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鳳尾與花底子其實是相融的,暫時看不出來,待四季花樣制成,我再用金絲編綴添色,還有百花朝陽的金日也并非實編,只用鳳翅和極細(xì)的金絲現(xiàn)出驕陽光芒,對了,因為花底子繁復(fù),所以鳳頸上的彩羽會相對原先繪制的更張揚,師姐說可行。華琬同羅坊主說道。 羅坊主想了想,贊許地點頭,確實更合適,阿琬,聽著這后面的工序還有很多,二月中旬可能完成了。羅坊主自詡換成她,漫說沒有思路和本事,便是有了,沒個三五月也不成。 華琬道:元月能將花底子全部完成,后面的金絲編綴和鑲嵌,我大約只需六七日,說到鑲嵌,我們凝光院可有紅珊瑚,些許地方用紅珊瑚會比鴿血石更好看。 凝光院沒有,平日宮中貴人鮮少用珊瑚的,明日我去少府監(jiān)尋了來。羅坊主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如今她能幫的忙實是太微不足道。 那就麻煩師姐了。華琬璀然一笑。 天色漸沉,華琬與羅坊主收拾了物什后,一路說說笑笑地往食舍行去,比之她二人的輕松歡喜,去往平三堂的王芷蓉,卻因未得趙允佶的好臉色而心情沉郁。 二皇子怒氣極重,沒了往日的溫柔繾綣,動作言語皆粗暴,半分不顧王芷蓉的苦苦哀求。 趙允佶發(fā)泄后更未像往常留在平三堂歇息,而是直接回了皇宮。 王芷蓉本打算伺候好二皇子后探一探口風(fēng),終歸要知曉她在二皇子心中是怎么個位置,若能求得承諾,得個心安,就再好不過,不料 王芷蓉雙目空洞地盯著床帳上的纏枝花紋,廂房內(nèi)很靜,靜到她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聲,她分明已累極,可這心跳卻像要控訴不甘,砰砰砰震得她胸腔一陣陣抽痛,還有廂房內(nèi)的熏香,最初幾次聞,她確實迷醉渾身舒暢,可現(xiàn)在聞久了,她覺得惡心。 王芷蓉閉上眼,她想回凝光院,怎奈周身無一絲力氣。 冬雪停歇,過年關(guān)不久便是元月十五上元節(jié)了,在新宋國,上元節(jié)比春節(jié)還要熱鬧,京城宣德樓前搭起山棚彩燈,坊間四處掛滿燈籠,文思院還盯著吉時,送了一百盞五色琉璃和白玉制成的燈籠去皇宮。 凝光院內(nèi)亦掛上了精致漂亮的蘇州羅帛燈,可因為大部分匠師未回來,故頗為冷清。 華琬終于舍得放下鐫刀,趴在案幾前做了一盞萬眼羅燈籠,燭光從萬千鏤成百花花樣的細(xì)孔中透出,映了無數(shù)絢麗繽紛的光影在墻上。 你這心靈手巧的,做只燈籠竟然都與我們的不一樣。羅坊主新奇地擺弄燈籠,抬頭發(fā)現(xiàn)華琬在箱籠里挑選衫裙。 華琬翻了又翻,好不容易選出一身淡青色小襖喜滋滋穿上,還主動跑至銅鏡前,請青荷替她篦發(fā)。 羅坊主納悶了,她第一次看見華琬精心裝扮自己,阿琬,晚上你要去看燈會? 華琬臉頰泛紅,對著銅鏡點點頭。 喔,羅坊主饒有興致地站起身,打趣道:是與安家小郎一道去,還是李家表哥?今兒上元節(jié),凝光院子時才關(guān)小門,倒是可以玩遲些。 華琬羞惱地瞪大眼睛,直朝羅坊主擺手,不是的,都不是的,師姐不要亂猜。 哎喲,華娘子,您可千萬別動,小心篦子將頭發(fā)扯疼了。青荷焦急地喊道,華娘子不心疼烏溜溜的青絲,她可心疼呢。 