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節(jié)
第117章 安南局勢 或許連老天爺都站在李定宸這一邊。 遣往各藩屬國的使者們得到的待遇不一,但大體上,各國還是仰慕天朝上國風(fēng)采,愿意繼續(xù)依附。 其中有幾個小國在李定宸登基之后亦有朝賀,態(tài)度十分恭順,奉了國書與賀禮回來,李定宸也不吝賞賜安撫。而之前疏于朝拜,但認(rèn)錯態(tài)度還算誠懇的,他也命使臣也多加優(yōu)撫。就是態(tài)度敷衍了事的,他也不多刁難。 唯有那幾個態(tài)度傲慢,隱有不臣之心的,李定宸才下旨嚴(yán)厲申飭。 這種時候,就比較考驗使臣的能力了。 又要在他國保全自身,又不能墮落天朝上國的威風(fēng),其中的度,只能自己把握。 幸而李定宸對此早有預(yù)料,使臣們出發(fā)時都帶上了一隊幾百人的儀仗,全都由京營的士兵組成,足可護衛(wèi)自身安全。他們要做的,就是查清屬國的情形,將消息送回朝中。 安南就是桀驁不馴,有不臣之意的幾個國家之一。 而且他們的情況還比較復(fù)雜。 安南國甚至已經(jīng)改了姓! 作為屬國,安南黎氏是接受過大秦敕封的,所用冊印等也都是朝廷頒發(fā)。每一任國王登基時,更要派遣使臣上書朝廷,請求大秦皇帝敕封新的君王。 然而十幾年前,正是大秦朝政更迭,自顧不暇的時候,安南國內(nèi)發(fā)生了一場內(nèi)亂,阮氏取黎氏而代之,自立為王。 因為擔(dān)心大秦認(rèn)定黎氏為正統(tǒng),不肯冊封自己,甚至出兵助黎氏復(fù)國,因此阮氏不但沒有上表請求敕封,也徹底斷絕了每幾年就有一次的朝貢。 因為路途遙遠,消息斷絕,大秦也果然十幾年都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變故。直到這一次派遣使臣前來,才終于得知實情。 出使安南的是戶科給事中王子霖,他并不知道李定宸的打算,所以在他看來,朝廷其實并不關(guān)心安南姓黎還是姓阮,只要對方足夠恭順,愿意接受朝廷冊封,就一切都好說。 然而阮氏驟聞上國來使的消息,卻不免擔(dān)心他們會為黎氏作主,因此態(tài)度十分惡劣,并不承認(rèn)安南為大秦的屬國。 這就惹惱了王大人。畢竟他作為使臣,代表的是皇帝,是大秦的臉面,阮氏如此行事,便是令大秦顏面盡失。他們這一回出使,從公來說是為了宣揚上國威勢,從私來說是王子霖自己需要這份功勞,于公于私,他都絕不能允許這種情況出現(xiàn)。 所以王大人憤怒的決定,要寫一封奏折回京,參他一本。 但他被攔下來了。 相較而言,得到過參謀部兩位侍郎大人面授機宜的趙浩參謀,想得就要周全多了。 他知道,眼下這種局勢是朝廷想要看到的。但若是就這樣將事情報上去,對他們這些使團的成員而言并沒有任何好處,還有可能因為遷怒而被處罰。 所以事情當(dāng)然是要上報的,但卻不能這么倉促的報上去,須得打聽到更多的消息,好讓朝廷能更好的做出判斷。 所以他勸住了王大人。 兩人間帶在身上的錢財都拿了出來,然后給使團的每個人都分配了任務(wù),讓他們出去打探消息。 有錢財開路,事情的進展遠比他們想象的順利。畢竟事情不小,阮氏不可能堵住所有人的嘴,而安南國中,更不是人人都服氣他。 而調(diào)查的結(jié)果,更是讓鄭參謀喜出望外。 