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末世:囤了千萬物資后開始無敵、天價寵兒:總裁的新妻、夫人芳齡三歲半、女配她慌得一批、嫁給反派小叔子(穿書)、物理超度,刀刀瘋神[無限]、寧先生,別來無恙(一染成癮)、小祖宗,到我懷里來、醫(yī)等狂兵、被心機夫君套路后
“大家也都知曉了,再過兩日,我就要去太元觀給先太后祈福,你們——”她頓了頓,準備繼續(xù)說,就被喜兒搶了先。 “我是小姐的丫鬟,小姐去哪兒我去哪兒!” 慧兒趕緊也跟著表態(tài),“我也是,我可是不能離開小姐的!” 姜彤被她倆一打斷倒笑了起來,道:“好,你們是我的人,自然都跟著我?!?/br> 才說完,后頭又有兩個都說要跟著奶奶去太元觀。 后說話的兩個丫鬟也是姜彤從青陽郡帶過來的。 她們當初被姜彤買下,調教了一段時日后就讓跟著奶娘一起照顧八月,這幾年下來也沒出什么亂子,都是聽話懂事的。 姜彤聽她們這么說也著實松了一口氣,畢竟八月還小,離不得人,如果現在換人,小孩子不適應也是麻煩事。 好在這幾個都還心甘情愿跟著她,如若不然,盡管手上雖有她們的賣身契,但若這些年歲不大的姑娘主觀上不愿,就算勉強了她們,再讓她們照顧八月又豈能安心? 剩下的一些人,都是過來京城才買的或是妃給的。她們個個低著頭,顯然是表明態(tài)度,不想跟著姜彤走。 這也是人之常情姜彤并不生氣,有身契在她這里的之后一并交給王妃就是。 至于外院的十幾粗使丫鬟就更不說,原就是王府的人,她也從沒打算要。 所以就是帶喜兒她們四個,姜彤想了想,那太元觀不知是個什么地方?要去陌生的地方,身邊只帶幾個丫鬟,她不放心。如此就打算把阿貴元寶一同帶上,阿貴是個難得的好孩子,這兩年又長大了,身板壯實能頂事,元寶也是當初在青陽郡的時候添的,他嘴巴能說會道,性子最是活絡不過,但很衷心。 他們倆一直是給姜彤跑外頭的事,現在姜彤要去太元觀,手上沒人更要帶著,她去了那道觀,手下的生意還得繼續(xù)做呢。 再則帶上兩個男仆也壯膽,別出門在外叫人欺負了。 安排好了人員問題,再就是她的家當問題。 事情既已無法更改,姜彤不是會哭哭啼啼等到時日子等人家直接把她送去道觀。 到時候身上啥也沒那才是叫天天不應,哭都沒處哭。 時間不多,當然是要盡快收拾。 還好來京中時日不長姜彤沒來得及置什么產業(yè),田地鋪子都沒有,倒省了不少事,不然就這兩三天功夫,還真來不及處理。 往妝奩上一瞧,姜彤又嘆了口氣,她首飾有好幾匣,女人哪有不愛美的,姜彤也一樣,她內個月都要添置個一兩支頭釵或者耳墜耳鐺。 還有王妃送的,盧景程的送的。 大大小小的匣子一并拿出來,全打開,金簪子金步搖玉簪子,各色手鐲項鏈,不整理不知道,她首飾真不少。 卻兩天后就要去當道姑了。姜彤不自覺想了想道姑的形象。 大概是要束高冠穿道袍? 金銀等首飾以后怕是用不上,各種漂亮鮮艷的裙子大概也都絕緣了。 如此,姜彤忍不住再次在心底將那皇上再罵了幾遍。 叫來喜兒和慧兒,讓她倆把自己的首飾釵環(huán)全部拿去當掉。 喜兒一聽差點又要哭出來,慧兒也是紅了眼眶。 圣旨下來之后姜彤在她們面前一下都沒失態(tài)過,該如何如何,鎮(zhèn)定平淡。 她們幾個哭了一會兒緩過來安慰自己沒什么,現在見小姐把東西讓她們處理,才又一次清晰地認識到,小姐以后真的要成為道姑了! 兩個丫頭再姜彤面前還繃著,一面應是,一面拿了東西出去。 