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花瓶美人后我爆紅全網(wǎng)、醫(yī)道圣手、NTR指南、初禮、比克斯魔方、替身女演員總是被cao(1V1,SC)、一世寂寞梨花白、平庸(百合ABO 劇情H)、甄妮的煩惱(文警官的太太)、和前男友協(xié)議結(jié)婚后
至于買衣料時看見與書錚穿的綠色連衣裙相仿的料子又黯然傷神了半日也便不說了。 卻說馮父馮母得了馮璋的信,心下定了大半。既然他肯回來,想必對這門親事是滿意的,聽媒人的話,方家那邊也是滿意的,不過是謹(jǐn)慎,想見上一見,這門親,差不多,成了。 于是便喜洋洋地打掃大兒子回家的住處,又準(zhǔn)備給方家的禮物和定親的物事。定親的物事早年就備下一些,如今因為對方家女兒著重,便再添補(bǔ)替換一些,也差不多齊備了。 第7章 方姑娘其人 方家得了消息,也開始忙。馮璋來時的酒宴、行定親禮所需的東西……又要給方晴做些新衣。 既然相看,總要有身像樣兒的行頭,方晴正是長個兒的時候,現(xiàn)在穿的還是去年秋天做的單衣,雖把預(yù)留的邊兒放出來,也有些短了,何況也舊了。 酒宴、定親禮什么的,吳氏自有計較,也不方便跟方晴說什么,添置新衣服卻要問問方晴的喜好。 方晴進(jìn)屋時,吳氏正在把家里存的幾塊衣料子一塊一塊展開打量。看方晴進(jìn)來,就撿著兩塊鮮亮的往方晴身上披,又覷著眼看配不配膚色,終究不滿意,都擱在了一邊。 方晴知道這是要給自己做相看時的新衣,也不說什么,只任母親興興頭頭擺弄。 吳氏卻有了聊興,先說得去縣城買時興的緞子,又嘆息沒有好裁縫,一會又說前次上京看年輕姑娘們穿的和過去很不一樣,時髦得很,只是鄉(xiāng)間沒有這么穿的,縣上也最多是穿個窄身旗袍,再沒那么多花樣,更不要說洋服。 方晴知道母親的意思,怕馮璋在外面見慣了時髦女孩子嫌自己土。于是笑著說:“娘,這塊豆綠洋布就很好啊,”指著剛才吳氏擱在一邊的一塊布,“這是大姨給的吧?多軟啊,也薄,往前熱了正好穿,正配我身上這條褲子。”又涎著臉兒笑說,“我學(xué)了這幾年畫兒,別的不敢說,配色是練出來了。” 吳氏瞥了方晴一眼,拿起那塊豆綠洋布往方晴身上比了比,又放下:“這塊豆綠洋布好是好,就是太素凈了,平常穿還行。我上回看見有一種綢子,說是日本人機(jī)器織的,平滑細(xì)密,顏色也鮮亮,尤其是紅的,比杜鵑花還艷麗兩分,回頭扯些回來做個褂子吧,另外也要做條緞子裙子,”吳氏深覺對不起女兒,“你長這么大還沒穿過綢緞衣服……” 方晴知道母親是紅樓夢的審美,很怕給自己弄一套“怡紅快綠”的綾羅綢緞出來,便忙笑著說,“看您說的,我又不稀罕當(dāng)蠶蛹,用絲裹著有什么好?要弄啊您就給我弄‘絲被羅衾’,咱學(xué)蜘蛛,在絲上睡覺,那多闊氣啊?!?/br> 一句話把吳氏逗樂了:“你又貧嘴!”又轉(zhuǎn)回布料上,“有一塊湖水綠的綢子,在日頭下能閃出波光的,我覺得做裙子正好……” 方晴心說“果然——”,忍住沒有以手撫額,“我的親娘嗯——您再怎么捯飭,我也富麗堂皇不了,就這樣吧,不然不會走路啊~”方晴要挾道。 