第118章 上元節(jié) 收拾妥當(dāng),在羅坊主的打趣聲中,華琬慌不擇路地跑出廂房。 到了凝光院外,華琬才想起她下午費老大勁粘的萬眼羅燈籠忘記帶出來了。 喪氣地拍拍腦袋,昨兒甄大人使鵓鴿與她遞消息,言申時末刻在凝光院外礬樓街的三進(jìn)巷子等她,想來這會兒已經(jīng)到了,她不能讓甄大人久等,燈籠只得作罷。 還未到三進(jìn)巷子,華琬便瞧見甄大人朝她走來。 橘色夕陽下,甄大人精致眉眼如金飾中鑲嵌的璀璨寶石,耀眼張揚。 華琬不自禁地抬手擋在眉梢,目光含羞帶怯地落在甄大人藍(lán)色暗紋金鍛鑲邊的袍擺上。 甄大人腰上束了蛟紋扣玉簡腰帶,腰帶上正系著她編的寒梅絲絳。 華琬疑惑,蛟紋似乎只有皇室宗親可用,為何甄大人會有? 華琬歪了歪腦袋,大約是誰送與甄大人的,畢竟只要不是龍紋,且不會太過招搖,也無人會去多管閑事了。華琬記得前些年,朝廷下制書言非士族不可著綢緞,可京中富商還不是日日綾羅錦緞,也不見誰管過。 趙允旻撫上華琬眉心,華琬顰眉他的心會跟著揪在一起,阿琬,怎么了? 關(guān)切聲似春意漸暖繁花盛開時的清香,能一直沁到她心底,華琬大著膽子用腦門蹭了蹭趙允旻指尖,粗糙,可是很安心,甄大人,我沒事。 華琬笑的局促卻滿面光彩。 那就好,阿琬,我們先去御街北看鰲山燈會,再往潘樓街看雜耍猜燈謎可好。趙允旻輕聲笑。 嗯,聽甄大人安排。站在甄大人身邊,華琬隱約能嗅到甄大人身上淡淡的降真清香。 二人相伴往御街方向行去,隔了層厚厚襖褲,華琬察覺甄大人寬大直垂的袍擺輕碰她的腳踝,麻麻癢癢的,與她此刻心情一樣。 天未大暗,御街卻已是極熱鬧喧嘩了,鰲山燈會用絲綢搭成山巒之形,上頭掛滿形態(tài)各異的花燈,兩旁還用彩絹結(jié)成文殊、普賢兩尊菩薩,彩門上則盤旋兩條裝點了萬盞燈燭的蒼龍,棘盆竹竿上掛起紙糊的百戲人物,整個鰲山燈會很是壯觀。 華琬叫燈火晃的眼花繚亂,一不慎被提著燈籠打鬧的孩童撞了滿懷,幸虧趙允旻眼疾手快,華琬才沒摔到地上。 趙允旻見街坊四巷的百姓皆往此處涌來,鰲山燈會上的人越來越多了,扭頭再見華琬仍舊一副懵懵懂懂的模樣,嘆口氣,干脆牽起華琬的手。 華琬用一絲幾不可察的力氣往外抽了抽,抽不出來,咧嘴笑的很開心。 上元節(jié)本就是郎君、娘子各自尋有情人的日子,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詞可不是隨便念念的,是以趙允旻與華琬雙手相攜再尋常不過。 周圍不少百姓發(fā)髻上插著炭丸,炭丸明明暗暗顯然是點了火的,趙允旻不禁好奇,詢問華琬道,阿琬,你可知世人為何將火丸簪與發(fā)旁,怎不擔(dān)心將頭發(fā)燒了? 華琬掩嘴笑,甄大人竟不知,那炭丸喚作火楊梅,大約四五年前開始時興,點了火遠(yuǎn)遠(yuǎn)瞧著像個小燈籠,上元節(jié)帶著正應(yīng)景,不過我和甄大人一樣,擔(dān)心將頭發(fā)燒著,也未敢戴。 趙允旻了然,原來如此,我于二年前入的京,去年獨自一人,也不會有閑情出來了,殊不知有火楊梅這等有趣的玩意兒,記得我家鄉(xiāng),郎君是擅用白藤紙扎飛蛾標(biāo)與發(fā)髻的。 咦,京城也有,我幼時周圍人就是扎飛蛾。 趙允旻嘴角噙著的笑意仿若隔世,他的家鄉(xiāng),便是華琬幼時的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