到外頭才哭出來,又默默擦眼淚,發(fā)泄玩就去把小姐吩咐的事情辦好。 各類衣裙不能穿,里頭衣裳卻沒人管,姜彤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她自己不準備去了道觀什么都沒有怕就只能穿旁人舊衣服。 她不會委屈自己,內里貼身小衣都是好料子,以后不知道方不方便出來,反正姜彤把現有的都收拾出來,不少都是新的還未上過身,全部裝在一個箱籠里,還有鞋子,撿那沒穿過的素色的鞋子也是十幾雙另放一個箱子。 這些都是日日要穿的,自然早早先打算好,喜兒慧兒針線功夫都是一把好手,她這些貼身衣服全是兩人平時做下的。 內衫小衣鞋子都有了,今后要穿的道袍姜彤自然也沒忘記,這個沒有只能讓人定做,一氣兒定了六套,直接給了地址,讓人家到時候給送去太元觀。 白天收拾了一天,傍晚姜彤又把四個丫鬟叫過來,說了許多事,讓她們將自己東西都整理好,又一人給了五兩銀子,把自己缺的東西都買補上。 只一天時間,如今再看這房間,妝奩里幾乎空了,只留下兩根一白一青兩根簪子,以后束發(fā)用。 別的,就不用想了。 姜彤把玩著簪子,心想,搞不好以后要戴木簪? 三天時間轉眼即逝。 這幾日姜彤在別人眼里竟是出乎意料的正常,神情態(tài)度坦然自若。 不正常的反而是盧景程,周身氣質冷若冰霜,臉色黑沉。沒一個人敢接近觸他的霉頭。 等到姜彤要走的這天,盧景程直接向常館告了假。 皇宮里果然派了一隊六個侍衛(wèi)過來,請姜彤出發(fā)。 姜彤表情淡然,帶著四個丫鬟兩個小子,箱籠數個,一一搬上馬車。 那侍衛(wèi)之首見這陣仗皺了皺眉,然抬頭見盧景程站在旁邊,到底沒開口。 姜彤走之前,俞婉秋塞了她一片兩銀票,周成驍也是,她俱都收了。 盧景程自不必說,他在姜彤面前才有了個正常模樣,叫她且忍一段時間,遇事就讓阿貴來告訴他。 姜彤任他握了一會手,旋即,轉身上車,喜兒抱著八月一同坐進去,盧景程騎著高頭大馬走在姜彤馬車旁邊。 八月看這么多人,還以為是出去玩,高興的不行,時而還要掀開馬車簾子,稚聲稚氣跟他爹爹說話。 六個侍衛(wèi)領頭騎馬走在前,后面跟著兩輛馬車,緩緩而行。 不快不慢出了城門,往太元觀方向而去。 第九十六章 安置 從得知自己逃不脫去做道姑的命后, 姜彤就理智地著手準備各種東西, 爭取到時不至于兩眼茫然, 缺這缺那。 且她還讓盧景程幫著打聽了太元觀。 細說起來這太元觀建觀至今有百來年歷史, 當初也有香火鼎盛的時候。 眾所周知大周朝圣祖起于微末, 乃貧苦出身, 從小在亂世里掙扎求生,青年時期機緣巧合加入了一支隊伍, 才有了后來的一切。 而這些同太元觀有何種關系呢? 卻是據傳聞圣祖無父無母,流浪長大,幼時??恳坏烙^接濟勉強討些吃的填肚子, 安然長大。后打得這天下,平息戰(zhàn)火后,定都上京。 年老時, 無意在京中發(fā)現了一所道觀, 就是這太元觀, 太元觀和當初圣祖幼時寄活的道觀竟巧合地是同一個名字。 因著這個緣分,圣祖對此觀心生好感, 提筆給太元觀賜下三個御字,命人做成匾額, 掛在道觀門口。 太元觀只是個小觀, 位置也很偏僻, 但因為圣上親臨賜字,那年香火就多了起來。 圣祖在世時,太元觀香火鼎盛, 每日香客絡繹不絕,因著這個,道觀后面甚至還擴建了許多。 然不知道為什么,太元觀修整擴建之后,圣祖再沒去過太元觀一次。 再后來,圣祖薨逝,新帝繼位,漸漸地,太元觀這所地處偏僻的小道觀開始歸于平靜,沒落。 