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墳
所謂天涯,不過是近在咫尺的你 詩曰: 『無題』 長安街市可繁華, 不過浮沉數(shù)粒沙。 最是為難當咫尺, 世人何苦恨天涯。 譯文: 古城長安的街道市井應算得上人間的繁華。 可對于大千世界來說,也不過是諸多塵埃中的一粒。 最令人為難的明明是咫尺間的距離。 世人又為何,去恨這虛無縹緲的天涯呢? [浮塵] 曾看過這樣一篇評論“以你現(xiàn)在的年紀,去講述哲理沉思,未免有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贝蠹也灰獙μ柸胱@當然不是別人評價我的,我可沒有這么大本事,畢竟被人評論也是要有被評論的資本。 看到這篇評論,我就想起了以前心理老師對我說過的,人的小腦是在大概十八歲發(fā)育完成,也就是說年齡未到,思想是處于非全面狀態(tài)。 其實我對這句話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而且還是有憑有據(jù)的懷疑,就比如說王勃,王維,王安石,王陽明,哪一個不是年少成名,小的時候就思想遠超常人,這還是只是姓王的,要是細數(shù)的話從古至今還不知道有多少。 難道是古人發(fā)育的更快,這按進化論來說的話,也不對呀,況且王陽明也沒比我們早多久,那為什么他們年少時的思想就能如此豐富,而我們不行。 難道是,我們退化了嗎?應該是沒有,我們不過是長期處于一種被強加定義的狀態(tài)。 我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或是聽到過相關(guān)的話,“什么大人說話小孩少插嘴”,又或者,“你這么小,懂什么”之類的。反正就是來自于長輩對晚輩的百般不放心。 其實哪有這么多不放心,就是因為這么多不放心才使得孩子們成長緩慢,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不是說窮人家就不關(guān)心孩子了,而是家長不論舍得舍不得都要讓孩子歷練。孩子只有通過了歷練才能正常成長,才能當家啊!“少年強,則國強?!鄙倌曛詮?,那也要歸結(jié)于年少有為啊。 而有為并不是,有多大作為,而是要有所作為,是能夠作為,而不是大家都秉著小孩子就該護著的心理,這也是為什么,當代孩子的心智會不成熟。 回到之前那篇評論,對于哲理沉思老少之分有那么重要嗎?少年遲暮,老年童趣,雖說有無數(shù)反例,但我認為年齡對于思想來說還是重要的。 因為年齡代表了閱歷,而思想若是沒有閱歷的基礎(chǔ)是很難形成的,思想的動力來源于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體悟,來源于人與人,人與山川河岳,年齡在很大程度上,能促成思想的形成,這點不可置否。 話又說回來,年齡重要,但又不是那么重要,且不能光憑年齡就去區(qū)分人對世界的思考,正所謂學無止境,達者為先。 就拿詩鬼李賀來說,李賀死時不過二十七歲,相較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他的生命是短暫的,天生病體的他沒有絲毫機會慢下來,慢下來去享受生命的廣度。 他只能在無數(shù)次的煎熬中增加生命的厚度,是的,他是只有二十七歲,可他所經(jīng)歷過的,所忍受的可能是無數(shù)個七十二歲的人都未曾有過的。難道,我們要憑借他的年齡去評價他嗎? 不能,我們不能根據(jù)一個人的年齡就去評價一個人,更不能因為那人年幼就小瞧他,我們應該平和的去了解他,在了解他之后再做評價。 但這也有例外,有時我們依據(jù)年齡去評價他人,也是出于保護,“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畢竟不是人人都看得人人好的,有時候年齡也能成為一個人的保護傘,這里我們就不計較那么多對錯了,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多一些思考再做評定。 而關(guān)于這篇文章,我想說的并不是文章的內(nèi)容,和文章的評語,而是想寫作者本人,說實話,我對作者并不了解,至于他文章中的觀點,我也不完全贊同。 但,我很佩服他的思考和勇氣,他敢于思考,敢于打破資歷藩籬去寫這些東西,寫一些自己對世界的體悟,而不是一味的按照模板寫作,這點是非常可貴的。 這不是說他的文章多么多么好,而是他有這個獨立思考的寫作意識,其實也就是我們一直強調(diào)的創(chuàng)意與個性。 而在當代,個性和創(chuàng)意在大體上看是從未缺少過的,而在文章上就有些有稀缺了,正如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文風獨特與眾不同的人,非常難。 