吳氏皺著眉頭佯嗔道:“你快看你的書去吧,別跟我這兒搗亂了,眼瞅著都看人家的人了還這樣兒?!?/br> 聽母親這么說,方晴也笑了,罷了,她老人家愛怎么弄就怎么弄吧。又笑著給母親揉揉肩,聽母親嘮叨兩句,直到吳氏又趕人,才笑嘻嘻地從母親房里出來。 方晴也沒徑直回屋,只在院子里溜達(dá),聽著前堂孩子們一鍋粥似的讀書聲,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君子有三樂”,有“見賢思齊焉”,有別于尖細(xì)童音的是一個渾厚的男聲:“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嗯,這是講完學(xué),讓學(xué)生們自己讀書呢。 成天讀楚辭,看來是憂國憂民呢。要說讀書人的情懷,方晴知道,爹是一樣也不少的。可這樣一個狗屎世道,爹一個鄉(xiāng)間老儒,又有什么辦法?不只“國事天下事”沒辦法,家事也不好整。 就說方家學(xué)堂吧。如今對子曰詩云感興趣的越來越少,再加之近兩年年景不好,外面打仗,人心惶惶,誰有閑錢來學(xué)沒大用處的四書五經(jīng)?這樣下去,束脩減少還是小事,學(xué)堂怕是要關(guān)張了。 其實針對這種現(xiàn)狀,方家學(xué)堂課程已經(jīng)做過調(diào)整。 方守仁雖端方,卻也不是墨守成規(guī)之人,眼看科舉是不再可能重開了,就把課程中的四書五經(jīng)內(nèi)容減少,八股文寫作干脆停了,史書、古文、詩歌這些東西也是淺淺的講,讓學(xué)生當(dāng)常識來學(xué),又增加了算術(shù)課的分量。 這樣,學(xué)生學(xué)幾年,在鄉(xiāng)間也算識字的文化人,有機(jī)會去城市學(xué)堂深造的有這些也算打了底了。 只是再怎么改也還是在原來的窠臼里面改。讓爹只教識字算術(shù)恐怕是不愿意的,老頭兒始終覺得應(yīng)該傳道授業(yè)解惑。方晴知道。 方晴腦子里瞎琢磨,腳也在院子里亂轉(zhuǎn),猛地抬頭發(fā)現(xiàn),那枝入墻來的槐樹枝干上面已經(jīng)有了零星的花骨朵了,方晴就把憂國憂民憂家的心思放下,咧嘴一笑,快到做槐花糕的時候了呢。 方家的槐花糕在鎮(zhèn)上是有名的。這是吳氏從娘家?guī)淼淖龇?。吳氏做飯一般,卻會做幾樣出色的花色小食。 蓋因吳氏之祖母是個愛好美食之人,晚年脾胃不佳,不愛正餐,只愛小食,吳家又請不起好廚子,吳氏的母親便磨練出一手做花色小食點心的功夫。 吳氏快人快語快活計,最不耐煩這水磨工夫的東西,母親的手藝也就得其一二,在這沒有什么精細(xì)吃食的小鎮(zhèn)上卻已是最好的。吳氏做的最好的,就是這槐花糕。蓋因熟能生巧耳。 方家墻外有棵大槐樹,當(dāng)年方家初來買房時,這棵樹便有。本來有講究,房前屋后不宜種槐,因槐字中有“鬼”,是樹中最陰的樹。方晴的祖母本想把這樹連根刨了,卻被方晴祖父勸止:“福禍自招,與樹何干?” 現(xiàn)在這樹已一摟粗細(xì),每到季春,槐花開了,整條巷子都是甜甜的槐花香氣。