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節(jié)
平安讓人將楊秀請了過來。 雖然他也可以強制性的讓這些女孩按照他的意思去做事,但平安總覺得,不管是什么事情,能夠看清方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效果會更好。所以與其強迫她們,不如讓她們主動選擇。 不過人心難測,萬一對方的選擇跟自己所想的不一樣呢?所以在選擇之前,還得做些安排。 楊秀就是平安所要安排的對象。 因為之前發(fā)生的事情,她現(xiàn)在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接受平安的安排。否則的話,一旦這個時候被遣送回家,那就跟之前沒有選上被刷下去不一樣了?!鞘堑滦杏惺Щ蛘叻赶麓箦e,否則她們不可能這么不明不白的出宮。 到時候別說是為自己謀劃好親事,恐怕就連家里也要被她連累。 而且平安很清楚,楊秀是個很有野心的人。這野心可以表現(xiàn)在對趙璨的圖謀上,當然也能表現(xiàn)在別處?!斆魅擞袝r候不需要多話,她會知道什么樣的選擇對自己最好。 平安先是問了問這十七個女孩各自的表現(xiàn),楊秀對她們的印象,然后才拋出他的計劃書,“我要你設法說服大多數(shù)人主動選擇這個?!?/br> 楊秀接過來看完之后,不由愣住。被平安叫來,她就知道該是自己要付出代價的時候了。卻沒想到,所謂的代價竟然會這么小,甚至根本稱不上“代價”這兩個字。 所以她毫不猶豫的點頭,“我會盡力?!?/br> “不是盡力,是一定要做到?!逼桨舱f,“如果你能做到,女學我就交給你來管,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我明白?!睏钚阊壑械臒崆幸婚W而過,神色瞬間堅定了許多。 雖然她還不知道平安對女學的種種安排,更不知道平安已經(jīng)打定主意要將她們做成一塊金字招牌,但是這不妨礙楊秀能夠看出平安對這件事的重視。否則的話,他也沒有必要費那么多功夫培養(yǎng)她們,又做出這樣的安排了。 就算不提其他,一所由皇室開辦的女學,專門教導貴女們,對于她們這些出身不高的女孩們來說,就已經(jīng)是十分難得的人脈了。借由這些學生,她們能夠得到許多。 至于平安的要求,對楊秀來說還真不難。因為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段時間里,她也頗在這些女孩之中結識了幾個好友。既然抱著功利的想法,她結識的自然都是其中最出色的人。隨著時間推移,她們已經(jīng)成了其他人的領頭者。 只要說服了幾位好友,其他人自然只會跟著她們的腳步。 而這一點并不困難。畢竟到了現(xiàn)在,她們多少也能猜出皇帝對她們根本不感興趣,繼續(xù)留在宮里沒什么好處,還不如為自己謀個更好的出路。 所以平安的安排雖然出乎預料,但是卻沒有遭遇到任何反抗和抵制,順利的將女學師資力量定了下來。 女學的校長,平安原本打算讓溫成碧來做的。她的身份特殊,出身江南世家,能夠壓得住場子。不過后來想想,溫成碧已經(jīng)嫁為人婦,恐怕沒有精力全部放在女學上面。 不過這個問題對這時的人來說不是什么難事,因為就算是朝堂上,也有很多官員們只有虛銜,不管實事。 比如以前平安曾經(jīng)擔任過皇城司提舉,是皇城司實打?qū)嵉囊话咽?,所有的事情都能管。但實際上,他頭頂上還有個皇城司提督,由當時的御前大總管王立心遙領,不過問具體事務,只需要平安定時向他匯報消息就可以了。 所以最后溫成碧領了個榮譽校長的名,具體的教學事務,卻還是交給楊秀來做。這樣一來,既可以借住她的名聲和身份,又不至于被雜事束縛住。 不過溫成碧還是擔任了一門課的老師。 她教的是基礎常識課,一來是因為其他人都無法勝任這一門課,二來溫成碧本人對這些東西極感興趣,了解得也更透徹,教起課來不會照本宣科,而是結合實際,效果更大一些。 此外,平安更希望學生們能夠從她身上學到那種氣度和眼界,至少可以以她為榜樣奮斗。 接下來是招生。 這個最簡單,規(guī)定五品以上官員的女兒必須入學就可以了。雖然大楚的官員很多,但五品是個非常巨大的分水嶺,超過這個品級的官員數(shù)量便大大減少。而且第一期只招收京官的女兒,再加上年齡限制,數(shù)量就更少了。 最后確定能夠入學的人數(shù)堪堪過百,十七個老師顯得綽綽有余。 好在這時候朝臣們早就已經(jīng)死了逼趙璨納妃的心思,所以就算知道趙璨將這些秀女變成了女學的老師,專門開了個學校,他們也沒什么特別的反應。最多只是感嘆一下趙璨早就有了準備,沒給他們利用這些女孩子做文章的機會。 對于要送自家女兒入學這件事,許多人都不以為然。但是既然皇帝下了旨意,那也沒有必要反抗。