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書迷正在閱讀:聽話的情人們(np高潔)、你朝灰色走去、被寵愛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娛樂圈]、【王者】睡了那個MVP(NPH)、和暴戾Alpha合約結婚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破碎星空、貴妃有心疾,得寵著、楚宮秘章(高H)、卿卿若言煙雨深
走程序需要時間,見一時僵住了,沈思卓就問顧苒,既然東西一時沒有定論,能不能從來源上想想辦法?畢竟古玩行里一直有撿漏一說。有時候別說買家,就是賣家,都連藏品的真實價值也說不清,道不明。 沈思卓覺得,自己只是了解情況,也不算過界。他就問顧苒,這件宣德爐,他舅舅究竟是怎么得到的? 就顧苒的年紀,家里有些大事,其實也不一定什么都跟他說。 顧苒就專門去問了一下母親才知道。 近幾年他舅舅受母親的影響,也喜歡上了收藏,但因為公務員收入不高,也只是小打小鬧的買一些制作比較精美的仿品。 然而,這件宣德爐,卻是他的一個老朋友送給他的。他這位老朋友明確的告知他,這件香爐就是現(xiàn)代仿品,不值什么錢。 能讓博物館里的專家都做難的東西,顧苒的舅舅當然認不出來。他們當時喝了酒一時高興,他就把這件香爐帶回家了。 可比較麻煩的是,他舅舅這位老朋友,恰好就是一位房地產(chǎn)承包商。 顧苒的舅舅作為房管部門的官員,警方當然會合理推測,這是一種變相的利益輸送。 顧苒舅舅事后回憶了整個過程,反思就覺得,像是設局做套陷害他。 但是警方認為,如果這件香爐是真品,價值幾千萬,用這個數(shù)目去陷害一位區(qū)級官員,不是非常合情理。 這就等于繞了一圈,又轉回來了。顧苒的舅舅想要脫身,唯一的途徑,就還是證明這件宣德爐的確是現(xiàn)代仿品。 但是,沈思卓覺得,這已經(jīng)不太可能了。雖然他沒有親眼看到實物,可幾位專家都不敢一錘定音,說是現(xiàn)代仿品,那肯定就是有原因的。 一連過了好幾天,李警官的手續(xù)才走下來。 作為一種難得的學習機會,兩位老專家鑒定實物的時候,馬教授就特意把他也帶上了。 宣德爐極負盛名,是因為明清銅器開始使用黃銅,而不同于前代的青銅。由明宣德年始,宣德爐由此得名,并享譽世界。 宣德帝朱瞻基感宮中禮器粗劣,就令“御用監(jiān)”重制, 包括香爐、方鼎、花瓶等。 明人呂震在《宣德鼎彝譜》中記載:“宣德三年,暹羅國王進貢,風磨銅數(shù)萬斤?!?/br> 風磨銅是種銅合金,宣德爐即是用鋅銅合金配制、熔煉、鑄造的銅器。 宣德帝對這批禮器極為看重。反復設計、繪制,做成爐譜后,由技師講出每個爐型的典故出處后,又多次篩選修改,由呂震或原工部官員吳邦佐交皇帝審核,通過后方可鑄造。 銅爐鑄成后,底款篆刻宣德年號,如“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宣德年”、“宣德”等集中。 宣德爐的鑄造數(shù)量,有兩種說法相對主流:一說五千多件,另一說則為一萬八千多件。 宣德四年后,因進貢的風磨銅、白水鉛(鋅)用罄,便再未鑄造。所以,真正的宣德爐僅于宣德三年(1428年)鑄造,但因水準太高,極為精美,宣德五年后,就已經(jīng)有仿品出現(xiàn)了。 因此,真正的宣德三年宮鑄的香爐存世量極少,但也不是沒有。難道,這一個真的是大明宣德爐?! 只是,天啟六年(1626年)項元汴所著的《宣爐博論》已記載:“真者十一,贗者十九。” 幾個人按照約定,準時來到了經(jīng)偵大隊。 魏季銘和王同光戴上老花鏡,反復看了許久。 王同光摘下老花鏡道:“此爐為典型明代形制,沖天耳爐。耳扁微撇,內(nèi)壁薄而收斂,腹部圓潤,三足微收。爐型典雅,寬厚穩(wěn)重,寶相森嚴。墨漆古色,如暈染其上,漆濃深入,古韻浩蕩,貴氣顯揚,略撫即亮,稍溫即潤。” 魏季銘點頭道:“此爐的顏色,確實乃是盤撫多年養(yǎng)煉而成,為歷代求色者所珍。數(shù)百年包漿天然而成,亦為好古者最喜之皮色,再假以時日緩盤輕撫,必出百年幻化之皮色。 底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乃刀刻出,筆意蒼勁,初看不計工拙,似是隨意,實則森然正氣,字體秀雅,亦有魏碑風骨,中宮內(nèi)斂,張力鼓蕩,是典型明代款式。 銅質金黃紅赤,細密銀亮,比之清代銅爐用銅精煉許多,細細審視,確為明代銅質,精細墜手,叩之聲音清脆悠揚,爐壁細密厚實,雖薄而壓手,當為上好精銅所鑄,確為匠心獨具?!?/br> 李警官問道:“二位大師,那這香爐估價能到多少?” 魏季銘沉吟道:“若真是宣德三年所制大明宣德爐,那估價應在4000萬以上.” 王同光卻接道:“可要是仿款,即使是同時期的,價格差別也極大,在七、八萬到一百萬之間?!?/br> 沈思卓在邊上聽著,只覺驚心動魄,這價差上千倍,定罪量刑,也是千差萬別啊! 宣德爐遭遇明末李自成收集、熔煉、鑄造“金餅”,和抗戰(zhàn)時期,日軍收繳北京銅鐵器鑄造彈/藥兩次浩劫,再經(jīng)歲月流轉,現(xiàn)在存世量自然更加稀少。 所以,李警官請來的專家鑒定團的幾位大師,看法也不一。有說確為宣德三年所制正品宣德爐的,也有認為是宣德五年之后明末后仿的。 聽幾位大師爭執(zhí)不下,沈思卓忍不住走過來看著這只香爐。 沈思卓看了許久,也覺制造精美,實在是叫人愛不釋手。他想側過光去,再看看內(nèi)壁的厚度和質感,忽然發(fā)現(xiàn),這只香爐內(nèi)壁上,內(nèi)側有一小塊地方,顏色、質感,好像與周圍有些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