吳氏就用這槐花做槐花醬和槐花糕。 因每年都做,做好又分贈鄰里和學(xué)堂的學(xué)生,年年如此,槐花糕也成了方家的招牌,成了學(xué)生們對學(xué)堂生涯最甜蜜的回憶。 吳氏喜歡做槐花糕還是因為這槐花糕是眾多麻煩小食中不大麻煩的一種。當(dāng)然因為做的多,也并不省事就是了。 蒸槐花糕,方晴從小就打下手。 方晴與母親不同,最喜歡不用動腦子又磨工夫的事情,所以方晴于諸畫法中最喜歡工筆。 蒸槐花糕時,撿各種米豆、一點一點地碾碎槐花淘澄汁子這樣的事情就歸了方晴。 方晴就在臨窗或者院中陰涼處,搬個小凳,慢慢地?fù)?,慢慢地淘,時不時瞇著眼看看太陽,又偶爾仔細(xì)分辨前堂傳來的讀書聲,又有母親忙碌的身影出出進(jìn)進(jìn),這時候的方晴覺得自己像一只曬太陽的貓,這或許就是書上說的“閑適”吧? 想到做槐花糕,方晴的嘴角就不由得上翹。扒頭兒看一眼正屋的自鳴鐘,到了讀書的點兒了。 方晴最近在讀《明史》。要說明朝真是個有意思的朝代,富裕、奢靡、世俗,還有那么點輕佻,哪怕從正史中也能窺得一二。 方晴愛讀史,倒不是為了“知興替”之類的明正原因,當(dāng)然也沒多少感悟,就是覺得有意思。 方守仁書房也有雜書話本,但都藏起來,不讓方晴讀,怕“移了性情”。方晴更小一點的時候,曾偷偷找出來看,被方守仁知道,很是痛罵一頓。 要方晴說,爹防什么啊,就這正史里面什么沒有啊,奇詭的荒yin的兇狠的各種匪夷所思,恐怕比話本子上編出來的還離奇。 然而這樣有趣的明史今天方晴卻看不動,眼上上下下看那幾行字,半天也沒翻頁。眼看太陽升得老高了,方晴索性扔下書,拿出沒畫完的工筆牡丹接著上色。 方晴的畫技是家傳。 乃祖方宗昌擅寫意畫,用筆放縱,古拙淡雅,在京城小有名氣,時人認(rèn)為其風(fēng)格“頗類青藤”。 方守仁卻另有奇遇,幼年曾讓一個法蘭西國傳教士教過一陣子的西洋畫法,所以畫風(fēng)便與其父不同,畫的好的是工筆畫,十幾歲上就被稱贊是那個“清于老鳳聲”的“雛鳳”。 惜乎方宗昌仕途不順老死鄉(xiāng)間,方守仁為衣食勞碌,逐漸被日子磨去了靈氣,再難于書畫上有大建樹。不意方晴倒是有些天分,于是更著重培養(yǎng)女兒,只是心里遺憾,縱然女兒畫得再好又怎么樣呢? 第8章 郎騎白馬來 轉(zhuǎn)眼就到了馮璋回來的日子。 馮家把迎接馮璋歸來當(dāng)個大事來辦,一方面是心里高興,一方面也是做給鄰里鄉(xiāng)親來看——馮家出了做官的孩子,馮家以后是要興旺的。 去接馮璋的,是馮璋二伯馮二爺。在馮家,這種出頭露臉的事,一般都是他的。 馮二爺穿上早就漿過的長衫,又戴一頂文明禮帽——縣上新興的,有身份的人多有一頂,價格頂?shù)煤脦最^小豬崽子,這還不是最貴的。 家里雖有驢車,但馮二爺覺得驢車不抬身份,干脆瀟灑步行,計劃回來的時候在縣上雇兩輛黃包車,縣上有身份的出行多是坐它。 翹首企盼的馮二爺沒有白等,近午時分,馮二爺在滄縣城北門外的官道上看到了侄子的身影,他騎著一匹白色的高頭大馬,馬蹄“得得”,馬背上的身影穿著軍裝,顯得分外英武。 馬還沒到近前,馮璋就跳下馬來,笑著沖馮二爺叫“二大爺”。 