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婦貴金醫(yī)、他掌心的小燈盞、反派要抱抱[快穿]、我可能是個假炮灰[快穿]、異界霸主在都市、每個式神都是我[綜漫]、非人類懷孕指南/非人類孵蛋指南、詭事纏身,老公不是人、[超人]頭號冤家、你回來時風華正茂[電競]
那敢請好啊,宋青宛正好乘機與李氏親近。 那日回來后,她去書房把自己與李氏親近的進展跟文祥說了,文祥覺得劉修有意與壽王結交,這李氏的做法,恐怕已是劉修授意,不然在這節(jié)骨眼上卻沒有半分避嫌之意,就有些奇怪了。 壽王重得身份,封地依舊在嶺南,嶺南七郡,看起來比榮王和荊王乃至英王的封地都要多,但那些地方人煙稀少,土著較多,中原人卻是少,不但沒有統(tǒng)一中原官語,但凡流放過去的官員,哪一個不昐著回京的。 宋青宛坐上李氏的馬車,兩人在馬車當中相對而坐,而坐在一旁眼睛又黑又亮的劉梧妹看到宋青宛,很是親近的靠近了過來。 乘著兩人交談之際,劉梧妹不經(jīng)意的挑開簾子,果然看到車外騎馬而行的秦羽。 秦羽雖是獨臂,坐在馬駒上卻依舊穩(wěn)穩(wěn)的,身子挺得筆直,目視前方。他似乎感覺到馬車內(nèi)的視線,側過頭來,正好對上劉梧妹的星星眼,這小姑子自從遇上了秦羽后,李氏對她所有的教養(yǎng)與叮囑早已經(jīng)拋之腦后。 或者是年少無知,不知者無畏,看到異性的男子,劉梧妹不但不移開眼睛,還看得很是專注,反而把秦羽看得臉都要紅了。 他別過頭去,一夾馬腹,馬駒走向前去,離開馬車,上前頭領隊去了。 第466章終于可以回藩地 劉梧妹也不惱,便爬伏在車窗子處,側著頭往前看,能看到他高大的背影。 一路上趕得很慢,并不是很著急的去大福寺,反正寺廟隔京城里近,就算這么慢吞吞的趕過去,也很快便到了目的地。 下馬車的時候,李氏不得不看了看自家早已經(jīng)心不在焉的女兒。 沒想劉梧妹一下馬車,腳步飛快的跑秦羽身邊去了。 秦羽目不斜視,可是原本要下馬的動作卻是一滯,就這么干坐在馬背上,前面的護衛(wèi)騎兵都已經(jīng)下了馬駒,回頭一看首領,見狀,個個都笑出了聲,接著紛紛讓開,給兩人留下空間。 李氏見狀,臉就拉下了,明明在家中的時候再三交待了劉梧妹,沒想到出個門就顯了形,李氏知道自家女兒的心思,可也不能這么不知廉恥的盯著人家男子瞧個不停。 李氏三步并做二步上前把劉梧妹拉走。 宋青宛權當沒有看見,跟在母女的身邊爬上石階,往大福寺走去。 上了香祈了福,一行人便往寺后邊走去,側邊有小道能爬上山頂。 三月的天氣,空氣中帶著一絲涼意,宋青宛攏了攏衣裳,與李氏走在一起,來到一處僻靜處,宋青宛遣退下人,她腳步一頓,李氏也回過來頭來。 “夫人,我今日來還有一事相求,真不想掃了夫人的雅興,可此事不說,我心里有些難過,這關乎著幾十萬百姓的安危?!?/br> 宋青宛的話引起李氏的注意,李氏聽后也跟著慎重起來,“壽王妃請講,老身聽著。” 宋青宛上前握住李氏的手,緩緩說道:“劉家乃書香門弟,桃李滿天下,壽王斗膽想與劉大人見上一面,不知夫人可否安排一下?” 這話已經(jīng)很挑明了,若是李氏同意,便是劉修早已經(jīng)授意的,若是李氏不同意,此事只當宋青宛沒提,畢竟在這荒郊野嶺的,也只有兩人知道。 李氏想也沒有想的應承了,“那就請王妃安排一下時間,來夫君應約便是?!?/br> 宋青宛聽到李氏應承了,心里那個高興,若是回嶺南,能得到劉修的支援,以后打理嶺南的事務就事半功倍了。 兩人自從談過話后,當真親密了不少,再游玩,不知不覺玩了一日,到傍晚才打道回府。 