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還請陛下保重身體,莫要因悲傷廢事,漠北柔然部民正日夜祈盼王師北上,還請陛下發(fā)兵相救?!?/br> 才抹干淚的禿突佳一想到漠北同族們可能的命運(yùn),又忍不住哭求道。 此前在明光殿磕破的腦袋已經(jīng)包扎好了,他還為高澄帶來了郁久閭叱地連的一封信,同樣是請求高澄發(fā)兵。 郁久閭叱地連如今十二歲了,與其姑母蠕蠕公主不同,她才來了洛陽兩年,不僅學(xué)會了漢話,更能寫不少漢字,雖然字跡跟個蚯蚓爬似的。 當(dāng)然,高澄也不會笑她,畢竟自己的字也丑,能夠放開心懷主動學(xué)習(xí)、融入中原文化,郁久閭叱地連就已經(jīng)很讓高澄滿意了。 看過之后將信小心收好,高澄為難道: “朕有心出兵,但卻是中原皇帝,怎能做可汗的事?!?/br> 禿突佳急道: “陛下就是我們?nèi)崛蝗说目珊埂!?/br> 高澄臉色一變,訓(xùn)斥道: “朕一漢人,如何能做柔然可汗,況且頭兵可汗雖死,汗位仍有翁丈承襲,朕又怎會覬覦!” 禿突佳想到了入宮前,在路上遇見陳元康,聽他無意間提起過高澄曾以天可汗來勉勵高歡,趕緊伏地激動道: “陛下是柔然人、漢人、鮮卑人,普天之下,萬族共同的可汗,天可汗!” 第四百零七章 出兵 回到明光殿,高澄聽聞天可汗一說,劍眉微挑,似乎對禿突佳的建議大為意外,連忙撇清道: “朕有何功德,能受此封號,此事莫要再提,恐惹世人譏笑?!?/br> 顯然小高王多多少少有點(diǎn)自知之明,人家二鳳那是把異族打得心服口服,才得了天可汗的名號,自己有什么功績能夠又能得此名。 但微微輕揚(yáng)的嘴角卻向眾人透露了他的真實(shí)想法。 能夠在殿內(nèi)侍奉高澄,哪個不是生了一顆七竅玲瓏心,近侍們立即對高澄一陣歌功頌德,夸耀他過往的豐功偉績。 只是一群宦官吹得再兇,礙于他們身份過于低微,總讓高澄覺得爽感不夠。 要是把宇文泰、蕭菩薩、阿史那土門這些人全捉來,代替這些小太監(jiān)吹捧,那才叫盡興。 禿突佳唯恐高澄繼續(xù)推辭,哭訴道: “陛下!天可汗!你是天下共主,你的柔然兒女正受突厥屠戮,他們盼王師,如久旱望甘霖,還請陛下施以雨露,救漠北之民于水火?!?/br> 眾所周知,小高王這人啥都好,就是心太善,見不得民眾受苦。 遲疑許久后,一聲長嘆,高澄對禿突佳道: “若受此號,恐遭人笑,不受此號,出兵塞外,則名不正言不順,罷了!為了漠北之民,朕又何計個人榮辱,郁久閭卿請起,天可汗,朕受了!” 在場眾人無不恭稱天可汗,高呼萬歲,禿突佳亦在歡呼的人群之中,聽聞高澄愿意出兵,他立即立即轉(zhuǎn)悲為喜,笑容洋溢在了臉上。 禿突佳為高澄冠上天可汗之稱,大體出自公心,為了讓高澄有理由出兵漠北,當(dāng)然,其中少不了有點(diǎn)個人的小心思。 他來洛陽已經(jīng)十年,就回去過柔然兩趟,第一次是為高澄與兄長商議買賣高車婦人一事,第二次則是送侄女靈柩歸鄉(xiāng)。 俗話說,人走茶涼,禿突佳久不在王庭,要想在未來柔然汗國新的權(quán)力體系中占據(jù)重要位置,可不得做點(diǎn)大貢獻(xiàn),奉上天可汗之稱,說服高澄出兵,便是他的功績。 想來所謂天可汗之稱,其余柔然王室,包括新的可汗,都是會認(rèn)的。 主力幾近覆滅,面對亡國的威脅,柔然成為北齊附庸已是注定的事,對于柔然王室們來說,沒有比高澄這個忠厚人更值得投奔的對象。 高澄面對眾人的稱賀聲,終于流露出一絲笑容,對禿突佳道: “郁久閭卿且替朕先往朔州,告知鐵伐,明日朕自會起精兵十萬北上與他匯合。” 禿突佳應(yīng)命,辭行后,出了宮回燕然館告知一聲,收拾了幾件衣物就帶了親隨北上。 明光殿內(nèi),高澄還在暗喜天可汗的名頭,又聽聞第四子高孝瓘在殿外求見。 ‘他這時候不在竇泰府上,怎地如此早就回了宮?!?/br> 原來自從高澄允許高孝瓘隨竇泰習(xí)練騎射,他便會在午后出宮,往竇泰府上跟隨他學(xué)習(xí),直到宮門將要關(guān)閉才會回來,如今離入夜可還有些時候。 高孝瓘進(jìn)殿見禮后,便徑直道: “父皇出塞北伐,孩兒請愿跟隨。” 高澄瞧著兒子臉上與八歲年齡不符的堅毅,卻還是沒有答應(yīng): “出塞作戰(zhàn),兇險萬分,沒人能顧得了你,你就乖乖留在洛陽,隨竇泰學(xué)好了本事再說?!?/br> 高孝瓘很不服氣,覺得父皇輕視了自己,沒錯,他是才開始有系統(tǒng)的學(xué)習(xí)騎射技藝不久,但天賦出眾,稱得上是初窺門徑,據(jù)此前返京述職的表叔段韶說,父皇少年時,他教授了兩年,始終入不得門道。 “父皇莫要小瞧了人?!?/br> 高澄將他招至身邊,揉搓著他的小腦袋道: “出塞不比其他,你且安心留在國中,待將來南征,再隨軍侍奉?!?/br> 聽高澄松了口,高孝瓘沒有得寸進(jìn)尺,非嚷著要跟著出塞不可。 看著他離開的身影,高澄很是欣慰,兒子有這份心顯然是好的。 至于將來南征帶上高孝瓘也并非托詞,雖說在他看來,自己的后繼之君最要緊的事政治屬性,但也不能對軍事一無所知,他確實(shí)打算再南征時,把所有兒子都帶上,讓他們對戰(zhàn)爭有個直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