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節(jié)
“殿下那邊正好送來了一些資料?!遍_陽拿出厚厚的一摞紙,“這些都是剛剛查到的,殿下覺得你可能用得上,就讓人也送了一份過來。” ……考慮得真是周到。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平安一直在研究許悠的這些資料。 這個人給他的感覺是,無懈可擊。 許悠的出身并不好,他的父母只是普通的農民,耕種著家里的幾畝地,勉強糊口度日。但也不知道怎么基因突變,居然生出了許悠這樣一個出色的兒子。他從小就聰明,爹娘發(fā)現(xiàn)之后,咬牙送他去了私塾念書。 許悠也實在是聰明,在私塾讀了兩三年的功夫,便被他的夫子看重,舉薦給了當?shù)氐囊晃粏T外。員外家中十分富裕,一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自家沒有出過一個讀書人,兒子和孫子都不爭氣。 對于會讀書的許悠,員外自然是十分喜愛,并且做主為許悠跟自己的孫女定下了親事。 如此,在妻族的幫助下,許悠的學業(yè)進步更快,同時也開始拓展人脈,開始初步展露出他的才能來。在他考上舉人之后,原本跟他訂親的那位小姐卻忽然病逝。于是等他入京考上進士之后,便順利的風光迎娶了另一位官家小姐,并在岳家的幫助下踏上仕途。 他的每一步路都走的非常順利,而且在關鍵時刻,總會出現(xiàn)一些意外來助他成事,比如第一位未婚妻恰到好處的病逝。這樣的事情如果只是一次兩次,或許還有可能是巧合,但一直出現(xiàn),那就令人懷疑了。 但許悠卻沒有留下任何把柄,即使有人懷疑一,也絕對查不出什么問題了。他的身上始終干干凈凈,沒有溫和問題。 等他登上宰相之位后,行事就越來越謹慎,更不可能留下任何會被人抓住的把柄了。 平安不喜歡這種人,外表看上去越完美的人,越是需要私底下做更多的事情去維持這“完美”的假象??梢韵胍娫S悠絕對不可能干凈。為難的事,根本沒有證據(jù)。 拋開這些不說,讓平安關注的是一條被一筆帶過的消息:朝廷官辦的《皇楚日報》負責人,正是許悠的女婿。 事實上除了最開始的新鮮之外,因為報紙一開始注重的只是詩文,即使到現(xiàn)在,《皇楚日報》上面出現(xiàn)的新聞多半也不涉及軍國重事,所以并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重視。哪怕許多人如今已經(jīng)習慣了看報紙。 在這種情況下,許悠讓自己的女婿去掌管《皇楚日報》,目的就很耐人尋味了。 平安有理由相信,他對這些新鮮出現(xiàn)的事務,抱有很強烈的興趣,甚至敏銳的察覺到了輿論引導的重要性,所以才不著痕跡的出手控制住了這一邊。雖然目前還沒有用上。 仔細想想這也并不令人意外,畢竟在許悠的一聲之中,對于輿論的運用,恐怕已經(jīng)成為了他的習慣,能夠注意到這一點并不奇怪。 既然如此,平安之前的想法,就完全是可以實現(xiàn)的。 只要針對許悠弄出來一個新的東西,讓他產生興趣,他肯定會主動想要接手,到時候針對這個進行布局,他就不可能跳出去了。 不過具體要做什么,怎么做,又該如何布局,平安卻還需要再好好想想。 畢竟腦子里的東西雖然很多,但他的主意真的不是隨便信手拈來的?。?/br> 第153章 層層鋪墊設陷阱 許悠這個人最想要的是什么呢? 毫無疑問,是權柄。 除此之外,應當還有名聲。否則的話,他也不可能幾十年如一日的將自己的形象保持得這么好,朝中那么多大臣,屬他的人緣最好,也最受人敬慕,幾乎沒有說他不好的。 或許最開始的時候,只是想要往上爬的必須的偽裝,但是時間長了,他早就已經(jīng)習慣,或者自己還樂在其中。 所以,只要找出一件既能夠增加他的權柄,做成了之后又能夠獲得好名聲的事情來給他做就可以了。 什么樣的事情能夠滿足這兩點呢?其實有很多。 不過平安現(xiàn)在已經(jīng)習慣了做事情的時候多番考慮,最好同樣一件事情,能夠達成好幾個目的,省時省力又省心。所以這件事情雖然是要用來坑許悠,但不可能是做不成的,更不可能是有害的。否則的話,坑完了許悠,還是需要他自己來收拾爛攤子。 其次,既然將來要做改革,現(xiàn)在讓許悠搞個試點也不錯。失敗的經(jīng)驗將來還可以引以為鑒。 其實最簡單的,就是在歷史上找個“看上去很好但實際上卻很難開展開”的東西來就可以了。畢竟有前人的經(jīng)驗在,方法比較靠譜。 但是既然有經(jīng)驗在,平納覺得再讓許悠來重復一遍,用處就不大了。 