反正這件事于大勢并沒有什么影響,他們并不會太在意。 于是就在雙方的默許之中,經(jīng)過一個月的準備之后,女學便開課了。 因為是女學,趙璨和平安也不方便去,所以開學當天,在趙璨的要求下,請了好幾位德高望重的宗室命婦前往撐場子,就連鄭貴太妃,也帶著先帝的嬪妃們?nèi)惲艘话褵狒[。 說起來很有趣,明明當初在宮里的時候,鄭貴妃將這些嬪妃們壓得喘不過氣來,彼此之間相互敵視、防備、陷害,想盡一切辦法爭奪先帝的寵愛。尤其是有孩子的這幾位,不光是為自己籌謀,還有孩子需要考慮,最恨的時候見了面簡直如同烏眼雞一般,恨不能沖上去撕了對方。 而現(xiàn)在,先帝去死,她們出了宮跟著孩子們住在一起,過上了老封君的生活,彼此之間的關系反倒緩和了。 大概因為太寂寞,而這世上能夠彼此理解的,也只有她們幾個人,所以時不時的聚在一起說說話,回憶回憶往昔,談論一番自家孩子,漸漸的倒是培養(yǎng)出了幾分情意來。 有了這些人出席,女學的檔次更加高大上。平安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讓報紙大肆宣傳,弄得京城里人盡皆知,甚至剛剛開學的幾天,還有不少人在女學門外徘徊,似乎打算要一窺究竟。好在平安早有準備,安排了巡邏隊,這些人不敢上前sao擾。 不過,這樣的排場倒是的確讓女學的名聲更加響亮的許多。 相信隨著消息傳往全國各地,接下來想必會掀起一陣熱潮。平安正在琢磨著是否要鼓勵民間開辦女學了。 他這邊精力有限,而且要走精品路線,不可能擴招。但是只讓官家女上學畢竟沒辦法達到自己的要求。 相信如果有其他人開辦學校,那些豪商富賈或者鄉(xiāng)紳地主們也會愿意將女兒送去上學的。 當然,在那之前,朝廷要先頒布法令來對這種事情進行限制。他可不希望過幾年全國各地都是騙人的“培訓班”,什么手續(xù)都沒有拉起幾個人就可以圈錢。 女學的事情告一段落,平安便又將注意力轉(zhuǎn)到了基礎教育那邊去。經(jīng)過這幾年的發(fā)展,至少在三十二州之中已經(jīng)普及了基礎教育,而其中帶來的好處,也是數(shù)之不盡的。 第199章 基礎教育普及的好處自不必說,這幾年來,大楚的工業(yè)已經(jīng)開始逐漸興起。 其實觀察周圍的世界,這件事人人都會做。只不過許多事情我們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前也有人想要去探究起究竟,但是古代的科技水平有限,在不借助工具幫助的情況下,人類對于自然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然,即便是出現(xiàn)了偏差,聰明的古人們?nèi)耘f能夠就此給出哲學上的解釋,將之納入一個玄之又玄的體系之中。 而這個體系本身,又制約著后來人的研究和進展,以至于明明在其他方面十分發(fā)達,這些東西卻始終少有人去研究。 但是實際上,只要有機會的話,對于這種新奇的認知世界的方式,許多人都是很感興趣的。尤其是小孩子們,他們腦子里沒有大人那么多條條框框,學習和接受起這些新的東西來,就容易得多。 這些人之中,絕大部分沒有機會繼續(xù)念書深造,但是已經(jīng)掌握的這部分知識,卻已經(jīng)能夠逐漸對他們的生活產(chǎn)生影響和變化。 比如許多人就在實踐的過程之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之前沒有在意的東西,并且順利的將之轉(zhuǎn)化成了商機。 ——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上,古人是不虛任何人的。 一旦有了引導之后,他們很快便能自己走上正軌,并且慢慢發(fā)現(xiàn)更多的、課本上并沒有出現(xiàn)過的新東西。 而因為有了報紙的交流,所以這些東西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往往都會引起轟動,將消息傳揚開去。隨之而來的,自然是名利和種種好處。有了榜樣在前,其他人便會跟風學習,掀起一陣熱潮。這在另一個層面上,也促進了這種變化和發(fā)展。 到這個時候,這種風潮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自發(fā)性的行為,而不需要朝廷再去進行刻意的引導。而且民間在這方面的進步,也遠超各圖書館編纂書籍的進度,反過來要求各種書籍更新?lián)Q代。 以至于圖書館在這些新興學科上,一下子由原本的沒有內(nèi)容可收錄編纂,變成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東西出現(xiàn),編書的進度根本跟不上。