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節(jié)
武官們咬牙切齒,殿外執(zhí)勤的大漢將軍也是繃緊了臉頰。 為這樣的皇帝賣命,當真值得嗎? 回到乾清宮,一身疲憊的建文帝令人召來方孝孺,不為問計,只為找人說說話。這個書呆子已經坑了他一次,朱允炆不想再被坑第二次。 不想方孝孺卻固執(zhí)得很,堅決要為皇帝分憂,不顧建文帝的阻止和殿中宦官哀怨的目光,慷慨言道:“臣有一計,可令燕逆無暇南顧,父子相疑!” 此言一出,捂臉的建文帝慢慢轉頭,看著信心十足的方大學士,心中慢慢浮起一絲期待,要不要再信這個書呆子一次? 殊不知,方大學士的計策的確帶來了勝利的希望,卻不屬于建文帝,而是燕王。 第九十三章 坑死人不償命 短暫的皇帝生涯中,朱允炆犯下過無數(shù)的錯誤,寵信豎儒,向書呆子問計,無疑能排入前三位。 被坑一次,可以說是情商不高。 被坑了一次又一次,那就是智商有問題。 建文帝的智商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不然洪武帝也不會選他做繼承人。無奈頭型特殊,腦袋上有坑,沒問題也成了有問題。 方孝孺是學問大家,是條硬漢,更是一顆紅心向皇帝的忠臣。 可惜,他的能力全都用在了讀書上,完全套用書上的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還是解決造反的問題,注定會撞個頭破血流。不過,有仁慈的皇帝擋在面前,要撞,也是他先上。 何謂好心辦壞事,坑人于無形?方大學士將為世人呈現(xiàn)其中真髓。 燕王以武力逼迫,建文帝尚能堅挺。 方大學士親自挖坑,朱允炆徹底栽倒。 方孝孺不通實務,卻辯才一流。 建文帝為方孝孺的口才折服,再次采納了他的意見,決定對燕王父子實行離間之策。 周王被抓,就因兒子告發(fā)。 建文帝知道燕王不是周王,朱高熾三兄弟也不是為了爵位敢舉報老爹的朱有爋,可總要試試看。燕王多疑,只要對朱高熾產生懷疑,目的就已經達到。 父子相疑,兄弟相爭。 或許不用建文帝動手,燕王的軍隊就會從內部瓦解。 乾清宮內,方孝孺侃侃而談,以一個學者的角度,用最嚴謹?shù)膽B(tài)度,向建文帝列舉了離間之計的種種好處。 “兵家貴間。臣以為,陛下可遣書于世子,令歸朝廷,不究其責,并許以王位。時令人密報燕王,王必北歸。天軍可趁機奪回糧道,從容布置。再號令天下勤王之兵,大舉北伐,事成矣。” 建文帝聽得很認真,不時點頭,偶爾還會拍一下桌案,稱贊一聲“先生大才!” 方孝孺表示,燕王不忠,乃大jian之人!為了皇帝的江山社稷,他必定竭盡忠智,肝腦涂地。 當真是忠臣??! 建文帝被徹底感動了,執(zhí)手淚眼,君臣相得。 情形似曾相識? 燕王起兵造反時,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翰林,君臣三人沒少如此“相得”。 現(xiàn)如今,齊泰黃子澄外出募兵,方孝孺繼續(xù)兩人未盡的事業(yè),在朱允炆的職業(yè)道路上揮汗如雨,不斷挖坑。 建文帝摔得鼻青臉腫,爬起來,仍要贊一聲“先生大才”,然后流著眼淚繼續(xù)摔。 當真是命苦。 計策已定,方孝孺親自動手執(zhí)行。 北平是燕王的老巢,朝廷埋下的釘子基本都被清理干凈,方孝孺卻不然。身為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方大學士的崇拜者一抓一大把,或許他們對朝廷會有這樣那樣的非議,在建文帝身上也能挑出各種毛病,對方孝孺卻從未說出個不字。 方大學士想了解燕王父子的關系? 沒問題!資料整理好馬上送到。 方大學士想對燕王父子用間? 更沒問題!一切為了正義! 曾因公務進出燕王府的翰林編修林嘉猷,對燕王父子的關系十分清楚,對朱高熾和朱高煦朱高燧之間的爭鋒也了解一二。方孝孺向皇帝提出用計離間燕王父子,林編修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書生也懂得柿子要用軟的捏,下手要盡快。 為確保計劃萬無一失,方孝孺撇開成見,建議皇帝啟用錦衣衛(wèi)和宦官。 洪武年間的錦衣衛(wèi)號稱無孔不入,辦事能力一流,大臣晚上多吃幾塊rou,洪武帝都一清二楚。即使荒廢了幾年,架子還在,應該能挑出可用之人。 宦官中一直流傳燕王仁愛之名,連方孝孺都有耳聞,不知道的,或許只有身居皇宮,被宦官和宮人包圍的朱允炆。如果派宦官報信,老謀深算的燕王應該也會中計。 “派遣錦衣衛(wèi)入燕貽世子,令宦官至燕王處報信,此計可成?!?/br> 重新啟用錦衣衛(wèi)? 建文帝臉上浮現(xiàn)出幾許遲疑之色。 暗地里他一直在用錦衣衛(wèi),同燕王有牽連的勛貴和武將家中都有錦衣衛(wèi)的耳目??