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热爱在线观看视频,国产成人福利资源在线,成年美女黄网色大观看全,狠狠色综合激情丁香五月,777奇米电影网99久久,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成人无码午夜成人无码免费视频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在線閱讀 - 第26節(jié)

第26節(jié)

    人人有罪,無一例外。

    至此,新老宗教的區(qū)別一目了然。

    猶太教:猶太人才是“上帝的選民”。

    基督教:所有人都是“上帝的罪人”。

    哪個更有開放性?

    基督教。

    是?。〖热蝗巳擞凶?,那就無分你我,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也都需要救贖,不管你是羅馬人、希臘人、西班牙人、日耳曼人,還是別的什么人。

    所以,基督教降低了入教的門檻,取消了猶太教的許多規(guī)定,比如不吃豬rou、要行割禮等等。割禮是猶太人與上帝立約的憑證,相當于在合同上簽字蓋章?;浇虅t改為在頭上灑水,顯然更容易被成年男子接受。

    它成為世界性宗教,也絕非偶然。

    更重要的是,核心價值觀誕生了。

    這就是平等和博愛。

    博愛來自救贖,平等來自原罪。道理很簡單:人人有罪,則人人平等。人人生而有罪,則人人生而平等。平等的權(quán)利既然為造物主所賦予,那就不可讓渡。

    天賦人權(quán)的觀念,在這里埋下了種子。

    何況平等并非人的許諾,而是神的旨意。人的許諾是靠不住的,神的旨意則不可違抗。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個理念一旦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新關(guān)系就有了一個可實現(xiàn)和可cao作的方式,盡管不是最好的。

    下一步是制度的設(shè)計。

    原罪的觀念同樣起到了積極作用。因為所謂原罪,不過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犯罪和作惡的可能。因此,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是制度。制度設(shè)計的目的,是讓人不敢犯罪和無法犯罪。對公權(quán)力的使用,尤其如此。

    三權(quán)分立的制度,也在這里埋下了種子。

    不過天賦人權(quán)也好,三權(quán)分立也罷,都是后來的事情。從基督教的誕生到現(xiàn)代文明的建立,需要漫長的過程,甚至在走向光明之前,先得墮入黑暗深淵。這是人類文明不得不支付的學費和代價。

    在此刻,則必須有人以血獻祭。

    這個羔羊,就是羅馬。

    ☆、救世主還是掘墓人

    皇帝陛下謙卑地跪在了米蘭主教的面前。

    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頭戴高冠,身穿一級大禮服和豪華披風的主教,莊嚴肅穆地來到一身素衣的皇帝面前,沉穩(wěn)地問道:你知罪嗎?

    皇帝答:知罪。

    主教又問:愿意懺悔嗎?

    皇帝又答:我懺悔。

    得到虔誠的回答后,主教帶領(lǐng)在門外等候許久的皇帝進入教堂,并在祭壇前賜給他一小片面包。

    帝國的臣民們目睹了全部過程,因為此君的懺悔被要求公開進行。這當然讓皇帝陛下尊嚴盡失,卻使基督教會的權(quán)威和聲望直上云霄。

    這是公元390年的事,當時中國是東晉,懺悔的羅馬皇帝叫狄奧多西。這位被教會贈予“大帝”稱號的君王堪稱劃時代人物:在他死后,羅馬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在他生前,基督教被定為國教。

    兩件事都意義重大。

    基督教被定為國教,是在狄奧多西懺悔兩年后,即公元392年。這時,距離相傳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時間是三百六十多年。這在歷史上雖然不過彈指一揮,對于基督教來說卻是天上人間。

    變成“執(zhí)政黨”的基督教會迅速舉起了大刀。第二年(公元393年),被教會控制的羅馬元老院宣判天神朱庇特有罪,同時立法全面禁止奧林匹克運動會,因為它是當年希臘人獻給眾神之王宙斯的。

    此后,帝國境內(nèi)數(shù)量繁多的圖書館被陸續(xù)關(guān)閉,屬于所謂“異教世界”的藏書不斷流失,或被焚燒。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明成果被打入冷宮,直到四五百年后才因為阿拉伯人重見天日,盡管他們信奉伊斯蘭教。

    因此,西方史學界把公元393年稱為“希臘與羅馬文明正式終結(jié)的一年”。

    八十多年后,西羅馬帝國也滅亡了。

    其實帝國早就該亡。這一點,從遷都拜占庭的君士坦丁發(fā)布《米蘭敕令》那天起,就已命中注定。

    表面上看,《米蘭敕令》只是堅持和重申了信仰自由的原則,承認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一樣享有合法地位。然而君士坦丁的傾向性卻顯而易見,那就是要建立基督教的獨尊地位。為此,他不惜動用國庫為上帝大興土木,他的新首都也只有基督教堂,沒有羅馬神殿。

    這是一神教的首都,不是多神教的首都。

    偏袒是明顯的,動機卻相當可疑。因為當時的基督徒只占總?cè)丝诘陌俜种?,君士坦丁有什么必要把自己從羅馬人的皇帝變成基督徒的皇帝呢?