并且可以想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這種狀況會一直持續(xù)下去。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平安正式將雜志推了出來,相較于正經(jīng)的書籍,雜志具有時效性和集合性,顯然更能夠適應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發(fā)展迅速的時代。 至此,新學科的研究和發(fā)展,終于從由少數(shù)人引導的從上而下,到現(xiàn)在的許多人自發(fā)研究的從下而上。 這其中身為中流砥柱的,其實還是那些士子們。畢竟普通人,除了想要往工匠方面發(fā)展,其他人就算感興趣,也注定了不會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放在這上面。畢竟對他們來說,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但讀書人就不同了。他們本來就以讀書為本業(yè),閑暇時也鉆研一下別的東西,比如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用以陶冶情cao,同時跟其他人往來的時候,也可以彰顯一下自己的實力和才華。 就算在平安沒有對新學科進行明確的分科之前,也有不少文人對這方面的東西感興趣,會自己去進行研究。何況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具體的方向和指示?所以這些有錢有閑的讀書人,自然便成了投入最多的一部分。 他們或是自己埋頭研究,或是呼朋引伴一起交流,或是在報紙雜志上發(fā)表文章闡述自己的實驗過程,使得場面一下子繁榮熱鬧了起來。 而平安所等待的契機,也終于到來了。 對于這個時代的讀書人而言,他們讀書是為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讀書是他們的職業(yè),所以付出便要求回報。 他們研讀四書五經(jīng)、詩詞歌賦是為了科舉入仕,學習琴棋書畫六藝同樣也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名聲,此外跟同輩來往、參加文會詩會等等,也是為了結交更多的人脈??傊械囊磺?,都是在為將來的入仕做準備。 而現(xiàn)在,他們當然也希望研究這些新興學科,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回報。 這也是平安樂意看到的情況。這種自發(fā)性的要求,比朝廷要求他們?nèi)W習掌握這些東西,更加能夠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而在下面有了這種要求之后,甚至不需要平安這邊提醒,自然就有大臣給趙璨上折子,認為可以將這些新學科納入科舉考試的范疇。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大臣都能夠看到這樣的好處。實際上,傾向于將之納入科舉體系之中的,多半還是那些辛辛苦苦將學科建立起來的大臣們。 當初為了從蕪雜浩繁的文獻之中將學科相關的東西挑出來,傅彥、馮璋和平安花費了不少功夫,從各處請了許多人過來。連翰林院里的幾位老大人都被請過去了。 若不是有他們先行一步,做出表率,并且編纂了最初的課本和學科書籍,也不會有后來如此欣欣向榮的發(fā)展。 這些人能夠被選中,自然都是原本就對這些方面有研究或者感興趣的人,愿意埋頭去研究這些枯燥的東西。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是老學究、書呆子。 實際上,不管是什么東西,想要讓它一直發(fā)展下去,就勢必要讓它成為主流。 就算是在古代,學術之爭也是非常厲害的。而這些大臣們也深知這一點,所以等到這些新學科有了基礎的發(fā)展之后,接下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將它們納入現(xiàn)有的科舉體系之中。這樣才能鼓勵更多的人將精力轉(zhuǎn)到這方面去。 而對于他們自己來說,一旦這個建議被采納,那么絕對不會有比他們更適合負責這方面工作的人。這樣一來,不但能讓自己所喜歡的學科推廣開去,而且自己的政治抱負也可以得以實現(xiàn)。 還有什么比這更好的事呢? 當然,有人贊同自然也就有人反對??婆e考試進行了那么多年,考的都是四書五經(jīng),圣賢之書。