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〇節(jié) 賺錢賺到我頭上來了
李元胤將戶部這份文書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遞還給姬慶文,說道:“朝廷下的文書,不過是嚇唬嚇唬老百姓罷了。姬大人這樣的身份地位,自然可以不去理睬他們,或者出個幾千一萬兩銀子,打發(fā)打發(fā)戶部那些討債鬼也就是了?!?/br> 姬慶文瞥了李元胤一眼,伸手指著文書上一行紅字,說道:“這幾個字你讀讀!” 李元胤看了一眼這幾個字,隨口念道:“此事甚急,須仔細?!?/br> 念完,李元胤說道:“這人的字,倒是寫得不錯大概是戶部哪個侍郎或者主事,隨手寫在上面的,姬大人別當一回事。本來嘛,朝廷的事,不能全不放在心上、也不能全然放在心上” 姬慶文又斜睨了一眼李元胤,說道:“扯淡,這幾個字是皇上的御筆,誰敢不放在心上?” 李元胤嚇了一跳,趕緊注目凝視,忽然覺得這幾個蠅頭楷寫得豐潤圓潤,洋溢著一派皇家威儀,讓自己根本沒有勇氣違抗這幾個極為簡單的字中的任何一筆一劃。 一旁的李巖本就是山西人,聽到山西遇到大災荒的消息早已是憂心不已,便說道:“姬兄,皇上既然已有了御筆朱批,那戶部這份文書就是圣旨了。既然是圣旨,便不能等閑視之,姬兄還是要早做準備為好。” 崇禎皇帝的狠辣手段,姬慶文是有過體會的。 別的不說,就那今年年初那次對閹黨的懲治清算來說——一開始只懲處十人顯然是過不了關(guān)的;后來人數(shù)增加到六十多人應該來說已是對閹黨的一個重大打擊了;然而崇禎依舊不滿意,將清洗人數(shù)增加到二百六十多人才算收手。 要知道,中央朝廷有品級的官員加起來也不過八百人出頭,崇禎皇帝相當于清算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于是姬慶文嘆口氣說道:“看來只能這樣了,幸好我衙門庫房里存銀尚多,先勻五萬兩也問題不大。就是不知應當怎樣送交上去?也同運送貢品一樣,走河道總督衙門嗎?” 李巖蹙眉道:“應該是通過河道總督的不錯??删团隆?/br> “就怕什么?”姬慶文問道,“總不見得走運河還會被河匪劫了去不成?” 李巖答道:“我不是這個意思。就怕地方官員層層設(shè)卡、雁過拔毛,五萬兩銀子真正用到賑災上的,說不定剩不了多少了” 姬慶文說道:“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也聽說過這樣一句話,‘賑災要先賑官’,官都沒吃飽,憑什么來給你辦事?讓他們多多少少花掉一點也是應當?shù)?,五萬兩銀子,好歹有三萬兩花在災民身上我就心滿意足了” “三萬”李巖無奈地搖搖頭,“真正有一萬用在正途上,就不錯了!” “什么!才一萬?”姬慶文立即驚呼道,“老子給他們打個六折,他們居然敢給我打兩折,找死?。俊?/br> 一旁李元胤幽幽地說道:“就怕這一萬兩還不能用到實處” “這話又怎么講?”姬慶文忙不迭地追問道。 原來李元胤作為一個一步步從基層爬上來的資深錦衣衛(wèi),這里的弊端他是再了解不過了——朝廷發(fā)下來的賑災銀子,從省、府、縣一級一級克扣下來,要是還能剩下一半,就算是各級官員良心發(fā)現(xiàn)了;而剩下來的銀子,用作補還虧空、修繕官衙、迎來送往等別的用途的就占了一半;要是哪一層的官員手再黑一些,五萬兩銀子能用到災民身上的,確實就只剩下一萬兩左右了。 這勉強剩下來的一萬兩銀子,原本應該是用來向富戶購買糧食發(fā)放給災民的,而負責賑災的地方官,往往還會同那些為富不仁的jian商勾結(jié),用買好糧食的價錢去購買霉變的陳糧。 