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能夠進入公子的乩相,這個叫做諸葛玄的人定是有什么過人之處,又或是承載著異于常人的天命……” 于吉信以為真,捋著胡須蹙眉沉思道。 “或許吧?!?/br> 吳良眼觀鼻鼻觀心,微微頷首。 這個諸葛玄有沒有什么過人之處吳良不知道,但諸葛亮倒確實有許多過人之處。 暫且不談他在政治、軍事、經濟、書法、繪畫、乃至音樂上的造詣,光是他的那些在正史史書上都有跡可循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便足以令吳良佩服的五體投地。 孔明燈、孔明鎖、孔明棋、八陣圖、木獸、地雷、木牛流馬、諸葛連弩…… 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有些后世的人已經很容易理解,但有些卻是直到吳良穿越之前都還沒有人復原出來,甚至連原理都還沒有搞明白。 也是因此,吳良才非要來見一見諸葛亮不可。 不是因為諸葛亮在吳良小的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是他的偶像,也不是因為后世網絡上流傳的“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經典影視臺詞,而是想要以考古學者的視角來解密諸葛亮的成長歷程。 吳良想知道,諸葛亮的那些過人的才能,還有那些驚世駭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到底是無師自通? 還是擁有什么不為世人所知的奇遇? …… 半個時辰后。 出去打探的瓬人軍兵士便已經悉數回來報告。 只因諸葛玄如今正是鄧縣縣丞,雖算不上愛民如子,但到底也辦了些實事,再加上亂世之中有同行襯托,因此倒給鄧縣的百姓留下的印象還算不錯,在鄧縣的街道上隨便拉個人便知道他是誰,甚至有人對他贊不絕口。 除此之外,諸葛玄為人謙卑,與居住在鄧縣的一些士族關系也是相當融洽,互相之間多有走動。 這就足以證明諸葛玄有些本事了。 吳良只是做了幾天雍丘縣縣令便深有體會,像這種不上不下的基層小官,想要同時得到百姓與士族這兩個對立階級的認同,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而諸葛玄卻將兩者的關系都處理的相當好,這自然也是一種十分難得的本事。 “可探出諸葛玄如今家住何處?” 吳良聽完了瓬人軍兵士對諸葛玄其人的描述,接著又問。 “就在距離縣城不遠的一處山坳之間,他來到鄧縣之后,便與家眷在山坳之間搭建了宅子,又在附近開墾了一片農田,從此便定居在了那里,平日里除了來城內履行縣丞職責之外,舉家上下都在那里過著勤儉的農耕生活?!?/br> 瓬人軍兵士拱手答道。 “家眷呢?可探得分別都有些什么人?” 吳良繼續(xù)問道。 “諸葛玄終身未娶,并無親生子嗣,他的家眷都是堂兄諸葛珪的遺孀與子女,其中遺孀共有三人,帶著兩個侄兒與兩個侄女共同生活,家中并無配備傭仆,一切事務皆是這些家眷親力親為?!?/br> 兵士答道。 “嗯……” 吳良沉吟著點了點頭。 史書上倒并未記載諸葛玄終身未娶的事,只說他在堂兄諸葛珪突然病逝之后,立刻跑去幫忙處理了后事,隨后便帶著諸葛珪的遺孀與子女共同生活。 事實上,諸葛珪留下的子女本來是三男兩女。 三個男孩按照年齡從大到小的排序分別是諸葛瑾、諸葛亮與諸葛均。 諸葛瑾在遷移途中走散,只身一人去了江東一帶,后來效力于東吳孫權,位列大將軍、左都護,后來三國鼎立,蜀漢與東吳有所交集時,諸葛瑾與諸葛亮兩個親兄弟終于有了交集,不過那時雙方已各為其主,為了避嫌從未私下見面,更未談論過私事。 而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還有兩個jiejie則跟隨諸葛玄輾轉多地最終前來投奔劉表,最終留在了南陽郡一帶生活,最終成了聞名于世的“臥龍先生”,又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后出山,以一番為后世津津樂道“隆中對”,助劉備正式開啟三分天下的霸業(yè)。 至于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嘛。 此人便比兩位兄長平庸了許多,一生從未辦過什么大事,就連歷史中的記載也只有寥寥數筆…… “諸葛玄那兩個侄兒的姓名你們可有打聽到?” 為了防止信息有什么差池,吳良特意又問了一句。 “打聽過了,其中一個叫做諸葛亮,另外一個叫做諸葛均,諸葛均平平無奇,但這諸葛亮卻十分有名……” 說到這里,一名兵士已經忍不住笑了起來,頗為不屑的道,“可惜不是什么好名聲,我聽鄉(xiāng)民們說,此人年紀不大卻極為狂妄,稱自己有管仲、樂毅之能,時常跑到襄陽城內與城內望族子弟辯論時事,偏偏脾氣還臭的很,每每被人辯駁到無力還口時,便又如市井之徒一般破口大罵?!?/br> “久而久之,城內士族子弟已不再與他來往,甚至見到他還會像躲避瘟神一般避開,只道此人是個失心瘋。” “還有人說,若非他那叔父諸葛玄平日里襄陽城內的士族多有來往,恐怕早有人看他不慣,給他一些苦頭吃了……也是可惜了諸葛玄一世英名,怎地就招了這么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失心瘋侄兒?!?/br> “……” 聽到這里,吳良的嘴角也不自覺的勾了起來。 真實! 太真實了! 有了這么一段年少輕狂的黑歷史,“臥龍先生”諸葛亮的形象瞬間就變得豐滿起來了,而且……看樣子諸葛亮似乎從小便繼承了祖安人的天賦,我的諸葛村夫啊,逼急了就如市井之徒一般破口大罵可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