感受到周圍圍觀人群羨慕的眼神,心里得意非凡的馮二爺依舊繃著勁兒沒挪步兒,等侄子走到近前問好,才笑著拉侄子的手,一起從北門入城——馮家在城南,需從城中穿過。 過城門的時候,馮二爺又得意了一把。馮璋穿的是軍官學(xué)校發(fā)的軍官裝外出服,從軍官學(xué)校畢業(yè)即是軍官,官兵服飾有別,一望即知。見到“官”,守城門的士兵立碼兒一個立正加敬禮,這讓長期混衙門見誰都哈腰的馮二爺覺得分外揚(yáng)眉吐氣。 揚(yáng)眉吐氣的馮二爺,一邊和侄子述別情,一邊打量侄子越發(fā)英武帥氣的面龐,挺括的軍裝,還不忘拿手呼啦呼啦白馬,眼睛也不閑著,感受路人羨慕打量的眼光的同時,拿余光掃射街上,希望能遇到一二熟人。 要說這是馮二爺今天唯一的遺憾,從城北走到城南都沒遇到一個熟臉的。 直到到了陸鎮(zhèn)這一遺憾才得以彌補(bǔ),看到越來越多的熟臉,馮二爺果斷打發(fā)走了雇的黃包車,讓馮璋也下馬——理由是“在鄉(xiāng)鄰面前騎馬坐車招搖過市,未免太過輕狂”。 馮璋聽了一笑,懂得這是因為騎馬坐車不方便二大爺跟人顯擺。其實馮璋并不反對二大爺與人顯擺自己,衣錦還鄉(xiāng)不就是顯擺嘛。等到了七里堡,衣錦還鄉(xiāng)的氣氛更濃,好一陣子的打躬作揖、寒暄顯擺、恭維與故作謙虛之后,終于到了家。 先給祖母磕頭,祖母老糊涂了,馮璋說,“我是小七啊”,七是堂兄弟間的大排行。 祖母說,“別胡說,我小七早就沒了?!比缓缶湍贸鍪峙磷娱_始擦眼淚。 打馮璋出外讀書,日漸糊涂的祖母就開始在自己腦子里演繹馮璋的一生,先說馮璋在外面娶了媳婦了,又說有了孩子啊,然后突然有一天就說馮璋死了,還哭了一陣,有鼻子有眼的說可憐孫媳婦和孩子哭得厲害…… 祖母這一出讓大家尷尬無比,及至把這老祖宗攙回臥房,氣氛才緩過來。 馮璋又給父母和其他近親長輩磕頭,與平輩見禮,分發(fā)禮物,敘說別情,又吃團(tuán)圓飯,到晚上眾人散了,馮璋才與父母、弟弟、meimei一家人聚在一起說說體積話兒。這體積話兒除了更加詳細(xì)的問馮璋的生活以及說家里近況,便是說馮璋的親事。 馮璋的母親五奶奶又重復(fù)了一遍家信上的內(nèi)容,說了方家想兩人見一見的意思,便問馮璋有什么章程。 “您看這兩天哪天合適,就去拜見先生吧。”馮璋一副全聽父母做主的樣子。 跟方家通了氣,隔天馮璋便上門了,騎著他的白馬。 把馬拴在門外槐樹上,聞著空氣中彌漫的槐花的甜香味,馮璋仿佛回到了年少時。 那時,一到這個時節(jié),就盼著師母做槐花糕,在彼時的馮璋心目中,那槐花糕簡直是無上的美食。每次分得一塊,都小口小口的吃,在嘴里充分地嚼,以延長吃它的時間。 推開虛掩的大門,是淺窄的前院,學(xué)堂便在前院倒坐的屋子里。學(xué)堂門口掛的“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1”楹聯(lián)還是記憶中的樣子,透過支開的窗戶可以看見小兒郎們正在拿筆寫字。 方守仁似有所感,隔窗恰好看見馮璋。 馮璋先沖老師微鞠一躬,然后比個手勢表示先去內(nèi)宅拜見師母,看方守仁微微點頭便舉步進(jìn)了二門。 