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jié)
昨天他問了那個問題,平安心里其實已經有些準備了??稍趺匆矝]想到,這一天會來得這么快!更沒想到的是,自己要去的竟然是司禮監(jiān)!畢竟能夠在御前行走的,除了司禮監(jiān)之外還有其他機構的人,比如掌管兵符的御馬監(jiān),掌管玉璽印信的尚寶鑒等等……但這些顯然都無法跟司禮監(jiān)相提并論。 在馬太監(jiān)面前,平安表現得就像是根本不知道這么回事,但從那里出來之后,他就直奔徐文美所住的院子。怎么說也要去問問究竟是怎么回事吧?司禮監(jiān)的人來得那么快,說明這件事早就定好了,但昨天徐文美可是半個字都沒提。 結果到了地方,平安才吃驚的發(fā)現,那個小小的院子,竟然已經被鎖起來了! 院門外“定風波”的石碑尚在,但徐文美卻搬走了。 【第二卷 桐花萬里丹山路】 第41章 七皇子的小算盤 平安提著自己的小包裹去了司禮監(jiān)。 那一天他最后也沒能找到徐文美,更不知道要去跟誰打聽。——他知道徐文美,是從馬太監(jiān)那里,但看他對司禮監(jiān)的到來如此吃驚,顯然并不知道徐文美跟皇帝的關系。而平安篤定,徐文美的消失,一定跟皇帝脫不了關系。 平安只好將這件事壓在了心底。徐文美自己顯然是知道是怎么回事的,卻一個字都沒有對他透露過,而他現在所能接觸到的人和事也實在太少,就算想查,也沒有任何頭緒。 索性就按照徐文美替自己安排好的路往前走,也許哪一天,就能夠知道一切的真相了。 其實不去也沒辦法。太監(jiān)沒有人身自由,當然也不會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力,他們的一切包括生命都是屬于皇家的,必須聽命行事。而具體到平安這件事上,司禮監(jiān)代表的就是皇權,所以他只能乖乖聽話。 不過就連馬太監(jiān)也沒有想到的是,平安來到司禮監(jiān),并沒有立刻就被派去當差,而是被塞到了內書堂。 本朝立國時,太監(jiān)是不允許識字的,那時候的司禮監(jiān),當然也沒有任何權力可言,只能做些伺候皇帝的活計。畢竟不管是批閱奏章還是在政事上左右皇帝,首先必須要識字。 不過需要太監(jiān)識字的,不光是太監(jiān)們自己,皇帝也有這樣的需求——他一個人要做的事太多了,周圍明明有那么多自己信任的幫手,卻偏偏幫不上忙,怎么能不令人上火? 所以后來,皇帝命司禮監(jiān)設立內書堂,教導宮中的太監(jiān)讀書識字,由此改變了太監(jiān)們的命運。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在內書堂讀書的,具體而言,只有司禮監(jiān)選上的人,才可以入內書堂讀書。而從這里出來之后,前程就不可限量了。因為讓你讀書識字了,總不可能荒廢著,自然就要去做相應的差事。而這些差事無一不是緊要之事。 平安進入內書堂,就是一步踏入了司禮監(jiān)的大門,從此青云可期。 安頓好住處之后,平安就跟著去了內書堂講課的地方。負責安排他的人將他引薦給了教課的師傅,然后就離開了。目前平安并不需要工作,只要專心學習就好。 平安被安排坐在了最后一排。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感慨萬千:在來到這里之前,他可真沒想到,原來太監(jiān)也需要上學!并且看看這教室,看看手執(zhí)戒尺一臉嚴肅的師傅,看看前頭人手一本書的同學們,完全就是個正規(guī)的學堂呀! 教室里十分安靜,沒有一點聲音。師傅提著戒尺在座位間走來走去。因為是半途插進來的,平安也不知道現在要做什么,只好低頭發(fā)呆。 過了一會兒,他聽到戒尺敲在桌上的聲音,抬起頭來,就見師傅開始點名了。點到名字的人就上去背書。 這一幕何等熟悉!平安無數次在電視和書上yy出來的古代學堂里看到過!背不出書來,就是一頓戒尺,手心開花!在宮里估計更嚴格,沒準還不許吃飯啥的。 平安并不知道自己的發(fā)散性腦洞竟然一下子蒙到了真相。 教室里加上平安自己,一共有十六個學生。讓平安震驚的是,沒有一個人背不出書被罰! 