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綜漫]甩了首領(lǐng)宰后我跑路了、情敵他總在自戀[重生]、穿越修仙之七妹有點猛、種田不如養(yǎng)暴君、我真沒和頂流炒cp[穿書]、唯你至寶、姜姒虐渣攻略、桃運邪醫(yī)
他之所謀為國家利益,他之所護(hù)為中央集權(quán),他之所求為富國強兵。 你要說他不道德,先得否定這三項。 謝幕的帝國 建立中央集權(quán)的大帝國,曾經(jīng)是世界性趨勢。 事實上,當(dāng)我們民族誕生了自己的第一帝國時,世界舞臺上已經(jīng)有好幾個帝國先后謝幕。亞述、波斯、馬其頓都在秦漢之前,之后則還有羅馬和阿拉伯。 這些都是大帝國。亞述地跨西亞和北非,波斯、馬其頓、羅馬和阿拉伯,則橫跨亞、非、歐。其中,亞述堪稱全世界的“第一帝國”。因為正是亞述,在歷史上第一次將那么多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敘利亞、腓尼基、以色列、巴比倫、埃及和埃蘭,統(tǒng)統(tǒng)攏在了一起。 波斯帝國也了不得。僅首都就有四個,版圖則包括伊朗高原、中亞大部、印度西北、整個西亞、北非的埃及和歐洲的色雷斯,以及愛琴海的一些島嶼。 但,亞述帝國的壽命卻只有半個世紀(jì)。 壽命更短的是馬其頓帝國,跟國王亞歷山大在位時間一樣長,只有十三年。壽命長的,波斯帝國二百年,阿拉伯帝國約五百年。從屋大維稱帝到西羅馬帝國滅亡,羅馬帝國也近五百年。以后,東羅馬帝國還有一千年。 顯然,即便是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也比不上中華帝國:兩千一百三十二年。 這很有意思。 羅馬和阿拉伯帝國的成敗得失,我們以后再說,這里只說亞述、波斯和馬其頓。 馬其頓帝國其實是個暴發(fā)戶。他們在波斯帝國達(dá)到鼎盛時期,甚至在我們民族進(jìn)入戰(zhàn)國時,都還沒有像模像樣的國家。但從阿刻勞斯到腓力二世,短短八十年,馬其頓就成為強大的王國,并征服了希臘。 亞歷山大把王國變成帝國,也幾乎不費吹灰之力。這固然因為他能力超強,更要拜命運所賜:希臘衰落,波斯內(nèi)亂,印度河流域諸國林立一盤散沙。亞歷山大的東征西討勢如破竹,簡直就是摧枯拉朽。 馬其頓,命中注定要橫空出世。 亞述的情況也差不多。 第一帝國亞述也是后起之秀,發(fā)祥地則是幼發(fā)拉底和底 格里斯這兩河之間。兩河流域中下游是一大片沖積平原,希臘人稱為“美索不達(dá)米亞”,北部叫亞述,南部叫巴比倫尼亞。后者又分南北,北部阿卡德,南部蘇美爾。 兩河流域文明的興起,是從南到北的。最早出現(xiàn)的是蘇美爾城邦,時間在我們的神話時代;然后是阿卡德王國,時間在我們的堯舜時代;然后是巴比倫王國,時間在我們的夏。亞述崛起時,我們已是東周。 亞述、巴比倫、阿卡德、蘇美爾,一個比一個興盛強大,這可真是后來者居上。 然而亞述征服世界,卻完全依靠武力。他們的統(tǒng)治也一樣,其殘暴程度與秦相比有過之無不及(見本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第六章)。結(jié)果是他們的帝國連同他們的文明一并毀滅,而且不再復(fù)活。 這可真是印證了陸賈對劉邦說過的話:天下可以在馬上獲得,不可在馬上治理。 有所不同的,是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也是勃然崛起的。他們先是在中國進(jìn)入春秋中期的時候,直接由部落聯(lián)盟變成了王國,又在第一任國王居魯士手上迅速變成了帝國。