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热爱在线观看视频,国产成人福利资源在线,成年美女黄网色大观看全,狠狠色综合激情丁香五月,777奇米电影网99久久,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成人无码午夜成人无码免费视频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在線閱讀 - 第41節(jié)

第41節(jié)

    吳軍卻大踏步地撤退了。

    下令撤退的是陸遜。陸遜跟孫權一樣,也是一個非常沉得住氣的人。他很清楚,劉備來者不善銳氣正旺,又憑借高地據(jù)守險要,因此必須避其鋒芒打持久戰(zhàn)。只要把蜀軍拖成疲勞之師,就能靜觀其變以求一逞。

    陸遜的估計完全不錯。來勢洶洶的蜀軍被死死堵在猇亭前線,只能駐扎在夷陵到猇亭數(shù)百里的崇山峻嶺間。這是陸遜主動讓給劉備的,卻未必是什么福地。

    劉備當然不會坐等??上ВM管他一再挑釁,陸遜卻穩(wěn)坐釣臺拒不應戰(zhàn)。一連幾個月找不到?jīng)Q戰(zhàn)機會的蜀軍情緒低落,再加上運輸困難,給養(yǎng)不足,天氣漸熱,他們的人心越來越渙散,實際上已成強弩之末。

    這時陸遜宣布,反攻的時機到了。

    就在吳軍士氣高漲之時,劉備的破綻也暴露無遺。他到達猇亭前線后,放棄了水陸并進的有利條件,反而命令水軍上岸,立營數(shù)十屯,綿延七百里。遠在洛陽的曹丕得到消息后立即斷定:我看孫權的捷報就要來了。40

    陸遜用的,則是赤壁之戰(zhàn)中的老辦法。他命令先頭部隊的士兵每人都帶一把茅草,到了劉備的軍營就放火,同時進行猛攻。一旦火勢形成,諸軍同時出擊。

    這一辦法果然奏效。在陸遜的號令下,吳軍主力齊集猇亭大戰(zhàn)劉備,連拔蜀軍四十余營。劉備猝不及防,焦頭爛額倉皇出逃。蜀軍土崩瓦解,狼奔豕突,尸骸塞滿長江漂流而下,再也回不了益州。41

    陸遜一戰(zhàn)告捷。

    這是繼官渡和赤壁之后第三次劃時代的戰(zhàn)爭。官渡之戰(zhàn)后,北部中國成了曹cao的天下;赤壁之戰(zhàn)后,南部中國成了對抗的力量;夷陵之戰(zhàn)后,曹魏固然過不了長江,孫吳和蜀漢也吞并不了對方。

    三國鼎立,已成定局。

    劉備的野心也畫上了句號。他在閏六月兵敗猇亭,八月退回巫縣(今重慶巫山),之后駐蹕白帝城(今重慶奉節(jié)東)。不久,劉備就染疾在身,回天無力。據(jù)說,他曾寫信給陸遜,表示將要卷土重來。陸遜卻坦誠地勸他不必送死,還是安心養(yǎng)傷為好。42

    實際上劉備也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便有條不紊地安排后事。他把十七歲的長子劉禪(讀如善)托付給了丞相諸葛亮,并為他選擇了一位副手──尚書令李嚴。

    公元223年6月10日(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劉備駕崩于永安宮,享年六十三歲。43

    諸葛亮的時代開始了。

    第五章 武侯治蜀

    諸葛亮兌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他卻跟曹cao一樣,成為最被后世誤解的人。他的政治理想沒人繼承,臉上卻被涂滿了道德的油彩,變成圣壇上和舞臺上面目全非的偶像。

    劉備托孤

    諸葛亮與劉備的關系,其實很微妙。

    沒錯,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在赤壁之戰(zhàn)中也不負厚望。他出使東吳,折沖樽俎,促成聯(lián)盟,戰(zhàn)勝曹cao,與劉備度過了一段如魚得水的“蜜月期”。

