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3章
楊彪、周忠都是老狐貍。他們早就想到了這個問題,只是沒有合適的方案,此刻聽荀彧提出,知道是劉巴拱的火,正中下懷,紛紛將殷切的目光看向了荀彧。 張濟不懂經(jīng)濟,一臉茫然。 賈詡低著頭,都快要睡著了,一副這事與我無關(guān),你們別問我的架勢。 荀彧也知道自己既然挑起了這個話題,就不能再往后躲。他提出兩個方案:一是維持當前制度,不分皇室、朝廷,都由司徒府控制,但是要對皇室的規(guī)模進行限制,以免無限膨脹;二是將皇室與朝廷分開,重新劃分各自的權(quán)力范圍。 這其中最關(guān)鍵的,就是礦山的收益。 荀彧的建議是,既然光武帝將鹽鐵、礦山等收益劃歸大司農(nóng),就不要再改了,這些還是歸大司農(nóng)。這些收益數(shù)額巨大,又對民生經(jīng)濟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還是由大司農(nóng)控制更合適一些。 楊彪、周忠悄悄地交換了一個眼神,不約而同的撫著胡須,一臉深沉,卻不置可否。 劉協(xié)嘴角輕撇。 一旁的皇后伏壽很不高興,卻沒有說話,只是垂下了眼皮,臉上也沒了笑容。 坐得比較近的荀文倩、甄宓聽到了大概,荀文倩神情有些尷尬,甄宓卻笑靨如花,輕聲對荀文倩說道:“荀尹這是要將印坊、織坊全部收歸司徒府嗎?那我們倒是清閑了,不用再這么辛苦?!?/br> 聲音雖然不大,荀彧卻聽得清楚,臉有些發(fā)熱。 印坊、織坊都是天子一手策劃,皇后與貴人們辛辛苦苦搞起來的,其中還包括他的女兒荀文倩,想收回就收回? 哪有這么便宜的事。 若想如愿,必然要做出能讓天子接受的巨大讓步。這個讓步是什么,他大致猜得出,也做好了心理準備。 只是話到嘴邊,他還是猶豫了。 這關(guān)系到儒門的地位,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說出口的。 雖說天子新政迭出,已經(jīng)在實質(zhì)上動搖了儒門獨尊的地位,畢竟還沒有公開否認這一點。在不少人看來,從事實學(xué)的也是儒門士子,非儒門士子大多還只是做事的工匠,與仕途關(guān)系不大。 一旦正式宣布仕途對其他學(xué)術(shù)敞開,儒門獨尊的地位將蕩然無存。 就算這個決定是正確的,是英明的,是利在千秋的。在短時間內(nèi),提出這個建議的人也會被無數(shù)儒門士子唾棄,成為儒門敗類,被人指脊梁骨是避免不了的。 是在這個場合提出,還是見好再收? 反正天子原則上也沒有反對,具體的建議可以等兩府聯(lián)席之后再提。 看楊彪、周忠這神情,應(yīng)該也是不贊成在這時候與天子討論這個問題的。 可是話到嘴邊,荀彧還是不甘心。 今天是守歲之會,不僅三公九卿及其主要屬員都在,各郡國的上計也在,規(guī)模有如大朝,氣氛卻沒有大朝那么莊重,正是上書的好時候。就算不能做出最好的決斷,也應(yīng)該在原則上達成一致。 此時不說,更待何時? 荀彧咬咬牙,挺身而起,長揖再拜。“陛下受命于危亡之際,奮發(fā)于傾覆之間,不讓光武皇帝當年。臣以為,如今天下將定,正適極大之年,陛下宜收拾舊制,革故鼎新,開萬世太平?!?/br> 劉協(xié)笑笑?!败饕@是要做大文章么?” 楊彪、周忠也有些措手不及。他們還沒有機會和荀彧仔細商量,此刻只是想聽聽荀彧的意見,可是荀彧這架勢,可不是泛泛而談的意思,這是要開誠布公啊。 雖說這只是荀彧一人的意見,就算被否了,也不會牽扯到他們。 可是,這畢竟是關(guān)系到儒門的大事,怎么能如此倉促呢? 荀彧已至不惑之年,怎么還和弱冠少年一樣意氣用事。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量入為出 荀彧開了口,反倒鎮(zhèn)定下來,從容應(yīng)道:“陛下,此乃臣一孔之見,并非什么大文章。若能有利于國家,還請陛下斟酌?;你V帲瑒t請陛下治臣之罪?!?/br> 楊彪、周忠相視苦笑。 荀彧這是鐵了心,要以一身為犧牲,與天子談判啊。 堂上、堂下眾人原本就留意御座前的幾個人,此刻見荀彧挺身直言,知道有大事發(fā)生,立刻提醒身邊的人肅靜,連歌舞也歇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天子與荀彧等人的身上。 劉協(xié)擺擺手?!败饕?,放松些。今天是守歲之會,不是朝會。君臣一起辭舊迎新,可以暢所欲言,卻不必如此拘謹,壞了興致?!?/br> 楊彪也順勢勸道:“荀尹,自華陰之戰(zhàn)起,不論是朝堂還是戰(zhàn)場,陛下都是從諫如流的。你有什么想法就說,但有可取之處,陛下自會擇善而從,你不必搞得這么嚴肅,效強項故事?!?/br> 周忠也配合的笑了起來,拉著荀彧入座。 荀彧順勢重新入座,說了幾句場面話,這才轉(zhuǎn)入正題。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先吹捧了劉協(xié)幾句,將劉協(xié)與光武帝相提并論,并表示就節(jié)儉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為了發(fā)揚這個優(yōu)勢,并避免后世之君重蹈覆轍,有必要立下規(guī)矩,對后宮的規(guī)模進行限制。 眾人聽了,不禁暗笑,同時又為荀彧捏了一把冷汗。 荀彧說的話是沒錯,天子的節(jié)儉有目共睹,即使是和光武帝相比也毫不遜色。 但他說的后世之君,無論怎么看,先帝孝靈都是其中之一。天子對此頗有異議,一直在致力于重修《孝靈帝紀》,豈能聽不出荀彧的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