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節(jié)
倒是太醫(yī)院和工部這邊,暫時能做的不多,只是往各地派人,招攬尋找有這方面才能的人,讓他們都來參加明年開的醫(yī)科和工科考試,避免出現考試開了卻沒人參與的窘況。 等這一科考出來,有了足夠多的人,就可以開展下面的工作了。 但即使是現在,人手也非常緊張。 越羅的解決辦法簡單粗暴,人不夠就從內侍這邊抽人過去,緊急培訓之后就可以派出去了。反正如今宮里人少,這些人留著也沒什么用,但裁撤了吧,更不知道該怎么安置,如今也算是解決了一個難題。 只是她卻忘了,宮里的人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所以這一日,張德、薛進和周姑姑竟是聯(lián)袂前來請見,倒是將越羅給嚇了一跳。這三人說起來身份不高,但實際上宮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分別交給他們去打理的,可以說是掌握了整個皇宮的運轉。而三人之間,彼此多少都有點明爭暗斗的意思,平常也絕不會往來。 如今一起過來求見,必然是出了大事。 結果也果然是大事,三人見到越羅,都是一臉苦色,“娘娘,宮里快沒人可用了!” 還送上了宮中的人員名冊,證明自己所言非虛。 卻原來越羅這邊抽調內侍,江太后那邊卻也不斷在往軍服坊里補人。原本宮中是多出來一大批人不知道該怎么安置,如今卻是人手緊缺,每個人都安排了很多事做。再這樣下去,內宮就要空了! 所以他們的意思是,該從宮外選一批人入宮了。 越羅聽見三人支支吾吾的說出這個要求,先是一愣,心想也不是什么大事,怎么他們三人竟是如臨大敵的模樣,連說話都吞吞吐吐起來了?但念頭一轉,她很快就明白了他們的顧慮。 往宮里添人本來應該是很正常的。 但如今皇帝后宮空虛,因為獨寵皇后,采選的事也沒人敢提。 上回朝上有人多說一句,就被皇帝貶了,前車之鑒猶在。如今采選宮女的消息傳出去,保不定下面就有心大的人開始折騰,要讓皇帝順便采選秀女入宮。萬一鬧得皇后心里不痛快,吃掛落的也是他們這些負責的人。 所以他們才會如臨大敵,甚至破天荒的結伴一起過來。 想明白之后,越羅頓時有種啼笑皆非之感,她合上手里的折子道,“缺人就選吧。不必有什么顧慮。不過如今宮中與從前不同,選人也不必用過去采選的方式。聽聞民間有雇傭侍女和長工的,就比照那個來吧。你們擬個折子送來我看看?!?/br> 又向張德和薛進道,“倒是內侍這邊有些麻煩?!?/br> 張德和薛進聞言都低了頭。他們都是聰明人,自然看得清楚,皇后并不喜歡宮里養(yǎng)著太多閑人,也不像其他皇族那樣倚重內侍,甚至把人都給派出去了,其用意已經十分分明。 果然越羅道,“宮中如今的情形你們也知道,用不了那么多人。選了來,多半也是被派到那幾個新成立的部門里去,只要機靈懂事就好,不必非要受刑不可?!?/br> 其實大秦自太祖時就屢次下詔禁止男子去勢,太宗皇帝為了避免宦官亂政,更是嚴令宦官不得掌權、不得讀書識字,只讓負責灑掃諸事??上Ш髞淼幕实鄄凰扑麄兡前闱谡獠坏镁鸵兄貎仁?,這些命令如今早就名存實亡。 因為宦官有偌大權勢,所以也總有為了博這滔天富貴,不惜去勢入宮的人。 而官中雖然禁止,但宮里總要用人,民間就自發(fā)形成了這種風氣,甚至衍生出專門負責給人去勢的手藝人。而在越羅看來,要遏制這種風氣很簡單:堵住這條路,同時給他們更多更好的出路。 宮里一時不能不用內侍,這種事也不能完全禁絕。 但只要上進的路多了,不必非要去了根才有機會,想來自然有很多人會偃旗息鼓。 之前將內侍安排去做這些事,也是沒辦法,如今既然要從外面選人,她自然就希望選些正常人進來,漸漸將這種風氣扭轉。 