原來當(dāng)年阮氏發(fā)動政變,逼迫黎氏讓位,但一來是顧慮大臣們的意思,二來也要對世人展示自己的仁慈,所以并沒有對黎氏斬盡殺絕,而是將黎氏全族放逐到了安南國東邊的海島上。 得到這個消息,趙參謀立刻安排人做了障眼法,自己偷偷帶了十幾個人乘船出海,去島上尋找黎氏族人。 安南國地靠海邊,島嶼眾多,但并沒有什么開發(fā),全都是不毛之地。阮氏本意就是想用這種辦法折磨他們,黎氏一族被放逐至此,日子當(dāng)然不好過。 但好在國內(nèi)還有一部分黎氏的死忠,雖然無力將他們從島上營救出去出去,但送上一些物資還是可以的。所以鄭參謀上島時,除了前任國主抑郁而終之外,其他人都還好好的活著,只不過模樣有些凄慘狼狽。 但這就是鄭參謀想要的。 但他如天降神兵一般出現(xiàn)在島上,表明自己大起來使的身份,又說可以將他們都營救出去,黎氏族人的激動感恩之情可想而知。 所以最后,隨著王大人和鄭參謀的奏折一起送到京城的,還有前任國王的長子黎泰存在鄭參謀的引導(dǎo)下寫下的求救血書,請求大秦朝廷出兵替他復(fù)國。 安南國的使團是最后一個傳來消息的,導(dǎo)致朝中一度以為他們是否遇上了什么意外,打算再派人前往。 但這兩封奏折和一封血書送到,朝臣們也就顧不上追究他們?yōu)楹文敲撮L時間才傳回消息了。茲事體大,內(nèi)閣幾位大人立刻擱下手中的事,一起前往知政殿向李定宸稟報了此事,同時商討該如何處置。 李定宸看完全部內(nèi)容,心里的第一個念頭是:這趙浩可真是個人才! 雖然不管是誰的折子里,都沒有寫過為什么黎泰存會想要向大秦求助,從常理上來說這也是他唯一的選擇,但是李定宸可以肯定,這其中,趙參謀必定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畢竟黎氏在國中仍舊有支持者,就算黎泰存不懂,也會有人教導(dǎo)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他們絕不會愿意讓他國的軍隊進駐自己的領(lǐng)土,哪怕那是宗主國。 而黎泰存不開這個口,就算李定宸再有心,也不好主動出兵。 有了這封血書,一切才算是名正言順。 而不但能夠領(lǐng)會自己的意圖,還能夠想辦法為朝廷出兵找到合理合法的理由,將之安排得如此巧妙順當(dāng)?shù)娜瞬牛匀涣罾疃ㄥ反蠹淤澷p。 既然理由已經(jīng)有人送上門來,李定宸自然不客氣??赐曛?,只略一沉吟,便拍案道,“那阮氏著實可惡,乃是亂臣賊子之輩,豈可竊據(jù)王位!既然黎氏的世子寫下血書,我大秦作為宗主國,自然義不容辭,當(dāng)發(fā)仁義之師前往安南,助其復(fù)國!” 三位閣臣在朝的時間都不短了,可以說是看著李定宸長大的,聽到這話,半點都不意外。 世宗皇帝的盔甲還在這知政殿的墻上掛著呢,一進門便能瞧見。 皇帝的尚武之心,多年前就已經(jīng)顯露端倪,能夠壓制住那么多年,已經(jīng)是意外之喜了。如今大好的機會送上門來,他會做出什么選擇,也在預(yù)料之內(nèi)。 但他們還是要盡職盡責(zé)的勸說一番:這打仗畢竟不是兒戲。雖然安南是個小國,估計幾千兵馬就可以解決。但那邊地理位置特殊,瘴癘遍布,大秦的士兵很難適應(yīng)也是事實。而且山長水遠,消耗的錢糧也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 ——當(dāng)然,最后這個問題,他們只是隨口提了一下,因為軍隊到了安南國境內(nèi),一應(yīng)補給肯定就要由黎氏負(fù)責(zé)了。