反對者認為,如果隨便什么科目都可以參加考試的話,那么科舉的神圣性就會被打破,對朝廷來說十分不利。 再說,還有一部分人守舊而固執(zhí),始終認為這些經(jīng)常需要動手實驗的學科乃是“奇技yin巧”之物,根本不應該花費太多心思,否則會讓人移了性情,自然會大力反對。 如果這件事是由一個或者幾個人提出,而沒有任何基礎的話,那么遭到這些人的反對,肯定就不可能再進行下去了。 不過現(xiàn)在,這些大臣們是代表成千上萬的士子向朝廷請命,他們甚至拿出了好幾份各路所辦的報紙上刊登的文章,上面的內(nèi)容全都是呼吁朝廷考慮增加考試科目。有了群眾基礎,反對派的聲音也就顯得有那么一點兒底氣不足了。 所以趙璨沒怎么猶豫就大筆一揮同意了。不過為了安撫其他人,還是強調(diào)科舉考試仍舊以進士科為主,其他科目為輔助。 ——實際上這是一句廢話,對于現(xiàn)在的讀書人來說,即便趙璨不這么說,他們也還是會這樣想。 千百年來進士科都擁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并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夠被打破的。所以目前來說,除非是那種偏科得特別厲害,就是對這些東西感興趣的人,其他人只要還認為自己能夠考得上進士,就不會考慮這些科目。 不過他們當然也不會反對。畢竟考進士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有句俗話說“五十少進士”,意思是進士考到五十歲都還算是年輕人,可見其艱難。而有其他的退路在,對士子們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而將來,隨著學科逐漸細化,進士科遲早會被細分成好幾種科目,到那個時候,這種情況自然而然就會被打破。所以不管是趙璨還是平安,都并不著急。 不過目前,也只能先公布這個消息,并且讓教育部和圖書館那邊趕快出新的教材,讓有志于考這些新學科的士子做到心里有數(shù)。剛剛過去的安平七年才進行過一場科舉考試,而下一次要到安平十年才會舉行。中間這段時間,也足夠他們進行各方面的準備了。 目前這些新學科的內(nèi)容還不多,所以也不方便分得太細,只定下了理科和工科。顧名思義,理科就是跟自然道理相關的科目,可以理解為認知世界的部分。至于工科,自然涉及到發(fā)明創(chuàng)造。 平安對此有些迫不及待。 這兩科的考試還沒有開始,但是他們考出來之后的工作安排,平安卻是早就已經(jīng)想好了。 他的蒸汽機和大炮到現(xiàn)在為之雖然已經(jīng)有了一些進展,但是卻還遠遠不夠。有這些生力軍加入之后,想必會給自己帶來一些驚喜。 這也是人才供需關系緊張時不得已的做法。畢竟現(xiàn)在除了基礎教育學校之外,根本沒有別的地方教這些。士子們要做研究,除了自己花錢花時間去研究之外,就是購買報紙雜志,研讀別人發(fā)表的文章。除此之外別無他途。這樣能夠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自然就十分稀少了。 倒不是平安沒看到這種窘?jīng)r,不想弄出個理科學校和工科學校,實在是因為現(xiàn)在就算開了學校,也根本請不到老師??偛豢赡馨褜W生招進來了,然后告訴他們:“我們現(xiàn)在沒有老師,所以大家只能聚集在一起探討研究,既當老師又當學生。”所以也只能暫時作罷。 所以按照平安和馮璋研究之后的結果,最好是再等幾年,專業(yè)發(fā)展得更興旺,涌現(xiàn)出更多的人才之后,再開辦學校,將這些能人聘請過來當老師。 所以目前教育部一直在跟進各地的雜志,考察那些在雜志上發(fā)表文章的人的水平,或許過幾年,他們就會成為新學校的中堅力量。 不過事實證明,實際上有些東西,即便沒有理論指導,也不會影響人們?nèi)?chuàng)造和制作他們。 比如蒸汽機。 歷史上最初發(fā)明蒸汽機的人,一定沒有對物理學的深入研究,可能只是憑著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某些物理現(xiàn)象,然后就開始了深入的研究,最終成功。 實際上在工業(yè)革命開始之前,蒸汽機本身也經(jīng)歷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但是始終沒有引起多少重視。因為當時的人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使用它的方式。 連用法都沒搞明白,就更不必說其中蘊含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