我們民族花了一千八百年才走完的路,他們一步就跨過去了。 幸運的是,波斯人并沒有單純依靠武力。 帝國第四任皇帝大流士是一個改革家,他跟秦始皇一樣修建了國道和高速公路。從蘇撒到小亞愛非斯的御道全程兩千四百公里,另一條重要干道則西起巴比倫城,橫貫伊朗高原,東至巴克特利亞和印度邊境。這是他的車同軌。 同樣,大流士也清楚統(tǒng)一的帝國需要統(tǒng)一的思想,因此確立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為國教,但只作為精神寄托和號召,不強迫臣民信仰。這是他的獨尊儒術(shù)。 大流士,是秦始皇加漢武帝。 此外,大流士還在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制定了統(tǒng)一的貨幣制度,規(guī)定中央政府鑄造金幣,行省鑄造銀幣,自治城市鑄造銅幣。相比較而言,馬其頓帝國混合使用波斯的金幣和希臘的銀幣,雖有利于商業(yè),卻不利于集權(quán)。 三種貨幣同時流通又分級鑄造,大流士張弛有度。 這一事實也證明,波斯帝國是實行郡縣制的。只不過他們的郡叫薩特拉皮亞,漢譯為省,有二三十個,大多是被他們滅掉的國家,比如巴比倫省、埃及省、印度省,跟我們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改滅國為郡縣一樣。 波斯帝國的行省,每省一個總督(省長),一個省軍區(qū)司令。省軍區(qū)的上級是大軍區(qū),一共五個。大軍區(qū)統(tǒng)轄省軍區(qū),最高統(tǒng)帥則是波斯皇帝。 行省的總督和司令卻互不隸屬,直接對皇帝負(fù)責(zé)。總督 身邊還有皇室秘書,是皇帝的特派員和耳目。此外,皇帝還不定期派巡視員到各地明察暗訪,通報社情民意。 有垂直管理的軍政兩個系統(tǒng),有軍政并立的地方行政制度,還有欽定的信仰、四通八達(dá)的道路以及沿途密集的驛站和兵站,波斯堪稱中央集權(quán)的大帝國。 那么,大流士們的江山永固了嗎? 沒有。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軍隊入侵波斯。四年后,大流士三世兵敗身亡,波斯帝國便萬劫不復(fù)。 這又是為什么? 原因當(dāng)然是多方面的。比方說,與希臘長達(dá)半個世紀(jì)的戰(zhàn)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帝國后期行省總督往往兼任軍區(qū)司令,也跟中國晚唐的藩鎮(zhèn)割據(jù)極其相似。西部各省總督甚至聯(lián)兵反叛,中央集權(quán)名存實亡。 但,問題更在帝國本身。 實際上,波斯帝國過于龐大,結(jié)構(gòu)則極其復(fù)雜。埃及、巴比倫、埃蘭、腓尼基、以色列、希臘、印度,哪一個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文明,豈能只靠強權(quán)統(tǒng)合在一個圈子里?就算可以車同軌,恐怕也難書同文。 波斯帝國的統(tǒng)治基礎(chǔ),其實是脆弱的。 馬其頓的基礎(chǔ)就更脆弱,龐大的帝國幾乎完全系于一人 之身。因此亞歷山大一死,他的帝國就分裂為馬其頓希臘、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敘利亞)等獨立王國,再也沒有一種力量把他們重新整合起來。 