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因此這枚銅印出現(xiàn)比外面那八面墻壁更加嚴重的氧化情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只不過…… 銅印下面的這個陶罐又是做什么用的,里面到底裝了些什么東西? 吳良立刻又想到了一種可能。 與丘穆公的銅印放在一起,這罐子里裝的不會就是丘穆公的尸首吧? 后世提倡火葬,人死后尸體都會燒成骨灰,裝入骨灰盒或是骨灰罐中進行儲存,以供后人祭拜之用。 據(jù)歷史文獻記載,春秋時期雖然也有一些地方存在火葬的習俗,但那只是極為少數(shù)的地方,齊國可沒有這樣的習俗,尤其是齊國的呂氏諸侯一族更沒有這樣的習俗,因此丘穆公死后斷然不會使用火葬。 所以,這種推測基本上也可以排除。 除非…… 丘穆公在死后遭遇了一些極為特殊的偶然事件,使得他的尸首沒有得到妥善保存,否則就算是一兩百年后進行遷墳,他的遺骨也應該不至于到了這種無法使用正常手段收斂的程度。 就在這時。 “公子,這里既然有丘穆公的印璽,那么那三個陪葬的木盒里面所裝之物定然不是俗物,快打開給咱們開開眼!” 于吉探著脖子張望了一陣,見吳良的動作很慢,終于忍不知指著暗格里面的三個木頭盒子說道。 除了這個陶罐,暗格里面確實還有三個陪葬的木頭盒子。 這三個木盒的外表涂上了一層黑漆,黑漆因為年代久遠表面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龜裂的痕跡,不過盒子頂部用白色顏料寫出來的古齊文字依舊清晰可見。 其中一個盒子上面寫有“厭劾”二字。 第二個寫有“金剛鉆”三字。 最后一個,也是最小的一個,則寫有“如晤”二字。 這便是暗格中所有的陪葬品了,一個陶罐,一方銅印,三個木盒。 “如晤?” “厭劾”與“金剛鉆”這兩個詞雖然也很令人疑惑,但最讓吳良有打開欲望的卻是第三個寫有“如晤”二字的木盒。 這是天朝古代的一種書信用語,乃是“如同見面”的意思。 后世網(wǎng)絡(luò)不發(fā)達的年代,人們只能通過書信聯(lián)系的時候也常用到這兩個字,書信的開篇往往便是“某某某敬啟,見信如晤”,非常具有年代感與儀式感。 正是因此,木盒上的這兩個字,也給了吳良相類似的感覺。 就好像這個木盒里的東西,就是留給他的一般。 又或者說,當初丘穆公的后人修建這座陵墓時,便已經(jīng)料到終有一日會有人進到這里,因此特意提前留下一些東西,等待著這個人的大駕光臨一般。 第二百八十九章 金剛鉆! “那‘厭劾’二字老夫倒能夠理解,這‘金剛鉆’與‘如晤’,卻是令老夫一頭霧水啊……公子可知此為何意?” 于吉早已好奇的湊了上來,待看清楚盒子上的字之后臉上露出疑惑之色,躍躍欲試的望著吳良問道。 “厭劾”究竟何意,吳良自然也是知道的。 這是一種方術(shù),又或者說是一類方術(shù)。 如果非要給這類方術(shù)找一個比較容易為后世理解的同義詞的話,吳良愿將其稱之為東方古老的“白魔法”。 因為“厭劾之術(shù)”乃是一種專門用于對付古老邪術(shù)的方術(shù)。 不過從方式方法層面進行分類的話,東方古老的“白魔法”還應該分為兩個分類,一個分類叫做“厭劾之術(shù)”,另外一個分類則應該叫做“祈禳之術(shù)”。 “祈禳之術(shù)”是一種比較溫和的防御型方術(shù)。 祈禱為祝福,禳除為祛禍。 即是通過舉行祭祀活動,在獻上貢獻的同時采用舞蹈和語言文字等方式,請求上天降下福報,使得自身免遭災禍,從而達到抵擋邪術(shù)禍害的目的。 而“厭劾之術(shù)”則恰恰與之相反。 常言道:“最好的防御就是進攻?!?/br> “厭劾之術(shù)”往往會采用的是主動震懾或具有攻擊性的方式直接抑制、除去禍患或敵對力量,從而達到保全自身的目的。 當然。 這并不是說“厭劾之術(shù)”便比“祈禳之術(shù)”更加優(yōu)秀,其實兩者應該說是各有優(yōu)劣,運用的場合與情況雖然確實有一些重合的地方,但也有各自無法被取代的地方。 比如: “祈禳之術(shù)”可以為一個地區(qū)、或是一個族群祈福祛禍,“厭劾之術(shù)”便無法做到。 而“厭劾之術(shù)”能夠直接抑制,甚至除去邪術(shù)或是施展邪術(shù)害人的個體與組織,從而達到永絕后患的效果,“祈禳之術(shù)”便無法做到,只能選擇被動防御。 若是要用后世大多數(shù)游戲玩家可以理解的方式去對比: 那便是“祈禳之術(shù)”乃是群體技能,而“厭劾之術(shù)”則是單體技能。 “祈禳之術(shù)”乃是專精防御的增益型技能,而“厭劾之術(shù)”則是反守為攻的輸出型技能。 每個人的想法不同。 若是讓吳良去選的話,他一定會對“厭劾之術(shù)”更感興趣,他就喜歡那種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做事方式,光是想想就已經(jīng)“比博燃”了。 “祈禳之術(shù)”則比較適合那種“割rou喂鷹、舍身喂虎”的圣人。 吳良知道自己做不了圣人,甚至連好人都算不太上,強扭的瓜不甜,還是不要勉強自己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