張德和薛進對視了一眼,都從彼此眼中看到了苦澀。他們兩個說起來榮耀,但再這么下去,只怕就要變成光桿司令了,在宮中的地位也尷尬。但就算這樣,他們也只能咬牙將越羅的話應下來。 越羅見狀,又道,“也是如今人手不足,才讓內侍過去cao持。但這是朝上的事,如此到底不是長久之計,將來總要分出內外之別的。” 她說到這里微微一頓,加重了語氣道,“如今宮里的事情沒那么繁雜,倒是朝堂上百事待興,我有意讓你們之中分出一個人去管這一攤子事。另一個繼續(xù)管著內宮,你們意下如何?” 就是事不關己的周姑姑,也不由露出驚訝的神色。 歷朝都有讓內侍管事的,但不是如張德這般在皇帝身邊輔佐,就是派到外面,監(jiān)軍、監(jiān)礦或是守備一地,說起來做的都不是正經事,只不過為帝王的耳目罷了。 但如今皇后手里管著的這些事,可都是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說是不單列一部,但看皇后娘娘的意思,分明也沒有讓六部那邊插手的意思,也就是說,他們真過去了,就是主事的人。 與一部尚書也沒什么分別。 這個誘惑不可謂不大。 薛進心都快從腔子里跳出來了。他這個人權力欲重,若非如此,當年也不會從來寶手下轉投皇后。然而后來張德出現,就總是壓他一頭。如今若能從宮中脫身出去,也就不必憋屈著,可以大展拳腳了! 他被震得一時說不出話,就讓張德?lián)屃讼龋袄吓劭粗鴽]幾年日子了,本該安安分分的養(yǎng)老,這樣好的機會放在眼前,也著實不愿錯過。若是薛總管不想去,老奴就勉勵一試?!?/br> 薛進一個激靈,立刻清醒過來,這權力沒到手,還不是高興的時候呢!他連忙擺出笑臉,“張總管年紀大了,怎可讓你再為這些瑣事奔波?我年紀輕,正該出去歷練歷練?!?/br> 他當局者迷,但越羅卻很清楚,張德那番話,只是為了激他罷了,并沒有真的要爭的意思。當下便拍板道,“既如此,你就將手里的事交付給張總管,然后走馬上任吧。第一件差事,就是先招一批機靈懂事的人進來,年紀不要太大,叫他們跟著現在這些人做兩年的副手,也就可以用了?!?/br> 又讓張德將殿中省和內侍省整合成一個部門,然后寫個具體的條陳上來。 她處理這些事的時候,李定宸就在一旁,但并沒有插言的意思,只是看著越羅分派。 等人走了,他才若有所思道,“朕有阿羅這么個賢內助,可謂是省事多了。將來也不知道冬生能否娶到這樣的賢婦。” “……”越羅無言片刻,才道,“陛下是否想得太長遠了?” “長遠么?”李定宸道,“也不過是十幾年的光景,快得很。如今不為他打算,事到臨頭,可就遲了?!彼f到這里,又掃了一眼越羅的肚子,“若是實在不行,阿羅趕快給朕生個女兒,兄妹二人一起治理天下,倒也是一段佳話?!?/br> 但說完之后,就立刻被他自己否了,“罷了,冬生娶不到賢婦也不過是自己勞累些,若是生了女兒,挑不中好人家,終身都誤了?!?/br> “……”前面還有些道理,后頭就全是胡言亂語了。 越羅深吸了一口氣,讓自己平靜下來,不與他一般見識,而后才道,“陛下從前不是說過,天下女子其實也是能人輩出,不過沒有機會罷了。何妨如今就給她們這個機會?十幾年后,若大秦處處都是能獨當一面的女子,從中擇選太子妃自然也就不費力氣了。” “好主意!” 第99章 移風易俗 越羅所說的給女子機會,讓她們獨當一面,并不是立刻就要她們走出家門,去做男子也能做的事。若是如此,就是李定宸答應了,朝臣也絕不會答應。 三綱五常是皇室治理天下的根基,越羅更不可能去動搖。 她只是想給女子一個機會。 也許其中大部分人已經習慣了這個世界,身為女子就應該待在家中,管家理事、相夫教子,外面的時機如何與她們沒有關系。她們既不覺得如今的狀態(tài)不好,自然不會想著要去改變。 