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總有人不停的請戰(zhàn)。 幾次小規(guī)模的試探攻擊,敵軍的確不堪一擊,一見到“秦”字大旗,便遠遁數(shù)十里。 從秦王崛起至今,征戰(zhàn)沙場,未嘗一敗,早已培養(yǎng)出一大群驕兵悍將。 而敵軍的膽怯,更刺激了他們的兇性。 “出征!”周煜合上長劍。 太原城中,戰(zhàn)鼓雷動,戰(zhàn)馬嘶鳴。 七千騎兵,九千步軍,八千府兵,八千鮮卑義從,浩浩蕩蕩南下。 城墻上,馬隆望著逐漸遠去的大軍低聲嘆氣。 封賞諸將,馬隆沒有戰(zhàn)功,又不愿與魏軍為敵,只得了一個偏將軍,鷹揚郎將。 不過馬隆并不在乎,秦國戰(zhàn)將如云,的確不差他一個。 一個提了要求的降將,能封偏將,已經(jīng)足夠了。 當年張遼、張郃等名將投降魏武時,也不過一偏將。 “將軍為何嘆氣?”親信王延問道。 馬隆左右看了一眼,并無外人,“此戰(zhàn)恐怕兇多吉少?!?/br> “這是為何?”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周都督領(lǐng)兵冒進,只顧眼前之利,焉能不???洛陽雖敗,然人物鼎盛,豈會不知兵法?司馬昭不擅領(lǐng)兵,卻擅用人,既然以唐彬、劉弘為將,此二人必有才干!上黨為中原咽喉,高屋建瓴,俯視太原,利于步卒防守,我軍騎兵不利攻城,是以此戰(zhàn)不利?!?/br> “將軍既然知道,為何不勸都督?” 馬隆苦笑一聲,“若是衛(wèi)先生在此,尚能聽我勸諫,周都督……豈會聽一降將之言?” 馬隆當年勸過諸葛誕,也勸過石鑒,但全都被當成耳旁風。 這么多年的連續(xù)打擊,讓馬隆成熟穩(wěn)重了許多。 世上能真心實意聽人勸的有幾人? 周煜位高權(quán)重,身邊簇擁著人求戰(zhàn)心切,異口同聲,馬隆若是勸了,只會引來別人的記恨。 “傳言秦王虛懷納諫……”王延低聲道。 “秦王是秦王,周都督是周都督,或許只是我多想了,讓兄弟們做好準備,太原不可失!”馬隆不想跟司馬昭打,但若是別人打他,就另當別論了。 事實上,周煜的三萬大軍前期異常順利。 順汾水而下,陳泰布置的防線望風披靡,連剛剛興建的陰地關(guān)都一哄而散。 眾將皆大喜,“魏人如此不濟,早知如此,當直入洛陽!” “司馬昭弒君,臭名昭著,我等興義旗,討伐司馬氏,當然無往不利。”周煜也心花怒放。 “干脆分出一軍,都督取上黨,走白陘,屬下取河東,走軹關(guān)陘,會師河內(nèi),先撅了司馬氏的祖墳,屠了司馬氏的祖邑,然后攻破孟津,兵臨洛陽,即便打不下洛陽,也能嚇一嚇司馬老兒!”偏將杜河的話引起了一大片的附和聲。 不是他們狂妄,而是魏軍實在不堪一擊。 不過周煜沒有被沖昏頭腦,冷聲道:“兵策既定,豈能說改就改?先拿下上黨,再取河東,打通并州與關(guān)中的聯(lián)系!” “唯!”將領(lǐng)嘴上稱是,臉上神色卻不以為然。 這些將領(lǐng)多是羌胡出身,杜河也是賨人,生性剽悍,無風都要起三尺浪,更何況是在軍中? 還有草原上來的鮮卑義從,進入內(nèi)地,自行劫掠。 不過好在敵人不堪一擊。 進入上黨地界,魏軍仍舊沒有抵抗。 只是憑城而守。 秦軍對魏軍的輕視更甚,輕易就渡過了沁水,逼進謁戾山,地勢逐漸變高起來,道路崎嶇,到處都是坑坑洼洼,不斷有馬腿被折斷。 四面哨探的斥候,出去的多,回來的卻漸漸變少。 周煜也是從駱谷中殺出的,二十多年的征戰(zhàn),警覺性極高。 已經(jīng)隱隱感覺不妙了。 榆次、陽邑、大陵這些地方放棄也就放棄了,連沁水也不要了? 遠處高聳的城墻遙遙在望,周圍青山仿佛屏障,連綿樹林的枝丫仿佛矛戟伸出。 正是五月末春夏之交的時節(jié),卻無飛鳥,亦無走獸,山川之間隱隱透著殺氣。 上黨者,與天為黨,故名上黨! 走到此地,士卒和戰(zhàn)馬都困乏不堪。 “全軍停止前行,安營扎寨!”不知不覺間,周煜額頭上蒙上一層冷汗。 將佐們卻大不樂意,“前方即是壺關(guān),拿下此城休整豈不更妙?” 一路高歌猛進,讓他們失去了對危險的警覺。 周煜一個冷眼掃過來,眾人這才不敢多說。 然而為時已晚,地面微微震動,西、南兩面,無數(shù)的黑甲猶如潮水一般涌出,居高臨下。 西面一桿“唐”字大旗,南面一桿“劉”字大旗。 漫山遍野都是盔甲鏗鏘之聲。 山川樹林中只見飄動的旌旗。 地動山搖間,草木皆成兵。 第五百六十七章 遷都議 周煜的心沉入谷底。 這是敵人設(shè)置的一個陷阱。 陳泰雖然倒了,但偌大的中原絕不會后繼乏力。 楊崢、張?zhí)?、周煜三人本身就是中原出身…?/br> 漫山遍野,鼓聲陣陣,呼喝如雷,仿佛有無窮無盡的敵軍涌出。 八千余鮮卑義從當即一哄而散,沖擊己方。 讓士氣更加低靡。 周煜大喝:“擅退者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