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電燈和蠟燭
在這一個半月內(nèi),已有五十三萬儒生陸陸續(xù)續(xù)的抵達京城,然后開始自發(fā)的靜坐在承天門廣場上。 半個月后承天門(天安門)廣場上密密麻麻地坐滿了儒生,當承天門廣場實在是坐不下去的時候,儒生們便開始在宮外大街上靜坐下來。 讓朱由校納悶的是,這一個半月下來餓死的只有三千四百七十八人,無數(shù)儒生rou眼看上去仿佛挺不過一兩天,可他們硬是堅挺了一個多月后,還是那副快要餓死的模樣。 為了防止瘟疫發(fā)生,也是對餓死之人的敬佩,朱由校下旨讓羽林軍在城外樹林里挖了幾個大坑,用來安葬這些餓死的儒生。 對于這三千多人,朱由校在心里為其惋惜,如果這些人的思想能夠轉(zhuǎn)變過來,能一心為了大明富強為了百姓謀福祉,也不會出現(xiàn)后世被蠻清給占據(jù)這大好河山。 許多儒生的心里也開始胡思亂想起來,這都一個半月了,已經(jīng)餓死數(shù)千人人了,可宮里那位除了派人收尸外就沒任何其它舉動,而這昏君也不出來查探一下,難道想讓我等全都餓死在這不成? 而朱由校此時正在坤寧宮逗著三個孩子。 “叫爹!” “呀!呀!呀!” “叫父皇!” “呀!呀!呀!” 張嫣掩嘴偷笑,只是眉宇間閃過一絲憂愁,道“皇上,這才幾個月啊,哪能開口說話。” 朱由校笑道“這嬰兒你跟他多講講話,他鐵定能記住。” 張嫣現(xiàn)在真的看不懂皇上了,這宮外到處都是靜坐的儒生,皇上你怎么還有心情逗孩子。 “皇上,臣妾有些話不知當講不當講?!?/br> “說!” “這宮外儒生!” 朱由校停下手中動作,站起身子回道“再有十天就結(jié)束了。” 再等十天這些儒生該來的都來了,到時再把他們?nèi)孔テ饋?,該殺的殺,該派去挖礦的挖礦,還筑路的筑路。 而由于玻璃的成功燒制,宋應(yīng)星研究的電燈也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雖然無法達到絕對真空狀態(tài),但是電燈的照亮時間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持續(xù)照明四十多個小時,如果能找出相應(yīng)的材料,那……朱由校臉上不由露出激動的表情。 接下來十天里,朱由校讓宋應(yīng)星親自主持承天門外演講臺地搭建,當然演講臺是朱由校親自設(shè)計的(高二十五米,擂臺頂部面積34米),演講臺緊貼著城墻,而目的就是震懾住整個大明,你們別再跳出來給朕找不痛快,要不然就別怪朕對你們不客氣。 剛開始儒生們還以為昏君要出來認錯,可這些人就是在搭建個高臺并沒有其它動作,至于高臺上掛的東西反倒沒引起儒生們的注意。 而在十天里因各種原因而死亡的儒生有三千多人,當然也有些許儒生中途便放棄了靜坐,偷偷地換了身老百姓的衣裳,靜看事態(tài)的變化。 這天早上四點盧象升、劉大德、周遇吉各率四萬將士進入京城,協(xié)同八萬禁軍和兩萬羽林軍把五十萬儒生團團包圍住。 許多腦袋還比較清醒的儒生,腦海中蹦出四個字《焚書坑儒》,讓本來就營養(yǎng)不良的臉色顯得更加蒼白。 而早上四點半,朱由校在沈宛虞的服侍下穿戴完龍袍,便帶著龍鳳衛(wèi)走向承天門。 對于燈泡會不會亮,朱由校心里也沒有底氣,畢竟這是第一次讓電燈派上用場,沒有電燈就無法達到應(yīng)有的效果。 朱由校小聲詢問身后的宋應(yīng)星,道“應(yīng)星,都沒問題吧?!?/br> 宋應(yīng)星想了想,回道“只要電力能跟上,應(yīng)該沒問題?!?/br> 朱由校嘴角微微抽搐,勞資還是第一次見純?nèi)肆Πl(fā)電機,還真怕到時掉鏈子。 一柱香過后,朱由校懷著忐忑不安的心爬上了城樓。 而眼尖的儒生也看到了身穿龍袍的昏君在城墻上走過,這都快兩個月了,昏君終于出來要給天下讀書一個交代了。 “昏君,放了衍圣公和衍圣公一脈的族人,下罪己詔承認錯誤!”不知誰在人群中大喊一聲。 隨后開始整齊劃一、氣勢磅礴的撕心裂肺的喊道“放了……” 本來心情還不錯的朱由校,臉色瞬間黑如鍋底,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向演講臺。 ,餓了兩個月這聲音依舊如此洪亮,看來背地里沒少偷吃偷喝。 借著微弱的光線,朱由校能看到臉紅脖子粗的儒生,扯著嗓子在咆哮。 “鏘!鏘!鏘!”城墻上響起了敲鑼聲! 而儒生跟配合的乖乖閉上嘴巴,等待昏君“說話”。 “嘿喲!嘿呦!嘿喲!”身強力壯的羽林衛(wèi)正在城樓里喊著號子推動著齒輪。 儒生們額頭布滿黑線,不知昏君到底在搞什么鬼?杵在高臺上讓我等儒生摩拜你雄偉英姿? 不一會兒,高臺上發(fā)出“滋滋滋”地聲音,燈泡開始一閃一閃的忽明忽暗,而朱由校的身姿在這種忽明忽暗的燈光下顯得有些詭異。 對于忽明忽暗的無數(shù)亮光,絕大多數(shù)儒生心中把其歸納為“自然蠟燭”。 這時朱由校拿著鐵皮喇叭,大聲說道“你們很幸運能親眼見證這偉大的時刻,朕首先告訴你們,這不是蠟燭,更不是油燈,而是電燈?!?/br> “對于電你們一無所知,你們可以把電理解為雷電之力,而這個電燈就是通過電發(fā)出亮光。” 隨著朱由校話語戛然而止,電燈終于穩(wěn)定下來,而且發(fā)出的光線越來越明亮越來越刺眼。 “這有什么了不起,還不是和蠟燭的用途一樣!”儒生中間傳來令朱由校吐血三升的聲音。 b,這是哪個白癡說的,你站出來勞資保證砍了你的狗頭,ntd居然把電燈跟蠟燭去做對比。 這些儒生完全不知道電的應(yīng)用會給大明帶來哪些巨變,估計只有等電報機,或者等一系列電器發(fā)明出來,才會明白電的應(yīng)用是科技領(lǐng)域邁出最重要的一步。 神州大地要是把研究儒學的時間用在研究工匠技藝,哪會有白皮豬什么事。 就像后世出土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踐劍的劍身就渡了一層鉻,還有很多失去傳承的技藝,有多少人去研究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