但……這世上總有那么一些人,是不合時宜的。就像從前的越羅自己,不肯被那些條條框框給束縛住。 她只是想給這些人一個機會,讓她們有另一種選擇,能看看外面的世界。 而且得一步一步的來。 眼下就有個很好的機會。 皇太子如今連太子之位都還沒坐上,只是個三歲小兒,距離娶妻還有十幾年,能想得那么長遠的,估計也就是李定宸這個當爹的了。但眼下,兩位國舅卻都已經到了說親的年紀。 真正的高官顯貴之家,或許不屑于結交外戚。但實際上,想要借助裙帶關系往上爬的人,著實不少。寧德侯府那邊,每天要接待的人并不比王霄的宰相府少。要不是越家人立身正,說不準早就被某些人裹挾了去,替他們謀好處了。 所以想跟越家結親的人,數量自然也很多。 這兩年來登門的媒人,都快把門檻踏破了。越家一律推說宮中皇后娘娘做主,才把這些人給攔住了。但通過宗親命婦說到越羅這里來的人也不是沒有。 越羅就打算趁著這個機會,給這些人改改觀念。 命婦們每個月都要入宮問安一次,算是跟皇后聯(lián)絡一下感情。而三月里這一次問安,就被越羅定在了皇莊上。雖說要費許多功夫趕過去,但也沒人敢抱怨,一大早城里就有無數架馬車疾馳而出,蔚為壯觀,倒是讓京城百姓都看了一回熱鬧。 天子腳下的百姓,對政治和前朝后宮的事都十分感興趣,本朝并不禁民間言論,所以朝堂和后宮發(fā)生什么大事,民間也很快就會有流傳。見到這樣的情景,自然也有能干的人四處打聽,得知是皇后娘娘要在皇莊接見命婦。 這一屆帝后,在民間的聲望還是很高的。尤其是那本剛編好的《農事》小冊子發(fā)下去之后,百姓們將李定宸奉為明君,身為明君他老婆的越羅便也跟著水漲船高,成了天神娘娘下凡。 所以天神娘娘要在皇莊見這些夫人們,肯定也有深意。還有人知道農事部的人就是在皇莊上搞各種試驗,《農事》里寫的東西都是先在那邊驗證過的,不由腦洞大開,覺得皇后或許是要讓這些朝廷命婦們也去學學這方面的內容。 還真是歪打正著,被他們給猜中了。 當然,所謂的“學習”,就不會那么深入和詳細了,也就是帶著她們在皇莊里走走,看看各種景象,再讓人解說一番。 夫人們不管感不感興趣,都十分捧場。畢竟這農事雖然腌臜,但卻是國之本,如今滿朝上下都在忙這個,她們就是不喜歡,也不會表現出來。不但不會表現,還要競相稱贊。 越羅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夫人們奉承人的手段,真是一等一的高超,就是她神思清明不會被人攛掇,也覺得聽了高興,心情舒暢,好似自己真的做了多少了不得的事,萬家生佛。 不過她也沒忘記自己的目的,中途停下來歇腳時,就叫來了兩個半大少年。 風華正茂、朝氣蓬勃的少年,不管怎么都是好看的。盡管這兩位身上穿著的只是灰撲撲的布衣,但卻英姿勃發(fā),令人眼前一亮。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所有人都奉承的皇后娘娘,口稱“jiejie”。 “原來這就是兩位國舅!”有機靈的立刻稱贊道,“難怪看起來就卓犖不群,比咱們家那些皮小子不知好到哪里去了。我以前光聽人說兩位國舅有多么出色,如今親眼見了,才知道傳聞不及一半!” 其他人自然也紛紛跟上。 本來兩位國舅見命婦是不太合適的,但一來他們年紀小,而這些朝廷冊封的命婦,基本上都是子女成群,快要能當祖母的年紀了,也就沒那么多講究。畢竟能入宮朝見皇后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員命婦,而要做到這個品級,至少要在朝中熬個十幾年的資歷。 二來這是在外面,那么多人在,又有皇后看著,也不用顧慮太多。 自然也有人好奇兩位國舅為何會在這里。 