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節(jié)
“婉兒你還不知道呢:趙太太真是個好心人,她知道我家里窮就又幫我辦了嫁妝,悄悄在隨著聘禮送了回來,卻又不列在單子上,這份心意哪一家的婆婆能有?她還說過,趙家的家業(yè)雖然是要長房承襲的,但是家產(chǎn)卻不會少了二房的,而她的私房,卻是要多給二房一份,那時就都交給我……” 喜姐兒越說越覺得自己有道理,“若不是趙國茂有些毛病,趙太太會讓他娶我嗎?自然不會!他一定會娶一個官宦人家的女兒,我就是巴著給趙家做妾人家還未必愿意呢!可是現(xiàn)在趙家是把我當成正經(jīng)的少奶奶三媒六聘地拿轎子接到家里,這是多大的體面!村里又有多少人家的女子羨慕我呢!” 她慢慢地開始了憧憬,“婉兒,聽說趙家在虎臺縣里十分有面子,等我成了趙家的少夫人,你們有什么為難的事只管去找我,我能幫忙的一定幫?!?/br> 人各有志不能勉強。寧婉早放棄了再勸她,卻說:“趙國茂性子就像三四歲的孩子,最喜歡與丫頭小子們在一處玩鬧,甚至叫他吃飯都不愿意停下;還有他要是生了氣就會不管不顧地扔東西打人,雖然不懂事,但畢竟高高胖胖的有力氣,真挨上一下可是自己疼,又沒處報怨;還有他其實也不是傻透了,好好教導他,他也會認人,就比如他就知道趙太太是他的娘,也肯聽她的話,你也可以讓他記住你,相信你……” 喜姐早聽得目瞪口呆,此時再忍不住插話問:“婉兒,你怎么知道?” 寧婉輕輕地笑了,她怎么能不知道?她照顧趙國茂好多年呢。 每天哄著他玩兒,給他喂飯,當然也不小心被他打過,打得還很重,身上的青痕兩個多月才全消了下去。當然后來趙國茂對她比對趙太太都親,每次見了她就喊著“二少奶奶!”跑過來,就像一只小狗對主人一樣全心全意地信賴寧婉。 “我常去虎臺縣,聽那邊的人說的?!睂幫耠S便找了個借口,然后就又告訴喜姐兒,“趙國茂特別喜歡吃糖,你一定隨身帶著糖,他要是不聽話時就拿著糖哄他,他立即就乖了?!?/br> 喜姐兒倒不大將這些話放在心上,“聽說趙家伺候二少爺?shù)南氯司陀惺畮讉€,這些雜事自然 有人做?!?/br> “雖然那樣,但是你畢竟是嫁了趙國茂,總要整日在一起的,與他相處好了日子才能過得順?!?/br> “可是他什么也不懂,就是對他再好也沒有用!” “并不是的,就是傻子也不是什么都不懂,”寧婉見喜姐兒一點也沒有把自己的肺腑之言聽進去,十分著急,想了想又說:“你記得寧雪嗎?羅雙兒對她很好,她果真也肯聽羅雙的話?!?/br> 喜姐兒在三家村時是見過羅雙兒和寧雪的,就點了點頭,“知道了,我們早點睡吧。” 寧婉從三家村到梨樹村,雖然先是騎驢后來坐騾車,可還是累的,早就困了,只是硬撐著與喜姐兒說話。現(xiàn)在喜姐兒催促她早睡,也只得應了一聲不語了,畢竟她該說的都說了,而喜姐比起當年的自己要強得多了,畢竟明媒正娶地嫁進去,在趙家的地位更高,一定要比自己過得好。 況且趙家還有趙太太,雖然算不得大好人,但卻是個有見識懂道理的人,她一力娶喜姐兒進門做兒媳,是因為大兒媳爛泥扶不上墻,她終于失望了,重新挑了一個好女孩打算教導好了撐起趙家的家業(yè)。 趙太太之所以選中喜姐兒,就是看上了她,打算栽培她了,所以自己倒不必告訴喜姐兒怎么與趙太太相處,她們自然能相處好。 在喜姐兒的一力堅持下,這門親果然成了。