這簡直有些不可思議。對于曾經有超過十六年學生生涯,就學經驗豐富的平安來說,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畢竟總有些學生懶,還有些學生笨,更有一部分心不在焉,背不出書有什么奇怪的? 不過他再想想也就多少明白了。 這可是宮里,能到這里來的人,必定都是優(yōu)中選優(yōu)!笨的肯定沒機會了,畢竟御前伺候,最要緊的就是機靈、會動腦子。什么時候該說什么話?什么時候不能打擾到主子,什么時候又要主動跟主子說話……這些都是靠琢磨的,笨蛋可做不來。 至于偷懶的和心不在焉的,估計也不太容易出現。畢竟這里不是培養(yǎng)學生的,是培養(yǎng)奴仆的,不合格?罰下去就是了。而且錯過了這個機會,也許就要一輩子在混堂司或是浣衣局打滾了,誰會愿意把這登天的階梯拱手讓出呢? 平安自己也是不愿意的。所以想到了這一點,他立刻集中精神聽他們背的書,可惜全都是之乎者也,只偶爾才能聽懂一兩句,隱約聽著像是四書中的《大學》。 聽到這里平安才松了一口氣。如果讀的是自己完全沒有接觸過的東西,要追趕上其他人的進度可就太辛苦了,四書至少自己知道一點。而且大學他從前背過,現在重新再來,進度應該比較快,釋義什么的也不需要太費神。 跟上課程應該沒有問題。——要是十六個人里獨獨自己被打手心,平安會羞憤而死的! 一堂課結束之后,師傅讓平安跟他過去,然后帶著他去領了一套書。司禮監(jiān)有專門的印刷廠,宮中所有的書本都是他們印刷出來的,除此之外,有些孤本珍品,也會進行再次刻印,免得遺失了。 順帶著印幾套課本出來給內書堂用,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除此之外,還有定額的筆墨紙硯可以領。平安不得不感嘆,到底是皇家財大氣粗,吃穿住都是免費不說,還提供書本和學習用品,比后世的義務教育強多了。 不過也只是宮里罷了,在民間,書本一樣的貴,讀書則一樣的難。平安聽說過一個笑話,在鄉(xiāng)下村子里,人們但凡是見到紙張,都必然要恭恭敬敬的拾起來,拿回家供著,不敢有一絲玷污。雖然好笑,卻是時代的真實寫照。 為什么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就是因為讀書難??!這樣一旦熬出頭了,哪怕只是中了個秀才,也是由國家負責,每年有廩米可以領取,至少保證餓不死。 平安說不好自己是幸運還是不幸,如果他穿成了一個健全的人,起步卻很低,比如是個連戶籍都沒有的乞丐,或者是個一天兩頓飯一頓是粥另一頓是野菜團子、地里出了莊稼一半要交給地主做田租、另一半要賣了還春耕時借的債、余下的留作口糧的農家子,就會比現在更好嗎? 貧窮還是自由?雖然已經由不得自己選擇,平安還是忍不住的去想。也許只是想給自己找一個安心留在這宮里的理由。 就在平安埋頭苦讀的當口,新年就這么過去了。 宮中自然是又好生熱鬧了一番,但是一切跟平安關系不大,他除了過年的時候領了一身新衣裳和一個大賞封之外,這一次連剩菜都沒撈著一口。畢竟內書堂的人都沒有職位,吃穿用度卻都要宮中支給,已經很招人嫌了。 不過司禮監(jiān)的消息靈通,平安倒是聽說了不少傳聞。 皇上又寵幸了一位美人,并且給她加封了位分,惹得鄭貴妃不快。宮中又有兩位嬪妃有孕,若是生下皇子恐怕啊還要晉封。大皇子和二皇子在上書房里最為出類拔萃,得先生們稱贊,過年時皇帝考察了一番,也十分滿意。七皇子在新年宴會上親手伺候太后宴飲,鄭貴妃夸他有孝心……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平安比較關心的,是趙璨的消息。聽說他現在混得不錯,成功打入了太后和鄭貴妃一系,也挺替他高興的。他現在已經不是連討好太后都不知道該用什么辦法的阿順了,想必應付宮中的這一點點小風浪,絕不會有問題。 上次最后應該算是不歡而散,他跟趙璨之間的關系,大概也就是這樣了吧?以后估計也很難有什么接觸了。 平安卻不知道,在他這么想著的時候,趙璨也正好在琢磨他。 如今趙璨的消息靈通了不知多少倍。而且也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他對平安表示了關注,于是平安的消息就源源不斷送到了他這里。 