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jié)
問題是,這些制度為什么能夠建立,而且能夠實行呢?就因為制度背后有觀念的支持,比如“這是我的小破屋,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比如“我堅決反對你的意見,但我寧愿犧牲生命也要捍衛(wèi)你說出這意見的權利”。這些觀念被廣為傳播,早已深入人心,無論政府官員還是江湖大佬,都不敢頂風作案,冒天下之大不韙。 制度的背后是觀念,觀念的背后是什么? 價值。 比方說,因為尊重獨立,所以要保護隱私;因為崇尚自由,所以要保護言論;因為堅持平等,所以要保護民權。這才有了人權觀念、法治意識、創(chuàng)新機制、保障體系,有了自由貿(mào)易、公平競爭、權力制衡、輿論監(jiān)督,有了一系列的觀念和制度,而且能夠落實和執(zhí)行。 價值、觀念、制度,是一種由里到外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西方現(xiàn)代國家能夠勃然興起后來居上,創(chuàng)造出當今世界最強大、最強勢、最強悍的文明,就因為他們把這個邏輯關系弄清了,理順了,夯實了,建構成渾然一體的東西。 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秘密,昭然若揭。 但,如果把西方文明看作“普世文明”,把獨立、自由、平等說成“普世價值”,則大錯特錯。 不可否認,明確說出獨立、自由、平等的概念,應該歸功于西方人。為它們找到目前為止最不壞和最可行的實現(xiàn)途徑,也是西方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說這些制度和方式我們或其他民族先前也有,都不過自作多情。 同樣不可否認,普世傾向也好,普世主義也罷,其實大多出于善意,甚至是一種情懷。有此情懷并不奇怪。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好東西就該與人分享,幾乎是人類的共同心理。好作品和好商品會有口碑,原因就在這里。從文明史的角度看,但凡先進文化的代表,都或多或少會產(chǎn)生普世情懷。華夏文明旭日東升時,對待周邊民族(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就是這種態(tài)度。當時的說法叫“化成天下”,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豈不就是“普世”? 然而再先進的文明,也不能有居高臨下唯我正確的優(yōu)越感,哪怕這優(yōu)越感被看作或說成是使命感。也就是說,你有好東西,可以展示,不能炫耀;你有好辦法,可以介紹,不能強加;你有好主意,可以建議,不能指揮。所有的決定都得別人自己來做。如此,才符合“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對!己所甚欲,也勿施于人。 實際上無論哪種文明,都只是人類文明之一種,沒誰是普世的。如果西方的價值可以叫做“普世價值”,那么伊斯蘭精神豈非也可以叫“普世精神”?何況中華、斯拉夫、日本、印度、拉美、非洲等等,也都有自己的價值和精神。如果大家都是普世文明,都有普世精神和普世價值,請問還有“普世”嗎?如果別人的都不是,只有你是,請問憑什么? 所以,普世文明,是不通的。普世價值,是不對的。普世概念,最好不用。 那叫什么? 共同價值。 世界上有共同價值嗎? 有,因為人性相通。比如儒家講仁愛,墨家講兼愛,佛教講慈愛,基督教講博愛,伊斯蘭教講拉赫曼和拉希姆(至仁至慈),都主張愛??梢?,愛,包括愛別人和被人愛,給予愛和接受愛,是共同人性。 有共同人性,就會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對于是非善惡,也會有相同的判斷。判斷的背后,則是共同的價值和價值觀。 是的。我們勤勞,我們勇敢,獨立自由是我們的理想。