這樣一來二往,搞不好五萬兩雪花白銀,能不折不扣用到災民身上的,就只剩下一成左右了。 姬慶文穿越之前就知道明末吏治**,穿越之后對此也是頗有體會,卻沒料到這些官員竟會貪腐到這種程度,忍不住罵道:“從災民嘴巴里掏銀子,這他媽的不是在逼人去死嗎?” 李巖嘆口氣道:“要是我大明朝一半官員能有姬兄這份心腸,那何至于將一個大好江山弄得這般千瘡百孔?!?/br> 姬慶文余怒未消,又罵道:“老子在這里辛辛苦苦賺錢,賺的還是外國人的前。他們倒好,賺錢賺到我頭上來了。真是可惡!” 李元胤和附和道:“這也是末將剛才建議姬大人不要理睬戶部文書的緣由——姬大人給的越多,他們貪的也就越多,索性少給一些,也好讓他們胃口稍微一些” “可是可是這文書上面畢竟有御筆親書,要是執(zhí)行起來打了折扣,說不定又要被什么閑著沒事的人舉報到朝廷里,搞我一個欺君之罪,我可承受不起”姬慶文這話是說給李元胤聽的。 李元胤當然知道其中意思,半句都不敢答話,腦袋別過一邊,只當沒有聽見。 李巖卻似胸有成竹,忽然問道:“姬兄崇禎元年趕考之后,就直接來的江南,記得還沒來得及衣錦還鄉(xiāng)吧?” 姬慶文本來就是從后世穿越而來的,對大明朝的老家并沒有太深的感情,因此倒也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現(xiàn)在經(jīng)李巖這么一提醒,這才發(fā)現(xiàn)還真的已經(jīng)離開西安許久了,于是他說道:“是啊,不知不覺都快兩年了。我還好,是來做官的,倒是李兄陪我一同下江南,也是兩年沒回老家了。李兄是至孝之人,應該甚是想念令尊吧?” 提起父親李精白,李巖長嘆一聲:“唉!這事我還沒好好感謝過姬兄你呢!多虧姬兄在皇上和孫老督師,還有徐侍郎(徐光啟)幾位面前有面子,皇上才沒把家父列為閹黨一同處置,姬兄乃是我李家的大恩人啊?!?/br> 姬慶文被他說得不好意思,趕緊撓撓頭,說道:“李兄這話嚴重了,我只是做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工作而已” 李巖話鋒一轉(zhuǎn),卻道:“我說的不是這個事情。我想說的是,姬兄不如以回家省親的名義,跳過戶部及山、陜兩省衙門,直接押運銀兩去西北,親自監(jiān)督賑災事宜,說不定地方官員能夠收斂一些” 李元胤道:“就怕這樣不太符合朝廷體例,哪有蘇州的織造,跑到西北去干預地方政務的?” 李巖卻道:“若是姬兄同意,我這就動筆草擬一道奏章直送北闕。我大明以‘孝’治天下,不太會封駁大臣回鄉(xiāng)省親的請求,更何況皇上也未必真的信任那些官員。皇上按章照準,還是很有可能的?!?/br> 果然不出李巖所料,崇禎皇帝接到姬慶文的奏章,不僅立即準奏,更用邸報明發(fā)天下,并稱姬慶文此舉忠孝兩全,乃是大明官吏的楷模,讓這位五品蘇州織造提督好好地在官場上露了一把臉。 有了皇帝的準許,姬慶文便放手準備起來。 他讓李巖和多九公從庫房里取了七萬兩現(xiàn)銀出來——五萬自然是要用于賑災的,另兩萬則是為了用于不時之需——又取了幾十匹綢緞用來贈送沿途的官員。 運送這么許多銀兩,姬慶文自然將新招募的兩百個團練全部點齊,護送銀子往西北而去,順便可以讓自己撐撐場面、擺擺排場。 姬慶文身邊李巖、多九公、黃得功、杏兒都是西北人,正好趁此機會回家看看;陳文昭因要帶兵,便也跟著一同北上;至于李元胤,姬慶文怕他乘自己不在蘇州的機會,暗地里搞自己的黑賬,專門點名要他同往。 于是姬慶文便將蘇州織造衙門的事情交給宋應星、葛勝兩人照應,只求一切生產(chǎn)照常進行,至于出售、采購事宜,則等自己回蘇州以后再親自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