馮璋受到師母吳氏的熱情接待。吳氏是個脾氣爽直的人,有點急性子,但對人卻厚道,跟方守仁一樣,cao一口京片子,讓幼時的馮璋覺得京片子是一種十分美好的語言。 讓馮璋意外欣喜的是又嘗到了師母做的槐花糕。 吳氏說,昨天蒸的槐花糕,知道你來,給你留的,嘗嘗。 馮璋在師母面前不客氣,果真就著茶,吃起了槐花糕。依稀是記憶中的味道,但又好像并不如記憶中那么香甜,可能是因為放了一天的緣故,馮璋覺得。 在吃完糕,又吃瓜子、花生、葡萄干,并續(xù)了兩回茶后,也沒見到師妹方晴的影子。 對此,馮璋倒不意外,鄉(xiāng)間風(fēng)氣陳舊,議婚的男女不能輕易相見。 而方晴已經(jīng)看見馮璋了,透過微微撐開的窗戶。方晴雙頰發(fā)燙,心里說不清是緊張還是高興,甚至還有點惆悵,這么一個風(fēng)姿頎然的少年郎呵…… 方晴和馮璋相見是在午飯前。吳氏和幫忙的劉嬸已經(jīng)把幾盤下酒的小菜端到小炕桌上,又上了鐵獅子酒。 這鐵獅子酒是本地名產(chǎn),和了本地人的性子,烈。方守仁愛酒卻不挑酒,平時獨酌,多是喝它。 沒想到,這次方守仁卻說,“如琢恐怕喝不慣這個,”如琢是馮璋臨離開方家學(xué)堂時方守仁贈與的字,“院子里石榴樹下埋的花雕怕是夠時候了,取出一壇來喝吧”。 用著掘土花力氣,馮璋自然不能讓老師師母動手,師弟還是個蹦蹦跳跳的孩子呢,便自告奮勇,又說的有趣:“老師讓我去挖掘這寶貝吧。” 方守仁不與自家學(xué)生客氣,便點頭允了,也走出來,一起去挖這花雕。 這石榴樹正在方晴屋子的窗前。方晴正在屋內(nèi)有一搭沒一搭地看書,聽見兄弟方旭跑到自己窗外折騰,便推開窗戶,姐弟倆剛說沒兩句,便看見方守仁和馮璋也出了屋門往這里來。 方晴這時關(guān)窗也不是,繼續(xù)開著這樣說話也不是。幸好方守仁說:“晴姐兒來見見你馮家哥哥?!狈角鐚W(xué)堂的師兄弟們一直稱呼張家哥哥、王家兄弟的,馮璋在這兒讀書時,方晴便馮家哥哥、馮家哥哥的叫。 方晴便紅著臉走出來,笑著問馮璋好。馮璋也笑著說,晴meimei好。 方晴穿一件大紅撒花薄綢偏襟短褂,一條及踝石青洋鍛裙子——都是吳氏為相看給置辦的行頭,扎一條大辮子,稍顯局促。 馮璋雖笑得親切,心底卻不是不失望的。 記憶中的方晴嬌俏可愛,誰想女大十八變,長大了卻看起來是個十分普通的鄉(xiāng)下姑娘,就是自己妹子也比方晴漂亮些!至于和孫氏姐妹,那簡直沒法比。馮璋在心里嘆口氣。 方守仁看既然二人已經(jīng)見面,場面又稍顯尷尬,便說:“晴姐兒去廚下問你娘要淺碗,小酒盅喝鐵獅子還行,喝花雕不夠勁兒?!比缓笳泻赳T璋繼續(xù)挖酒。 照鄉(xiāng)間舊例,女人和孩子是不上桌的,故而只師徒二人對酌。 師徒倆談些別情,摻些時事,加點慨嘆,方守仁不免又夫子心發(fā)作,對馮璋訓(xùn)誡兩句“不能失了本心”之類,馮璋也一一恭敬領(lǐng)了。 喝至酣處,方守仁突地長嘆一聲說:“聽聞江浙人在女兒出生時把花雕埋于地下,到女兒出嫁時再掘出款待賀客,謂之女兒紅。這壇花雕雖不是晴姐出生時埋下的,卻也十來年的酒齡了,時間真是過得快啊?!?/br>