。 當然也有例外,諸如戰(zhàn)時領兵出戰(zhàn)為將,或各省若有貪污受賄的案件、及水患旱災等天災人禍,奉命領旨出京為欽差。像當年魏王受命南下坐鎮(zhèn)揚州,就是受了密旨出京辦差。 可如今既無戰(zhàn)事,各方又還算平靜,自然沒有特例,魏王便在戶部暫時領了個主事的銜兒。 這主事一位不過六品,可任誰也知曉皇子們不能等同視之。戶部收到圣諭后,有人頭大,有人心中不安,也有人大喜過望,可謂是眾生百態(tài)。 可不管如何,都知曉魏王這番來戶部,肯定動作不小,到底是騾子是馬總要拉出來遛遛,多想無益。且人沒還沒到,具體如何誰也不知,做什么都嫌早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