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1章
隨著新政推行,司徒府的事務(wù)與日俱增,比以往幾乎翻了一倍,他根本忙不過來。天子曾讓他增加吏員數(shù)量,減輕工作負擔(dān),他卻以老臣特有的沉穩(wěn)婉拒了。 他認為很多新增的事務(wù)都是臨時的,比如度田,忙過了就沒了?,F(xiàn)在增加了人手,將來怎么辦? 每增加一個人,都要多支出一份俸祿,對原本就捉襟見肘的朝廷財政來說,就是增加一份負擔(dān)。 朝廷永遠都缺錢,開源很難,節(jié)流就顯得格外重要。 對楊彪來說,他更愿意選擇優(yōu)秀的人才,以一當(dāng)十,以彌補人力的不足。 將來這些人還可以走上更重要的工作崗位,遍歷郡縣,最后回到司徒府,主持大局。 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得到張松,楊彪很滿意,就像當(dāng)初培養(yǎng)禰衡一樣,先安排他處理一些小事,考察他的能力,再逐漸加大壓力,付以更重要的任務(wù)。 張松表現(xiàn)得很好,短短幾天時間,就贏得了司徒府上下的認可。 其他部門也知道了,司徒府來了一個其貌不揚,身材短小,卻能力過人的益州人。 天子和司徒都很欣賞。 誰說益州沒人才?是劉焉、劉璋父子不會用。 誰說天子不重視益州,秦宓、張松都得到了天子賞識。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天子一視同仁。 這兩個結(jié)論不僅鼓舞了益州籍的士子,也給其他州郡的人士增加了壓力。 楊彪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往江陵,交給趙溫。 你趕緊回來吧,天子需要聽取你的匯報,以決定下一步對益州南部采取何種策略。 趙溫接到消息后,立刻起程,于五月初趕到宛城,拜見劉協(xié)。 相隔三年有余,君臣再見,劉協(xié)不禁唏噓。 趙溫須發(fā)盡白,身心俱疲,看起來就像風(fēng)燭殘年的老人,看不到半點大丈夫當(dāng)雄飛的意氣風(fēng)發(fā)。 劉協(xié)起身,扶起趙溫,看了又看,眼眶有些濕潤。 他能想象到趙溫這三年是怎么過來的。 身體的辛苦是一方面,更難的是心理上的煎熬。 他想盡一個老臣的責(zé)任,卻力不從心。在朝無能為力,他就想回到自己的本州,促成益州和平稱臣??墒且嬷萑艘沧屗耍诶婷媲?,沒有人在乎他這個老臣的體面。 最終,他灰頭土臉地回到了朝廷。 他盡力了,但,一事無成。 與此那些剛剛展露頭角,便成績顯著的年輕人,他的心里有多無奈,可想而知。 “趙公辛苦了。” “陛下,臣……”趙溫涕淚交流,打濕了雪白的胡須。 “趙公,你已經(jīng)盡力了。”劉協(xié)將趙溫扶起,將他送往座位,又命人取來水,讓他洗去臉上的塵土。“事有必成,不必成于己。趙公雖然沒能看到最滿意的結(jié)果,卻已經(jīng)種下了希望的種子。還望趙公能保養(yǎng)身體,努力加餐,親眼看著益州重歸朝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br> 趙溫且喜且愧,再拜道:“臣愿以殘軀,隨陛下左右,見天平盛世。” 第一千零七十章 投桃報李 楊彪與趙溫相見,同樣感慨萬千。 他現(xiàn)在知道趙溫為什么遲遲不肯回來,又派張松先行,勸他不要多事了。 以趙溫現(xiàn)在的身體和心態(tài),根本擔(dān)不起司徒的重任。 那不是維護他的榮譽,而是要他的命。 “文先,你的好意,我心領(lǐng)了,但我真的難任其重。與其勉力而強,誤國誤己,不如就此隱退,做點力所能及的事?!?/br> 楊彪默默地點了點頭,算是接受了這個現(xiàn)實。 “你準備做些什么?” “我準備找些人,編一部關(guān)于益州的書?!壁w溫的神情輕松了些?!耙嬷莸胤角Ю铮蠎?yīng)觜參二宿,為古九州之一,卻沒有一部通史,致使中原人以蠻夷視之,豈不荒謬?我老了,無力承擔(dān)政務(wù),就召集一些讀書人,搜羅史料,編一部益州通史,也算是給后人留點東西。” 楊彪撫須而笑?!澳氵@野心不小啊。益州第一部通史,想想都令人神往?!?/br> 趙溫也笑了?!俺诉@部通史,我還想寫點東西。” 楊彪打量著趙溫,漸漸收起笑容?!澳阆雽懯裁??” “自傳?!?/br> “自傳?”楊彪眼神微閃。“這么急嗎?” 趙溫搖遙頭。“不是你想的那樣。我這自傳,不是為了給自己傅粉,而是想回顧自己這一生的得失。我雖然德薄才疏,卻也在仕途上掙扎了近三十年,經(jīng)歷過不少人和事。成績不多,教訓(xùn)不少,寫出來供后人參考,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也是好的?!?/br> 楊彪想了想,微微頜首?!斑@是個不錯的想法。子柔,你先來,為我們這些老臣闖一條路。” “榮幸之至。” —— 遼東,襄平。 劉備站在岸邊,看著客船緩緩靠岸,撩開大氅,快步趕了過去。 船還沒停穩(wěn),他就縱身一躍,上了船,來到艙門前,伸手輕推。 艙門打開,孔融從里面走了出來,看到劉備,他愣了一會,才反應(yīng)過來,不禁啞然失笑。 “原來是征東大將軍,別來無恙?你來迎我,我可怎么好意思。” 劉備哈哈大笑,熱情的挽著孔融的手臂?!拔呐e兄,你遠征漠北這樣的大事,遼東人都已經(jīng)知道了,人人景仰,都等著為你接風(fēng)。我若不早點來,屆時連末席都坐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