畢竟重復的進行一件事,其實也是對于資源的浪費。 平安一時半會兒想不出比較合適的東西來,索性決定先跟趙璨商量一下可行性。反正這種事情急不來,總要一步一步的走,現(xiàn)在先將所有可能面對的情況都想清楚,到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 兩人書信往來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秋天已經(jīng)到來了。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收上來的糧食足夠整個大楚兩年所需。這么高的產量,幾乎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除此之外,平安還從張東遠那邊得到了一個好消息。 已經(jīng)進行了好幾年的良種改造工作取得了相當喜人的進展。 原本之前張東遠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水稻和小麥這兩種主食的良種改造上面。后來在平安的建議下加入了土豆和地瓜這兩種外來物種。之后又加上了玉米。這樣一來,京城里的莊子就不夠用了。畢竟不可能所有的莊子都用來做試驗田。 于是平安索性建議,在全國各地買下田莊繼續(xù)進行改良。畢竟他們改造良種的目的,本身也是為了適應當?shù)氐沫h(huán)境,增加產量。在京城種出來的高產良種,未必適應外地的氣候。這樣分開試驗,說不定還有特別的效果。 畢竟每個地方的自然環(huán)境不一樣,對種子的要求也不一樣。旱災頻發(fā)的地方,要求的是抗旱品種,環(huán)境寒冷的北疆,需要的是抗寒物種。除此之外,耐高溫的,耐鹽堿地的,抗洪澇的,以及單純產量高的……只有適應了當?shù)貧夂?,才能夠推廣種植。 有的時候,有些事情無非是沒有人第一個指出方向和怎么做,一旦戳破了那一層窗戶紙之后,后面的事情就容易了許多。這種容易并不是說很輕易就能夠做到,而是指許多人都能夠做到。 能夠推廣開來讓所有人都學會的做法,才是真正值得稱許的。因為具備可實踐性。 畢竟現(xiàn)在不比后世,即便修了路,交通也注定了不可能這么便利,各方面的限制也很多,不可能由朝廷統(tǒng)一往各地發(fā)放糧種。所以如果當?shù)毓俑軌蚪M織百姓們自己留種,便是再好不過。 扯遠了,經(jīng)過這幾年的實驗,這些作物的產量都已經(jīng)適應了各地的氣候,產量已經(jīng)穩(wěn)定了下來。增產或許暫時達不到,但是推廣種植面積卻是沒有問題的。 就連玉米這種新的外來物種,也已經(jīng)適應了本土的氣候,產量有所增加,可以慢慢的放開種植了。 令人驚喜的是,相比較于水稻小麥這樣的作物,玉米對于土地的要求顯然沒有那么高,許多土地上都能夠種出來。雖然產量不高,但已經(jīng)足夠了。 河北和西北邊疆一帶,因為連年戰(zhàn)爭,所以人口十分稀少,再加上土地里也很難出莊稼,所以大片大片的土地空置著。 若是這些土地上都能夠種上莊稼,那么一大部分的軍糧便可以就地解決,而不需要朝廷再從江南等地轉運糧食。這一路上的消耗節(jié)省下來,也是一筆巨大的數(shù)目。 平安雖然一直關注著這件事,但是畢竟還有許多別的事情牽扯著他的經(jīng)歷,后來離開了京城,就更顧不上了。所以事情完全是張東遠在皇帝暗地里的支持下在做。 所以這會兒乍然聽到好消息,平安也十分意外,繼而跟著開心起來。 聽說了這件事之后,他倒是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可以配合著這件事來做,或許會有好效果。 許悠的家鄉(xiāng)正在江南。雖然到現(xiàn)在,他基本上已經(jīng)沒有什么親人留在那里,但是平安從許悠的生平介紹之中隱隱能夠看得出來,許悠對江南還是略有些偏向的。 這也是很正常的,任何人對自己生長的故鄉(xiāng)都不可能視若無睹。只不過絕大部分普通人會懷念,而一部分有能力的人會回報。不過許悠顯然跟其他人都有些不同。 別人回饋鄉(xiāng)里,一定是抱著衣錦還鄉(xiāng)的念頭,希望能夠在鄉(xiāng)親們面前炫耀一番,讓大家羨慕。 但許悠并不是,他這么多年來,出去當初為父母丁憂,始終未曾回過江南。但是對于江南的關注卻也不少,有什么新的政策時,也會下意識的對這個地方傾斜。 平安初步推斷,許悠對于這篇富饒的地方,應該是有一種又愛又恨的情緒。 生于斯長于斯,割舍不下也是正常。