有此力量的,是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有此力量,是因為帝國之前有邦國,郡縣之前有封建。邦國制或封建制的緊要之處,則在于諸侯的國,大夫的家,都臣屬于天子。有這樣一個天下共主,就不難實現(xiàn)文化認(rèn)同。有同一文明做基礎(chǔ),發(fā)展為統(tǒng)一大帝國就順理成章。至少,嬴政或劉邦稱帝,遠(yuǎn)比空降一個波斯皇帝或馬其頓皇帝要容易得多,也穩(wěn)當(dāng)?shù)枚唷?/br> 何況此前的春秋戰(zhàn)國,還在為帝國的誕生做準(zhǔn)備。 天下共主,文化認(rèn)同,五百年的預(yù)備期,這些都是亞述、波斯、馬其頓沒有的。所以,盡管中華帝國的初夜并非沒有糾結(jié),要封建還是要郡縣也曾經(jīng)引起爭論,但項羽的分封天下終于失敗,韓信和英布也都沒能變成亞歷山大死后的托勒密或塞琉古。中央集權(quán)大局已定,留給漢武帝的問題,是如何對付同姓諸侯王。 把王侯變成羔羊 同姓諸侯王是封建制度的后遺癥。 不能說劉邦當(dāng)年的決策是錯誤的。畢竟,從西周封建到秦漢建國,有八百年的歷史。封建和邦國,也未嘗沒有制度的優(yōu)越性。何況功臣要酬勞,不能不封異姓王;空白要填補,也不能不封同姓王。 更何況,分封只是分權(quán),不是分裂。有一個“王國與郡縣并存”的過渡期,比波斯帝國和大秦直接實行郡縣制要相對穩(wěn)妥,更比馬其頓帝國的分崩離析好得多。 然而分權(quán)就不能集權(quán),集權(quán)就不能分權(quán)。帝國與邦國不能兼容,王國與郡縣也不能并立。任由王國發(fā)展,勢必尾大不掉。因此,分封同姓諸侯只能是權(quán)宜之計,徹底廢除封建制度則勢在必行。 是的。封建制或邦國制的歷史使命已經(jīng)完成。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必須死在沙灘上。 只不過,最好是安樂死。 于是,漢武帝給了溫柔一刀。 這一刀,叫推恩。 推恩,是漢武帝元朔二年實行的政策,設(shè)計者叫主父偃。主父偃是縱橫家,他的設(shè)計也堪稱權(quán)謀的代表作。具體做法,是讓諸侯王分出國土,封給自己的子弟。換句話說,就是把浩蕩皇恩推廣到下一代,所以叫推恩。 這當(dāng)然行得通,因為諸侯王的子弟都擁護(hù)。這也講得過去,因為符合儒家父慈子孝的精神。這又是對帝國非常有利的,因為不費一兵一卒,諸侯的實力已被削弱。 所以,漢武帝立即采納。 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出這主意的主父偃,跟當(dāng)年力主削藩的晁錯一樣,也無辜被殺。而且,極力主張殺掉主父偃的,正是新儒家公孫弘。 公孫弘為什么要殺主父偃? 因為主父偃把事情鬧大了。 前面說過,公孫弘是新儒家,主父偃是縱橫家??v橫家都喜歡惹是生非,主父偃也不安生。他先是揭發(fā)燕王劉定國,后來又整治齊王劉次昌,罪名都是yin亂。 結(jié)果,燕王和齊王畏罪自殺,王國歸了中央。 說起來這兩個家伙胡作非為也不奇怪。七國之亂以后的諸侯王,既無權(quán)力治理王國,也不能任命高級官員,實際上被剝奪政治權(quán)利終身。他們在帝國中央派去的國相監(jiān)視之下,飽食終日無所作為,不yin亂又能干什么? 何況國王有罪,正好奪其王國,漢武帝求之不得。 所以,他并不打算殺主父偃。 公孫弘?yún)s慷慨陳詞。他說,害得齊王身死國除的,就是主父偃。不殺了他,沒法向天下人交代。 漢武帝當(dāng)然不能說齊王自殺正合朕意。