    也許,目的在于改變授權(quán)主體。

    前面說過,羅馬,無論共和國還是帝國,權(quán)力都屬于元老院和羅馬人民,執(zhí)政官和皇帝只是代理人。政權(quán)既然是他人授予的,也就可以被他人奪去。羅馬皇帝走馬燈似的輪番上陣,不少還死于非命,道理就在這里。

    所以,要想一人獨裁又長治久安,就只能將授權(quán)主體從人變成神,即由“君權(quán)人授”變成“君權(quán)神授”。而且,多神教的神還不行,那會弄出眾多的皇帝。猶太教也不行,他們的上帝只屬于猶太人,羅馬卻是多民族的帝國。

    基督教,成為唯一選擇。

    毫無疑問,基督教會也十分歡迎這樣一個皇帝。他們很清楚,上帝的旨意只有通過羅馬皇帝,才能在人間得到實現(xiàn),正如皇帝只有通過教會才能獲得神的授權(quán)。

    皇帝和教會,一拍即合。

    只不過,這筆買賣從君士坦丁談到狄奧多西,用了八十年左右才算達成。雙方的愿望和交易,則十分類似于中國漢代的獨尊儒術(shù):你許我獨尊,我許你獨裁。

    然而結(jié)果卻不相同。儒家當真效忠了帝國,帝國卻未必獨尊儒術(shù),而是儒法并用。相反,狄奧多西當真皈依了基督教,基督教卻并不許他獨裁,反倒要他懺悔。

    買賣,也并不總是公平的。

    原因在于供求關(guān)系。要知道,羅馬皇帝并不能直接跟上帝對話。按照當時的教規(guī),神意只能通過主教來傳達。皇帝以為籠絡(luò)了主教就能靠攏上帝,哪曉得自己反倒從君主變成了奴仆?這可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儒家則不一樣。首先,儒家沒有組織(教會),也就沒有領(lǐng)袖(主教),宗師則是不頂用的。其次,皇帝自己就是天之驕子,哪里用得著儒家來代為授權(quán)?第三,儒家主張君為臣綱,又豈敢讓皇帝隨便下跪?

    奉天承運與君權(quán)神授,大不一樣。

    羅馬分裂為東西兩半,也不足為奇。

    分裂是從遷都和分治開始的,后者因為狄奧多西,前者因為君士坦丁。由于沒有留下只言片語,誰都不能確切知道遷都的真實原因。也許,他是要打造一個新羅馬,這就需要新政體,也需要新宗教,還需要新首都。

    羅馬不再適合做首都,這在戴克里先的眼里就已經(jīng)如此了。它因循守舊,腐朽沒落,一潭死水,暮氣沉沉。但在君士坦丁這里,卻可能還有一個原因:羅馬城是傳統(tǒng)文化的大本營,多神崇拜的勢力太強也太頑固。

    多神教夕陽西下,一神教旭日東升,你選哪個?

    傻子也能得出結(jié)論。

    但,有得就有失,有利就有弊,反過來也一樣。希臘和羅馬的多神崇拜也許不合時宜,卻有可貴的精神。

    這個精神就是寬容。

    寬容并不奇怪,多神即意味著多元和多樣。你信你的,我信我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也就相安無事。

    所以,在多神崇拜的國家比如中國和羅馬,雖然也有戰(zhàn)爭,卻從不因為宗教而戰(zhàn)爭;雖然也有滅佛或迫害基督徒的事件,但都是因為政治,不是因為信仰。

    就連猶太教,由于堅信自己才是上帝的選民,也不會把教義強加于人。只有基督教,不但唯我獨尊,還要征服世界,盡管動機也許神圣或者善良。

    基督教學會寬容,要到文藝復興以后。

    寬容是羅馬文明的精髓,也與共和、法治相匹配。沒有共和與法治,就沒有羅馬;沒有寬容和開放,就沒有羅馬文明。因此,基督教只能改變羅馬,不能拯救羅馬。它不是羅馬的救世主,而是羅馬的掘墓人。