回到壽王府,宋青宛二話不說便去主院書房報信,完顏玉和文祥還等在書房里,就等著宋青宛回來報喜。 文祥聽到宋青宛的描述,高興道:“主上,成了,只要劉修能跟著咱們回嶺南,便是嶺南百姓之福?!?/br> 兩人接著商討細節(jié),宋青宛覺得左右無趣,便退出書房,回側院的小廚房里做了幾道好菜,準備夜里完顏玉回來的時候,一起月下小斟。 朝中局勢不明朗,梁帝久久不提完顏玉回封地的事,圣旨上的事是承認的,也沒有因為當日的逼迫而降罪于完顏玉,但再這樣一日一日拖下去,拖得越久對他們越是不利。 而宋洐君這邊又過來找宋青宛,把張獻文這邊的進展說給她聽,那些追隨張獻文的清流派官員都已經(jīng)協(xié)妥,愿意跟著完顏玉回嶺南去。 這些人都是寒門學子,不是勛貴之后,也不是世家之后,能坐上眼前的位置,都憑的是自己的真本事,亦如宋洐君一般。 便是宋洐君能跟著去嶺南,宋青宛便已經(jīng)開心了,宋洐君有冶國之才,這些年在梁國,自從他踏入仕途后寫下冶國策,之后幾年慢慢滲透到各政各派里頭,還當真收效不小,若沒有張獻文與一些大臣的支持,朝中大權早已經(jīng)被各大世家門閥與勛貴把控。 別以為坐上九五之尊,便真的能揮旨命令,若沒有這些世家大族與勛貴的支持,就算一個簡單的政策,不損害他們利益的政策都未必能施行的下去。 張獻文受梁帝抬愛,也不是梁帝真的想要抬愛于他,而是迫于形勢,而在這形勢之上,張獻文卻成了梁帝的一把利刃,如果張獻文辭了官,不知道多少人等著踩死張家人,他們沒有世家的底蘊,有的只是錢財,張府沒了張獻文支撐,就猶如當年他們的祖父那樣,只能是任人魚rou,地位低下的商人,最多或能做到皇商,可是那又能怎么樣。 所以張獻文被晚年喜怒無常的梁帝貶了官,他為了護住身邊的人,于是跟著辭官不干了,沒想梁帝也同意了,這豈不正是梁帝本該有的意思,他為了護住張府上下幾百人的性命,不投入壽王殿下的陣列都不成。 一個人的原則固然重要,可相較于整個大家族的存續(xù),他就不得不犧牲。 在這個時代,他們對本家姓氏的傳承有著令人想不明白的執(zhí)著,宋青宛看來,張獻文這樣清高的文官,能在這個時候轉投完顏玉門下,心里不知做了多少回斗爭吧。 宋青宛把張獻文的話轉達給了完顏玉,文祥決定與這些寒門士子暗地里見個面,評估一下他們的忠誠。 不過這些都與宋青宛無關的,只要他們離開后,宋洐君能全身而退,當然她的私心里是希望宋洐君跟著去的,何況這個時候他也完全向著壽王這邊呢,當真是兩全齊美了。 想當年他們在夏國的時候,若不是宋洐君幾次三番使了計謀,他們在夏國還未必能全身而退。 夏皇也未必能這么順利的登基。 自文祥與這些大臣見過面后,梁國的朝堂上就詭異起來,世家門閥覺得機會來了,勛貴們也跟著蠢蠢欲動。 沒想梁帝不知為何,居然給九黎的勛貴們再次分功論賞的,把一些重要的職位安排給了他們,那些世家門閥氣得半死,既而把怒氣轉移到了勛貴們身上。 而這些寒門士子當真成了他們的炮灰,有幾位門面上還在朝中走動的大臣,沒想惹怒到梁帝,沒有張獻文相護,他們在朝中寸步難行,反被梁帝打入天牢。 上刑臺之前莫名的被江湖人救走,下落不明,梁帝派人四處搜查未果,便懷疑上了完顏玉。 完顏玉在壽王府很是‘安份’,硬是令梁帝挑不出錯來,而通過幾家朝中九黎勛貴的挑嗦,梁帝覺得還是把這個能耐的弟弟早早打發(fā)了吧,呆在這京城里頭,九黎人都向著他,叫梁帝不好施展自己的計謀。 于是在夏末秋初之際,梁帝同意放壽王回封地去,壽王藩地由壽王自冶之前提條件是:嶺南必須向梁國支付三百萬兩銀子,時限為半年,不然太子完顏宏便揮百萬雄獅南下,收回藩地。 第467章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