    然而戰(zhàn)后的他卻似乎退居二線。奪取益州,是龐統(tǒng)極力慫恿,并出謀劃策;進攻漢中,是法正極力主張,并出生入死。所以龐統(tǒng)戰(zhàn)死,劉備“言則流涕”;法正病故,劉備“流涕累日”。法正死后的待遇,甚至比關羽還高。1

    龐統(tǒng)和法正,才是劉備的左膀右臂。

    難怪赤壁戰(zhàn)后整整十五年,我們很少看見諸葛亮的身影,聽見他的聲音。也難怪關羽征襄樊,劉備征東吳,諸葛亮都既不反對也不贊成,干脆一言不發(fā)。

    諸葛亮保持著沉默。

    沉默是可以理解的。劉備兵敗猇亭之后,諸葛亮曾長嘆一聲說:如果孝直(法正)還活著,那就一定能阻止皇上東征。就算東征,也不至于敗得如此之慘啊!2

    這說明什么呢?說明諸葛亮并不贊成伐吳,卻無法有效地阻止,因為劉備只聽法正的。他對諸葛亮,不過相敬如賓。對法正,才是言聽計從。法正不在了,劉備就誰的話都不聽,孔明先生也只好去做“事后諸葛亮”。

    問題是:何以如此?

    因為理念發(fā)生了沖突。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政治家與政客的區(qū)別,就在于政治家有理想,政客只有利益。諸葛亮是有理想的,這才放棄曹cao、劉表和孫權,跟了當時一無所有甚至性命難保的劉備。

    那么,劉備有沒有理想呢?

    原先或許是有的,但是后來忘了。忘記的時間,大約是在得到了荊州和益州之后。此時,咸魚翻身的他,就只有利益沒有理想了,這才不伐魏而伐吳。什么“漢賊不兩立”云云,不過是稱王稱帝的招牌。3

    劉備忘了的,諸葛亮沒忘。然而尷尬的是,這種微妙的變化誰都不能說穿。劉備要裝著沒忘的樣子,諸葛亮也不能提醒。于是只好心照不宣:諸葛亮埋頭苦干做好份內(nèi)的事,劉備則依靠龐統(tǒng)和法正攫取更多的利益。

    問題是現(xiàn)在法正已死,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龐統(tǒng)、許靖、劉巴、馬良也都去世。有威望有能力的,只有趙云和魏延。能夠托孤的,則只有諸葛亮。

    劉備能放心嗎?

    既放心,又不放心。

    放心不難理解。對于諸葛亮的忠誠和能力,劉備從來就不懷疑。何況諸葛亮要的是理想,劉備要的是利益,兩人的訴求并不沖突。更何況劉備很清楚,理想主義者是不會為了個人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線,不顧君臣大義的,他并不擔心諸葛亮變成曹cao或曹丕。

    不過,最讓劉備放心的還是諸葛亮的風格,這個風格就是謹慎。劉備非常清楚:諸葛一生唯謹慎。因此,當劉備決定豪賭一把時,他得依靠龐統(tǒng)和法正;當他需要守住家業(yè)時,謹慎的諸葛亮就是合適人選。

    實際上,諸葛亮自己也這么認為。他事后的回憶和說法就是: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4

    這是實言。

    那么,劉備為什么還不放心?

    因為事關重大。

    事實上,劉備要托付出去的不僅是兒子,更有他一手建立的蜀漢政權??上н@個政權卻危機四伏,既有內(nèi)憂又有外患。外患毋庸置疑,當然是曹魏和孫吳,何況他們正彼此勾結。那么,內(nèi)憂又是什么呢?

