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誰說大明沒有攬權(quán)的外戚?
人逢喜事精神爽,今天的朱由校,就是如此。 畢竟是他大喜的日子,他的氣色很好,笑吟吟地登上龍椅后,便喚起了文武百官,大婚也就此進入了正式主題。 禮部尚書孫慎行,手捧用明黃色的布,包裹在案上的金寶、金冊、金印,走到大殿正中朗聲宣讀皇帝冊命皇后、貴妃的冊文、寶文。 金寶,即為皇后、貴妃的寶印;金冊,即為冊立皇后之文書;金印,亦可稱為鳳印,其和金寶意思差不多,卻為皇后獨有,乃是皇后坐鎮(zhèn)中宮,管理六宮的權(quán)利證明。 其實,除卻金印為皇后獨有外,金寶也應為皇后獨有,只是到了如今有了改變。 大明開國初,朝廷規(guī)定,冊立皇后時,皇后有金冊、金寶、金印,而其余貴妃等,卻是有冊無寶。 不過在宣宗章皇帝朱瞻基掌權(quán)時,因朱瞻基極寵孫氏,即位后便冊立其為貴妃,并且有冊有寶,待遇一如皇后。 后來朱瞻基在宣德三年時,廢了胡皇后,令其退居長安宮,并晉封冊立孫貴妃為皇后,始開大明貴妃有冊有寶之先河,并演變延續(xù)下來。 雖然按理來說孫氏后來成了皇后,她得金寶,應該也算名正言順,但畢竟孫氏得寶是在她為貴妃時,所以朱瞻基此舉,其實說到底也是違背祖制了。 可是,木已成舟,孫氏終究是貴妃得寶,禮制已變,因此大明后來也逐漸將貴妃得金寶,引為制度。 當然,后來事實也證明,孫氏后來的行為,也對得起朱瞻基給她如此殊榮。 那時,朱瞻基駕崩,皇太子朱祁鎮(zhèn)繼位,登基為皇帝,年號正統(tǒng),孫皇后也被尊為皇太后。 后至正統(tǒng)十四年,瓦剌背信棄義,犯邊挑釁,寇掠大明,英宗?;实壑炱铈?zhèn)當即果斷決定,北征瓦剌,卻發(fā)生了土木堡之變,朱祁鎮(zhèn)為瓦剌所俘,大明數(shù)十萬精銳也因此盡失,朝廷文武重臣共有百余人喪命殉國,京師告急,大明陷入自開國以來的空前危機。 是時,正是這位時為皇太后的孫氏,果斷擯棄了部分朝臣的南渡陪都的主張,采納了兵部侍郎于謙等主戰(zhàn)派的意見,讓庶子朱祁鈺即位,年號景泰,他便是后來的代宗恭仁康定景皇帝。 之后,隨著大明忠臣,漢族英雄于謙,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zhàn),以京師所剩老弱殘兵和抽調(diào)來的各地疲憊之師,共計二十二萬,關(guān)閉北京九門,并列陣九門外,以血rou之軀,抵御瓦剌大軍,守住北京,化解了危機,充分證明了孫氏值得朱瞻基如此做。 而后來的“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其中也有孫太后的功勞。 若非是孫太后允許,以及孫氏外戚的暗中輔助,武清侯石亨、太監(jiān)曹吉祥等人才能更容易完成那復辟之事。 否則,若是沒有孫太后允許,英宗如何有名義復辟,沒有子嗣的代宗,又不肯立親兄英宗之子,大明兄終弟及的法統(tǒng)制度不能正確運行,也不知那樣的話,大明之后又會出現(xiàn)怎樣的關(guān)于皇位的腥風血雨。 隨著皇極殿的禮儀完畢,便見禮部安排迎親的鴻臚官接了節(jié)、冊、寶、印,便直趨午門去安排皇后和貴妃三人的車駕去了。 看著那鴻臚官離去,張璟心里不由自主的心熱起來。 他知道,再過不久,張嫣就將成為大明的國母,而他張璟,也將正式確立自己國舅的身份。 只是,這一世,張璟還能讓大明亡國? 張嫣如真實歷史一樣殉國? 華夏大地為韃子所占,漢族為異族奴役凌辱? 不能! 絕對不能! 不說大明亡了后,他張璟的好日子也將沒了,就是為了漢民族不再被打斷脊梁,為異族之奴才,張璟都不能讓這事情發(fā)生。 只是,將來的他該如何去做,才能挽救這一切? 畢竟,大明有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外戚不得干政攬權(quán),這就極大的限制了張璟的行事。 雖說在明初朱元璋、朱棣、朱允炆這三人,都沒有完全按這祖制行事,但到了后來,基本成了慣例,后代王朝之中,幾乎沒出過攬權(quán)外戚。 若是原本,張璟的想法是利用自己的一些知識,在不違背身份原則的情況下,通過他對皇帝朱由校的影響力,不斷改變大明這還沒有徹底爛掉的攤子,令其再次崛起。 可是,受制于人,那終究太慢了,而且有些事情,不經(jīng)他自己控制,很難辦成。 更何況,若是做得太越界,還會被清流文官那幫人清算彈劾,實在得不償失。 