皇后入宮也有四五年的光景,但越家一直很低調,國丈自己是進士出身,只思閉門讀書也就罷了,兩位國舅年紀輕輕,居然也壓得住,就連出門交際都少,沒養(yǎng)成京中那種斗雞走馬、眠花宿柳的紈绔。 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那么多人想跟他們家結親?!m然是外戚,但名聲卻好。 不過這兩位炙手可熱的國舅已經很久沒有出門了,眾人原以為他們是無心成親,現在才知道是被皇后送到這邊來了。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是一直跟著農事部的人在忙碌,《農事》的小冊子就有一部分是他們寫的。 說完之后,還積極建議諸位夫人可以帶一本小冊子回家去看看,了解一下這些東西,以免被下面的人糊弄。畢竟幾乎每位官員家中都有山莊田地,這些夫人們管理中饋,也是要cao心這些事的,不能什么都不懂。 兩位少年郎言笑晏晏,所有人聽了都覺得很有道理。于是等命婦們離開時,竟是人手一本小冊子,有些還多要了幾本,說是用來饋贈親友。 大家都是聰明人,所以回去之后,家里有兒女的,《農事》小冊子就是不能不讀的了,比科考的書還要緊。 皇帝看重這件事,作為讀書人自然也不能忽視。就算你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進士科高中頭名,萬一陛下心血來潮問起,卻發(fā)現你對這些事情一竅不通,這印象自然就差了,所以兒子要讀。 而看皇后的意思,給兩位國舅選親事,肯定也是挑那擅長這些事的小娘子。國舅們既然如此選,將來皇室宗親,乃至皇太子妃的挑選標準,只怕都要變一變了,所以女兒也不能不讀。 但這風氣真正盛行起來,還不是因為這個,而是因為這些命婦們也頗有幾位聰明人,沒有盯著兩位國舅的婚事,而是從他們跟著農事部的人忙碌,看出了一點別的東西。 所以第二日,就有幾位京中最有名的勛貴外戚聯(lián)袂入宮,求見李定宸。 他們這些勛戚經常出紈绔,不是因為他們不肯上進,而是不能上進。 前朝犯上作亂的勛戚太多,帶來了不好的風氣,所以他們是時時刻刻被皇帝緊盯著呢,略微上進點兒,估計上面就要疑心你是不是要搞事了,不能科考做官不能參軍打仗也不能經商致富,除了當個紈绔還能做什么? 但并不是每個人都甘心如此,畢竟都是大老爺們,也有一顆建功立業(yè)的心。 而現在,兩位國舅的事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如今皇帝重視雜科,頗有抬舉的意思,國家大事他們不能參與,科舉和參軍也都不行,弄一下無關緊要的雜科,總沒問題吧? 農事和醫(yī)科就算了,事關國計民生,真的弄出什么好東西,反而要被懷疑是不是想收買民心。工事就挺合適的,反正在正統(tǒng)文人的眼中,這些東西都是奇技yin巧,難登大雅之堂,跟他們這些一事無成的勛戚正好相合嘛! 而且不能不承認,大概是太閑了,這些勛戚之中,也頗有幾個沉迷此道的,很有經驗,這件事不交給他們去辦簡直過不去。 越羅拍板,那就交給他們去做。 但要做的不是貴族之間盛行的精巧玩器,而是真正能夠推廣運用的工具。若能做出來,到時候也許他們著書立說,將自己的成就傳遍整個大秦,讓子孫后世代代相傳。 誘惑不可謂不大。 勛戚們應下這份差事,便迅速的將精力投入其中。看起來還是跟平時一樣不務正業(yè),但精氣神都不一樣了。而這消息自然也是瞞不住的,很快就傳了出去,又在百姓之中引發(fā)一輪熱議。 這些達官顯貴之家風行的事,不說下面的官員上行下效,就是民間也多有效仿,畢竟人人都知道,懂得一點這方面的東西對自己有利,自然不吝去學一學,漸漸的便形成了一股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