但是對許悠來說,年幼時那段家境貧寒,甚至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婚姻來換取繼續(xù)往上走的資源的經(jīng)歷,對于看重臉面和名聲的他來說,恐怕不會是什么好的回憶,更不希望被任何人發(fā)現(xiàn)和提起。 而這正是平安所需要的。 試想如果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一項顯然是為了江南量身打造,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新東西,許悠怎么可能忍得住不去為江南爭取呢?但是因為他自己的私心,東西爭取到了之后,他不可能親自去江南實地考察。 如此一來,執(zhí)行的過程之中,就免不了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如果許悠不可能及時發(fā)現(xiàn),任由其擴大,最后導致的結果自然也要由他來承擔。 平安想得很清楚,許悠的身份不同常人,不可能一次就將他徹底的扳倒,所以跟他對上之后,勢必會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只有在這個過程之中,不斷的讓許悠犯錯,最后小錯誤累積起來釀成大錯,才能夠堵住他所有的退路,徹底的將他擊倒。 所以這肯定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現(xiàn)在要做的,只不過是一些前期的鋪墊。 平安的這個想法,如果不是因為張東遠那邊有了進展,他還真不敢貿然行動。畢竟其中的風險也很大。 便如平安之前跟齊王說過的那樣,江南富庶,除了這里的土地肥沃,乃是魚米之鄉(xiāng)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百姓們幾乎家家都養(yǎng)蠶織布。而絲綢的價格又貴,所以江南的百姓,都比別處富裕些。只要每年養(yǎng)上幾張蠶,收入便可以抵得過地里一年的收成。 而平安要做的,就是擴大這種模式,由私人養(yǎng)蠶變成官府支持,讓江南的蠶桑事業(yè)形成規(guī)模。 具體的做法,平安覺得后世的“?;~塘”便很值得借鑒,不破壞環(huán)境的前提下,又能夠擴大規(guī)模,增加盈利,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但是大家都知道,國人總有從眾的心理,一件事情只要沒有限制,看到別人做了得到了好處,其他人又怎么可能不心動?一旦最開始的人獲得盈利,其他人眼紅了,自然會跟著照辦。這樣一來,規(guī)模越來越大,最后就會難以控制。 江南人口稠密,土地稀少,那些邊邊角角的地方利用完了之后,自然會有人打上耕地的主意。尤其當?shù)厮W(wǎng)稠密,隨便將一塊良田深挖數(shù)米,便是魚塘。挖出來的泥土墊高四周,便可以種桑養(yǎng)蠶,十分方便。 不管是在什么年代,農耕用地都是要絕對保障的。因為民以食為天,而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糧食儲備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物資。 江南號稱“魚米之鄉(xiāng)”,土地肥沃,糧食產量高,因為氣候溫熱,水稻更可以一年兩熟,所以整個大楚近半糧食是由這里出產。若是這些良田被侵占,變成了魚塘,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平安覺得自己時運不錯,剛剛想要坑一下許悠,張東遠那邊就送來了好消息。如果邊疆屯田的工作順利,優(yōu)質糧種推廣開來,那么即便是江南這邊出了問題,大楚的糧食產量也還是可以保證的。 除此之外,這件事還有另一個好處?,F(xiàn)在齊王在朝中的釘子都被撥出來了,自然沒有眼線再為他提供消息。所以只要朝廷這邊做事隱秘一些,齊王便很難打探到河北和西北的消息,更不會知道這邊可以自己種出糧食來。 這樣一來,設想四五年之后,江南的桑基魚塘已經(jīng)形成規(guī)模,每年的糧食產量迅速減少,根本沒有多余的糧食出售。而這個時候東南的經(jīng)濟作物推廣也取得了極大的成果,大半土地都用來種這些東西,正準備將出產換成錢到江南去賣糧食,卻突然發(fā)現(xiàn)——咦,江南的糧食呢? 那畫面一定相當好看。 