除了遇到皇上那一段之外,其他的平安不管做了什么,趙璨全都知道。自然,也就知道他忽然離開了鐘鼓司,跑去了司禮監(jiān),進入內書堂讀書。 內書堂的人都是從各處擇選優(yōu)者進入,平安能進去表面上看并沒有問題,但細細追究,問題就太多了。不過趙璨不太在意這些,對他來說,平安是怎么到司禮監(jiān)去的,他不關心。他關心的事,這件事對自己來說,會有什么影響? 趙璨必須承認,之前是自己不夠謹慎,竟然在平安面前泄露了那么多的信息。不過那時候,他也只是有些生氣,并不真的認為平安會去告密。退一步說,他即便要說,能對誰說呢?一個鐘鼓司的小太監(jiān),誰會相信他的話? 結果才這么想著,人就跑到司禮監(jiān)來了。 趙璨發(fā)現這個人他看不透。 司禮監(jiān)的太監(jiān),就是自己見到了,也少不得客氣兩句的。說平安是好運氣才能去那里,他第一個不信。也就是說,平安還有自己所不知道的靠山。如此一來,誰知道自己的事他有沒有對別人說過? 趙璨很不開心。說不好不開心的是平安還有自己不知道的靠山還是平安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情說出去,又或者兼而有之。 就像是自己原本有一個不太起眼的玩具,本來也不怎么喜歡,但突然被別人看中搶了去,就有些不那么令人愉快了。 他倒是有心再去找平安探探情況,只是內書堂不比別處,現在要見平安,幾乎不能了。 這讓趙璨非常不高興。他并不喜歡事情脫離自己的掌控。雖然到現在為止,他能夠掌控住的還很少,但就是這樣,她才更要牢牢地握住。 他本來甚至沒有怎么關注過平安,但在趙璨看來,平安是自己能夠絕對掌握住的。一個鐘鼓司的小太監(jiān)……有什么難度呢?況且在他和平安的來往之中,平安對他的特別也清晰可辨。 結果就是這樣一個他以為永遠不會變的人,卻突然變了,徹底脫離了自己的掌握! 現在已經不是平安會不會告密的問題了。事實上趙璨心里還是有點把握的,平安不會那么輕易出賣自己。再說這件事上,出賣了自己,他能有什么好處呢?淑妃和三皇子都倒了霉,現在處境堪憂,平安難道會主動替他們出頭嗎? 但那又如何呢?平安不會告密,但他就會站在自己這一邊了嗎? 跟從前相比,平安已經不再那么可有可無了。一腳踏入司禮監(jiān),未來就有了無限的可能。也許自己的想法,也是時候變一變了。 …… 內書堂的日子很枯燥,比平安以前上學可要無趣得多。因為功課多任務重,所以大家都在埋頭苦讀。平安是因為要趕進度,其他人卻也沒有絲毫放松。再這樣的環(huán)境里,他也只能頭懸梁錐刺股,加班加點的趕,生怕被人甩在后面了。 兩個月之后,平安覺得自己整個人好像從里到外被改造了一遍,已經成了一個車后徹底底的古人,開口“子曰詩云”,閉口“之乎者也”,沒有任何障礙。相較而言以前那個受過現代高等教育的自己,反而成了半文盲。 宮里教書,又不指望他們去考秀才,所以學到這個程度,也就差不多了。只需要在主子開口問話的時候能夠接得上,別惹主子不快即可。若是懂得太多了,才要讓人cao心呢。什么史書一類,是禁絕太監(jiān)閱讀的。萬一哪一個腦子發(fā)昏,想要效仿歷史上的jian宦把持朝政呼風喚雨可怎么了得? 所以平安也就應該分配新的去處了。 雖然這里大部分人讀完了未必能留在司禮監(jiān),有些會回到自己的來處去,但平安顯然并不在其中。他已經是司禮監(jiān)的一員了,而最后定下來的差事是經廠掌司。 這是個什么職位呢?那就要先來說說司禮監(jiān)的人事狀況。 司禮監(jiān)有掌印太監(jiān)一人,秉筆太監(jiān)四人、隨堂太監(jiān)八人。 除此之外,設司禮監(jiān)提督一員,職掌古今書籍名畫、筆墨紙硯等物品的儲存,名下有具體負責看守這些東西的掌司四人。除此之外,內書堂和經廠都屬提督掌管,各有掌司四人。 平安就是司禮監(jiān)提督名下經廠的掌司了。主要工作是負責管理“一應經書印板及印成書籍、佛、道藏、蕃藏”,相當于印刷廠的管理人員。 而這個管理人員的權力有多大呢? 經廠分工明細,細分下來有十幾個工序,每道工序上有幾十到幾百人不等,加起來共有一千兩百多人。雖然平安還有三個同事,但就算平均分配,一人也能分到三百人。 