到如今,有心打聽的人還能知道太元觀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日子,老一些的人記得些許,但更多的人卻不知其名。 后又因佛教興盛,許多佛寺雨后春筍一般冒了出來,道觀愈加地凋零?,F京城里香火最旺的乃是崇明寺,崇明寺寺內供奉十二佛,寺院極大,僧侶眾多。 誰人不知道孝康端太后的長命燈常年在崇明寺供奉著,每日自有高僧念經祈福。 說甚讓姜彤太后祈福,不過是一個借口,好將人打發(fā)掉罷了。 姜彤坐在馬車上,仔細捋了一遍自己知道的太元觀信息,心情倒沒什么波動,左右已經到了這個地方,走一步看一步便是。 這一趟路途一走就是兩個時辰,不得不說太元觀位置實在有些偏僻,這也莫怪城里人不愛來此,想來這也是一個原因。 同崇明寺相比,崇明寺有名氣,寺院又建得雄偉氣派,同樣坐馬車,從內城過來只需大約一個時辰,路程上就近上很多。更別說崇明寺的規(guī)模遠不是太元觀一個道侶不足百人的道觀能比的。 馬車行至太元觀門口時已經是晌午,五月份天氣雖然不熱,但走這一路不少人身也出了薄薄一層汗。 幾天前皇宮就有太監(jiān)過來,奉口諭說過陛讓一位女子過來清修替先太后祈福,讓觀里心里有個數。 馬車一停丫鬟先行下來,盧景程親自扶著姜彤下馬車,八月被抱著跟在后面,六個侍衛(wèi)領頭往里去,早有十幾個道姑在門口指引將人引了進去。 姜彤抬首看見上懸一塊匾額,黑色底,上面端端正正寫著太元觀三個燙金大字。 這道觀著實無甚人氣,當正午,姜彤一路走進,目之所以,無一香客,非常冷清蕭條。 沒多久,觀主就來了,姜彤觀之,對方應有五十歲上的年紀,臉色略微蒼白,身姿削瘦,穿著一身青灰色道袍。 面色很是冷淡。 那六名侍衛(wèi)具是一臉嚴肅樣子,將一份文書交予觀主,又吩咐不得隨意外出這些話,最后看了一眼姜彤和盧景程,才一揮手,一行人就此離開。 盧景程沒準備跟著一起走的意思,看著觀主讓人帶姜彤去了給她準備的地方。 從圓拱門進來的一個小院子,一排四間大屋子,左右兩邊帶著一處小耳房,看起來非常舊,門和窗戶處有大片剝落的青漆。 好在雖然舊,卻是打掃干凈了的,沒發(fā)現蜘蛛網什么的,幾個丫鬟連忙去將門窗打開通風,到底是沒住過人的,有潮氣,略有些悶。 領著他們過來的兩位道姑年歲不大,大約是沒見過他們這樣的人,眼睛不時悄悄往姜彤這邊瞟。 說是圣人派來出家的,然不止生的美貌,隨行還帶了這么多箱籠。 再看盧景程一臉生人勿近的臉色,想著或許是位貴人,大約是招惹不得的。 四間屋子,自然左邊最大的兩間讓姜彤住,喜兒帶著慧兒一起整理姜彤的箱籠。 屋子里什么都沒有,靠著墻灰撲撲一張土炕,再有一方桌兩把椅,喜兒看得一臉難受,這也太簡譜了。 阿貴和元寶兩人去外頭借了兩個木桶,打了水來,讓喜兒和慧兒把主子房間再打掃下。 這屋子讓人收拾的時候肯定不會那么用心,只大體沒灰塵。 八月沒讓人抱,自個乖乖在院子里玩耍。 姜彤看著盧景程也不知道還說著什么,他總歸是要走的,又能留多久。 然開口只說了一句:“相公陪我在此處走走吧。”說完,上前拉住盧景程的手,一起從圓拱門走了出去。 據說太元觀擴建過一回,以前更要小,但現在面積大了,人卻少。 剛才姜彤略略看了下,跟隨觀主一起接待他們的總共就三十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