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李祖娥這次沒有再反駁,曾經(jīng)那個十一歲的少年,她已經(jīng)記不清具體五官,但卻始終記得,他生得很好看。 時間在母女倆的閑談中流逝,馬車一刻不停駛向鄴城。 而輾轉(zhuǎn)于黃河以南,淮河以北,沿海各州招募鹽兵的張亮,也總算招滿了兩萬人。 全是按照高澄所叮囑,勇于械斗,卻又不失質(zhì)樸的鹽工。 由沿途各州郡提供糧食,張亮領(lǐng)著這一支鹽兵北上,向河北而去,以供高澄檢閱。 同時也由他對這些人的駐地進行安排,待秋收之后,也好將鹽兵們的家眷接去安置。 這也是兩人早就約定好的事情,對這支鹽兵寄予厚望的高澄,若不親自檢閱其成色,又怎么放得下心。 原本高澄是要在削弱了鹽販力量后,騰出手對他們進行打擊,壟斷食鹽貿(mào)易,自己吃獨食。 但既然決定將來要農(nóng)商并舉,高澄對待鹽販的看法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 鹽販與私鑄錢幣不同,貨幣發(fā)行權(quán)必須徹底收歸中央,這是原則問題。 削弱鹽販這一宗旨不能變,但卻可以給鹽販留下生存空間,而不是一股腦全消滅。 高澄決定在各州縣地方,統(tǒng)一規(guī)定鹽市地點,禁止私人隨處販售,安排稅吏,按進市的鹽量收取鹽稅,避免鹽販逃稅,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就在高澄重新梳理鹽務(wù),平衡官鹽與私鹽矛盾,醞釀稅制改革的時候。 宇文泰也沒有清閑。 關(guān)中,長安。 得知高澄已然去了河北,麾下將士與百姓也緩過了一口氣,宇文泰決定趁機拔除玉璧這顆釘子。 在宇文泰看來,這毫無疑問是最好的時機,高歡大敗才半年,并不一定有膽量渡河再入關(guān)西。 而高澄遠在河北,西潼關(guān)便不會受到多少威脅,可以放心北上,但宇文泰還是留了一個心眼,將心腹于謹調(diào)往西潼關(guān)。 自己則在長安匯聚兵馬,征召州郡兵四萬,隨同他麾下四萬戰(zhàn)兵主力,北渡渭河,兵發(fā)玉璧。 臨過半年前高歡大營所在,那里載滿了樹苗,正是宇文泰為了紀念大勝,與眾將士一起栽種。 駐守玉璧(華陰)的王思政已經(jīng)得到了確切消息,他一面命人往晉陽報信,一面整頓城防。 所幸,宇文泰春耕搶種,與屯田,不得不讓部眾休整一段時間,這給了王思政按照自己構(gòu)想,設(shè)計修繕城防的機會。 在得到高歡的認可后,也正如高澄所言,高歡果然將一萬鮮卑士卒交給了他。 再加上在五里暗道相逢時,高澄許他在招募五千州郡兵,雖然不能拉出去野戰(zhàn),但協(xié)助守城也有模有樣。 王思政并不畏懼。 第二百零八章 舅甥共話 最先收到河西消息的高歡立即命竇泰領(lǐng)軍兩萬進駐蒲坂,做出隨時西進的姿態(tài),以此威脅,使宇文泰必須留出兵力防備。 但也確實如宇文泰所預料,高歡暫時沒有領(lǐng)軍西進的打算。 沒有人知道是身體原因,還是士氣問題。 至少竇泰所領(lǐng)兩萬人全是當初駐守華陰,未曾遭受襲營的那批將士。 高澄得知具體情況要稍晚了幾日,他正在冀州信都城與舅父婁昭相談甚歡。 而這時候,宇文泰攜帶大量攻城器械抵達玉璧城外,正安營扎寨,準備休整兩日后,再行攻城。 望著眼前一座堅城,宇文泰更希望高歡領(lǐng)軍渡河,西進救援,給他來一出圍點打援的機會,說不定高歡援兵潰敗,玉璧人心動搖,可不戰(zhàn)而下。 無論如何也好過強啃玉璧這塊硬骨頭。 但晉陽傳回消息,只是竇泰領(lǐng)兵兩萬屯蒲坂,其余各部未有召集,果然與他發(fā)兵前的看法一致,晉陽不會有人介入這場戰(zhàn)事。 宇文泰篤定高歡一面下令竇泰做出渡河姿態(tài),迫使自己不敢全力攻城,一面又告誡竇泰,絕不能渡河西進。 心里有了底,宇文泰只分派了哨騎打探蒲坂情報,并未如高歡所想,分兵防備竇泰。 這回還真讓宇文泰又猜到了高歡的心思。 宇文泰戰(zhàn)兵四萬,輔兵四萬,號稱十萬大軍北上,高歡在送別時,告誡竇泰,務(wù)必謹慎,不可再犯潼關(guān)之失。 當時,竇泰也是領(lǐng)了兩萬人。 再說河北,高澄將來信遞給舅父婁昭。 婁昭匆匆一覽,便問道: “阿惠可要回洛陽?” 高澄搖頭不以為意道: “玉璧食用可支一年,又有戰(zhàn)兵一萬,輔兵五千,守備充足,以王思政之能,足可抵御西賊?!?/br> 歷史上,王思政每一筆功勛,都混含著高歡、高澄父子倆的血和淚。 無論是主張營建玉璧,據(jù)城而守迫使高歡第一次攻玉璧無功而返。 還是堅守潁川,在外無援兵的情況下,任高岳、慕容紹宗、劉豐等人領(lǐng)十萬步騎圍城一年,想盡辦法也不能破,原主只能再度派兵增援高岳。 最后卻折了慕容紹宗、劉豐兩員大將,逼得高澄親領(lǐng)步騎十一萬再攻潁川。 塔防大師絕非浪得虛名。 如今玉璧有六鎮(zhèn)鮮卑一萬,州郡兵五千,王思政不給自己堅守一年,真對不起他小高王特意娶了王氏。 這般想著,高澄也打定主意,今夜宿在王氏屋里,用實際行動與王氏一起,為王思政加油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