不過,在剛剛看到那金寶,想到孫太后和她背后那搏命一押,支持英宗復辟的孫氏家族時,一個不成熟,卻已經(jīng)有人實踐過的想法,出現(xiàn)在他心頭。 孫氏家族當時在支持英宗復辟成功后,不就成了大明攬權(quán)的外戚嗎? 其家族一門在那場政變中,都獲得巨大利益,其中孫太后兄長孫繼宗更是在此之后,與石亨、曹吉祥等人共同攬權(quán),勢力龐大。 孫繼宗,字光輔,忠會昌伯孫忠之子,天順元年發(fā)動奪門之變使英宗復位,因功進侯爵,加號“奉天翊衛(wèi)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自身可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襲侯爵;諸弟為都指揮僉事者,都改為錦衣衛(wèi)都指揮僉事。而孫繼宗死后更是贈郯國公,謚榮襄。 當然,僅僅如此,還不算什么,孫家那時權(quán)利大,還在于不僅僅孫家人官大,連孫家家奴也跟著獲利。 后來孫繼宗利用政變之功,上書言道:“臣與弟顯宗率子、婿、家奴四十三人,參加奪門之變,有功,乞加恩寵。” 其意便是向英宗求官,英宗礙于孫家那時勢大,之后又下了進升顯宗為都指揮同知,其子璉授錦衣衛(wèi)指揮使,其婿指揮使武忠進升都指揮僉事,再令授官孫家家奴十七人,之后更是命繼宗督五軍營軍務兼掌后軍都督府事,將京師兵營之權(quán),盡賜孫氏。 孫家由此,成為大明難得一見的實權(quán)掌兵外戚,要知道,那時的京營,可都是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后,大明火速補充的各地精銳,而不是日后崇禎時爛透的花架子。 有了這些精銳兵,孫家在朝堂之上,想不立足都難? 而且,極為恐怖的一點,那就是朝堂清流文官,對此都是聽之任之,未曾用什么外戚不得掌權(quán)的祖制來勸阻。 這里面,除了有土木堡之變后,京師武勛家族人才凋零,陷入青黃不接之地的原因,比如按理來說最應該接掌京營的英國公張家,自張輔土木堡兵敗殉國,便進入后輩在兵事上,沒有什么能力突出者的尷尬地步。 至于另外的原因,那就是朝中文臣不敢彈劾,畢竟,挽救大明的功臣于謙,都因為政變的不可說原因,不得不被英宗治罪,蒙冤而死,其他的文臣,哪里敢忤逆英宗的意思? 因此,英宗剛剛復辟的那幾年里,孫繼宗和他背后的孫家可是勢力滔天,得寵之極。 不過,臣子貪得無厭,不知收斂,必然被皇帝所忌諱。 英宗剛剛復辟上臺,為了鞏固政權(quán),需要依靠石亨、曹吉祥、孫繼宗這些人,所以對他們聽之任之,有求必應,但等權(quán)利穩(wěn)固,自然不會再如此縱容。 先是石亨貪得無厭,被英宗下獄,后來曹吉祥想要更多權(quán)利,謀反事敗,被滅族,到了孫繼宗,作為當時身份最尊貴的外戚的孫家,在英宗不斷賞賜后,還是不滿足,屢屢以復辟舊事不斷向英宗求賞,因此自然犯了忌諱。 不過因為其母孫太后之故,英宗對孫家,也只是拒絕賞賜,隱忍不發(fā),并未實施行動。 后來隨著孫太后,在天順六年薨了后,英宗和孫家再也沒有太多阻礙,找了孫家侵占了官地,建立私莊的理由,將除了孫太后兄弟孫繼宗幾人以外的孫氏宗族子弟、家奴,盡數(shù)罷官,同時解除了孫繼宗的京師兵權(quán),只保留爵位,以閑職安置。 可謂是一招就把原本勢力龐大的孫家解散,否則,若是孫家沒因此事惹惱英宗,恐怕現(xiàn)在大明最尊貴的勛臣家族,得是這個毫無武勛的孫家了吧! 有著這個先例,張璟心中便有了點想法,既然孫家可以憑借外戚之身,掌京師兵權(quán),一門榮寵,那他張家怎么不行? 要知道,當初孫家失勢,除了孫家人貪得無厭之外,也是有著孫家后輩無人,讓英宗不忌憚孫家,否則英宗怎么會下手這么果決? 畢竟,孫家那時候完全吃老本,都是靠著孫繼宗這個政治嗅覺極準,膽大包天的老人維持。 若非孫繼宗聯(lián)系英宗和孫太后,并且主動參與,否則在那場奪門之變里,其他孫家子弟家奴,其實都是被這位孫家家主,不明就里,裹挾著政變的人而已。 只要有了兵權(quán),再有文官不敢相對之勢,那他這個外戚身份就不是阻礙,而是一個無往而不利的護身符了! 一瞬間,張璟心里有了明悟,既然上天讓他做了大明的外戚,那他就要把這外戚做好。 有孫繼宗的例子在前,他還怕什么,況且,有違祖制怕什么,大明開國至今,那些違反祖制的事情,歷代皇帝和朝廷干得還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