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宰相
作為帝國的首席宰相,韓休不可以不說是不盡心。上到與皇帝商討軍國大事,下到這個帝國里里外外的那些瑣事,他幾乎都是盡心盡責的去辦理。因為盡心,那些事情辦的倒是也不差。 可就有一樣,牽扯到官員任免的事情,他就不如宋璟、甚至是張說那樣精明了。 張說也曾舉薦過官員。就是在武后當政期間,他也舉薦過官員。所幸,他舉薦的官員還都比較爭氣,沒有給他惹來麻煩。 當然,給自己的女婿升官那件事不算。那是他私心過于膨脹了,給大唐,也給后世留下了一個“泰山之力”的笑話。 至于宋璟看人的本事,那更是韓休只能望其項背而難追之。 可事實上,裴耀卿是李泌舉薦的人。所以,韓休在舉薦裴耀卿一事上,只是一個代理人的角色。 但韓休決定一定要把這個代理人做好。因為,無論出于什么目的,讓裴耀卿上位是最好的選擇。 說實在的,自打裴光廷死后,為新宰相的人選,無論是玄宗還是他和蕭嵩,都有些頭大。 這三位在商討宰相人選的時候,就從來沒有達成過一致。玄宗提出的人,要么是韓休不同意,要么就是蕭嵩覺得那人不可靠。而兩位宰相提出的人選,從來就不是同一人。這樣,不等玄宗說什么,這兩人自己就把對方提出的人否決了。 三人為宰相的人選問題商量了幾次后,漸漸地都明白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nèi)瞬豢赡茉谀切┐蟪祭铮瑸榇筇普页鲆晃恍碌脑紫鄟怼?/br> 君臣三人的三觀相差太多,怎么能找出一個三個人見了都滿意的人來呢? 無論是玄宗,還是韓休和蕭嵩都想著,新選的這位宰相,最好是三人都能看過眼去,而且對自己都要順從一些。不然,有新宰相還不如沒有。 他們之所以會這么想,是在君臣間不休不止的爭斗中得出來的教訓。玄宗怕再來一位韓休這樣的,韓休則怕再來一位像蕭嵩這樣唯圣人馬首是瞻的。而蕭嵩最怕自己再一次走眼,給自己找個韓休這樣的對頭來。 要說玄宗這位皇帝還真的是挺開明的,給大唐選宰相,還知道和另外兩位宰相商量著來,而不是搞一言堂。 可知道內(nèi)情的人都明白,玄宗不這樣做不行。若是他執(zhí)意讓自己看中的人做了宰相,說不定比缺一位宰相更是讓他頭疼。眼前的這兩位宰相說不定會自此聯(lián)手,共同來對付這位新宰相。 大唐帝國的宰相們向來有掐架的習慣,特別是玄宗一朝,此風越演越烈。因為宰相之間掐架,玄宗沒少發(fā)火,甚至做出一氣之下把宰相們都換了的事情。 可宰相的地位特殊,動不動就換宰相,給大唐造成的麻煩更大。所以,這種掀了桌子重新上菜的事情偶爾做一次還行,經(jīng)常干就會引起朝政混亂。 所以選宰相這事,還是商量著來比較好。 可這三人也知道,這件事無論怎么商量,也不會有一個三人都滿意的人。 這樣一來,最后只能是一個結果,那就是寧缺毋氣。寧愿缺一位宰相,也不要因此生氣。 可是,玄宗卻不滿意這個結果。由三位宰相共同做事的規(guī)矩,是他苦思冥想以后才想出的辦法?,F(xiàn)在裴光廷死了,空出一個宰相的位置,一只沒人填補空缺,那么,他的權力就會受到威脅。 君權相權之爭,也是玄宗一朝的特色。前有姚崇宋璟,后有張說韓休,在這些強勢宰相的壓榨下,玄宗的日子過得并不舒坦。 玄宗到底是皇帝,還是一位比較強勢的皇帝,怎么會甘心整日生活在這些宰相的陰影里。所以,他就想出了這個多設一位宰相,以此來瓜分相權的計策。 所以說,裴光廷空出的位置早晚會填補上。 韓休也知道,早晚會有一位新宰相與自己和蕭嵩并列站在朝堂上。于是他就想著,與其來一位不知底細的人,不如順勢把裴耀卿推到宰相的位置上去。 這裴耀卿的人品和學識,自己是了解的。再想到李泌說的“擔多大的重擔,就要有多大的權力”的話,韓休不由得笑了。 這小先生,估計是想讓自己給裴耀卿弄個大一些的官坐坐吧?不如老夫再使把勁,直接讓他與我并列朝堂就是。 韓休畢竟是當朝首席宰相,做事情的水平還是挺高的。主意打定后,他順手拿起一塊松煙墨,在硯臺上慢慢磨著------ 這是他想事情時的習慣,往往墨硯好了,事情也就想清楚了。等那塊端硯上出現(xiàn)一汪墨汁后,韓休放下墨條,拿起了一支狼毫------ “臣聞曰,太宗皇帝曾曰,得一魏征,如得一寶。臣深以唯信,也知既然是寶,便是不可輕易得之的道理。然,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本朝數(shù)百大臣,多有功高位不顯者,如千里之駒混于群馬中,非行千里,不知是千里馬也------” 韓休的這道奏表,自然不需要經(jīng)過門下省審議,他自己就可呈送皇帝。這就是他做為宰相的權力。 不要小看這權力,比起其他大臣,上一道奏表要經(jīng)過門下省那些郎官先儀過,然后覺得有必要再給門下省左右丞審議,然后覺得有必要再送給圣人看的這套程序,這權力已是天大的權力——直達圣聽。 而韓休就是要用這個權力,避開所有人,包括同為宰相的蕭嵩,把這道奏表送到皇帝手里。 這叫什么?這就叫先入為主,為裴耀卿奪得皇帝的第一印象。 不是玄宗對裴耀卿沒有印象。恰恰相反,裴耀卿給玄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每日看見那些版畫的時候,總是會想起兩個人來,一個是李泌,另一個就是裴耀卿。 李泌,他已經(jīng)決定讓他進宮陪皇子們讀書。在書院做小先生,屈才了,還是來這里讀書好一些。 而裴耀卿,玄宗卻是想了許多許多,可就是沒有把他往拜相這件事上想。因為,有人對他說,裴耀卿近日做的這些事情,都是書院李泌給他出的主意,并非他所想。 玄宗知道這人說的是事實。朝會上,裴耀卿自己也承認那些事和李泌有關。所以,玄宗就想著,一個大臣,一個掌管京兆的三品大員,見識竟然還不如一個十來歲的少年,這成何體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