當然,其中還有許多細節(jié)需要商榷,比如怎么讓許悠知道桑基魚塘的事,又怎么讓江南那邊的事態(tài)失控。至于保守秘密這種事就更不用提了。而且因為是會延續(xù)好幾年的事,未免將來真的留下爛攤子給自己收拾,所以中間的調控也十分必要。 凡此種種,并不是平安一個主意就能算完事的,實施的過程更加復雜和困難。 不過平安只負責出主意,要怎么將這些東西落到實處,又究竟有沒有可行性,需要進行哪些調整,就是趙璨那邊的事情了。 這么一想,平安立刻運筆如飛,將這個想法寫了下來。然后交給開陽,由他親自將這封信送回京城,交給趙璨。這種東西絕對不能落到外人手里,所以讓別人去送,平安也不放心。 同時,既然將開陽都派出去了,送一封信也是送,兩封也是送,平安自然將自己這段時間以來的所得,也寫成文章,讓開陽轉交。 畢竟之前的那個計劃,多半還是為了坑許悠,雖說只要控制得當,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平安很清楚,有時候現(xiàn)實中的事情往往都是計劃不如變化快,設想再好,不能完成就是空的。 所以平安不能只是期望朝廷發(fā)揮調控的作用,將事態(tài)控制住。畢竟如果能夠控制住,那就什么都好說,但萬一控制不住呢?所以他也得先想出個補救的辦法來。 這個想法也是平安在東南沿海一帶待了這么久之后,逐漸形成的。 雖然到現(xiàn)在位置,大楚還沒有遇到過從海上來的國際友人,但是平安不會以為這個世界上真的就只有大楚一個國家,除此之外全是四方蠻夷。 畢竟現(xiàn)在的大楚,已經(jīng)有不少從外族那邊傳進來的物種——雖然多半都是走陸路,越過草原從西北那邊過來。但這些已經(jīng)足以證明這里的世界格局跟前世不會相差太多。 既然如此,大航海時代遲早還是會來的。 大楚如果沒有任何準備,將來面對海上戰(zhàn)爭,勢必會處于弱勢。到時候就只能任人宰割了。所以平安覺得,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做好準備。而要做到這一點,海軍訓練刻不容緩。 這段時間在沿海地區(qū)考察,平安發(fā)現(xiàn),雖然這些下海捕魚的漁民們只是在近海一帶行動,但是他們對于大海的了解和許多經(jīng)驗,都是很有參考的價值和意義的。 而朝廷現(xiàn)在的水師,除了每年在金明池上表演一下給皇帝看之外,基本上沒有任何用武之地。就算跟海盜的戰(zhàn)斗,也多半是在陸地上進行。只要對方逃進海里就算了。 在這種情況下,平安認為,可以以這些有經(jīng)驗的漁民為基礎來組建海軍,這樣初期就不會面對完全不了解情況,不知道該怎么做的窘境。等到吸收了足夠的經(jīng)驗,便能夠逐漸開始擴大規(guī)模,招收更多的士兵。 當然,除此之外,造船的事情也要提上日程,否則沒有足夠好的海船,海戰(zhàn)還是會吃虧。不過這方面平安也沒什么好辦法,他雖然懂得許多冷門知識,但是并不全能;雖然拆過輪船模型,但是要畫出設計圖還是太過勉強。 這方面只能慢慢來了。不過明朝時中國就制造出了可以下西洋的寶船,平安相信以大楚舉國之力,早晚也能夠制造出同樣優(yōu)秀的船只來。到時候再在船只外圍包裹上鋼鐵,海上霸主的稱號,或許就要換人了。 當然,之所以說平安做的這些都是“補救措施”,是因為一旦海軍形成規(guī)模,到時候自然可以揚帆出海,開始探索海外的世界。 而且平安一直記得繼續(xù)往南的地方如越南等地,水稻都是一年三熟的,只要能夠找到這些地方,到時候缺少多少糧食就能買多少回來。而且最初的航海時代,殖民初期占領土地完全是“誰發(fā)現(xiàn)屬于誰”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大楚只要有能力,完全可以為自己弄到足夠寬廣的國土。 同時大楚還可以跟其他國家建交,順便將東南和江南弄出來的絲綢茶葉什么的銷往外國,牟取暴利。 說起來很神奇,本來是因為種種原因而各自產生的三個計劃,卻在平安這里,變得環(huán)環(huán)相扣了。如果真的能夠做成,那么這件事情上,大楚可以說是徹底立于不敗之地。趙璨那邊自然會少了許多后顧之憂,而可以全力去實施。 將計劃書寫完,感覺自己的腦髓都已經(jīng)被榨干了的平安便立刻將這些事情都拋開,繼續(xù)游山玩水,完全不去管這些事。 而趙璨這邊,收到平安送來的計劃書,又驚又喜的同時,也不免有些哭笑不得,“平安真是見不得我有一刻閑著。有這兩件事,足夠我接下來忙碌好一陣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