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節(jié)
林允按照之前的圣旨,再次親自對兩人賜封。 仲修遠自不用說,他對大寧的恩惠,早就已經當得起如今這鎮(zhèn)國大將軍的名號。 至于李牧,在出使之前他確實無人知曉,可如今的他卻已經是一舉成名,風頭正旺。 小皇帝要賜封他攝政王,有民眾的期望在里面,有小皇帝自己的意思在里面,更有先皇林鴻的遺旨在前。 是以,朝堂之上,無人有異。 賜封定下,眾望所歸,大將軍仲修遠卻以袁國之人身份與勞于奔波為由,拒官不做。 眾人皆驚,小皇帝林允卻在聽完了仲修遠的理由之后,允了他的拒官不做。 仲修遠身份本就敏//感,之前小皇帝的賜封雖然無人有異,可到底不能改變仲修遠是袁國人的事實。 如今仲修遠拒官不做,朝堂中滿朝文武倒是無人提抗旨不遵不敬之事,只有一陣高過一陣不知真假的恭維與惋惜聲。 賜封事件后,出使團負責人李牧以攝政王的身份居于宮中,伴隨小皇帝林允身旁。 而仲修遠忠大將軍則是自此之后消失無蹤,如風逝去,再無人知曉其去向。 只攝政王李牧身旁,不知何時多了一個著木制面具的青衣男子,似仆似友,常伴左右,月下對酌,攜手并肩。 小皇帝林允對兩人甚是尊敬,是以,越發(fā)的讓人猜測好奇這兩人的身份。 可直至攝政王歸隱田園,直至林允年邁退位,都無人得知攝政王李牧與那人兩人真實身份。 出使團回國后當年,大寧與大榆簽訂結盟契約,兩國互通友好,禮尚往來,逼得袁國數十年不敢進去,換得大寧數十年安穩(wěn)太平。 小皇帝林允,五歲登基,國號林,取其木生林林成森,郁郁蔥蔥欣欣向榮之意。 小皇帝也確實做到了。 與大榆簽訂結盟后,大寧皇帝林允以九歲之齡,在攝政王與部分官員的擁護下,改舊制,立新法,賞罰分明,重治貪官污吏。 在位期間,他廣推教育之法,建私塾無數,更甚至撥出款項,收納幼童入私塾識字。 還大興推科舉之制,召天下有志之士,納賢良之才。 通運河,改水道,重農,推商…… 其在位四十年間,大寧國興運隆,萬民康安,創(chuàng)大寧有史以來最為繁華的太平盛世。 后有野史笑言,大寧盛世之祖林允,乃天降之人,不然如何開創(chuàng)出如此空前盛世? 國都往南行數天,一座遠離官道之外不知名小鎮(zhèn)后面,那青山遠黛的連綿群山中,有一片桃花林。 桃花林中,舊墳旁邊起新墳,或同棺而眠,或緊緊相依。 山里頭桃花開了一季又一季,數百年之后,有傳說興起。 有說先皇林鴻、林允均埋葬于此,也有說仲大將軍最后出現于此,也有說攝政王歸隱田園之后隱居于此。 是否如此,數百年的時間過去,已無從考證,只是那山里的桃花林中確實是有一片舊墳。 再后來,坊間盛傳這山中舊墳處的兩棵桃樹成了精。 這兩顆桃樹花開得與別處不同,花瓣大且色深,開花時遠遠望去,一簇一簇的花朵如同天邊的火燒云,艷麗無比。 每年六、七月間聽聞傳言而來賞花之人,尋到此處,均問此樹,或有知情人會指著山邊那兩顆比其它桃樹高上一頭的桃樹,給他們看。 只是這桃樹開的花,卻極少有人看見。 只因為這樹不像其它的樹那般季季開花,它們像是成了精似的,心情好了,就開上一季。 心情不好了,你等上十年,也未必能得一見。 坊間有說這桃花樹成了精,也有說這山里鬧鬼! 據說,那片不知何時種下的桃花林中,時常會有人見到有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或是開懷暢飲或是月下對弈。 偶爾風起,還能隱約嗅見桃花酒香,聽見暢懷笑聲。 可你若是細問,住在這附近的人卻會告訴你,這山里頭成精的不是桃花樹,鬧的也不是鬼,而是一群鴨子。 一群不知道什么時候養(yǎng)在這山里的野鴨子。 誰也不知道它們住在什么地方,只是住在這山里的人偶爾便會撞見三三兩兩的鴨子,搖搖擺擺嘎嘎叫著走在這林間。 它們昂首挺胸,氣勢洶洶,毫不懼人,那架勢仿佛是在巡視這屬于它們的山里的一切。 它們還尤其喜歡那兩棵桃花樹,許多時候,都能看到它們聚集在那桃花樹邊。 或嘎嘎覓食,或飛上樹玩鬧,或縮著腦袋,黑壓壓的一片全部蹲坐在其中一座合葬墳上打瞌睡。 它們別的墳不去,就壓一座墳,活像是要把埋在里頭的人給氣得爬起來揍它們,它們才甘心似的。 作者有話要說: 完結,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