事實上,在七千年的文明史中,世界各民族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實現(xiàn)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由此構成了人類文明的絢爛多姿,可謂“共同追求,各自實現(xiàn)”。因此,文明應該求同,文化可以存異。未來世界,出現(xiàn)的將是這樣一種求同存異的“第四代文明”。它將不再由民族、地區(qū)或宗教來命名,而應該叫做“人類文明”。 也因此,我們的原則應該是—— 人類文明,共同價值,實事求是,推進共識。 換言之,重要的不是普世,而是共識。 五、中華 達成人類共識,不能沒有中華的聲音。 中華的聲音很遙遠,也很親近;很清晰,也很模糊。是啊,當它穿越三千七百年的時空在耳邊回蕩時,我們知道它的主旋律和關鍵詞嗎?我們能用簡簡單單一句話,說清楚什么是中華根、中華夢、中華魂嗎? 有點難。 為什么難呢?只緣身在此山中嗎?過去是,現(xiàn)在不是?,F(xiàn)在,我們有了全球視野,可以用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做參照系,應該看得清楚呀。 可惜越是比較,就越不明白,因為中華文明實在與眾不同。 比方說,沒有宗教,也沒有信仰。 宗教和信仰重要嗎?非常重要。請大家想想,人類為什么要發(fā)明宗教,要有信仰?有兩個原因。從根本上說,信仰是人的生命本能,是為了尋找靈魂的源頭和歸宿。從現(xiàn)實需求講,任何人都需要安全、自由、身份認同。宗教和信仰,恰恰就能實現(xiàn)這些需求,甚至比國家做得還好。神的保佑和庇護,給人安全感;心靈與上帝或安拉同在,給人自由感;基督徒或佛教徒的名義和名分,實現(xiàn)身份認同。難怪全世界的穆斯林都要誓死捍衛(wèi)“唯一的真神”和“最后的先知”。非如此,他們不能安身立命;非如此,他們不知此身何屬。 何況宗教和信仰是沒有國界的。因此,要想成為世界性文明,最便當?shù)姆绞侥^于借助宗教和信仰。西方文明如此,伊斯蘭文明就更是如此。為此,他們甚至還需要logo,比如十字架和新月形。 然而所有這些,我們都沒有。 至少,漢民族沒有。 當真如此嗎? 當真。 什么是宗教?宗教就是以信仰為中心的一整套價值系統(tǒng)、觀念體系和行為準則。什么是信仰?信仰則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比如上帝或真主。這樣的存在,不屬于自然界,不能靠科學實驗來證明;也不屬于人類社會,不能靠日常經(jīng)驗來證明。沒辦法,只能“信仰”。 所以德爾圖良(tertullian)大主教說,正因為荒謬,我才信仰。 這樣的存在和命題,我們從來不曾有過。我們之所相信,或者是自然的,如荀子的天;或者是世俗的,如墨子的義;或者既是自然的,又是世俗的,如孔子的命。就連老子的道,周易的易,也一樣。所以《周易》和《老子》,可以用來搞政治、辦企業(yè)、買房子、炒股票。上帝或安拉也管這些嗎?不管。 沒錯,我們后來也引進了佛教,發(fā)明了道教,卻從來都不曾真正成為全民信仰。中國人也信佛、信鬼、信風水,卻其實“信而不仰”。從玉皇大帝到土地公公,都可以是調侃的對象?!段饔斡洝犯悄弥T神諸佛大開玩笑,這些神佛也厚顏無恥地縱徒行兇,還振振有詞。這種態(tài)度,跟當年的古希臘人頗為相似。 同樣,中國人也拜神、拜仙、拜菩薩,卻其實“仰而不信”。佛寺道觀,多在深山老林;求簽問卦,只為祈福消災;三跪九叩,不過例行公事。所謂“信則靈”,其實是“不靈就不信”。信不信,只看靈不靈。 所以漢民族的“信”,從來就沒有定準。祖宗、菩薩、狐仙、關老爺、太上老君,甚至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都可以被一視同仁地請進神龕行禮如儀,只不過得各司其職??即髮W,拜文昌;生孩子,求觀音;買房子,看風水。只要能給自己帶來實際上的好處,我們是不忌諱改換門庭的。 這,也好意思叫“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