雖然大姑大姑夫還有爹娘心里還都有點別扭,但是他們也并非完全不能接受,至于外人,竟有許多十分羨慕,竟紛紛來巴結(jié)喜姐兒呢。 寧家人住了兩天就回了三家村,爹回了家也不大說話,每天起來就用高粱桔桿扎小燈籠,一直做到晚上才歇下。大家就都知道他心里不大痛快,娘就說:“讓你爹做吧,過兩天就好了。” 寧婉就給爹打下手,又有娘幫忙,三口人一天就能做上幾百個拳頭大小的紅燈籠。原來這高粱桔桿的燈籠極好做,將桔桿的皮分成七八個細長條剝開,卻不完全撕下,彎成弧形重新插入到柔軟的桔桿芯里,就成了燈籠形。于氏在外面先糊上紅紙,再用黃紙剪好的各種小窗花貼在上面,寧婉給燈籠縫上紅絲線做的穗子,又用紅繩將兩個燈籠并排系在一處,用手指一挑,兩個小燈籠又好看又喜慶。 等到燈節(jié)到來時,德聚豐就送一對自家做的紅燈籠,寧婉覺得頗拿得出手,更妙在沒有什么花費。家里開了鋪子雖然掙了些錢,但其實到了鎮(zhèn)子上之后花銷也大了許多,畢竟鎮(zhèn)子上不比村里,無論什么都要從外面買,就是吃水也要花錢,因此能省則省一些。 小燈籠要到正月十五才用,寧家本來就是趁著閑時做些,但是不想爹聽了喜姐兒的親事后就不大開心,因此也不出門兒在家里不停地做,又有村里許多人來串門兒,坐下來順手就幫忙做些,因此沒幾日便做出幾千個,寧婉用干凈的柳條筐一一收好,“再不必做,已經(jīng)盡夠了?!?/br> 爹心里的不快也淡去了許多,畢竟喜姐兒自己愿意的親事,他還能怎么樣?于氏也勸他,“一年到頭兒,也只這么幾日閑著,總要開心起來?!?/br> 寧婉也說:“石頭昨兒還問我,爹怎么不跟他玩了呢?” 爹就說:“我哪里不開心,只是想著這么多燈籠早些做完心里也就塌實了?!庇值溃骸敖裉烊寮易屛覀円患疫^去吃飯,你們不想去就算了,只是我想畢竟是三叔,我還是過去一趟的好?!?/br> 寧婉就趕緊說:“酒可以去喝,可是爹什么也不許答應?!边@么多年了,三房第一次讓家里人過去吃飯,這飯豈是白吃的?一定是有事請托! 娘也抿了嘴笑,“這就是‘鴻門宴’了吧!”原來馬驛鎮(zhèn)上雖然沒有戲班,但是卻常有說書的過來,于氏先是舍不得花錢聽書,后來被寧婉帶去聽了幾回上了癮,現(xiàn)在肚子已經(jīng)有幾本書了。 寧婉就一拍手,“娘果然有學問了,竟知道“鴻門宴”了!” 爹心里豈能沒數(shù)?且聽書時也多是他和媳婦一道去的,早知道鴻門宴是什么意思,現(xiàn)在就無奈地一攤手,“我自然知道,我其實也不想去,只是怎么也卻不過情面?!?/br> 村里有好幾家人想將孩子送到德聚豐,寧家商量了答應了兩個,德聚豐要雇伙計,用三家村的人也沒有什么不好的,可是三房的人寧婉是怎么也不能要的,三老太太來求情,她早就回絕了,爹娘都是知道的,現(xiàn)在再提醒爹一聲。 第128章 騾車 寧梁最終還是頂住了三老爺子,不管他是聲色俱厲還是溫聲笑語,又或者擺酒請客,就是沒有答應讓三房的人到德聚豐做事。 寧家離開三家村的時候,從寧家只帶了寧大河和紅英和另外兩個少年,家里選伙計自然是要人品端正能干的,三老爺子就是氣又怎么樣,如今就是最軟弱的寧梁也不再把他放在眼里了。于情于理,大房都不欠三房的,為什么要事事退讓呢! 一家人到了馬驛鎮(zhèn)上就開始準備燈節(jié)的事,德聚豐門前掛了一排大紅燈籠,用黃紙剪了些好看的圖樣貼了上去,在燈光的映襯下倒也滿吸引人。