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第四十七章 乏人 枹罕羌亂只是一個開始。 隨著天氣的轉暖,隴西各地賊人揭竿而起,攻伐漢民塢堡。 臨洮、襄武、氐道、白石等縣紛紛為賊侵襲,見到大股魏軍便退,借助隴西山勢聲東擊西。 夏侯霸疲于奔命,卻收效甚微。 隴西境內漢民紛紛逃往南安。 賊勢越鬧越兇,屯駐在武都的郭淮都派人來詢問情狀。 這無異于給了夏侯霸一耳光。 二人原本就不合,隴右人盡皆知。 羌人不敢動南安,不敢動安定,更不敢動武都,偏偏盯著隴西,楊崢隱隱感覺到了什么。 很有可能是俄何燒戈的報復。 但一個俄何燒戈掀不起這么大的陣仗。 三國鼎立以來,西北異族就是魏蜀爭奪的對象。 如果蜀人摻和進來,就不是夏侯霸能解決的了。 畢竟是自己的頂頭上司,對自己也不錯。 連忙上了一份竹簡,闡述羌亂背后可能另有勢力支持。 至于是蜀人還是政敵,就不是他敢多嘴的。 此番突襲枹罕,解了隴西西面的危局,南方山地也用不到騎兵,讓楊崢有了一絲休整的機會。 面對越來越猖獗的羌亂,當務之急自然是擴軍。 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 然而讓楊崢沒想到的是,招兵告示貼出之后,響應的根本沒有幾人。 整個隴西羌多漢少,還要靠關中輸血。 羌亂之后,漢民都習慣性的遷徙至更安全的南安和安定去了。 自鄧艾升任南安太守之后,因地制宜,在地形險要處建立塢堡,廣開屯墾,訓練邊民,收服羌眾,讓南安成了隴右諸郡中的樂土,軍民俱豐,人心大定。 后世常夸耀其偷渡陰平滅蜀之功,實則鄧艾最早以屯田淮南之策,受到司馬懿的賞識而被提拔。 夏侯霸雖有其父勇烈之風,但跟鄧艾比,能力和手腕還是差了很多。 如今招不到人,楊崢感覺自己一腳踩進坑里面了。 原本是想天高皇帝遠,渾水摸魚,累積軍功,再見風使舵,做大做強。 現(xiàn)在第一步就踩空了,沒有人口,就算空有四十米屠龍刀也徒呼奈何啊。 其他留下來的漢民,早早被收容進漢民塢堡中。 而那些塢堡看起來比枹罕城要堅固多了。 城中倒是還有些人,都是些戰(zhàn)爭遺孤,不是女人就是孩子,這幾日與部下們倒是眉來眼去的。 他們倒是快活,整天忙前忙后的,又是幫寡婦們打水,又是劈柴的。 聽說還有幾個特別熱情的主動幫人家暖炕。 這就讓楊崢感覺很尷尬了。 難道真指望他們造娃? 四百多人要生到什么時候? 生了還要養(yǎng)。 城外塢堡中倒是有人,但他們是漢人在西北的中流砥柱,沒有他們,羌人早就肆無忌憚的平推到枹罕城腳下了。 楊崢動他們,無異于自挖墻腳。 西北漢民本就少。 名聲搞臭了,以后只會更困難。 等了三四天,才招到兩百來人,看起來很多,但其中一大半是頭發(fā)花白的老人,還有幾十營養(yǎng)不良的流浪少年。 都是來混口飯吃的。 真正能用的才十幾個人。 這時代青壯也是巨大的資源。 楊崢絕望了,只能暫緩招兵,專注于城外的農(nóng)事。 帶著士卒平整土地,開鑿水渠,為春耕做好準備。 或許是楊崢的竹簡起到了作用,數(shù)次興師動眾勞而無功,夏侯霸也意識到情況不妙,屯兵于洮陽休整,擺出一副要主動出擊羌寨的態(tài)勢,總算稍稍遏制了賊人的氣焰。 三月上旬,夏侯霸召楊崢帳前聽用。 楊崢自是不敢怠慢,留下張?zhí)嘏c兩百騎防守,自領兩百騎南下會合。 “某已召集羌氐賨諸夷酋首前來會盟,興云意下如何?”夏侯霸單獨召見楊崢,身邊只帶著司馬李彌。 楊崢受寵若驚,暗忖是自己的竹簡起了作用。 “其若不來,又當如何?” “來者為吾上賓,不來者,吾提兵討平之,殺一儆百!”夏侯霸眼珠子冒著寒氣。 以隴西的兵力,想完全平定羌亂難度太大。 除非聯(lián)合南安、武都、安定三地的魏軍。 但這是雍涼都督或雍涼刺史的權力,夏侯霸還沒到這個級別。 “夷狄畏威而不懷德,既然掀起如此聲勢,恐怕不會前來會盟,就算來了,也只為利,利盡必散,未必是真心。”楊崢實話實說。 忽見李彌目光復雜。 暗忖可能是他的謀劃。 但眼下形勢也顧不了那么多。 不打疼他們,他們當然不會拿正眼看你。 更何況背后還有勢力支持。 夏侯霸眉頭一皺,沉聲道:“賊酋若果真如此,某必請調長安大軍犁庭掃xue,滅其種類?!?/br> 楊崢不懷疑他的決心和勇氣,但現(xiàn)在的雍涼都督夏侯玄,駱谷大敗在前,早就成了驚弓之鳥,還會支持他大動干戈嗎? 恐怕郭淮就是他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而夏侯霸根本不知道夏侯玄現(xiàn)在的尷尬境地。 就算出兵,又有多少人心甘情愿? 別到時候大軍走在半路上一哄而散,夏侯家的臉面可就徹底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