    毫無疑問,基督教未必不好,不好的是動用公權(quán)力把它定為國教。這就正如儒學未必不對,不對的是定于一尊。不過,中華帝國顯然比后來的羅馬更寬容,道家思想從來不曾被視為異端邪說,佛教幾經(jīng)起伏也站穩(wěn)了腳跟。

    唯其如此,羅馬帝國亡,中華帝國存。

    這個道理,西方人后來總算明白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就明確規(guī)定,聯(lián)邦議會不得立法設(shè)立國教或禁止信仰自由,盡管當時的美國人多為基督徒。

    信仰的自由,比信仰更重要。

    如果一定要有信仰,那就信仰“自由”吧!

    第五章 理念

    ☆、三綱五常

    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董仲舒,更像一個巫師而不是儒生。

    在他的時代,儒學被巫術(shù)化,巫術(shù)被政治化,涂上了神學色彩的三綱五常則成為中華帝國的核心價值觀。

    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也就是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半個世紀后,中國人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由于它是在白虎觀召開的,所以史稱“白虎觀會議”。

    這時,正如君士坦丁之遷都拜占庭,漢帝國的首都也不再是長安,而是洛陽。經(jīng)歷了王莽之亂的王朝,則像西周變成東周一樣,由西漢變成了東漢。

    白虎觀就在洛陽的帝宮之中。

    洛陽是個好地方。在周人眼里,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天下之中)。所以周公要在故都宗周之外,再建成周洛陽?,F(xiàn)在,帝國定都于此,應(yīng)能長治久安。

    問題是,這一目標怎樣才能實現(xiàn)?

    要有思想。

    的確,統(tǒng)一的帝國需要統(tǒng)一的思想。有此思想,才有共同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帝國也才能在廣闊的地域范圍內(nèi)維持統(tǒng)治。為此,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

    然而,正如羅馬基督教內(nèi)部爭執(zhí)不休,漢代的儒家也分裂為今文和古文兩派。儒生們希望由皇帝出面圣斷獨裁形成定論,就像羅馬教會要請君士坦丁出面召開尼西亞公會議,討論基督和上帝的關(guān)系問題。

    羅馬和中國,是一樣的江湖。

    皇帝也都是江湖老大。

    白虎觀會議便因此而召開,會議的結(jié)論則無關(guān)我們的痛癢。有關(guān)系的是會議紀要《白虎通》明確了一個重要概念,叫三綱。這個概念后來跟董仲舒提出的五常合并在一起,成為中華帝國的思想統(tǒng)治根基:三綱五常。

    這才是一件大事。

    要了解此事的重大意義,還得再看羅馬。

    羅馬的滅亡讓人不解。他們有當時最不壞的政體:共和;最不壞的制度:法治;最可貴的精神:寬容。有此三條,便足以巍然屹立,為什么會亡呢?為什么他們在感到危機的時候,要乞靈于基督教呢?

    換句話說,羅馬文明缺了什么?

    核心價值觀。

    那么,寬容不是嗎?

    不是。價值是需要追求也可以追求的,寬容卻與追求無關(guān)。你寬容,就寬容;不寬容,就不寬容。它其實是一種態(tài)度、精神、境界,但不是價值,也不靠追求。

    自由呢?自由不是價值嗎?

    當然是。

    可惜,羅馬人雖然追求自由,也崇尚自由,卻沒有把它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他們的旗幟上是鷹,君士坦丁之后則是十字架。那可不是自由的象征。

    法治與共和也不是價值,而是實現(xiàn)某種價值的方式和手段。問題是,羅馬人似乎并未意識到這兩種方式背后的價值,他們多半是以一種實用和功利主義的態(tài)度,把法治與共和當作純粹技術(shù)性手段來看待的。

    也就是說,羅馬人有當時最不壞的制度,卻沒有支撐制度的核心價值觀。這就只能成功于一時,不能成功于一世。等他們意識到這點時,可選擇的只剩下基督教。

    基督教當然也不錯,因為有信仰。信仰的背后,則是核心價值觀。也就是說,信仰也只是手段和載體,核心價值才是關(guān)鍵。它是如此的至關(guān)重要和不可或缺,以至于必須借用上帝或安拉的名義,以神諭的方式說出來。

    這就是信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