而在寧家門前駐足觀看的人又能得兩個小紅燈籠,一時都笑盈盈的。只是這一晚寧家人都在鋪子前面忙著,再沒空去看別人家的花燈,就連石頭也不能到處亂逛,畢竟鎮(zhèn)子上與三家村不同,人來人往的,家里再不放心他一個人亂走。 過了十五,鋪子就開板了,年初的生意自然不溫不火。到了二月十六,寧家把生意交給了伙計,全家一大早去梨樹村送親,就見趙家迎親的儀仗十分地宏大,趙國藩騎著系了紅綢花的高頭大馬,帶著上百穿著嶄新紅衣的從人前來替弟弟迎親,一路上吹吹打打,早將這一帶的人都吸引過來,到了萬家門前,鞭炮齊鳴,又有四個人將成筐的銅錢到處拋灑,熱鬧無比。 喜姐兒辭別了父母,由哥哥背上專門接新娘的騾車,這車并非寧家人來時坐的那種只有車架子的車,而是帶車廂的。兩匹高大的青騾身上披著紅綢,車架和車廂俱是新的,尤其是那雕了花的車廂,又披了重重的紅色綢帶,還在最頂部扎了一朵碩大的紅綢花——不必說三家村梨樹村,就是虎臺縣里也沒有多少家能用得起這樣好的騾車接親。 看著載了喜姐的車子慢慢遠去了,大姑也不顧門前還有鞭炮在響,又滿是搶著撿銅錢的孩子們,將院門關上了,“既然嫁了,就盼著她以后能過得好吧!” 于氏就拉著她回了屋子,“喜姐兒是愿意的,就一定能過好。” 果然喜姐三朝回門時滿臉喜氣,她盤了頭,上面戴著整套的鑲紅寶石赤金頭面,那紅寶石最大的有指甲大小,在黃燦燦的金子映襯下晃得對面的人都睜不開眼,一進門先脫下大紅灑金面紫貂里子的披風,遞給一直跟在她后面的一個小丫頭,露出滿花的大紅漳絨襖裙,正是先前大家閑聊時艷羨不已的,脖子上掛著金鑲紅寶石的項圈,裙子一側(cè)結(jié)著五彩的宮絳,下面系著玫瑰色玉佩,含笑與爹娘、舅舅舅母見禮,“婆婆給家里還有大家都備了禮,我讓她們拿上來。”然后略點了點頭,就有二十幾個下人排成一溜兒捧了禮端了上來,擺在桌上。 除了成對的禮盒、綢緞、酒、點心,喜姐還給大家都帶了些小東西,男人的都是玉板指,女人的也是各式首飾,給大姑的金鐲子比娘的那對還要厚重,別人的也都是貴重之物,寧婉看著手里的兩個葫蘆樣式的金耳墜竟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萬家自然備了回門宴,殺雞買rou做了一桌子,喜姐兒卻又讓人快馬到望樓里要了一個上等席面,拿棉套裹了食盒送來,山珍海味擺了滿滿一大桌子,又要了兩壇子好酒,大家一直吃到了下午,看看天色就要暗下來了,才送喜姐兒走了。 遼東的習俗,新嫁娘三日回門時是要在天黑前回夫家的,大家就是舍不得喜姐兒走,也不能留她太晚。 寧家一干人便也就告辭了,“這時候回去,路上還不至于太黑,如今兩下往來方便,改日再過來吧?!?/br> 坐在老楊家的騾車上,寧梁突然說了一句,“我還是第一次得了玉呢,也是第一次吃這么好的回門宴,只可惜新郎倌不能來。” 于氏就說丈夫,“你喝多了,亂說什么。” 寧婉也勸爹,“喜姐兒自己愿意的,爹沒見她一直笑著,是真正開心的笑?!?/br> 當舅舅的也只能說:“只要喜姐兒愿意就好?!?/br> 平日吃了回門酒,大家到家里總要說些宴上的酒菜以及雜七雜八的事,但是今天大家到了家卻都不提方才的場景,就連一向愛財?shù)膶幥逡矝]有像平日一樣將得的好東西拿出來細看估價。 倒是爹抽冷子問幺女,“我們家的騾車是不是也該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