纱蟛糠殖?,尤其是文官們一直被蒙在鼓里。依方孝孺計劃行事,無論事成與否,錦衣衛(wèi)都會被擺到臺面上,這同朱允炆一貫的形象完全不符。 宦官更讓建文帝皺眉。 太祖高皇帝親自立下石碑,宦官敢干預政事,發(fā)現(xiàn)就砍頭。剝皮充草是官員的待遇,宦官無權享受。 “愛卿,一定要用錦衣衛(wèi)和宦官嗎?朕……”建文帝很是猶豫,“或許可從勛貴中擇選一二?” “陛下,此計非錦衣衛(wèi)同宦官不成?!?/br> “果真不成?” “果真不成?!?/br> “……好吧?!?/br> 建文帝又一次被方孝孺說服了。當即命方孝孺起草詔書,召錦衣衛(wèi)千戶張安覲見。至于為燕王送信的宦官,建文帝選定了王景弘。 在皇帝看來,一直隨侍在他身邊的王太監(jiān),忠心應該沒有問題。 旨意一出,連王景弘都不敢相信。 方孝孺挖了坑,建文帝仍覺得深度不夠,自己又挖了兩鍬。 當真是天意弄人,點背不能怨社會。 “陛下,臣一定不辱使命!” 張千戶是難得的忠心之人,雖然以敏銳的直覺察覺到此行定是有去無回,無論燕王中計與否,自己的項上人頭都將不保,仍毫不遲疑的接受了任務。 不接受也不行。獲悉如此機密,又蒙皇帝親自召見,敢拒絕,同樣是死路一條。 王景弘伏在地上,痛哭流涕,“奴婢此去,不能再侍奉陛下,陛下一定要保重龍體!” 建文帝難得給宦官一個好臉,溫聲安慰了王景弘幾句,還給了他不少賞賜,自以為得到王景弘的忠心。殊不知,眼前這個淚流滿面的宦官,正暗地中盤算將計就計,將朝廷兵力不足,京城空虛的消息一并告知燕王。 正愁消息送不出去,方大學士當真是及時雨??! 一番謀劃之后,建文帝三年十一月,錦衣衛(wèi)千戶張安和內侍監(jiān)太監(jiān)王景弘帶著方孝孺擬定的詔書出發(fā)了。 出了南京,兩人一路北上,進入山東之后,在濟寧分手。 張千戶快馬加鞭趕往北平,王景弘奔向燕王駐軍的定州。 彼時,河北境內大雪漫天,若非有堅強的意志力支撐,張千戶怕會在中途壯烈,沒見到朱高熾就被凍死在路旁。 距北平二十多里的孟家屯,角樓上的青壯發(fā)現(xiàn)了行跡可疑的張安和同行的幾名護衛(wèi),當即報告了族老。孟重九做主,將這行人的蹤跡告知里中巡檢。 “虧了十二郎三個,咱們才有今天的日子?,F(xiàn)今不比以往,大家可都要警醒些。但凡有一點不對,也要立刻報知巡檢,或是入城上報大令。” 族人們點頭紛紛稱是。 十二郎帶著兩個堂兄在燕王麾下,官越做越大,孟氏一族都是水漲船高。 十二郎又仗義,哪次回來,族人不得了好處?就算幫不上大忙,也不能像孟廣孝一家扯后腿。大郎做得叫人事嗎?沒有十二郎,孟氏一族都要被他帶累遭殃。 里中巡檢得到消息,兩口吃完一條雞腿,呸一聲吐出骨頭渣子,一把抓起腰刀,“這幾個八成是朝廷來的探子,趙三,馬上給大令送消息,李柱子幾個跟老子一起走!抓住了,肯定是大功!” 北疆之地,民風剽悍。巡檢和縣衙的差役都有相當?shù)膽?zhàn)斗力。上陣拼殺稍遜一籌,砸棍子拍板磚卻是熟手,尋常邊軍都比不上。 堂堂錦衣衛(wèi)千戶,被一個不入流的巡檢敲了悶棍,張安頭暈眼花,兩眼冒星星,栽倒在地。眾人一哄而上,跟著張安的校尉力士個個被五花大綁,動彈不得。 人被捆到宛平縣衙,一頓水火棍掄下來,張千戶咬牙堅持,硬是沒開口。 咱是錦衣衛(wèi),不能掉了面子! 賀縣令是誰?親自抄家伙同南軍對砍的猛人,政務水平甲等,搏擊技術一流。 不開口?沒關系,繼續(xù)揍! 屁股不打爛不算完。 張安仍在咬牙硬扛,校尉和力士卻撐不住了。一名校尉慘叫著開口,將幾人的身份以及張安懷揣詔書的事一股腦說了出來。 有了第一個,其他人也接連招供,大致同校尉說的一樣,都知道張安懷揣詔書,到北平為求見世子。至于方孝孺設下的離間計,除了張安沒人知曉。 幾棍子竟然敲出一群錦衣衛(wèi),賀縣令當真沒有想到。 掄棍子的衙役更沒想到,竟然有幸揍了錦衣衛(wèi)的屁股! 想想洪武年間令人聞風喪膽,能止小兒夜啼的錦衣衛(wèi)北鎮(zhèn)撫司,衙役們手心冒汗,精神卻極其的亢奮。 職業(yè)生涯中能揍一次錦衣衛(wèi),人生也算是圓滿了。 今日之后,完全可以對人吹噓:“老子是硬漢,純爺們!不相信?老子可是連錦衣衛(wèi)都揍過!” “有密詔?搜出來!” 賀銀一聲令下,衙役們一擁而上,連負責筆錄的文吏都擼袖子上陣。 張千戶奮起反抗,奈何雙拳不敵四手,外套里衣,連靴子都沒保住。 白條條的趴在地上,張安目眥皆烈,手握成拳,頭頂冒煙。 奇恥大辱! 衣服撕開,腰帶拆開,靴子底也被斷開,仍沒發(fā)現(xiàn)密詔的影子。一個衙役靈機一動,解開張安背著的包裹,露出里面的信封,眾人的動作齊刷刷的停住了。 這衣服,扒得太沒有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