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節(jié)
楊傳明家倒是打發(fā)大毛來請了,說是今年的團圓飯開在他家,楊老倌因為二房的事心里窩了一肚子的火,自然是不肯去大房的。 往年都是團團圓圓的一大家子,今年卻只有兩老帶著楊珍秀和楊梅母女過年,兩位老人的心里多少是有些隔應的,但對楊梅來說,卻是再清靜沒有了。 想到自己求仁得仁,楊梅覺得從暖暖的被窩里爬起來,連那點冷都覺得不是那么難以接受的事情了。 等穿戴齊整來到屋外,楊老倌正在殺雞,家里養(yǎng)了快兩年的大紅公雞正被扯著腿放血,見到楊梅,楊老倌的心情似乎不錯,“梅兒快來扒雞毛,正好扎毽子?!?/br> 這只公雞的尾羽特別的漂亮,帶著金黃的羽毛又長又齊整,村里不少的孩子都垂涎過,楊梅不止一次的聽到黑妹子指著那只公雞向她定毛做毽子。 扎毽子的手藝楊梅根本就還沒有學會,但這并不妨礙她扒毛,聽到楊老倌的招呼,樂顛顛的就湊了過去。 “翅膀兩邊,尾巴下面尖細的毛扎朝天沖的毽子最好,再下點的毛就沒那么好看了,不過可以用來扎毽球?!闭f道小孩子玩樂的玩意兒,楊老倌頭頭是道。 那所謂的毽球,就是扒一大把品相差點,但長短差不多的雞毛,用細線于頂端仔細的扎成一束,翻轉過來像一個球,功能是一樣的。但無論是扎毽子還是毽球,都離不開一樣東西,那就是——銅錢! 當然對于小孩子們來說,這年頭銅錢已經(jīng)不多見了,大部份替用的是單車上的廢棄墊圈,一樣能增加重量,保持平衡。 于婆婆拎著魚從灶房里出來的時候就看到楊梅趴在那里跟雞毛斗爭,從口袋里摸了一會,掏出兩枚發(fā)亮的銅錢來,樂呵呵的遞給她,“給,正好扎毽子。” 這兩枚銅錢于婆婆尋著有些日子了,專門給楊梅留著的。在她的眼里,自家的小孫女兒什么都好,就是太文靜,沒有一點小孩子應有的朝氣?,F(xiàn)在看她認真跟雞毛較勁的樣子,總算像個小女孩兒了。樂得她心里的那點兒不得勁都煙消云散了。 一個家庭中,孩子向來都被擺在最重要的位置,想想也是,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沒了希望,再怎么奢華也不過一潭死水沒有快樂的欲望。 今年老楊家的團圓飯做得特別的豐盛,不僅有于婆婆老早就備下的豬rou、臘腸,豆腐和魚,還有楊珍秀和楊梅從臨水縣采買來的新鮮東西。 喬云孤孤單單的一個人,向來都是在老楊家開伙,團圓飯自然也不例外。為此,他還特地準備了楊梅愛吃的豬大腸帶過來,結果遭受了老楊家全體一致的批評。 “你這孩子也太見外了,還帶什么菜??!” 只有楊梅對他笑著:“嗯,很好吃,我就喜歡吃干鍋肥腸,奶奶,多放點干辣椒!” 楊珍秀笑著把手擱在楊梅的頭上,沒好氣的彈了個腦崩,“你呀,就是只饞嘴的貓兒,還是個挑味兒的?!?/br> “嗷,媽你下手輕點,我的腦袋都要被你打得不靈光了?!睏蠲讽槃萑鰦傻慕?。 于婆婆聽到忙抽身過來掰過楊梅的腦袋瓜子看,“珍秀你手底下得有個輕重,好好的孩子你動什么手啊?可我孫女兒打壞了你賠得起嗎?” “來來,豬頭燉好了,吃塊兒rou補補!” 等楊老倌放炮接年,楊梅和喬云已經(jīng)在灶房混到了一大塊爛乎乎香噴噴的豬頭rou叼在嘴里了。 其實過年的美好,就在于期盼它的到來準備的過程。那種伸長脖子數(shù)日子,巴心巴肺盼望著的才是過年,看過年的糍粑、米花糖一件一件的置辦起來,團圓飯上豬頭熟了,魚蒸好了,噴香的飯菜擺上了桌,這個過程既有滿足又有期盼,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豐富極了。 等真正坐在桌子上時,小孩子們基本已經(jīng)塞滿了肚子,根本吃不了什么了。 楊老倌的酒杯里倒的是正宗的二鍋頭,清咧粘杯,濃香四溢,這是臨水縣城百貨公司里的高檔貨色。其實楊老倌酒量并不大,才一小杯下肚,臉上已一片紅暈。 “現(xiàn)在政策好??!看看,咱們今天也有酒有rou。老婆子,咱們得多活幾年,好好的看看往后的好光景!” “好,好,咱要多活幾年,好好的活?!庇谄牌琶Σ剂瞬朔诺綏罾腺牡耐肜?,“老頭子你多吃菜,慢慢喝,梅兒給你買得酒還多的很呢?!?