而且,從韓信之死到晁錯之死,大漢皇帝從來就不在意兔死狗烹。于是主父偃被滅族,時間也在元朔二年。后來,司馬遷把公孫弘和主父偃合為一傳,則更是意味深長。 不過,主父偃雖死,推恩法卻大力推行。 推恩法的緊要之處,是諸侯王的子弟只能封侯,不能封王。侯的封號由漢武帝確定,封國則改屬中央,不再屬于原來的王國。很清楚,推恩法的最大受益者,其實是漢帝國,只不過侯國在名義上仍屬于諸侯王子弟。 所以,漢武帝還要巧取豪奪。 奪國的最好辦法,當(dāng)然是找茬治罪。正好,漢文帝曾經(jīng)規(guī)定,每年八月大祀宗廟時,諸侯和列侯都要獻(xiàn)金助祭,叫 酎金(酎讀如宙)。漢武帝的辦法則是:酎金分量不夠或成色不好,取消侯爵封號,收回侯國。 那么,分量夠不夠,成色好不好,誰說了算? 漢武帝。 這實在太方便了。結(jié)果,僅元鼎五年,因為酎金問題而被奪爵的列侯,一次就多達(dá)106人,丞相趙周也因此搭上了性命。 4然而終武帝一朝,由于推恩而被封侯的王子,總共也才175人。 5諸侯王身上的rou,就這樣零割下來,又吞進(jìn)漢武帝的肚子里,只不過走了推恩的程序。 黑社會洗錢,也不過如此吧? 然而就連被一削再削的諸侯王,漢武帝也不放過。武帝一朝,因有罪而被廢的王國有九個,名單如下: 淮南王劉安,自殺國除,罪名謀反;衡山王劉賜,自殺國除,罪名謀反;濟川王劉明,廢為庶人,國除,罪名殺人;燕王劉定國,自殺國除,罪名yin亂;齊王劉次昌,自殺國除,罪名yin亂;江都王劉建,自殺國除,罪名謀反;濟東王劉彭離,廢為庶人,國除,罪名殺人越貨;常山王劉勃,徙房陵,國除,罪名不守禮法; 濟北王劉寬,自殺國除,罪名luanlun、詛咒。 此外,還有四個王國由于沒有后代,也被撤銷。 半數(shù)左右的王國沒有了,大多數(shù)侯國也沒有了。那些茍延殘喘的王國和侯國,則早與郡縣無異。封建制的后遺癥已不足為患,要帝國還是要邦國更無須爭論。 實際上到這時,無后的也好,有罪的也罷,都已經(jīng)不成氣候。世襲的王侯不過紈绔子弟,從小長在深宮,嬌生慣養(yǎng),并無閱歷,更無能力,名為鳳子龍孫,實為酒囊飯袋。 除了被漢武帝當(dāng)作羔羊宰割,其實別無選擇。 就連淮南王劉安,也如此。 吳王劉濞之外,最有謀反資本的就數(shù)劉安。他是劉邦小兒子劉長之子,不折不扣的“劉皇叔”。劉安自己學(xué)問既好,手下人才也多,《淮南子》就是他主編的。所以,從漢武帝繼位起,就不斷有人說他能當(dāng)皇帝。 劉安自己,也這么認(rèn)為。 但是怎么樣呢?謀反策劃了近二十年,敗亡卻在頃刻之間。漢武帝甚至沒費一兵一卒,只是派官員到淮南國去辦案問罪。結(jié)果使節(jié)未到,劉安就自殺了。 這時回首七國之亂,便覺恍如隔世。 想當(dāng)年,劉濞的氣焰何等囂張,帝國的形勢又何等嚴(yán) 峻。驚慌失措之下,漢景帝甚至殺了晁錯,撤銷了削藩令,劉濞卻照樣稱帝,照樣發(fā)兵。 那么,劉濞為什么這樣猖狂? 因為既掌握了地方財政,又勾結(jié)了民間資本。吳國境內(nèi)是有銅山和大海的。劉濞便開山采銅,煮海為鹽,結(jié)果富甲天下。于是他的王國全民免稅,服兵役則有補貼。在別處作案的逃犯,也都被他包養(yǎng)起來。他甚至以招降納叛和藏污納垢聞名天下,就像《水滸傳》中的柴進(jìn)。 劉濞招攬的人才,無疑包括當(dāng)時的民營企業(yè)家,即所謂“鑄錢jian人”(其實還應(yīng)該包括鹽商)。此外,則是“無賴子弟”和亡命徒。也就是說,劉濞是把割據(jù)勢力、民間資本和非政府武裝力量都攏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