    地方勢力。

    我們知道,劉備建立的蜀漢是一個外來政權。更麻煩的是,這個外來政權之前還有一撥外來的,這就是劉焉和劉璋父子及其部屬。再加上益州本土的官僚和豪強,蜀漢王朝內(nèi)部就有了三股彼此制約的政治力量。

    一、益州集團,即本土士族。

    二、東州集團,即劉璋舊部。

    三、荊州集團,即劉備親信。

    這三股力量的關系錯綜復雜。劉焉入蜀時,益州集團是主,東州集團是客。劉備入蜀后,東州集團是主,荊州集團是客。主客新舊先來后到,就造成了荊州(新客)與東州(新主)、東州(舊客)與益州(舊主),以及荊州(客人)與東州(新主舊客)和益州(主人)的三重矛盾。

    這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

    更不好玩的是,劉備在猇亭和夷陵一敗涂地,這就難免讓一些原本就心懷不滿的人蠢蠢欲動??梢赃@么說:劉備建國,基礎不牢;夷陵戰(zhàn)敗,地動山搖。5

    劉備深感憂慮。

    毫無疑問,可以為劉備分憂的只有諸葛亮,最讓劉備放心不下的也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有理想。如果他為了復興漢室,不惜以卵擊石與曹魏決戰(zhàn),豈非內(nèi)外交困?當然,諸葛亮是謹慎的。但,萬一呢?

    這不能不防。

    劉備也表現(xiàn)出驚人的政治智慧。

    兵敗猇亭的四個月后,犍為太守李嚴被任命為尚書令。六個月后,劉備托孤于諸葛亮,同時指定李嚴為副。李嚴原本是劉表的人,曹cao南下時投奔了劉璋,劉備入蜀時又投降了劉備。可以說,李嚴屬于東州集團,卻又與荊州集團最為親近,這一人事安排的用心十分明顯。

    接下來,就是與諸葛亮的談話了。

    劉備說: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定能安邦治國成就大業(yè)。因此,請先生酌情處理。如果覺得劉禪還行,請先生輔佐他。如果這孩子不成器,不妨自行其是。

    沒錯,原文就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什么意思?

    一般認為,君可自取,就是授權諸葛亮取代劉禪自己當皇帝。但也有人認為,是讓諸葛亮從劉備的其他兒子中另選一個,也就是賦予諸葛亮廢立之權。

    兩種解釋,都有道理。6

    但,無論取而代之,還是有權廢立,都非同小可。因此這話首先是說給李嚴聽的。劉備的組織路線很清楚:荊州集團是政權主體,益州集團是防范對象,東州集團則是團結對象。所以,他必須告訴大家:諸葛亮才是朕最信任的人。你們可以積極靠攏,絕不能公然挑釁。

    后來諸葛亮廢李嚴,也因為有此政治底氣。

    傳達給諸葛亮的信息同樣明確:蜀漢政權是我的,也是你的。我死以后,就是你的,不管名義上是誰的。既然如此,先生總不會一時沖動就把它弄丟了吧?

    諸葛亮當然完全明白這意思。他匍匐在地,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地表示:為臣一定鞠躬盡瘁輔佐皇上,忠貞不二報效國家,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7

    什么叫政治?這就是。

    現(xiàn)在,劉備可以放心去死,因為諸葛亮一定會竭盡全力守住蜀漢政權,也不會再有什么萬一。至于接過權柄的諸葛亮如何去做,那不是劉備需要cao心的事情。

    諸葛亮執(zhí)政

    諸葛亮憂心忡忡。8

    憂慮是必然的。實際上,此前一直在二線和后方工作的他并非廣為人知,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蜀漢政權僅僅屬于劉備。所以劉備一死,南中(今云南、貴州和四川西昌一帶)就反了,曹魏則給諸葛亮寄來了勸降書。9

    可惜,他們都小看了孔明先生。

    四面受敵的諸葛亮頭腦異常清醒。他很清楚,這時的當務之急是減輕蜀漢政權的壓力,而減壓的有效措施莫過于釜底抽薪,化敵為友。因此,他不但沒有興兵為劉備報夷陵之戰(zhàn)的一箭之仇,反倒向孫權伸出了橄欖枝。10

    孫權更是明白人。他一面繼續(xù)與曹丕眉來眼去,一面立即與諸葛亮握手言歡。這一互利雙贏的做法為兩國贏得了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從此,吳蜀不再有戰(zhàn)爭。孫權固然可以做大做強,諸葛亮也可以從容治蜀。

    劉禪更是忠實地執(zhí)行了劉備的遺囑,繼位之后立即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領益州牧。封侯則位尊,開府則權重(具有獨立相權),丞相兼任州牧則既能牧官也能牧民,這是只有曹cao才享受過的政治待遇。

    從此,政事無巨細,全由諸葛亮拍板。

    那么,他的決策是什么?