/br> 看著楊老倌端著酒杯,抑揚頓挫的感概,楊珍秀便抿著嘴笑。楊老倌這么激情飛揚的時候并不多,當他突然反常的時候也只能說明他喝醉了。 于婆婆并不會指責他什么,只會一個勁兒的給他夾菜,勸他慢慢喝。 吃過團圓飯之后,就是換新衣,楊梅的新衣自然還是一身紅色燈芯絨的棉大衣,喜慶又暖和。不過腳上還多出了一雙黑燈芯絨的小棉鞋,腳裸處還鑲了一圈褐色的狗毛,軟軟的順滑又舒服。這是于婆婆的手藝。 想不到楊梅不在家的這十幾天里,于婆婆就做出了一家大小的過年新鞋,純手工制作,一針一錢做出來的。楊梅拉著于婆婆的手輕輕的摩挲,那一雙手干枯得厲害,上面滿是老繭,關節(jié)都已經(jīng)因為常年的勞作而變了形。 偏偏就是這一雙手,營造了一個家,讓人放松,讓人溫暖。楊梅不斷的告訴自己,這位老人就是她這輩子需要守護的責任,無從推卻。兩輩子加起來的記憶,這是楊梅過得最歡樂的一個年。 正文 第134章祭祖 等一家人吃過飯,收拾一新,時間也到了下午。 這時候村子里大部分的人家也都收拾停當,只等著戶主領著家里的子孫給祖宗上墳。 到了這時候,楊梅與大房楊傳明一家會面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楊老倌又變得沉默寡言,完全沒了剛才飯桌上的情緒激昂。只有叭嗒著旱煙時微瞇著的眼,顯示他的心情并不算糟糕。 大年三十晚上上墳祭祖是楊家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也只有這種時候,各家各戶盡管是分家離戶的子孫,都要摒棄前嫌,一同前往。 所以,即使是搬到了東興村的楊傳德一家,也要趕回來。 老楊家的火坑里燃著高高的火焰,那是楊老倌年前專門準備的干樹兜。像小山包一樣大的樹兜每家都必備一個,在大年三十這晚點燃,一直要持續(xù)燒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燒得越久,意味著這家來年越興旺。 楊傳明家也吃完了團圓飯,來老楊家等楊傳德一家過來一同上墳祭祖。 或許是過年的緣故,氣氛還是很融洽的,一屋子人有說有笑,就連齊昌蘭都幫著端茶倒水,看不出絲毫勉強的味道。 如果不是八毛直直的盯著看,眼睛不斷的往楊梅的新衣服上瞅,或許楊梅都要忘了兩家曾經(jīng)鬧出的不愉快。 大年三十鄰里之間互相串門還是跟往常一樣,沒有任何禁忌,老楊家人多熱鬧,已經(jīng)聚齊了不少鄰居。黑妹子老早就溜過來了,十多天沒有見到楊梅,這會兒緊挨著楊梅坐著,一個勁兒的打聽縣城里的稀罕事兒。 楊梅拿著于婆婆給的銅錢,練習扎毽子,正好隨手把給黑妹子留的那份也拿給了她。相比楊梅,黑妹子的手要巧得多,用一根裁剪均勻的布條輕松的打一個結,把銅錢包裹住,余下的布條兩端正好用來纏住扎成一束的漂亮公雞尾羽。 不消多大功夫,一只色彩鮮亮,堅挺結實的毽子就做好了。 可惜到了楊梅手里,那布條好像專門跟她做對一般,老是不聽使喚,扎了好幾次,都沒有做出令人滿意的作品。最后還是喬云在一邊實在看不過眼,三兩下把她做的撤了又重新扎起來。也不知道他一個男孩子是怎么學的,只見他纖長的手指上下翻飛,那條布條似乎會認人一樣,在他的手里服服帖帖的。 楊梅想不服氣都不成。不但是扎毽子不成,她踢毽子也同樣差勁,動作笨拙得慘不忍睹!沒辦法,上一輩子的她除了照顧自己,照顧mama,根本沒有多余的時候去玩耍,而且也沒有同齡的小伙伴愿意跟她一起踢毽子什么的。 黑妹子便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給她示范,八毛早就想過來了,但見楊梅一副不冷不熱生人勿近的樣子又歇了心思。見楊梅出丑便很刻意的哈哈大笑,不時的嘲笑一兩句。 楊梅和黑妹子都已經(jīng)習慣了無視她的存在,她一個人笑得有些無趣,沒多久也歇了心思,只是拿出一個毽子來,在楊梅的周圍踢,不斷的變化花樣,以顯示自己技藝的高超。 可能是齊昌蘭交代過了,她今天按捺著性子盡量沒惹事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