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黃昏頷首,“所以微臣需要高賢寧出任交趾布政使,微臣需要時代商行在交趾那邊大肆發(fā)展,如此才可以以交趾之力助我大明之進步。” 朱棣哭笑不得。 老子今天是來試探你把高賢寧安置在交趾的用意,現(xiàn)在倒好,你找了個借口,竟然想光明正大的把高賢寧推到交趾布政司使這個位置上去。 有點蹬鼻子上臉了哈。 也沒恚怒。 主要是黃昏說的東西確實讓朱棣動心了,一個國家的強盛主要象征是什么:人口。 而且朱棣心知肚明,自己要打漠北要打亦力把里的話,少不了要增兵,這都需要人口的增長,可如何保持人口增長? 經(jīng)濟是一個因素,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幼兒的存活率,而天花、腦病以及其他各種病,都是制約幼兒成活率的羈絆。 還有就是糧食。 如果黃昏能解決這兩個問題,大明人口暴增的話,就算把交趾給他又如何?! 等等! 朱棣幡然醒悟,別忘了正事。 這小子到底有沒有和太子勾結(jié)起來準備謀反? 第554章 交趾定局! 藩王登基者,古往今來唯朱棣一人。 且不說各種天時地利的條件,畢竟朱棣登基有他的傳奇性,但僅這樣還不足以尊為明成祖,歷朝君王之中,朱棣應(yīng)該能夠擠進前十。 不是應(yīng)該,是肯定。 五征漠北,銜接仁宣,永樂大典等等功績列舉下來,真沒幾個君王比得上。 所以朱棣才敢有如此自信重用神棍黃昏。 現(xiàn)在哪怕猜疑黃昏在安南布局,朱棣也不擔(dān)心,他是憤怒。 如果太子摻和其中,這對于一個父親而言,是何等的心痛。 咳嗽一聲,“那你先前為何反對將安南納入大明版圖,看你意思,當(dāng)時你是支持太子的,就不擔(dān)心讓你的前功盡棄?” 黃昏了然,朱棣這個時候提到太子,肯定沒好事。 要知道朱棣一直不喜歡朱高熾。 想了想,實話實說,“那不是因為害怕嘛?!?/br> 朱棣:“還有你怕的?” 黃昏認真的道:“若論此間天下,微臣怕的當(dāng)然不多,但有一個人,微臣不僅懼怕,也敬重,所以該認慫還是得認慫。” 朱棣忍不住扯了扯嘴角,強忍著笑意。 不得不說,朱高煦的哭訴和胡一元的臨死之言,確實在朱棣心中扎了顆刺,而且會不斷的生根發(fā)芽,當(dāng)下也還沒到朱棣爆發(fā)的時候。 一旦真讓朱棣找到了確鑿證據(jù),毫無疑問,朱棣不會手軟。 對黃昏不會。 對朱高煦也不會。 畢竟是永樂大帝,并沒有讓黃昏發(fā)現(xiàn)他的用意,也知道靠談話是抓不住黃昏把柄的,不著痕跡的轉(zhuǎn)移話題,“按你說來,交趾那邊具體要怎么cao作。” 黃昏想了想,覺得此事可以說,于是道:“倒也是簡單,待交趾三司成立,在交趾大肆興建學(xué)堂,廣泛教授我大明的科舉經(jīng)義,以開交趾民智,當(dāng)然,這句話是美化的說法,實際上我們的目的,是用大明的璀璨文化來同化交趾,讓交趾百姓產(chǎn)生歸屬感、認同感。這其實就是個同化過程,是武力永遠達不到的效果,只有交趾百姓被同化,那大片疆域才會永久的歸屬于版圖之內(nèi)?!?/br> 說到底,就是一個殖民過程。 朱棣頷首,“這個朕明白,但此非一日之功,也許你我有生之年都難以看見這個美好結(jié)局?!?/br> 同化可不是幾年就能做到的事情。 至少要影響兩三代人才有可能達成目的。 黃昏笑了笑,“陛下和微臣看不見,太子看得見,太孫看得見,太孫的太子看得見,只要我神州有人能看見,這件事就值得去做。” 話比較含蓄。 你朱棣看不見,不意味著老子看不見,你都四十多歲了,老子還要個把月才及冠吶。 年輕就是資本。 朱棣一想是這個理:“然后呢,其他方面呢?!?/br> 黃昏想了想,“微臣真可以說?” 朱棣笑著,心里的思緒讓人難以捉摸,至少在此刻,他是很想知道黃昏到底要把交趾弄成什么樣子,道:“但說無妨?!?/br> 其實就怕這個但說無妨。 以前朱棣是信任黃昏,無論他說什么,是真的但說無妨。 但現(xiàn)在不一樣了。 可惜黃昏還沒明白這一點,還真就但說無妨了,道:“其實微臣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僅在私人這個角度,微臣是打算和交趾的豪族,比如藍山黎族合作,讓微臣的時代商行成為扼住交趾經(jīng)濟咽喉的手,然后利用在交趾賺的錢,來開采交趾的礦產(chǎn)以及其他資源,比如橡膠之類的,再用這些資源帶動我大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再用大明經(jīng)濟去帶動交趾經(jīng)濟的發(fā)展,如此一來,交趾的百姓學(xué)大明之文化,享大明之福緣,豈能不歸心?!?/br> 朱棣頷首,沉默不語。 如果真讓黃昏做成了,黃昏在交趾除了沒兵,其他什么都有了,而且黃昏真在交趾做成了這些事,兵也不是問題。 有錢會沒兵? 至于軍械,火器這些東西,黃昏難道做不出? 要知道軍器院的火器,他也參與其中。 黃昏哪里知道朱棣心中的思緒,繼續(xù)作死:“所以不論從哪方面看,交趾已經(jīng)納入大明版圖,要實現(xiàn)微臣這個設(shè)想,需要高賢寧掌握交趾的大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