    以攻為守,以法治國。

    前一條是對付曹魏的。孫吳成為友邦以后,曹魏就是唯一的外敵,而且不可和解。因此,蜀漢政權可以考慮的只有兩個選項:主動進攻或者被動防守。

    諸葛亮選擇了前者。劉備去世后四年,四十七歲的諸葛亮上《出師表》,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之后,這樣的戰(zhàn)爭又有四次,總體上可謂略有小勝,得不償失,勞而無功。最后一次,他本人也以身殉職,病逝于軍中。

    這并不奇怪。

    首先,曹魏不是紙老虎,也不腐敗或腐朽,國情并不比蜀漢差。其次,益州雖為天府之國,卻很難成為奪取天下的根據(jù)地和策源地。第三,諸葛亮的能力特征,是治國第一,治軍次之,用兵最差,又豈能戰(zhàn)勝曹魏?11

    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非將略之才,都決定了北伐不可能成功。因此魏軍統(tǒng)帥司馬懿信心滿滿地說:別看孔明來勢洶洶,消滅他卻指日可待。12

    敵人都看得清的,諸葛亮不會不明白。實際上,當年他在隆中就說得很清楚,北定中原,復興漢室,一要天下有變,二要兩路出兵?,F(xiàn)在,天下無變而荊州已失,豈是可以大舉興兵推翻曹魏的時候?

    那么,他為什么還要堅持北伐?

    除了政治理想,還有現(xiàn)實問題。這一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得非常明白──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很清楚,北伐的原因,是益州疲弊。

    所謂疲弊,其實就是弱小。然而越是弱小,就越要奮發(fā)圖強。以弱為強,猶可自保。如不主動進攻,就只有坐以待斃。所以,劉備要攻漢中,關羽要圍襄樊,諸葛亮也要出祁山。這是他們的一貫方針。13

    問題是,蜀漢雖然弱小,卻非危在旦夕。曹魏方面既不曾主動進攻,東吳方面的盟好也已修復,南中各郡更在兩年前基本平定,至少相安無事。那么,北伐之前的蜀漢政權,怎么會處于“危急存亡之秋”?

    如非外患,必因內(nèi)憂。

    內(nèi)憂是毋庸置疑的。荊州、東州和益州三大勢力的三重矛盾,是根本利益的長期沖突,絕無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得以消除,哪怕諸葛亮人品再好,能力再強。

    事實上,蜀漢之亡的原因之一,就是益州集團興風作浪,開門揖盜。問題在于,這個內(nèi)憂目前還只是隱憂,不能明說也不敢明說,《出師表》只能話里有話。

    大政方針則確定無疑,那就是不斷地北伐曹魏,讓國家長期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以外戰(zhàn)防內(nèi)戰(zhàn)。因為無論是轉移注意力,還是加強凝聚力,戰(zhàn)爭都是最好的手段。如果還要整治或鎮(zhèn)壓反對派,更是便當?shù)枚唷?/br>
    這是另一種以攻為守,也是一箭雙雕。

    沒錯,小國更要圖強,安內(nèi)必先攘外。

    不過,以攻為守也好,以外防內(nèi)也罷,既是妙棋也是險棋,關鍵在于分寸。仗打小了,不起作用;打大了,敵人傾巢而出,內(nèi)鬼開門而應,豈非自取滅亡?

    這對諸葛亮的智慧是一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