看起來前途無量,但其實不能這么算的。 因為司禮監(jiān)在二十四衙門當中地位超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因為他們在御前行走,不管是奏折上呈還是傳達諭令,都要經過他們中轉。只要這里卡一卡,就算你有天大的能耐,又能如何? 但平安被安排的這個工作,卻是全然接觸不到皇帝的。他甚至要在經廠居?。?/br> 而有一千二百名工人正常上班的經廠,位置當然不可能在皇城內部——那些工匠雖然是屬于皇家的匠戶,可也不是太監(jiān),當然不能進宮。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平安可以出宮了,也算是意外之喜? 剛剛進宮的時候,平安曾經以為,自己這輩子可能都出不去了。誰能想到命運的際遇玄妙無比,不到一年時間,他竟然就有了光明正大出宮的機會! 如果這一天能夠來得稍微早那么一會兒,也許平安現在就是欣喜若狂了。 能夠出宮,誰還在意什么往上爬不往上爬的呢?他努力的往上爬,說白了也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自由。但困在深宮的自由,能夠跟出宮之后的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相比嗎? 顯然不能。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徐文美還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雖然平安不覺得皇帝會對他做什么,但這都是難說的事。歷史上那些一開始君臣相得,最后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還聽得不夠嗎?況且徐文美的身份還不是臣子,而是……就是著名的彌子瑕,曾經那么受寵愛,最后的下場又如何? 平安其實懷疑徐文美已經被皇帝秘密給處理掉了。 至于皇帝處理掉徐文美,為什么還要把自己弄到司禮監(jiān)去,這兩件事情發(fā)生的先后順序等等,已經被他自動忽略了。 他想起當時徐文美唱的那曲《別情》,果然就預示著別離。他當時看起來可不怎么好。 所以平安現在反而不大想出宮了?;蛘咧辽僖扰靼仔煳拿赖氖略賮砜紤]出宮。雖然認識的時間不長,可徐文美把他當成徒弟,他也就真心當對方是師父。 于是還沒等走出皇宮,平安內心就給自己定下了目標:早日回來。 真是孽緣! 因為吃住都在經廠,所以平安還是帶著自己去內書堂時的那個小包裹去報到。 送他過來的是內侍省的一個小太監(jiān),把人送到之后自己就溜走了。 ——這里也不是什么肥缺,也不是容易晉升的地方,目前經廠其他三位掌司,都是年過五十,在宮中斗爭失敗,又有些臉面,于是來這里養(yǎng)老的。平安年紀輕輕就被“發(fā)配”到了這里,自然沒什么前程可言,小太監(jiān)都不屑巴結了。 平安對此倒是毫不在意,笑瞇瞇的跟其他三位掌司打招呼。這三個人年紀看起來跟馬太監(jiān)差不多大,頭發(fā)微微花白,平安看著還頗有親切感。不過相較于馬太監(jiān)的和善,這三人就冷淡得多。 不過平安并不在意。他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被分配到這里,但他的目標十分確定,跟這些人也是完全不同的。他不會在這里待太長時間,所以能結交自然好,不能也就算了。 好在雖然不熱情,但三人也沒有為難他的意思,把人送到了他的住處,就地開了個小會,主要目的:定下平安負責的工作。經廠的工作有近十道工序,四個掌司向來都是各自掌管各自的工序,也免得出了岔子推卸責任——這可是為陛下工作,看似不起眼,卻容不得一絲一毫的含糊。 雖然有四個人,但總不可能各自為政,所以其中以那位胡掌司為首,他管著三道工序,其他人每人兩道。平安沒來時一位掌司空出,那兩道工序自然也歸胡掌司管?,F在只需從他名下分出兩個就可以了。所以其他兩位何掌司和秦掌司在旁邊悠閑的喝茶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