所以最令人擔(dān)憂的,還是瘴癘對士兵們的影響。萬一損失太大,就得不償失了。 然而旋即,想要推動這場戰(zhàn)爭、為自己搏一場潑天功勞的趙浩參謀又從安南國送回來了兩封奏折,讓朝中諸公下定了決心。 第一封奏折,言說阮氏似乎與兩廣那些藏在山中,不肯順服的山民土人頗有勾連,正是因為有阮氏在后面支持,他們才能夠應(yīng)付得住朝廷軍隊的圍剿和追捕,成為兩廣一大禍患。 可見阮氏不臣之心早已有之,而且已經(jīng)開始對大秦動手了。如今看來隨時癬疥之患,安知異日不會直指腹心? 第二封奏折,卻是黎氏那邊有人獻上當(dāng)?shù)厝擞脕韺Ω墩伟O的藥方,可以極大地緩解瘴癘造成的癥狀,至少絕對不會死人。 這兩本折子一上,先是讓朝廷感覺到威脅,然后又吃下一顆定心丸,出兵之事便已成定局。 天泰十四年五月,朝廷下旨,從京城調(diào)遣二千京軍,又從兩廣各抽調(diào)一千人組成遠征軍,進入安南境內(nèi),助黎氏復(fù)國,扶持黎泰存為新的安南國主。 一并被派去的,還有參謀部這兩年培養(yǎng)出來的所有年輕參謀。雖然他們的理論知識已經(jīng)很豐富了,但沒有經(jīng)歷過真正的戰(zhàn)爭,到底還是要差一些,出去歷練一番也好。 這一仗,真正算起來,花費在路上的時間更長些。 從大軍進入安南境內(nèi),至攻破安南國首都,生擒偽王阮氏,不過十幾天功夫而已。捷報傳至京城,這份神速令朝野都為之震驚,也終于讓很多人都意識到,如今的大秦,已經(jīng)不是往日的大秦了。 他已經(jīng)從低谷之中恢復(fù)過來,正在恢復(fù)世宗乃至太祖太宗年間盛世皇朝的景象! 而他們所有人,會是這段盛世的見證者和締造者。 作者有話要說: 王霄雖然走了,但是其實朝中跟他一樣保守的人還是很多的。 觀念需要慢慢轉(zhuǎn)變。 第118章 順勢而行 雖然大秦的軍隊很強勢,但對于新任的安南王黎泰存而言,還是親自將自己從荒島之上接出來,又為六神無主的自己指明方向,最后扶持著自己登上王位的趙浩趙先生更能夠帶來安全感。 所以在正式拿到朝廷敕書,被封為安南王的這一天,他提出了一個要求。 要趙先生陪著自己一起住在王宮里。 雖然這一切可謂是自己一手推動的結(jié)果,但趙浩一向表現(xiàn)得非常低調(diào),尤其是大秦軍隊開到安南之后,更是抱持著一種“深藏功與名”的念頭,并不過多的干涉什么。 畢竟他深諳官場之道,自己已經(jīng)拿了一份大功,陛下那里不會忘記,剩下的自然就不能再占了。 結(jié)果沒想到之前發(fā)揮得太用力,導(dǎo)致安南王好感太高,竟然提出了這種要求。 這就很尷尬了。 這王宮真要住進去,他成什么人了?若他只是個文臣也就罷了,偏偏參謀部雖然沒有軍權(quán),但是按照陛下的意思,卻還算是武人。 安南王連大秦的軍隊都不信任,就只相信他,皇上又會怎么想? 以一己之力左右一個國家,若他不是大秦的朝臣,那倒也算是件好事??伤娴臎]有要來安南為官的意思啊!他全家老小都在大秦,自己作為戶科給事中也算前途光明,怎么可能想不開? 然而這種解釋,不能說給安南王聽,更不能說給本來就對自己頗有微詞的援軍和同僚們聽,甚至還在大家的攛掇下,不得不同意暫時住進安南王宮之中。不過在他的堅持下,住的是接待貴賓的宮殿,總算是拉開了一點距離。 然后趙浩立刻寫了一篇聲淚俱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奏折,連夜著人發(fā)送回京。 