現(xiàn)代文章大多數(shù)都是一個模板反復用,以至于市場上演變出了專業(yè)寫手的職業(yè),這對于文章來說是悲哀的。文章作為情感的寄托,如果連文章都需要他人代寫,那文章就不在是文章了,只能說是文字拼湊的信息。 也不知是不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誤導了大家,作者的本意實則自嘲,其實愁并不需要強說,思想也不是資深者的專利,你我都一樣,在文字的凈土上,我們都能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當然,不能去觸碰法律的底線。 [光陰] 談及光陰不免涉及生命,“朝菌不知晦朔”朝菌,夏蟲,蜉蝣,應是同一等級的生命層次,像它們這般渺小而短暫的物種,本應無關(guān)緊要,可若世界上真有什么之最的話,毫無疑問,它們是執(zhí)著之最。 執(zhí)著之至,莫過于對生命的執(zhí)著,記得網(wǎng)上有過一個熱議話題,“若一個小時后世界末日,你會做些什么”要我說的話,我猜我肯定會特別緊張,然后想把未完成的事情都做一遍,最后在一片手忙腳亂中遺憾離世。 這很真實,不是嗎?大家應該都一個樣,只是其它人的目標會更加明確,我的目標更泛而已。 列如,向暗戀許久的他或她表白,又或是回去見見父母,看看老婆孩子之類的,更有甚者,來個邪念爆發(fā),報復社會什么的也說不定。 但這些都只是生命個體的本能,純粹意義上就是生命的牽掛和生命的執(zhí)著,而不是對生命的牽掛和對生命的執(zhí)著。 假想,如果那時有這么一個人,他無牽無掛,他釋然了,他會怎么做?我猜,他應該會坐在原地輕輕的撫摸身下的大地,又或者抬頭溫柔的看看頭頂?shù)奶炜铡?/br> 他會安靜的,像這個世界的陌生人一樣,去感受這個世界的親切。他想記住這個世界,也讓這方天地記住他。 他想在那毀滅的一刻與天地一同永恒,或許,他是有些貪心了,可這就是對生命的牽掛,對生命的執(zhí)著。 本著現(xiàn)實主義,這個話題對于我們來說確實有些遙遠,頂多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甚至我們從來就不會認真去對待這個問題。 可對于夏蟲之類的生物來說,這個問題無比的真實,它們沒有任何選擇的權(quán)利,這是一道必做題,它們的生命刻度也不允許它們?nèi)ハ麡O對待,它們只能是積極的去迎接,正因為這樣,它們才執(zhí)著,才對生命執(zhí)著。 這份執(zhí)著自它們出身起,便孕育而生了,看似沒有目的,卻又目的簡單的,于江河湖海之中,不斷的追尋。 它們的目的很單純,沒有傳說中吃了能令人長生不老的仙丹,也沒有世俗中的才勢權(quán)衡,它們什么也沒有,什么也沒要。 它們不懈的堅持,也只不過是為了能在生命結(jié)束前,多看看這個世界,哪怕只是一眼,它們都無比的認真,對于它們,哪有什么寶藏,世界的面貌就是最高追求。 它們的生命不僅短暫,而且孤獨,它們來不及將自己的見聞,分享給同伴,同伴也沒有時間去聽它們的分享,它們或許不是個體的生命,但它們始終是生命的個體。 沒有自私自利之說,它們只能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在這每分每秒的流逝中,去看看這個世界,去記住這個世界,也讓這個世界記住它,直到生命的終結(jié)。 沒有任何傳承,輪回才是它們的歸宿,死亡便是新生的起點,從一次次的開始,到一次次的結(jié)束,世界對于它們來說,永遠都是零,永遠都是渴望。 它們生命的無趣就在于無盡的重復,而恰到好處的是,它們生命的趣味卻在于無盡中,永遠的無知,永遠,永遠,正所謂生命的遺憾莫過于此,生命的魅力也莫過于此。 有時候,我甚至有過這樣一個念頭,人的壽命是不是太長了?正因為壽命太長,我們才學會了那些污穢的東西,才認識到比起揮霍,珍惜原來不重要。 要是人的壽命短一點,是不是我們就會更懂珍惜,更不會去想破壞這個美好的世界,以及去傷害他人,是不是?我問過自己,但最終也沒有答案,又或者答案已經(jīng)在我心里。 但其實這都不重要了,對于生命而言,無論是長度還是厚度,都不是生命的底色,就好像生命都一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都是過客,都是浮塵。 對于生命長河,從來都不是它在度我們,而是我們在度它,它是靜態(tài)的永恒,世上的種種都與它無關(guān),無論發(fā)生什么,它都在那里。 而我們是動態(tài)的永恒,我們有情,我們才是主宰,生命在享受中度過,我們在生命中享受,生命不過是情的附屬,是情的rou身,而情的靈魂是我們,所以生命無在乎長短,在乎情,在乎珍惜。 浮塵的輾轉(zhuǎn)零落,正是浮塵原本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