他對大秦一片忠心可昭日月,別人誤會也就罷了,陛下萬萬不能也對他生出疑心?。?/br> 這封奏折對李定宸而言,可謂是正中下懷。 “趙參謀果然是一員福將?!彼麑⒆嗾劢o越羅看,“朕正發(fā)愁這接下來的事該怎么處置,他就替朕分憂來了。” 越羅一看,也忍不住失笑。 趙參謀恐怕不會知道,皇帝正希望安南王身邊有這么一個可信之人。而他要辦成李定宸交代的事,一二年內(nèi),估計是不能從安南回來了。雖然還是大秦的臣子,但估計真要在安南做一段時間的官。 李定宸雖然看中了安南的土地,但也不是不由分說就要派兵去奪的意思。本來是打算派遣使臣,兩國修好之后再從長計議,但如今有趙參謀作為中間人,安南王對他如此信任,要辦成這件事倒是容易得多。 所以他很快提筆在奏折后寫下批語,又另外手書了一封旨意,一并發(fā)還給趙浩,要求他推動安南國接受農(nóng)事部的人入駐。 大秦以上國的名義出人出糧種出種植方法,幫助安南國開墾土地,種植各種糧食作物,增產(chǎn)增收,這是求都求不來的好事。安南王黎泰存聽趙浩一說,便立刻點頭應(yīng)承。 “若當(dāng)真能種出更多糧食,使我安南百姓人人都可飽腹,便是天大的恩情了?!彼麑⑽奈涔賳T召集過來宣布此事時,不由感慨,“此乃上國皇帝陛下的恩典,我等豈可不念?” 但安南國中也不是人人都如他這般傻白甜,雖然依附于阮氏的人都被抓起來了,但留下來的這些人中,也頗有明見之人。 他們又沒有被嚇破了膽子只知道依附大秦,立刻就有人出列質(zhì)疑此事,“人人都可飽腹,便是大秦也無法做到吧?真有這么好的事,必定敝帚自珍,豈會這么好心,要來幫扶我國?我王莫被他人蒙蔽才是?!?/br> 有一個人開口,其他人自是紛紛附和。言語之間,暗示大秦軍隊還在國中,軍餉軍備一應(yīng)都是他們安南國支持,而今又要引進大秦的種植方式,只怕長此以往,安南國不存,會變成大秦的一部分。 這種陰謀論還挺有市場的,立刻引得不少人心生懷疑。 趙浩被他們氣笑了,“諸位請放心,大秦軍隊還留在此間,不過是因為大王才剛剛回宮,擔(dān)心再生事端罷了。若是大王首肯,士兵們也想趕著回去過中秋呢!” 這話他是咬著牙說的,因為皇帝能放心召回軍隊,是因為他一個人就取代了一支軍隊的坐擁,牢牢的楔在安南國中。能讓他們心甘情愿的接受這件事,自然比用軍隊威脅得來要好。 所以其他人都趕著回去過中秋,但他接下來幾年的中秋,怕是都必須要在此過了。 但咬牙歸咬牙,趙浩對朝廷卻是沒有半分怨言的。戰(zhàn)爭剛剛結(jié)束,其他人的功勞都還在議論之中,但他卻已經(jīng)掛上了“安南清吏司”的名頭。雖然安南如今并非大秦的領(lǐng)土,但憑借著安南王的信任,他的職權(quán)卻非常大。 而且皇帝許諾,若能將安南的事情辦好,將來他回朝時,一個戶部侍郎是跑不掉的。 要知道戶部侍郎是正四品下。對于官員來說,五品是個非常重要的坎,多少人在朝中煎熬二三十年也不見得能跨過這道坎,一輩子沉淪下僚,而他卻只需要在這里種幾年的糧食就能邁過這道天梯。 叫朝中那些大人們知道了,只怕會嫉妒得眼睛發(fā)紅。 他說完之后,就將眼望向安南王。安南王心里顯然也有些疑慮,因此只是含糊道,“孤雖然有心留下,卻也不好耽擱了大秦壯士們回想。就請趙先生替孤安排?!?/br> 而后又許諾了許多的金銀財寶作為“辛苦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